□郭 君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反思性教學的實施策略
□郭 君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反思性教學是教師以自己及自己的活動為反思對象,并不斷改進自己教學的真真切切具體實施的教學活動,它致力于消解教育理論與實踐之間的二元分離,需要教師處理好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學會思考、學會應用、學會創(chuàng)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教師同行間和師生間的合作對話、專業(yè)研究人員的專業(yè)引領以及全員跟蹤推進是實施反思性教學的四種基本力量,缺一不可。
思想政治理論課;反思性教學;實施策略
任何一種有關教育教學的理論,都必須服務于教學實踐,接受教學實踐的檢驗。反思性教學致力于消解教育理論與實踐之間的二元分離,需要教師處理好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系,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學會思考、學會應用、學會創(chuàng)造。因此,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反思性教學必須是教師以自己及自己的活動為反思對象,并不斷改進自己教學的真真切切具體實施的教學活動。
反思性教學的實施要素簡而言之可以概括為主體與客體兩大要素。反思的主體即教師個人與集體、學生、專業(yè)研究人員;反思的客體指教學過程的諸客體因素:內(nèi)容、目標、方法、手段、評價等。其中教師個人與集體、學生、專業(yè)研究人員是實施反思性教學的三個核心要素,他們構成了反思性教學的四位一體關系。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教師同行間和師生間的合作對話、專業(yè)研究人員的專業(yè)引領以及全員跟蹤推進是實施反思性教學的四種基本力量,缺一不可。其關系如圖:
(一)教師主體——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及職業(yè)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教學及職業(yè)活動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而產(chǎn)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胺此嫉谋举|(zhì)是一種理解與實踐之間的對話,是這兩者之間的相互溝通的橋梁,又是理想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的心靈上的溝通?!盵1]
反思總是指向自我的,反思者本人既是反思的對象,又是反思的承擔者。教師的反思過程實際上是使教師在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中充分地體現(xiàn)雙重角色——既是引導者又是評論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因此,教師反思過程實際上是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
自我反思是實施反思性教學的基礎和前提。新課程對教師的傳統(tǒng)教學經(jīng)驗與理念提出了全新的挑戰(zhàn),自我反思的重要性也因此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通過自我反思,教師的原始經(jīng)驗不斷地處于被審視、被修正、被強化、被否定等思維加工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這樣經(jīng)驗得到提煉、升華,從而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同時形成自我對教學對象、教學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造性見解,使自己真正成為教學和教學研究的主人,提高教學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
(二)師生主體——合作對話
葉瀾教授曾提出:“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苯虒W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一部分,“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失去了溝通的教學是失敗的教學。反思性教學強調(diào)教師在自我反思的同時開放自己,加強教師之間的專業(yè)切磋、協(xié)調(diào)和合作,加強師生之間的對話與溝通,共同分享經(jīng)驗,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成長。
合作對話是實施反思性教學的靈魂?!霸谝粋€教師群體當中,能夠有不同的思想、觀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交流與沖突,是非常寶貴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學校的教師沒有不同的思想,一個人說了大家都認為好,這不是學校的幸運,而是一種災難?!盵2]德國的戈特弗里德·海納特一針見血地指出:“教師凡欲促進他的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就必須在他們班上倡導一種合作、社會一體的作風,這也有利于集體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睘榇耍虚g、師生間要形成團結、和諧、合作、自由、輕松的教學研究氛圍,使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能對彼此存在的問題,坦誠進行交流,理解差異,合作解決教學實踐問題,使教學實踐更合理,更科學。
(三)專業(yè)研究主體——專業(yè)引領
專業(yè)引領是反思性教學向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專業(yè)研究人員主要包括研究人員、科研人員和大學教師。相對于一線的教師而言,他們的長處在于系統(tǒng)的教育理論素養(yǎng)。反思性教學是一種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理論指導、專業(yè)引領是反思性教學得以深化發(fā)展的重要支撐。
專業(yè)引領的形式主要有學術專題報告、理論學習輔導講座、教學現(xiàn)場指導、教學專業(yè)咨詢(如座談)等。
專業(yè)引領的實質(zhì)是理論對實踐的指導,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對話,是理論與實踐關系的重建。作為教師,要從教書匠成為教育家,必須養(yǎng)成學習理論的習慣,并自覺接受理論的指導,努力提高教學理論素養(yǎng),增強理論思維能力。
(四)全員主體——跟蹤推進
跟蹤推進是教師、學生和專業(yè)研究人員對教師在教學及職業(yè)活動中所做出的行為和由此而產(chǎn)生的后果以及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體驗進行審視和分析,以改進、優(yōu)化教學和學習的過程。
跟蹤推進是反思性教學的保障。凡是參與教學活動的人員都是其主體。采取的形式有教師的教學后記、教師撰寫教學課例、學生建立學習檔案、專業(yè)研究人員的敘事研究等。跟蹤推進的實質(zhì)是實踐與理論的對話,也就是教師、學生和專業(yè)研究人員以反思性教學理論指導實踐,促進實踐改進、優(yōu)化、提高。
自我反思、合作對話、專業(yè)引領三者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同時又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只有充分發(fā)揮自我反思、合作對話、專業(yè)引領各自的作用并注重相互間的整合,不斷跟蹤推進,才能有效地實施反思性教學。
反思實踐是政治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或整體的教學實踐,是教師將自己的教學活動和課堂情境作為認知的對象,對教學行為和教學過程進行批判的、有意識的分析和再認知的過程。這是反思性教學的起點,只有對教學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反思,明確了問題所在,才能提出有效的改進方案,提高教學效果。筆者以為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學中,需要反思的現(xiàn)實內(nèi)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教育理念的反思
現(xiàn)代教育所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不是技術,不是資源,首先是教育者的理念。教育理念正確與否是教師是否成熟的重要標志。有什么樣的教育理念就會有什么樣的教學行為。正確的理念導致正確的行為,錯誤的理念導致錯誤的行為。如果一個教師的教育理念陳舊、教育方法落后,那么,他的工作精神越投入,對學生的傷害往往越大。
反思性教學作為一項復雜的社會性實踐活動,注重對教學行為與原有經(jīng)驗的批判性反思和探究,而反思和探究需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對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和思考有助于教師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將外部教育教學理論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的教學實踐,不斷提高教師的反思性教學實踐水平。因此,對有關理論的學習和思考是實施反思性教學的一個基本策略。就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反思性教學而言,當前必須認真學習和落實《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 (教社政[2005]5號)》,并內(nèi)化為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同時,還必須認真學習反思性教學理論,如熊川武的 《反思性教學》,Stephen D· Brookfield著、張偉譯的《批判反思型教師ABC》,劉振懷主編的《教師反思能力的培養(yǎng)與訓練》等。了解反思性教學的基本策略,掌握反思性教學的實施流程,為有效地實施反思性教學奠定理論基礎。
同時,反思性教學致力于消解教育理論與實踐之間的二元分離,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師,進行教學研究有助于理解前沿的教育教學理論,并提出新的教學理論和觀點。因此,積極進行教學研究有利于推進反思性教學,提高教師批判反思和探究的能力。
(二)對教師角色與外顯行為的反思
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最大的變化應是角色的變化。由于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活動,并非對于知識被動的接受,從這樣的角度分析,在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中,教師就不應被看成是知識的授予者、真理的化身,教師再也不能固守原有的“教師中心”的做法,在反思性教學中,教師應由傳統(tǒng)教學中主角地位轉(zhuǎn)向課堂教學中師生交往的 “平等中的首席”,由傳授者轉(zhuǎn)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zhuǎn)化為引導者,由課程的闡述者轉(zhuǎn)化為課程的創(chuàng)設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首先認識并認同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地位,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站在學生中間,觀察、傾聽、交流、整合。觀察學生學習,調(diào)控教學,照顧差異,發(fā)現(xiàn)“火花”;傾聽學生心聲,燃起學生內(nèi)在的精神力量,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交流情感與認知,教會學生做人;利用教師的監(jiān)控水平,整合現(xiàn)代的教學技術、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教師的教學經(jīng)驗和課堂教學情境,生成體驗性或經(jīng)驗性課程,讓師生在體驗感悟中共同發(fā)展。
而教學過程中對于教師而言,外顯行為是重要的教學藝術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資源。很難想象一個呆若木雞的教師能活躍學生的心理活動。恰當、得體、適度的外顯行為不但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記憶力,還可以營造充滿感情色彩的課堂教學氣氛,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自覺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人無完人,任何一個教師在外顯行為的運用方面都可能有不適當?shù)牡胤剑@就要求教師應該具有對自己外顯行為的反思能力,在反思中不斷完善自己。
(三)對課程意識的反思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我們常常把眼光更多地放在制定每一節(jié)課的微觀教學目標上,然后不折不扣地把它落實下去,而對教學目標本身的科學性、合理性缺乏必要的宏觀論證,從而導致教學的低效性,這就是課程意識的失落。可以說,對課程意識的反思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關鍵,是一個教師走向成熟的標志。
例如在學習“領悟人生真諦、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這一課中,教學內(nèi)容主要包括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人生、科學對待人生環(huán)境……”。如果僅僅講授這些教學內(nèi)容,學生很難從整體意義上構建起知識與思維方法的網(wǎng)絡,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難以有質(zhì)的提高。因此,在教學中,我不僅講授這些內(nèi)容,更把側重點放在了前后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上,逐步形成“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等方面的教育為主要內(nèi)容”的整體觀念,把著力點放在理想信念、愛國主義、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等內(nèi)容的交融以及思想方法的廣泛應用上,以提升高學生的道德和法律素養(yǎng),深化學生對自身發(fā)展和社會問題的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鍛煉、培育其自我發(fā)展、解決問題等方面的實踐能力。
(四)對教育對象的反思
教育的對象是具有思想、感情、個性和主動性、獨立性、發(fā)展性的活生生的人。因此,教師的自我反思自然離不開對教育對象——學生的研究。學生是富有主動性、獨立性的人,有著獨立的傾向和獨立的要求,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爭取獨立和日益獨立的過程,學生正是在獨立把握客觀外部世界和自身主觀世界的過程中逐漸成長起來的;學生還是發(fā)展中的人,有著特有的旺盛的活力、飽滿的熱情、遠大的理想和奮進的精神,這使他們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難以設定無法預料的勃勃生機。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和自己的行為,不時地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在課堂上他們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觀察,并根據(jù)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理解程度和行為來度量教學目標的達到程度。從學生的角度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及其結果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保證。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和需要,是教學成功的必要條件。許多優(yōu)秀教師正是通過學生的反應和學習效果來調(diào)控自己的教學進程和教學行為,并把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自己教學成效的日常反思尺度。因此,來自學生方面的反思無疑會增進教師更理性化的教育行為。
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是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逐步提高參加社會實踐的能力;使其成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質(zhì)的公民。要完成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這樣的教學任務,我們的教學就必須對教育對象——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特點進行反思。
現(xiàn)代教學貫穿的一個基本思想是教師的“教”應服從于學生的“學”,教學過程及內(nèi)容應符合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和認知的思維規(guī)律。通過對我院大一新生的學習狀況調(diào)查、分析,筆者了解到其學習情況是:學習的基礎比較薄弱,對理論的學習興趣不高;大一的學生,不適應高職課程深度、廣度的變化;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方式大多以機械記憶知識為主,缺少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高職學生如果以這樣的學習方式來學習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知識、培養(yǎng)“學會學習”的能力,更無法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反思了我院高職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現(xiàn)狀后,在教學中,筆者就有目的運用一些輕松有趣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如課前開設五分鐘的“我身邊的道德小故事”的演講;課中增加時事熱點焦點、學生生活事例與課本知識相結合的討論、辯論等活動;課后加強對學生感興趣的各種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探討交流活動。通過師生間的交流,提高了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問問題的意識。而教師的各種能力也在參與這些活動中得到提高。
(五)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的反思
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地“教教材”。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用教材,并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選取更接近實際的內(nèi)容對教材進行深加工,形成有教師個性的教材知識。既能夠把問題簡明地闡述清楚,也能很好地引導學生去探索、去學習。
例如:我國的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接受愛國主義的教育,而到了大學仍舊在學習,對于怎樣做才是真正的愛國,學生反應冷淡,感覺是知識的不斷重復,因此,在學習《做忠誠的愛國者》這一課時,如何突破教材的束縛,有所創(chuàng)新,如何打破學生心理的防線,觸動心靈?結合我院學生的思想狀況,我對教材作了充實,提出“愛自己→愛他人→愛集體→愛祖國”的層層遞進式措施,并讓學生暢談自己的觀點,在“自己與他人、自己與集體、自己與祖國的關系”探討中升華情感、開拓思維。
教師以積極的態(tài)度能動地處理教材,拓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助于改變過去思想政治理論課中重視灌輸知識,忽視對學生能力、覺悟的培養(yǎng)和提高的弊端。
(六)對教學方法的反思
在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中,無論是教授法、談話法、討論法,還是讀書指導法、演示法、實驗法,其本身并沒有優(yōu)劣之分,關鍵看運用的是否得當,即是否符合教學任務、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教師自身情況等,尤其要看是否貫徹了啟發(fā)式教學指導思想。只要貫徹啟發(fā)式教學思想并運用得當?shù)慕虒W方法都是好的教學方法。教師需重點反思自己對啟發(fā)式教學思想本質(zhì)理解的是否正確。
總之,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反思性教學中,教師認真審視自身的課程和教學實踐,超越了機械“復制”和“安裝”的傳統(tǒng)思路,有助于對新的課程改革形成新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改進、優(yōu)化教學,促進師生的共同發(fā)展。
[1]朱小蔓.教育的問題與挑戰(zhàn)——理想的回應[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袁振國.校長的文化使命[J].中小學管理,2002(12).
[3]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鐘啟泉,崔允漷,吳剛平.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美]Timothy G.Reagan、Charles W.Case、John W.Brubacher.沈文欽譯.成為反思型教師[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5.
[6]王曉陽.教學反思——從經(jīng)驗到智慧[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5(11).
[7]張恩豐.在反思中提高[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5(7-8).
責任編輯 時紅兵
郭君(1971-),女,廣東中山人,碩士,中山火炬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
G712
A
1001-7518(2010)05-0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