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如何從多維視野來審識中越兩國的宗教現(xiàn)實問題,發(fā)揮宗教的積極作用,中越兩國宗教研究者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多學科方法進行探討,不僅整體性認同了通過疏導心靈和滿足訴求來構造有序社會的共識,而且還展示了中越跨境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的前景框架。
關鍵詞:中國越南宗教社會秩序
作者簡介:谷家榮,民族社會學博士,云南大學民族研究院暨西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兼職研究人員,云南大學民族學博士后流動站在站博士后。
一、序幕的拉開:宗教與秩序的生產
如何從多維視野來審識中國和越南的宗教現(xiàn)實問題?2010年4月中山大學比較宗教研究所、云南大學民族研究院與越南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的專家學者展開了辯爭。
越南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所長阮紅陽教授認為“梵二會議”對天主教在越南的傳播影響較大。
多元化宗教信仰使正常社會秩序的生產和維持變得極端復雜化。就中越兩國的現(xiàn)實情況來看,中越兩國政府向來都比較重視宗教問題,兩國政府在對宗教的認識和管理模式上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這種相似特質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在當前市場經濟社會背景下,怎樣讓宗教組織、信教徒以及宗教研究成果更加有效地服務于和諧社會秩序的生產,是中越兩國都應關心或者說面臨的緊迫性課題。
二、辯爭的焦點:宗教何以生產秩序
學者們對中越兩國宗教及宗教生活狀況的學術關懷主要集中在宗教信仰與社會秩序的生產和維持問題上。越南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前所長杜光興教授在《宗教仍是一種智慧來源》一文中,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宗教定義出發(fā),充分肯定了宗教在認識論方面的積極作用。他認為,弄清楚“宗教是否也是人類認識社會的一種方式以及宗教是否也具有創(chuàng)造人類智慧的能力”才是目前宗教研究者最應該關注的問題。事實上,根源于人們內在心理的宗教意識,常常是誘發(fā)信教群體作出社會行動的源動力。作為自變量的社會人是秩序的消失和存在這個因變量的核心決定因素。
沿著杜光興教授這一論題的思路,越南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的阮孟強博士和中山大學比較宗教研究所的張憲教授則通過兩個具體的實證案例來加以回應。在《越南平順省占族青年道德和信仰變遷》一文中,阮孟強博士以越南平順省占族青年傳統(tǒng)的宗教信仰為切人點,辯證論述了平順占族如何正視現(xiàn)狀和重新審視傳統(tǒng)宗教信仰為現(xiàn)實服務的問題。
張憲教授關注的是中國廣東梅州蕉嶺縣圣堂村客家文化的宗教性與客家人天主教信仰之間關系。在《客家文化的宗教性與客家人的天主教信仰》一文中,他通過圣堂村宗教信仰案例告訴我們,即使不同教派的宗教之間也同樣擁有同質性。人們在尊重不同宗教信仰群體異性文化本真的基礎上,充分尋找并培養(yǎng)交織于不同信教群間的共性,便可以消除因信仰誤解而引發(fā)的“非?!毙袆?。
三、方法的采借:多維視野下的宗教關懷
無論是抽象性的理論思辯,還是實證性的案例深析,事實上均是為了有效回應當代社會背景下多元化和復雜化的宗教問題。宗教研究者采借哲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和宗教學方法,從多維視野來審視和反思當今世界各國的宗教問題。創(chuàng)新方法論在越南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的阮德事教授論文《馬克思主義仍是分析新時代背景下宗教研究的基礎》中就有明顯的體現(xiàn)。采用社會學定量分析方法來調查統(tǒng)計信教群體的宗教行為,進而分析教徒的宗教信仰意識也是一條較為可取的研究路徑。越南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的阮氏明玉女士在論文《社會學視角中的越南婦女在佛教信仰活動中的作用》中,嚴格采用社會學定量研究方法,通過隨機抽樣和重點訪談的方式,對越南河內市三大著名佛教基地的信教群眾進行了調查,認為越南婦女家庭地位的提高并沒有引起家庭成員傳統(tǒng)心理的改變。供祖仍然是家庭婦女的主要工作,經濟條件不是決定越南家庭婦女地位的唯一要素。
云南大學民族研究院的何林、王越平、李昕、鄭宇和筆者雖然各自關注的對象不一樣,但都不約而同地綜合了人類學和民族學方法來研究宗教問題。何林博士在《多元宗教背景下的少數(shù)民族婚姻:以云南貢山怒族為例》文中,分析論述了貢山怒族多種宗教背景下的婚姻行為。他認為,多種宗教信仰共存的背景下,貢山怒族的婚姻呈現(xiàn)出多樣性的特點。李昕博士在《集體行動的社會人類學闡釋:以云南富民芭蕉箐基督徒為例》中,通過對云南富民縣苗族村寨基督教徒集體行動的調研后發(fā)現(xiàn),整體上看,芭蕉箐村民的宗教信仰被卷入現(xiàn)實的結構性關系中。在平時生活中,雖然個體間缺乏緊密的社會交往,但村民的社會關系網絡卻表現(xiàn)出新的景象,即同一集體內的個人并非總是出現(xiàn)在一切集體行動的場合;集體行動的內容體現(xiàn)了人際關系的平衡和穩(wěn)定性;基督教徒通過集體行動將自己的宗教信仰本土化為“地方性知識”。
宗教信仰多元化使宗教祭祀活動也表現(xiàn)出多樣化特點。與何林和李昕兩位博士的研究稍微不同的是,云南大學民族研究院的王越平、鄭宇和筆者卻把關注的視角轉移到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性的民間宗教信仰上來。筆者曾以《儀式敘事與象征表達:云南石屏縣麻栗樹村花腰彝祭龍》為題,以中國云南石屏縣龍武鎮(zhèn)麻栗樹村花腰彝的祭龍儀式為例,結合儀式活動的描述詳細分析了花腰彝祭祖活動的宗教文化內涵。
王越平和鄭宇博士卻把調查研究的場景直接轉移到中越邊境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王越平博士在論文《越南依族“人的觀念”:以叫魂儀式及家屋觀念為中心的討論》中,以越南老街省勐康縣侗婁村儂族的叫魂儀式為關注內容,系統(tǒng)研究了越南依族的“人觀”。透過越南侗婁儂族的“人觀”,王越平博士發(fā)現(xiàn)該村是一個重家族差異的區(qū)域社會。鄭宇博士在關注越南邊民傳統(tǒng)宗教的時候引入了國家和市場的因素進行分析。在其論文《中越邊境地區(qū)苗族“踩花山”儀式變遷及其性質演化》中,他全面描述了越南老街省勐康縣花龍村苗族“踩花山”儀式過程,并系統(tǒng)分析了儀式的變遷發(fā)展過程和現(xiàn)狀。在他看來,苗族現(xiàn)在的“踩花山”活動呈現(xiàn)出多種力量交織、多重意義與認同融合的綜合態(tài)勢。
四、命題的共識:心靈的疏導與宗教訴求的滿足
要合理有效地調和宗教與社會秩序之間的關系,我們必須注重對信教群體的心理疏導和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滿足信教群體的宗教訴求。阮得事教授堅信,作為上層建筑的宗教可以用來有效地改造社會。杜光興教授也認為,西方基督教在世界其他國家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非常明顯。為了從更為現(xiàn)實的層面來論證宗教服務于社會的作用,中山大學的李大華先生在《災難與宗教的社會作用反思》中,緊密結合汶川大地震這一真實事件來加以闡述。他認為,宗教關懷是終極關懷,不帶有任何的功利色彩。汶川地震過去一年多,痛定思痛,許多人開始思考宗教的社會作用。中山大學張永義教授從道教角度關注宗教的積極作用。廣東社會科學院的吳重慶教授的研究更具說服力。他在《信則有,不信則無:從信息經濟學角度看孫村女巫靈力的范圍和興衰》一文中提出,鄉(xiāng)村社會神明的跨越性、去社區(qū)化以及女巫生命周期的短暫化對鄉(xiāng)村社會以及人的心態(tài)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五、深研的展望:跨境民族的宗教信仰與社會穩(wěn)定成為新命題
在市場經濟迅猛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深入研究中越邊境地區(qū)跨境民族的宗教信仰與社會穩(wěn)定問題將成為迫切的時代新命題。中越兩國學者認為,面對共同的研究新任,在今后的研究中更需克服困難,務實調查,澄清誘發(fā)邊境民族社會穩(wěn)定的因素,科學引導邊民信仰宗教,使其更加有效地服務于和諧邊疆的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