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福華
提問是落實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拓展思維、提升技能、熏陶情感的重要手段。葉圣陶曾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睂τ谌绾握T導,葉老認為一要提問,二要指點??梢姡晒Φ慕虒W離不開教師的提問技巧。
一、推敲提問用語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yǎng)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痹谡n堂上,教師提問用語的選擇,直接影響著提問的有效性,決定著課堂教學的高效與否。
1.注重語言的選擇。漢語是世界上最豐富的語言,不僅有巨大的詞匯量,就是同一個詞語也能表達不同的意思。課堂中的提問用語也應根據(jù)課文類型的不同和教學進程的不同而精心地選用——采用敘述性語言或者是描述性語言。敘述性語言是指提問時簡潔明了的用語。采用敘述性的語言提問,它能讓學生對自己的下一步學習任務一目了然。如說明文類型的課文或在開課切入課文時的提問,就通常采用敘述性的語言。描述性語言是指提問時采用充滿情感的描繪性用語,并運用上一定的修辭,甚至講究一定的句式。這一類的提問有利于調動起學生情感,有助于學生情感與文本感情的融合,在一些情感性較強的課文教學中的提問就常采用敘述性的語言。
2.注重提問的語氣。在語言的表達中,不同的語氣也能帶來不同的表達效果。在提問中,為了不同的教學效果,有時教師也要注意選用不同的語氣:有時用追問,有時可用質問,有時又可用詢問……不同提問語氣的選擇不但能更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促進課堂情感的生成。
3.轉換提問的角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習慣于站在文本的第三者角度,用第三人稱去提問,如:同學們,文中的××人物為何會這樣選擇呢?他當時又會怎樣想呢?如果在課堂中,適時地轉換一定的角度,換用第一人稱去提問,學生往往能學得更加興趣盎然,達到與文中人物或情節(jié)融為一體的效果。如在《畫家和牧童》的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看完文中插圖,進一步感受人們對畫的“紛紛稱贊”時,如能將提問“想想當時人們還會怎樣稱贊這幅畫”轉換為“現(xiàn)在你就在現(xiàn)場,你會如何稱贊這幅畫作”,學生就能在瞬間穿越時空來到文本中描繪的場景,達到與文本合二為一的學習效果。
二、把握提問的“度”
新課程改的核心之一,就是讓學生學得自主,因而要盡量避免教師的提問對學生學習的引導過于死板,避免對學生學習產生禁錮的弊端。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學習實踐經(jīng)驗和方法有所欠缺,又亟需教師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來提升學生的能力。因而,把握提問時機,控制提問的尺度就變得尤為重要。
1.把控提問節(jié)點——何時問?!安粦嵅粏ⅲ汇话l(fā)”說明了提問把握住時機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問一般可在學生找不到突破口、思路無頭緒的迷惑處,在學習到重點、難點或需要追根求源處等。
2.把握提問的量——精問。課堂的提問不能過多,應多提有廣度的、有包容性的、探究性的問題。不提沒有思考深度的問題,如“對不對”“是不是”等。另外,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后,要給學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時間。
3.把握提問的難易度。學生的認知領域主要有識記、領會、應用、創(chuàng)新等層次,教師的提問應做到難易適度,循序漸進,既要關注學習的進程又要照顧不同程度的學生群體。如學習《晏子使楚》時,可以先設計識記型的問題,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文中楚王幾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如何應對的?再設計理解型問題:多讀幾遍晏子的話,想想晏子的話妙在哪里?最后設計創(chuàng)新型問題:晏子回到齊國后,人們會如何歡迎晏子,會對他說些什么?
三、開放提問主體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shù)學上或實驗上的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在課堂中給學生提供自由的思考時空,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問題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把教師“一問到底”改為提問主體的多元化。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教會學生提問的方法。課堂問題可以是教師提出的,也可以是學生提出的,還可以是作者提出的。唯有開放提問的主體,才能有真實的、充滿靈性的、可探究的語文課堂。
提問應做到激發(fā)學生思維的興奮點,抓住學生思維的聚焦點。有了精雕細“問”,必能塑造學趣盎然的語文課堂?!簦ㄗ髡邌挝唬航魇∮诙伎h城關小學)
□責任編輯: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