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數字化時代人文精神的失落與重塑

      2010-12-27 12:52:09王浪
      理論導刊 2010年6期
      關鍵詞:人文精神倫理數字化

      王浪

      (湖南農業(yè)大學科技師范學院,長沙410128)

      數字化時代人文精神的失落與重塑

      王浪

      (湖南農業(yè)大學科技師范學院,長沙410128)

      數字化時代賦予了“人文精神”新的內涵和意義。然而,正是數字化的生存方式使人類的人文精神失落到即將危及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地步,具體表現為:人類自身的異化、理性思維能力和反思批判能力的下降、倫理道德失范、人際關系的非人性化傾向。重塑人類人文精神必須融合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視界、重視人文學科的價值、加強信息素養(yǎng)的培育和信息倫理的建設、增強虛擬交往與現實交往的互動。

      數字化;人文精神;重塑;虛擬交往

      伴隨著世界范圍內以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為特征的數字化革命的興起,人類已經步入了一個高度發(fā)展的“數字化時代”。人們越來越感受到:生活在數字化時代,人的自由時間空前增加、人的活動能力極大提高、人的社會關系全面豐富、人的個性充分張揚和主體意識得以提升。然而,這些進步的背后,日新月異的高科技與人的生存困惑之間的矛盾在這個時代也愈演愈烈,反思數字化時代的人文精神及其重塑已刻不容緩。

      一、“數字化”、“數字化時代”及“人文精神”

      數字化,最初是通訊和信息網絡運用數據符號,即以0和1組合的比特數據,通過計算機自動的符號處理,把信息、文字、圖像等作為自己的形式,進行信息交流的概括。而今,“數字化”已經遠遠地超過了0和1的比特組合,不再是一種直觀的、靜態(tài)的符號意義[1]。從技術維度界定數字化,可以說數字化是以發(fā)達的網絡技術為基礎而產生的一種管理、處理信息的方式。它將各類信息數字化,用于計算機運行,從而達到信息的可視化、智能化與網絡化,由此實現從數據到信息、從信息到知識,以及從知識到決策和財富的轉化,并達到信息的共建共享。

      數字化時代是以數字為中介、載體和體現方式的時代,是以純技術化的物質形態(tài)為標志而命名的。數字化時代是數字帝國時代,數字成為交往憑證和必要工具,人與世界通過數字化而日益親近和相互了解[2]。

      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民族文化中有不同的內涵。數字化時代的人文精神是一種文明時代的科學的人文精神,是科技時代人類的精神支柱。它不僅要體現對人類文明傳統的認同,體現對人的價值、人的生存意義和人類未來命運與歸宿的思考與關注,而且要反映在數字化平臺上“人——社會——自然”這個大系統中人的地位與價值。

      二、數字化時代人文精神失落的表現及其后果

      1.技術依賴與人的異化。生存在數字化時代,人工智能全面取代人腦智能,人對技術的依賴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人越來越面對著“機器是人”的挑戰(zhàn),日益淪為電腦、知識、信息、高科技的奴隸。計算機的發(fā)展尤其是視窗系統的普及,一方面使計算機的操作越來越簡化而易為大眾掌握,另一方面其中的機理和程序越來越復雜。公眾被遠遠地甩到了高科技發(fā)展的邊緣,他們只能按照少數人事先設定的程序和規(guī)則在僅有的范圍內去選擇,成為數字化產品的被動接受者??ㄎ鳡栒J為,人是符號動物。數字化符號的發(fā)明和使用使數碼成為人的替代品,各種各樣的卡號、密碼等數字代碼成為人的各種身份的表征,人的鮮活的個性都被淹沒在數碼的海洋里?!叭瞬辉俑械剿亲约旱牧α亢拓S富感情以及品質的主動擁有者,他感到自己只是一個貧乏的‘物’,依賴于自身以外的力量,他向這些力量投射出他生存的實質?!盵2]

      2.學科衰微與思維退化。計算機文本已從最初的純文字逐漸向集字符、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媒體于一身的多媒體技術發(fā)展,電子文化逐漸替代紙質文化,并一步一步消解和弱化人的理性思維能力和反思批判能力。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大量感性的、稍縱即逝的信息超強度地刺激大腦皮層,將改變頭腦的信息加工方式,使認知模式轉變?yōu)樾蜗笏季S,使人更傾向于接受動態(tài)、感官的信息,而回避抽象的邏輯思考,放棄追溯本質的思維方式。美國學者邁克爾·海姆認為,網絡的普及和蔓延使得人類不可能再有絕對的哲學與宗教,原因在于:一是電子文化世界沒有規(guī)則,人們處在高度的互動關系中,或然性支配一切;二是網絡文化的信息缺乏可靠的選擇渠道與驗證過程。大量虛假信息會使人們求真的哲學精神和理性興趣受到損害;三是鋪天蓋地的信息壓迫,讓人們的識辨能力和專注力大大降低,種種花里胡哨的活潑和脆弱不堪的時尚擠掉了內容的深度,深入持久的理性執(zhí)著和關注讓位于快節(jié)奏的態(tài)度轉換[3]。在數字化時代所構建的極富感官的視覺形象面前,作為文學藝術的語言形象在后現代文化的沖擊下舉步維艱。丹尼爾·貝爾曾指出:“當代文化正在變成一種視覺文化,而不是一種印刷文化。”[4]面對數量日增、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甚至是應有盡有的數字化生存資源,個體的判斷思考能力逐漸鈍化,對智慧的追求日漸喪失,對生命的深度體驗也日漸消失,在一味聽憑電腦指令的操縱時,逐漸迷失了自我。

      3.網絡傳播與倫理失范。數字化技術使得網絡傳播的虛擬實踐對傳統的倫理道德提出了極大挑戰(zhàn),為道德相對主義提供了溫床,道德倫理失范現象增多。具體表現在:其一,網絡信息良莠不齊、污染嚴重,影響著人們對信息的正常需求,對青少年的成長構成威脅,給人類和社會的正常秩序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其二,信息和資源共享的網絡平臺的增多使得借用、移植、復制各種信息和軟件程序變得輕而易舉,隨意盜版以及下載和使用、傳播他人軟件以及其他作品的情況非常普遍。其三,一些對網絡技術十分在行的人肆意傳播計算機病毒,使計算機病毒的危害力越來越強,網絡攻擊變得越來越頻繁,信息的安全性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其四,網絡的虛擬性,使得網絡空間的社會活動難以認證和缺乏監(jiān)控,一些不法分子通過假冒和偽造身份,發(fā)布虛假信息等手段進行網絡欺詐和犯罪,在很大程度上動搖了誠信這一現代經濟交往的根基,也給人民生活的安全和社會的穩(wěn)定帶來隱患。其五,網絡的虛擬性使個人在缺乏足夠的保護意識和防范能力的情況下,個人隱私很有可能在網上被公之于眾,個人隱私面臨空前威脅。

      4.虛擬交往與非人性化。網絡的出現和發(fā)展對物理空間的生存產生了沖擊,在電子空間里,人們以“符號”形式存在,人們的言談舉止被轉換成二進制的語言。雖然人們在網絡交往中可以建立與他人更廣泛的聯系,但毫無疑問,靠這種方式建立起來的聯系明顯帶有虛假性,人們得到的是一大堆言語的、聽覺的、視覺的現實幻影,失去的則是作為感性與理性統一體的自我的真實體驗[5]。這種數碼化生存的虛擬性導致人際關系的非人性化傾向。其一,從交往形式看:人際關系冷漠化。隨著在家辦公、遠程教育、電子商場、電子銀行等的出現,在人——機——人的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里,交往是去社會化的,個體失去了與他人、社會直接接觸的很多機會,從而逐漸失去對周圍現實環(huán)境的感受力和積極參與意識。其二,從交往過程看:人際交往的社會性和規(guī)則性弱化。在以計算機為終端的網絡中,匿名性使許多現實社會中的規(guī)范、規(guī)則、道德在虛擬的世界中凍結,這樣就給自控能力不足的人提供了恣意表現自我、放縱自我情感的平臺,當網上陷入的某些非主流人際交往形式延續(xù)到現實世界,就會嚴重危害身心健康。其三,從交往主體看:人格障礙和心理障礙誘發(fā)。網絡交往的匿名性讓很多人在網絡這個舞臺上下判若兩人,隨著網上交往角色的頻繁轉換,既有可能導致個體的多重人格,同時也有可能喪失個體獨立的人格。長期迷戀好玩、刺激和富有挑戰(zhàn)性的虛擬的環(huán)境,使自己沉溺在數字化的空間里,未能有效實現客觀現實和虛擬現實之間的角色轉換,從而形成一種心理錯位和行為失調的人越來越多。

      三、數字化時代人文精神重塑的途徑

      1.視界:科學與人文融合??茖W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類在認識與改造自然、認識與改造自我的活動中形成的一系列觀念、方法和價值體系。它們是貫穿在科學探索和人文研究過程中的精神實質,是展現科學和人文活動內在意義的東西[6]。作為人類思想的兩個維度,二者的內涵和指向不同,但同樣在人們認識世界時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對科學精神的理解不僅要看到其在工具和技術操作層面發(fā)揮的巨大作用,還要看到科學理念、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等真正體現現代文明的人文內涵??茖W精神和人文精神二者之間本來是相互滲透、相互包容的,這不論是從“科學”的詞源上還是從科學的目的上分析都能得到證明。人對自身認識的每一次深化,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所以,離開科學精神的人文精神是一種殘缺的人文精神,而離開人文精神的科學精神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精神。愛因斯坦早就指出:“僅憑知識和技巧并不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幸福和尊嚴。人類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的宣道士置于客觀真理的發(fā)現者之上?!盵7]總之,科學精神以物為本,追求真實,推崇理性至上,從總體看,屬于工具理性范疇;人文精神以人為本,追求美好,表現對人生終極意義上的關懷,屬于價值判斷范疇。二者的統一是真理與價值的統一,二者的關系如同手段與目的的關系??茖W的發(fā)展不能離開人的目的的參照,而人的問題的真正解決也離不開對客觀規(guī)律的真理性探索,離不開科學之光的照耀[8]。在數字化成為人文精神新的平臺的今天,人類必須發(fā)揮人文精神的包容性和整合力,將高科技和數字化技術的發(fā)展納入人文精神的軌道,發(fā)揮其推動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

      2.思維:訓練與引導相交。人文學科(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宗教等)的研究對象是人的精神世界(內在的)和文化世界(外在的),與回答“是什么”的自然科學(如數學、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和回答“要怎樣”的社會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等)不同,它要回答“應當是什么”,引導人們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價值,去追求人的完美化。顯而易見,它最主要的是發(fā)展人性,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文化素質和文化品格,它是一種評價性、體驗性的學問。作為人文教育的基礎學科,人文學科在訓練與引導人的思維方面有著重要意義。

      哲學以其“愛智慧”的品格揭示客觀存在的深刻性讓人學會思維和判斷,“能夠滿足人類了解存在之物的終極奧秘、尋找人類生存的終極意義和價值的精神需求。哲學意味著精神對感性的超越,意味著精神持續(xù)不斷地自我超越,它使得人類不至于喪失精神信仰,并且有助于培養(yǎng)和塑造完善的人格?!盵9]文學是一種“人學”,“文,心學也”,它以獨特的思想文化內涵與語言藝術形式呼喚與塑造人心的善良,在某種意義上,它建構與守護著人類的人文價值和精神家園。歷史以記錄事實的真實性讓人學會反思和借鑒。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精神現象,為人類所特有,為人而存在,它承載著深切的人文精神,是最形象地展示人文神韻的重要形式。在技術高度發(fā)達的數字化時代,“面對令全世界非物質的技術——非宇宙和全球的技術,我們需要借助于藝術才能重新觸摸到事物的肌膚……藝術是對付下一次技術的心理和社會后果的準確的超前的知識?!盵10]只有借助人文學科在思維方面的獨有優(yōu)勢,才能喚醒迷失于數字化時代的人們。

      3.倫理:自律與他律共進。數字化時代,對信息良好的敏感性和較強的加工處理能力是現代人必需的基本素養(yǎng),這種素養(yǎng)在技術層面反映的是人們搜索、鑒別、篩選、利用信息的處理技能,在人文層面上反映的是人們對于信息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它建立在技術層面的基礎之上,涉及到獨立學習、協同工作、個人和社會責任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在努力培養(yǎng)技術層面的信息素養(yǎng)的同時,更應注重人文層面的信息倫理道德的建設。因為“技術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這種力量可以用于善惡兩個方面?!盵11]倫理規(guī)范作為約束人們行為的規(guī)范,對約束和控制網絡空間的道德失范尤為重要,為此,除了從技術上有效控制有害及違法信息和從法律上加強網絡信息管理外,主要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其一,整合傳統道德和信息倫理。傳統道德的基本原理和運行機制反映了人類社會活動的一般規(guī)律,因而對規(guī)范網絡行為依然有效。在信息倫理建設中,既要考慮到其自身獨有的特點,又要注意引入傳統道德的優(yōu)秀成果和富有成效的運行機制,使信息倫理與傳統道德協調互動,共同構筑數字化時代更高水平的道德。其二,加強個體由“他律”走向“自律”的網絡倫理教育。倫理自律是信息主體對自己的道德責任感發(fā)自內心的認同,從而將外在的倫理準則內化為內在的倫理意識,自覺地按照信息倫理準則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12]。信息倫理自律要遵循自尊、自主、慎獨、誠信的原則,一方面可通過各類媒體宣傳,加強對普通公民的信息倫理觀念引導;另一方面,重點培養(yǎng)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信息倫理價值觀,明確什么是必須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什么是應當遵循的游戲規(guī)則、什么是不道德的行為,從而自覺形成網絡自律,最大限度地減少各種不道德和犯罪行為的發(fā)生。

      4.交往:現實與虛擬互動。交往是人的社會本性,是人的社會存在和生活的基本方式和基本條件?!耙粋€人的發(fā)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fā)展?!盵13]交往方式不同,必然直接或間接地對人的發(fā)展產生不同的影響和作用。在當代,網絡交往已經成為人類的一種新的生存狀態(tài)。從一定意義上說,網絡具有一定的自我心理治療作用。正如心理學家雪利·特克所言:網絡沉迷如同定期旅游一樣,可以緩解真實生活的壓力,使人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放逐和“暫?!盵14]但是,作為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中一種補充,相對于傳統面對面的直接交往,網絡交往是一種虛擬化交往,人成了一種數字化的存在,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與現實人際交往相比,I n t e r n e t增加而不是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和情感距離。因此,應正確認識網絡交往與現實交往這兩種模式的關系。一方面,既要重視現實交往中情感與精神的交流,也要在遵守網絡道德規(guī)則下享受網絡交往;因為在現實社會中,情感因素既是人際交往的產物,又是維持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因素。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人際交往實質上是一種社會交換,只不過這種交換不是簡單的物物交換,而是一種情感的交換。情感交換永遠是一種增值交換,它可以使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更加緊密。在人際互動中,情感卷入的程度越高,所形成的人際關系越密切。誠如葉知秋先生所說“人類需要精神慰藉,需要充實,需要與宇宙萬物有交流和溝通,需要不斷的相互契合而產生共鳴,需要真正的愛情和友誼,需要不斷在與這個世界的精神交往中發(fā)現美,擁有美,體驗幸福和自由”[15]另一方面,既要利用網絡擴大知識面,又要自覺抵制網絡對個體社會化的負面影響。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對待網絡時代人際交往方式的變化,從而在現實生活中確立積極、健康的人際關系。

      [1]鮑宗豪.數字化與人文精神[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003:4-8.

      [2]弗洛姆.孫悄譯,健全的社會[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98.

      [3]邁克爾·海姆.虛擬世界的形而上學[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107.

      [4][美]丹尼爾·貝爾.趙一凡等譯[M].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北京:三聯書店,1989:156.

      [5]李慶本.全球化語境下文化身份的認同與建構[J].東方叢刊.2003,(2).

      [6]肖峰.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49.

      [7]H·杜卡斯,B.霍夫曼.愛因斯坦談人生[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67

      [8]宋琳.知識經濟時代科學精神人文精神的整合[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J].2007,(9).

      [9]舒遠招.哲學的自在價值[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2).

      [10]馬歇爾·麥克盧漢加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02.

      [11][日]池田大作[英]阿.湯因比.荀春生等譯.展望二十一世紀——湯因比與池田大作對話錄[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9:375

      [12]黃巧玲.網絡倫理困惑探析[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1).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14]雪利·特克.虛擬化身:網絡世代的身份認同[M].中國臺北:臺灣遠流出版公司,1998:34.

      [15]葉知秋.精神主義[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張亞茹]

      B 82

      A

      1002-7408(2010)06-0097-03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項目“中等職業(yè)學校人文教育的定位和實施途徑的研究”(X J K 06 QZ C 059)和湖南省職業(yè)教育與成人教育學會2009年科研規(guī)劃項目“高職院校人文教育的定位和實施途徑的研究”(0956)的階段性成果。

      王浪(1977-),女,長沙人,湖南農業(yè)大學科技師范學院講師,天津大學職教學院2009級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人文教育和職業(yè)教育研究。

      猜你喜歡
      人文精神倫理數字化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家紡業(yè)亟待數字化賦能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編輯出版中的體現及構建
      新聞傳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數字化制勝
      試論醫(yī)學人文精神的構建
      循證醫(yī)學的人文精神
      醫(y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晋中市| 姚安县| 民权县| 康平县| 宜良县| 武宁县| 慈溪市| 望城县| 芦溪县| 长治市| 渑池县| 安庆市| 长武县| 新营市| 肇州县| 武定县| 厦门市| 都兰县| 东平县| 且末县| 颍上县| 会泽县| 应城市| 绍兴县| 榆社县| 麻城市| 光泽县| 恩平市| 松滋市| 茶陵县| 广汉市| 孝义市| 鲁甸县| 措美县| 吉安市| 岳阳县| 甘孜县| 莱州市| 行唐县| 内江市| 全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