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徐秀琴
我教學生如何找“米”
江蘇 徐秀琴
“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要寫好作文,不但要積累足以表達自己思想的語言,掌握一定的寫作技能,還要有“米”——鮮活的讓學生感興趣、樂于動筆寫的素材。然而,繁重的課業(yè)負擔,讓學生失去了很多。他們沒有了“偷采白蓮”的竊喜,沒有了“臥剝蓮蓬”的灑脫,聽不見“蛙聲一片”,看不見“小荷尖尖”。單調的生活,怎能誘發(fā)學生原始的沖動與靈性?筆者在平時的一線作文教學中,一直孜孜以求地做一個“拓荒者”,盡一切可能幫學生找“米”。
一次語文課上,我和學生正熱火朝天地試背課文,沒想到從開著的窗戶中飛進來一位“不速之客”——一只背部全黑、腹部淡黃的小鳥。這小鳥“喳喳”叫著,驚慌失措,在教室里左沖右突。學生被這“不速之客”吸引住了,立即停止背課文,都好奇地望著小鳥,窗邊的幾個調皮鬼還將窗戶關死,有的想看熱鬧,有的甚至想逮住小鳥。我想到愛鳥護鳥,想讓學生將小鳥趕出去,可轉念一想,這不正是生活中送上門來的素材嗎?小鳥焦急地“喳喳”叫著,一會兒撞向那扇門,一會兒撞向這扇窗。學生被眼前的情景吸引住了,目不轉睛地望著小鳥“精彩的表演”。小鳥掙扎了一會兒,筋疲力盡地站在電扇上,絕望地哀鳴著。我見“戲”到了高潮部分,邊啟發(fā)學生:“鳥是人類的朋友,我們該怎么辦?”“放了它!”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大家紛紛打開窗戶和前后門,幫助“囚籠”里的小鳥找到了自由。剛才不是習作訓練的精彩瞬間嗎?我到哪兒去“錄制”這鮮活的素材?。∥页脽岽蜩F,將閱讀課改成了習作課,《“飛”來的驚喜》、《教室里來了“不速之客”》、《歷經(jīng)艱難終自由》……一篇篇靈動的習作躍然紙上。
感謝這位“不速之客”,給我的學生帶來如此驚喜!生活中,當“飛”來之“材”直撲我們眼簾時,我們千萬不能熟視無睹,要睜大一雙慧眼,及時捕捉生活中的精彩瞬間,這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智慧。
一天,我班的長跑運動員高林林在體育場訓練時,撿到一只錢包,內有三千多元現(xiàn)金和身份證、銀行卡、文峰購物卡。高林林環(huán)顧四周,除了教練、同伴,只有幾個在此鍛煉的老人。高林林趕緊走過去詢問老人,錢包不是老人的。高林林急中生智,將錢包交給教練,后來在派出所的幫助下,終于找到了失主劉先生。劉先生被高林林的行為感動了,給高林林送來了一面錦旗,并請電視臺對高林林進行了采訪。望著錦旗上“拾金不昧,美德少年”幾個大字,我心里一動:我要以此為話題來個系列訓練,這么珍貴難得的“米”,不讓學生把它“炊”成“飯”,實在可惜!我將采訪錄像來了個回放,然后放手讓學生討論:以此為話題,我們可以進行哪些寫作訓練?小組討論的結果讓我驚喜不已:寫人——寫事——報道稿——表揚信——尋物啟事——采訪日記,我又來了個拓展——美德系列故事。
感謝這“撿”來的“米”,讓我的學生一個個都成了“巧媳婦”。這“撿”來的“米”,讓學生感到作文離我們很近,他們好奇、易感的心靈得到舒展?!罢鎸嵉貙憽保皩懻鎸嵉纳睢?,作文成為學生接觸社會、感悟生活的真實體驗,成為打開自己心靈的一個窗口。
一次課間,學生吸墨水時,不小心把墨水滴在桌上,當她拿起紙巾準備擦拭時,一個好事者對著墨水就吹起來,奇跡出現(xiàn)了:那團墨水開了“花”;再吹,像蛟龍的爪子;再吹,像伸展的樹枝;再吹,像海底的珊瑚礁。同學們圍在桌旁,推著,擠著,吹著,樂著。“吹”如此美妙,我突然來了靈感:“吹”能給學生帶來樂趣,帶來“米”!我讓每個學生拿出一張白紙,滴上一大滴墨水,讓同學們每人都吹一吹。學生順著吹,逆著吹,吹出了“風竹”,吹出了“螃蟹”,更吹出了一篇篇精彩的習作。我又與學生討論,我們還可以“吹”什么?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調動了,吹泡泡,吹泡泡糖,吹氣球,吹雞毛等等。后來,“慶元旦”活動中,我開設了“吹一吹”趣味活動,學生通過吹氣球、吹雞毛、吹泡泡糖、吹笛子比賽,寫出一篇篇真實的、妙趣橫生的習作。立夏那天,我不但讓學生“斗蛋”、“秀蛋”,而且讓學生“吹蛋”(把蛋吹到指定的圓圈里),學生當天的練筆輕而易舉。我還讓學生參加“吹牛大王”創(chuàng)新作文大賽,一名學生竟然“吹?!背晒?,獲得放膽文競賽一等獎。
感謝學生一次次地“吹”,學生“吹”過之后,把過程記錄下來,對學生來說,不再是煎熬,不再是“榨文”,不再是苦差事,而是記錄快樂,收藏精彩,正所謂“我手寫我心”。
一次習作課上,我對學生說:“今天我們不寫作文,大家一起聊天。”“聊天?”學生不知我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懷疑地看著我,見我一本正經(jīng),沒有半點開玩笑的樣子,方才相信?!傲氖裁??”一個膽大的學生問?!叭绻岩环菘鞓犯嬖V別人,那就會得到兩份快樂;如果把一份憂愁告訴別人,那就會減少一半苦惱。今天我們就來聊生活中的快樂和憂愁,你愿意將自己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嗎?”“這還不容易,小菜一碟,誰沒有快樂和憂愁的經(jīng)歷呢?”“先小組聊,然后全班分享?!睂W生立刻興高采烈地聊起來,生活中的樂事、趣事、傷心事,源源不斷地從學生口中說出。原來聊天這么有趣,原來生活這么豐富多彩,原來回憶這么妙不可言。不知不覺,一堂課在聊天中結束了,當我讓學生將“聊”出的故事記錄下來時,學生雖然發(fā)現(xiàn)“上當受騙”,但一個個毫無怨言,欣然提筆疾書。
感謝這次“開聊”,我明白:只要彎下腰和學生對視,營造一個輕松和諧的氛圍,“米”就會源源不斷,作文園地里就會花開有聲!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弊魑乃夭?,其實不神秘,真的不要刻意尋尋覓覓,它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水原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fā)靈光。我們語文老師的職責就是蕩水、擊石,用一雙智慧的眼睛、一對靈性的耳朵、一顆靈動的心靈、一個善感的大腦去喚醒學生心中沉睡的詩意,去奏響學生心中詩的琴弦,去尋找生活中處處皆是的“米”。生活是泉,文章如溪,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清新雋永,潺潺不斷。
江蘇省如皋市少年體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