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郡花
(南通市如東縣童店初中,江蘇 南通 226400)
最近上了一堂研究課,課題為人教版化學實驗教科書下冊第八單元課題2——《金屬的化學性質(zhì)》。課后領導們給予了肯定的同時也提出了寶貴的意見?;仡欉@節(jié)課的預設和生成過程,課堂中出乎意料的點滴片段,感觸頗深?,F(xiàn)擇其一二,與大家交流。
本節(jié)課的重點旨在通過對金屬化學性質(zhì)的探究最終歸納出常見金屬的活動性順序,大量的課堂活動探究需要學生主動參與獲取知識,從課堂的完整性考慮,我計劃一課時完成。俗話說:“魚和熊掌不能兼得”,課堂設計也應如此,不可能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出彩。既然我想在課堂的學生自主探究和完整性方面凸顯亮點,那么我就不得不“忍痛割愛”,對教材環(huán)節(jié)刪減重組(金屬與硫酸的反應探究暫放)。又由于實驗較多,為了不影響實驗效果(我們多媒體教室的光線較差),我準備就把實驗搬到教室完成,這就要求過程設計流暢、過渡和實驗簡約。最后預設的課堂流程如下:
經(jīng)過相關檢驗可知,不同層次的因素對于上一層的因素的一致性指標CI 0 1,每個層次之間的總排序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著十分滿意的一致性。
通過如何鑒別黃銅和黃金的方法討論入手導入新課——金屬能與氧氣反應——學生完成鎂、鋁、銅在空氣中的加熱實驗——并結(jié)合已有的知識基礎初步探究出鎂、鋁、鐵、銅、金的活動性——繼續(xù)探究鎂、鋅、鐵、銅金屬與鹽酸反應情況——進一步探究金屬與其他金屬化合物溶液的反應情況——歸納總結(jié)常見金屬活動性順序表——反饋應用(如對開始提出的黃銅和黃金的鑒別方法進一步完善)。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應環(huán)環(huán)緊扣,層層推進。
如果以上設計如期而至,課堂任務應當順利完成。如果不期而遇,這就要求我隨機應變,重新生成。這個靜態(tài)設計的過程讓我感覺就像一位孕育生命的準媽媽,天天在想象自己寶寶的樣子,或多或少總會擔心可能會出現(xiàn)的各種意外,直到寶寶平安地呱呱墜地,心中的一塊大石頭才算落了地。而我在實施的過程確實幾次“歷險”。
首先,具有彈性的預設渲染了課堂的自然美。
鏡頭三:在探究活動三中安排了鐵絲浸入硫酸銅溶液中、銅絲浸入硝酸銀溶液中、銅絲浸入硫酸鋁溶液中三個實驗。在演示第一個實驗時,把鐵絲浸入到硫酸銅溶液中讓一位就近的學生描述實驗現(xiàn)象,學生表達有氣泡產(chǎn)生和看到鐵絲表面生成了一種紅色物質(zhì)。怎么會有氣泡生成?實驗現(xiàn)象有了差異。
本節(jié)課后我與聽課的領導和同行交流了意見,回顧整個流程,有如下幾點體會:
課堂開始我以“不法分子常以黃銅當黃金,進行欺騙活動,你會不會上當受騙?你有多少種辦法區(qū)別黃金和黃銅?”的問題引入,一下子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就連平時不愿意學習的學生,也紛紛獻計獻策。這種留白的預設一下子從教師的“教”走向?qū)W生的“學”,自然進入了金屬的化學性質(zhì)的探究學習。
鏡頭二:初步通過金屬與氧氣的反應探究出部分金屬的活動性后,我緊跟著提問:大家還知道金屬能與那些物質(zhì)反應嗎?學生的激情很高漲,又是翻書回顧又是討論,這時我趁機投影讓學生完成活動與探究(二)(即完成鎂、鋅、鐵、銅與稀鹽酸的反應,描述實驗現(xiàn)象書寫有關化學方程式)。此處實驗我本來準備教師演示,但是看到由于實驗條件的限制平時少有機會做實驗的、對實驗如饑似渴的學生,我很想讓他們充分參與,于是隨機調(diào)整——讓四個小組每組各做一個實驗然后在教室巡回走動向全班展示實驗過程。各小組都選派了兩名代表——一名代表金屬,一名代表鹽酸,其他成員協(xié)助并監(jiān)督他們正確的完成實驗。最后在全班學生基本都能觀察到實驗現(xiàn)象之后,四位代表到前面一并展示。
1.3.1 以Wbester評分標準為依據(jù),對兩組患者療效進行判定。計算公式為:(治療前積-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計算結(jié)果為50%以上則表示痊愈、20%~49%表示顯效、1%~19%表示有效、0%為無效。
整個過程學生都很活躍,爭先恐后的表達自己看到的或感知到的各種現(xiàn)象。我偶然發(fā)現(xiàn)站在前排的四位代表的性格正好和他們與鹽酸反應的劇烈程度相似,比如:A男生性格活潑開朗,樂于助人,就像鎂一樣“化學性質(zhì)活潑”;D女生平時靦腆害羞、不善言語,就像她所扮演的銅一樣“相對穩(wěn)定”。我這些突發(fā)的幽默的言語惹得學生一陣笑聲,即調(diào)節(jié)了氣氛,也有助于記憶。
這時我突然有點懵,在我們師生倒背如流的實驗現(xiàn)象中,我們一直沒有給“煙”安排位置,這該如何解釋?我快速理順自己的思路,索性放手讓學生大膽的去猜想。很快的討論就有了結(jié)果——聯(lián)系紅磷燃燒的現(xiàn)象為“產(chǎn)生大量白煙”,白煙是五氧化二磷固體,那今天產(chǎn)生的白煙應為氧化鎂。
Residue determination of dioxane in cosmetics by GC-QQQ-MS/MS with standard addition-internal standard correction method 4 24
這時我并沒有把學生的答案視為課堂異端而加以排除,而是坦然面對,順勢利導,組織學生探究實驗現(xiàn)象的原因。至于紅色物質(zhì),學生很快猜出是銅;至于氣泡,有部分學生很快聯(lián)想到剛在探究(二)中得知鐵能和酸反應有氣泡產(chǎn)生,那可能是硫酸銅溶液中混有了酸。學生的分析合情合理,在場聽課的教師無不為之咋舌。對于學生這種嚴謹求實的學習態(tài)度,我給予了高度的贊揚和鼓勵,并沒有因它不在我的預設范疇而扼殺它或許它可能打亂了我們原本安排的近乎完美的課堂流程,但這種更精彩的生成難道不更值得我們珍惜嗎?
一語驚醒夢中人,多么精辟的推理!我很慶幸剛才自己沒有草率否定學生的觀察力,而給了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讓他們感受到探究后收獲成功的快樂!
我走的那天早上,爸媽早早去上班了。飯桌上擺著做好的早飯,小米粥碗的下面,壓著一摞錢,還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別窮游。我喝著暖呼呼的粥,一邊數(shù)錢一邊美滋滋地想:“哼,還嘴硬,結(jié)果比誰都怕我出去吃苦?!?/p>
鏡頭一:課堂初始,由問題情景導入新課引出金屬能與氧氣反應,自然流暢。接下來鎂條的燃燒實驗讓一學生到臺前演示,其他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xiàn)象。實驗剛一完成,學生就積極舉手發(fā)言。甲說:鎂條在空氣中劇烈燃燒,發(fā)出耀眼的白光;乙說:我還看到有大量的白煙生成……其他學生也一致贊同。
體育游戲教學法顧名思義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將游戲和體育運動相結(jié)合的一種教學方法,以培養(yǎng)學生堅忍不拔和頑強拼搏的精神品質(zhì)為教學目的,是新課程改革后應運而生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體育游戲教學包括很多游戲種類,充分結(jié)合了跑跳投等運動形式,具有很強的靈活性、直觀性、趣味性和創(chuàng)新性。體育游戲教學法對培養(yǎng)學生體育興趣和熱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在近些年廣泛受到老師和學生的喜愛,逐漸成為體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教學方法。
金屬三點化學性質(zhì)的探究順序我沒有按部就班,而是課上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思維方式隨機調(diào)整;銅與硝酸銀的反應生成“黑色的銀”在設計時就查了相關資料(是由于生成微小銀粒子的原因)等等。好的教學預設是在教師理解教材的基礎上,統(tǒng)籌考慮“三維目標”的整合,站在發(fā)展高度來設計,關注教學活動中師生雙方的發(fā)展。正是基于這些開放而又細致的預設,才使整個課堂具有了線條流暢的山水畫的輪廓。
其次,有效、合理的生成成就了課堂的動態(tài)美。
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本身就是一個生成性的動態(tài)過程,有著一些我們無法預見的教學因素和教學情境,就像我在鏡頭中回顧的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我們教師要隨時掌握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所取得的進展、面臨的困難和出現(xiàn)的問題,對活動的狀況及時作出判斷,并決定應當采取的指導策略,把確有價值的問題及時地納入教學內(nèi)容之中,使之適應學生的學習需要,并根據(jù)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新情況,適當?shù)匦薷幕顒臃桨?,調(diào)整教學進程,使教學具有靈活性、變通性和針對性。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答案,對學生的答案作延遲判斷,不要輕易否定。課堂教學中要把學生的不完美或者是錯誤答案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加以應用,引導學生不斷反思和矯正自己的學習結(jié)果和學習行為。這樣我們就為自己的山水畫融入了靈與肉。
再次,讓預設與生成完美結(jié)合。
教育的技巧不在于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作出相應的變動。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正確把握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預設要有彈性和開放性,給生成騰出時間和空間;但是生成過多也必然影響預設目標的實現(xiàn)以及教學計劃的落實。為此筆者認為:我們一線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做到“三次反思”——在教學前進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納入現(xiàn)有的預設范圍,拓寬預設的可能性;在課堂中進行反思,及時調(diào)整和充實預設,使之不斷完善;在課后進行反思,對課堂教學進行回顧、批判總結(jié)和提煉有效的預設和生成,明確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和措施,在以后的教學中作為借鑒??傊?,預設和生成就像課堂教學的兩翼,忽略任何一方,我們的課堂都會“夭折”。前輩繆徐老師永遠是我學習的楷模,很感謝他平時給予的幫助,愿所有一線教師的課堂陣地越來越豐盈!
[1]繆徐.論新課程背景下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設計[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0(7).
[2]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北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