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啟來,孫鵬程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
巴赫金邊界思想淵源探究
周啟來,孫鵬程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浙江溫州 325035)
巴赫金的邊界思想與康德的二元思維模式、索緒爾的二元區(qū)分思想有著內在關聯(lián)??档?、索緒爾的二元對立區(qū)分思想給巴赫金留下深刻的思想烙印,然而,巴赫金卻以此為出發(fā)點,去尋找打破區(qū)分、實現(xiàn)溝通的可能性,探求多元共存。巴赫金民間文化思想中對邊界問題的獨特認識,正是建立在批判與發(fā)展康德和索緒爾的二元區(qū)分思想的基礎上的。同時,作為邊緣人的巴赫金所特有的邊緣處境以及宗教信仰,都共同塑造了巴赫金的邊界思想。
巴赫金;邊界思想;康德;索緒爾;邊緣人;宗教信仰
美國學者卡特琳娜?克拉克等人認為:“一個推動巴赫金全部思考的問題是:究竟是什么造成了差異?‘差異’是現(xiàn)代哲學思想的首要問題,德里達的‘差延’只是晚近以來顯赫的例子之一。使巴赫金在這一傳統(tǒng)中卓然而立的是他將各項差異理解為一種并存關系。”[1]17巴赫金對“差異”的追尋、探討和理解也直接決定著其在民間文化思想中對待邊界①就俄文“граница”一詞的翻譯在中俄語境中是否存在差異問題, 筆者曾向《巴赫金全集》主要的翻譯者、著名的巴赫金專家白春仁教授及主編錢中文先生進行了請教. 白教授認為: 俄語中邊界邊緣義有多種表述, 但巴赫金常用一詞, 即граница, 通譯“邊界”, 用時或強調“非中心”, 義近漢語之“邊緣”; 或強調兩物之區(qū)別, 如不同民族文化以邊界區(qū)分, 文學與哲學也以邊界區(qū)分, 文化邊界之外已屬非文化、野蠻、無序. 事物之變化往往起于邊界, 故巴氏認為“邊界”是個重要范疇. 錢中文先生認為, 巴赫金著作里不少地方使用“界限”、“邊界”、“邊緣”、“邊沿”, 甚至“界線”, 大體源于俄語граница (復數(shù)границы)一詞, 上述中譯除“界線”外, 其他幾個譯法都可使用. 本課題在論述巴赫金民間文化思想中的邊界問題時, 不得不根據(jù)語境需要, 分別使用“邊界”和“邊緣”. 在論述權力視域下的邊界問題時, 會更多地使用“邊緣”一詞, 以突出文化權力下中心與邊緣、官方與民間的界線問題在巴赫金民間文化思想中的特殊意義. 在論述怪誕文化視域下的邊界問題時, 會更多地使用“邊界”一詞, 以突出邊界變相在巴赫金民間文化思想中的作用和價值. 在論述民間語言視域下的邊界問題時, 會同時使用“邊界”與“邊緣”這兩個意解.的態(tài)度。差異是界線和邊界存在的前提,反過來,邊界又彰顯著差異性。那么,巴赫金是怎樣看待其民間文化思想中一系列的“差異”問題的呢?他關于邊界問題的思想淵源在哪里?康德、索緒爾的二元對立區(qū)分思想對其思想的形成有何影響?邊界問題在巴赫金的民間文化思想中有何特殊性?它與以往的區(qū)分模式有何不同?這些將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在巴赫金的學術生涯中,康德和索緒爾對其影響是多面且深遠的。巴赫金的邊界思想就是在批判繼承康德、索緒爾區(qū)分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
作為德國古典美學的領軍人物,從1781年起,康德在10年里先后發(fā)表了《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三部哲學著作,它們分別闡述了康德的認識論思想、倫理學思想和美學思想,構成了“真”、“善”、“美”的批判哲學體系,由此康德哲學進入了“批判時期”。“批判哲學的基本要點,即把思維和存在、科學和信仰、認識和實踐通過不可知論而絕對分離開來,對立起來,以相互隔絕的形式使雙方避免摩擦和沖突,來達到調和雙方矛盾的結果?!盵2]確實,在康德哲學中,存在著感覺不反映對象、現(xiàn)象不表現(xiàn)本質的論說,這就在主體與客體之間、本質和現(xiàn)象之間劃上一條不可逾越的界限。但是,以相互隔絕的形式來達到調和雙方矛盾的結果實際上是對矛盾的懸置,并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調和?!翱档聵O力解決的是主體與客體的統(tǒng)一問題,便越是在主體與客體之間挖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康德用自我意識、感覺去解決主體與客體統(tǒng)一的問題,認為統(tǒng)一的關鍵是用主體的自我意識去反思客體的本質,解決主客體統(tǒng)一的根本機制在于主體的統(tǒng)覺能力。然而,康德又在人們面前豎立起一個無法到達的彼岸——自在之物,提出人們只能認識世界的現(xiàn)象,無法達到世界本身(自在之物)。其中現(xiàn)象不反映自在之物的任何性質,使現(xiàn)象成為主體和客體之間無法溝通的巨石和鴻溝?!盵3]康德的二元思維模式,其根源在于康德將世界區(qū)分為現(xiàn)象界和物自體,現(xiàn)象界是可以認識的,這就是康德的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問題;而物自體是不可認識的,只是人們信仰的對象,諸如自由、上帝、靈魂不死等,但是物自體的這種道德信仰必須在現(xiàn)象界實現(xiàn),因而康德又在《判斷力批判》中將兩者的鴻溝給與溝通。所以康德二元思維的根源在于他對世界的二重劃分,而他的這種將世界二分法也與他對當時經(jīng)驗派和理性派論爭的思考分不開的。
作為語言學家與結構主義符號學家的索緒爾,顛覆了先前的那種“有關個別性言語行為的語言學”[4]的研究范式。這種顛覆直接體現(xiàn)在索緒爾對語言系統(tǒng)的差異性把握上。對差異性的分析與探討是索緒爾語言學理論中諸多語言二元對立區(qū)分模式得以建立的前提。這種二元區(qū)分直接體現(xiàn)在索緒爾對宏觀與微觀語言學的研究上。索緒爾將語言學劃分為內部語言學和外部語言學。他對內部語言學的研究又分為兩個向度,即言語的語言學和語言的語言學。他從歷史語言學(即演化語言學)與共識語言學(即靜態(tài)語言學)的角度來分析語言的語言學,又從內破與外破的角度來研究語音;他從物質實體與抽象實體角度來研究語法,又從不變性與可變性的角度來研究能指與所指的關系,等等。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索緒爾從差異角度論述了共時語言單位的價值形成問題。索緒爾說:“如果價值的概念只是由它與語言中其它要素的關系和差別構成,那么對它的物質部分同樣也可以這樣說。在詞里,重要的不是聲音本身,而是使這個詞區(qū)別于其它一切詞的聲音上的差別,因為帶有意義的正是這些差別?!盵5]語言單位的意義直接體現(xiàn)在語言要素的差別上,沒有差別就不會產(chǎn)生對立,沒有差別和對立,語言單位之間就無法實現(xiàn)區(qū)分。只有單位之間有了差別,人們才會有分辨的余地,也只有這樣,語言才能表現(xiàn)出一些細致入微的思想,負載著迥異的信息。所以,差異性、區(qū)分性使語言單位相互對立而存在。因此,語言邊界就在語言單位的對立和差別中豎立了起來,邊界的意義首先體現(xiàn)在這種區(qū)分對價值形成所具有的作用上。索緒爾認為對立和差別本身并不具有價值,對立和差別本身只是使價值得以形成的一種形式,一種手段。語言單位都有自己的特征,也就是說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個性與價值。人們通常通過個性、特征來識別、區(qū)分不同的事物??梢钥闯?,處于邊界地帶的二元或多元的差異體都有自己固有的特性,表達著不同的意義,都具有價值。
索緒爾把二元區(qū)分的思維方式熟練地運用到語言學的研究之中,實現(xiàn)了語言研究的變革,二元的區(qū)分模式的意義也因此受到了學者們的關注。“索緒爾多次不厭其煩地使用二元對立偶分方法,不僅說明他對這種方法十分純熟,而且說明他對這種方法十分鐘情和熱愛;說明他在自覺地運用辯證法的方法來為自己的論證服務。索緒爾的二元對立偶分法,是繼黑格爾之后的辯證法的又一高峰,對后世諸多學科的研究,特別是對語言學的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6]索緒爾二元區(qū)分思想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這些思想在巴赫金的學術著作中也時有閃現(xiàn),巴赫金是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將其深化了。
巴赫金對康德思想的癡迷從童年開始,他從小就懂德語,“稍大一些,十二、三歲時,我已開始看嚴肅的古典哲學了,其中康德我很早就知道。很早就開始讀他的《純粹理性批判》?!盵7]409成年時,巴赫金在“巴赫金小組”中首先講的就是康德學說,巴赫金承認自己是個入迷的康德主義者[7]479-480。1924年,他還在列寧格勒放肆地以康德主義者的面目去作哲學報告,這也是導致巴赫金日后被發(fā)配到異鄉(xiāng)的原因之一。1929年,國家政治安全局以巴赫金曾經(jīng)不合法地講授康德這種唯心主義性質的課程為由將他拘捕。可以說,康德的思想對巴赫金的影響是重大的,康德思想中深厚的二元對立區(qū)分模式深深地影響也啟發(fā)著巴赫金。作為巴赫金重要理論之一的復調理論就直接將二元論推進到了多元論。對話是復調理論的精髓,對話中的多聲部體現(xiàn)著多元的思想。
巴赫金深入探討了索緒爾的語言論主張。巴赫金突破了索緒爾對語言所做的共時的靜態(tài)的研究方法,他認為不受歷史影響的語言是沒有的,語言總是產(chǎn)生在一定的語境中。巴赫金對索緒爾的語言與言語、所指與能指進行分析,指出人的思想是通過符號來呈現(xiàn)的,而符號的功能則是為了人們的交往。巴赫金認為索緒爾對所指和能指的區(qū)分也是偏頗的,所指與能指只能用來說明表示具體事物的名詞,所指與能指的功能并不是永不變化的,尤其是當詞在不同語境中變化的時候。
從邏輯上講,康德和索緒爾的思想中都設立了二元對立的區(qū)分模式。巴赫金的邊界思想表現(xiàn)出了不同于上述傳統(tǒng)區(qū)分模式的新的對立關系。這種新的對立關系時常被學者們所忽視,致使有些學者認為:巴赫金有意地顛覆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但他又不知不覺陷入了主流與邊緣這種新的二元對立之中。學者們忽視了巴赫金設立二元區(qū)分模式的意義,多將目光放在“劃界”上,忽略了巴赫金對待邊界的態(tài)度?!霸谔接戇@些二元性時,巴赫金首先強調的不是處于人類經(jīng)驗中的那些對立的二分性,而是使這些二分法溝通的各種策略?!盵1]112所以,劃界這一形式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看待既定的界線及破界的策略。巴赫金不是注重劃界,而是重在破界。在巴赫金的文化理論中,“界”是歷史地存在著的,它是權力運作的結果,只不過這種存在是不合理的,應該予以揭露和顛覆。巴赫金所堅守的民間立場為論證這一問題提供了肥沃而深厚的土壤。主流與邊緣的劃分首先暗示了文化存在的多樣性問題,同時也暗示了文化的不平等問題。巴赫金認為,民間文化長期被排斥在主流文化的外圍,作為人類極其重要的生存樣態(tài)的邊緣文化有必要從主流文化所造就的桎梏中掙脫出來,解除被壓抑、被鉗制的狀態(tài),爭得自身的自由和平等的權利。
在官方文化與民間文化的天平上,巴赫金明確地將自己的文化立場轉移到民間這個文化基點上,他重視邊界,強調邊緣,批判官方文化,揭示原有的文化秩序的不合理性。他努力犁平文化鴻溝,但不是簡單地去調和,而是清除不合理的文化權力,即官方文化權力,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多樣文化的共存、對話、交流。巴赫金之所以特別青睞民間文化,其原因就在于他明確認識到:處在邊緣的民間文化也處在權力的邊緣,正是在這里,文化多樣性和自由溝通、融合才成為可能,文化才真正具有生機活力,它預示著文化的未來。
巴赫金民間文化思想中的邊界問題不是靜止的。巴赫金強調界線的兩重性,他始終在尋求一種兩極易位,他跨越了一極獨白與兩極對立,“巴赫金提出的難題之一是,既要避免從包羅萬象的‘一’出發(fā)進行思維,同時又要避免一切事物化為一連串的二元對立。不要辯證法的非此/既彼,而要對話主義的既/又?!盵1]14巴赫金在民間文化與官方文化的對立中尋求具有活力的文化模式,他試圖打破“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變“二元對立”為“二元共生”或“多元共生”,也就是在承認事物間的矛盾性、對立性的同時,也要看到事物間的內在聯(lián)系。他強調邊界、邊緣地帶的重要性,就是為了改變中心與邊緣的傳統(tǒng)關系,實現(xiàn)文化間的對話,實現(xiàn)文化多元共存。
巴赫金邊界思想的形成與巴赫金的邊緣身份、民間立場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巴赫金總是用外位視角來審視人和文化,這也彰顯出了巴赫金迥異的邊緣人品格。邊緣人的吶喊使那些處于中心的體現(xiàn)著權威性的抽象規(guī)則暗淡無光,巴赫金對邊緣的維護與鐘愛也是對任何權威中心和統(tǒng)一的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本能的抗拒。
巴赫金一生歷經(jīng)了被逮捕和流放、戰(zhàn)爭、饑餓、病痛、強制性集體化、肅反等一系列讓人不寒而栗的事件,可謂命運多舛。1929年底,巴赫金被改判流放到西伯利亞與哈薩克斯坦交界的庫斯坦奈,從此,他失去了與學術中心對話的機會。雖然處在文化、學術邊緣長達三十余年,但這并沒能阻止這位真正的思想家追求真理的腳步。在當時蘇聯(lián)嚴酷的政治環(huán)境中,巴赫金這種邊緣處境,使他成為俄國政治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中一個十足的邊緣人,而由此形成的邊緣性文化品格與思維卻深深地蔓延在巴赫金的思想中。
巴赫金在論述拉伯雷時指出了邊緣文化的非中心、非主流特征。巴赫金的邊緣人身份影響了他文化研究中的民間立場,而這種民間立場又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邊界問題的研討基調。巴赫金在民間和民間節(jié)日的廣場上,找到了人的相對自由的生存狀態(tài)。在那里,理性確立的邊界被顛覆,思想從理性的桎梏中解放出來,生命的感性生存原則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達,邊界成為了民眾狂歡的居所、自由的象征。對邊緣文化的關注以及由此衍生出的自由精神,都使巴赫金邊界思想呈現(xiàn)出親民性的價值取向。
在談論拉伯雷與巴赫金的共同之處時,美國學者霍奎斯特認為:“早期文藝復興與俄國革命都是關鍵的時代,是歷史長河中新舊交替的時代。它們都在自己時代的人們心中引發(fā)了一種對激進變化的強烈意識,都是時間序列中的一次斷裂。因而,生活在這些時代的人們不管愿意與否,都被置于歷史的浪濤中?!盵1]384拉伯雷和巴赫金所處的時代,都是激烈動蕩的時代,社會變革過程中都伴隨著不穩(wěn)定因素。個人的命運也不可避免地與歷史和時代聯(lián)系在一起,時代的變化和斷裂,使處于時代中的人的思想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這種舞臺與看席、演員與觀眾界線的打破,在其各自的時代,都是促使兩位作者醉心于消弭一切界線的重要的原因。他們都迷戀于各種因素非同尋常的結合、混同、交融,而這些因素在其它時代或正統(tǒng)的評論家看來,是彼此排斥的。”[1]384新舊交替時代是社會秩序和文化秩序解綱、重組之際,從而為兩位作者提供了消弭種種界線的動因和機緣?!鞍秃战鹛岢鏊姆匆庾R形態(tài),不是通過正面批評斯大林主義,而毋寧是通過與之對話?!盵1]397巴赫金的民間文化思想在某種程度上表達出了社會批判意識,這種批判是指向前蘇聯(lián)官方的。巴赫金通過對官方文化與民間文化間的等級對立的闡釋,揭示出權力在建構兩種時間秩序(神圣時間與世俗時間)和兩種空間秩序(廟堂與廣場)中的作用的真相。在巴赫金那里,邊緣文化成為他闡釋種種文化權力、展開文化批判的立足點??駳g節(jié)身體界線的模糊使民間成了反抗壓制的堡壘,巴赫金將斯大林統(tǒng)治下形成的“顛倒等級制”的現(xiàn)象運用到了對民間文化的闡釋之中,但與斯大林強調等級結構不同,巴赫金似乎在宣揚一種普遍的民主化,主張給予卑微弱小者權力,從而實現(xiàn)社會的相對平等。對文化的邊界問題的重視及對文化邊界特征的描繪,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巴赫金對壓抑的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抵抗形式。
巴赫金出生于東正教教民的家庭,他在童年便受到俄國東正教的教育,而他自己也是基督教徒身份?!霸缭?918年,他就在涅維爾的一個公開大會上參與了熱烈的公開討論,并對宗教作正面的辯護?!盵8]濃重的宗教生活氛圍,讓巴赫金的理論創(chuàng)作思想不可避免地帶有宗教的色彩?!霸诎秃战鹂磥?,宗教思想不是狹隘的學問。他拒絕將宗教與其他所有問題割裂開來,特別是那些同語言、社會及自我的本質相關的問題……使巴赫金卓然而立的不是他關于基督人格的理論,而是他用這些觀念更新了神學之外的領域?!盵1]110巴赫金把他的宗教思想融入到了社會學、文學、文化學以及語言學等學科當中,擴展了這些學科研究的領域?!吧駥W不可回避的二元性(人/上帝,精神/物質)經(jīng)由符號/所指的二元性而處于語言的核心?!盵1]111將神學這種二元性引入語言的研究領域中,詞就超出了純粹的物質性,擁有了另一層次的意義,詞也具有了二元性的用法?!鞍秃战鸬纳駥W還植根于這樣一種基督教傳統(tǒng):尊崇現(xiàn)在、人性以及日常生活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這種傳統(tǒng)無法理解保羅主義對此時此地的輕視,這是一種對身體的厭棄。事實上,歷史存在的直接性以及對物質的關注,這兩方面長久以來一直是俄羅斯宗教思想的關鍵。巴赫金的這些宗教思想也深深地反映在他對民間文化的研究中,尤其是影響著他的民間文化思想中邊界問題的形成及其特征。筆者認為,巴赫金民間文化思想中一系列的二元思維模式與巴赫金的神學思想是分不開的,巴赫金民間文化思想中表現(xiàn)出的中心與邊緣、官方與民間、官方文化與民間文化、身體與精神等一系列的二元思維的確立,與其立足于邊緣,站在民間立場上闡釋民間文化是分不開的,這也使巴赫金的民間文化思想具有很強的“親民性”,這一點與東正教的精神是一致的。
從宗教思想入手來探討巴赫金民間文化思想中身體的邊界問題具有很強的闡釋力?;缴駥W思想往往是肯定精神而貶低身體,但東正教思想?yún)s對身體有獨特的看法?!皷|正教禮拜還有一個特點應當特別注意,這就是它的宇宙主義。東正教禮拜不僅面向人的靈魂,而且面向全部受造物,這種禮拜也使全部受造物得到圣化?!盵9]169巴赫金在論述怪誕身體的時候,人的邊界不斷地彌散擴張(即人體器官向它的自然范圍之外的擴大),這在一定意義上是把世界物質變成潛在的感官,變成人體,從而使怪誕人體的邊界變得模糊了?!叭欢?,人是肉身化的靈魂,是宇宙存在物;在人身上生活著宇宙,宇宙同人一起圣化,”[9]170在東正教教義中,與基督的精神一起復活的還有基督的人性的肉體,也就是說肉體也可以成為永恒,這與歷史上只強調精神原則而忽視肉體原則的基督教之間有著實質區(qū)別。因此,從某種程度上,我們也可以說,巴赫金關注身體的神圣性也表現(xiàn)出對基督神圣軀體(神成肉身)的迷醉。對于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人來說,基督具有神人同體性,從這個方面講,巴赫金在拉伯雷研究中對身體界線問題的描述也就不難理解了??梢?,東正教思想為巴赫金的民間文化思想打下了明顯的烙印,“不難看到巴赫金是怎樣憎惡空洞的、形而上的世界觀以及是怎樣擁護狂歡節(jié)感官哲學的,這遠不是巴赫金與基督教的疏離,而恰恰就是從宗教的某些方面而引發(fā)的,這些方面提供了連接思想與肉體、詞與行為的強有力的模式?!盵10]
巴赫金的邊界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品格。從邊界視角來審視文化,有益于對文化作出整體的概括與描述,也有利于拓寬我們的思維空間,這更顯示了其邊界思想淵源探究的意義。
[1] 卡特琳娜·克拉克, 邁克爾·崔奎斯特. 米哈伊爾·巴赫金[M]. 語冰, 譯.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0.
[2] 楊祖陶. 德國古典哲學邏輯進程[M].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3: 40.
[3] 曹興, 姜麗萍. 兩極理性: 德國人的哲學智慧[M].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5: 66.
[4] 羅蘭·巴特. 符號學原理[M]. 李幼蒸, 譯. 上海: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1988: 116.
[5]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 普通語言學教程[M]. 高明凱,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0: 164.
[6] 劉富華, 孫維張. 索緒爾與結構主義語言學[M]. 長春: 吉林大學出版社, 2003: 151-152.
[7] 巴赫金. 詩學與訪談[M]. 白春仁, 顧業(yè)鈴, 譯.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8] 孔金, 孔金娜. 巴赫金傳[M]. 張杰, 萬海松, 譯. 上海: 東方出版中心, 2000: 60-61.
[9] 布爾加科夫. 東正教: 教會學說概要[M]. 徐鳳林, 譯.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1.
[10] Coates R. Christianity in Bakhti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134.
Exploration on the Origin of Bakhtin’s Thought of Boundary
ZHOU Qilai, SUN Pengcheng
(School of Humanities,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Bakhtin’s thought of boundary has internal relevance with Kant’s dualistic mode of thinking and Saussure’s dualistic thought of distinction. Kant’s and Saussure’s thought of dualism left a deep imprint on Bakhtin, however, Bakhtin took this as the start point, looked for the possibility of breaking distinction and achieving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seek for pluralistic coexistence. Bakhtin’s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the issue of boundary in his thought of folk culture was just built on the critique and development of Kant’s and Saussure’s thought of dualism. Moreover, the marginal situation, which was peculiar to Bakhtin who was as a marginal man, together with his religious beliefs, shaped his thought of boundary.
Bakhtin; Thought of Boundary; Kant; Saussure; Marginal Man; Religious Belief
(編輯:付昌玲)
B089
A
1674-3555(2011)06-0069-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1.06.010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2011-04-21
浙江省研究生創(chuàng)新科研項目(YK2009086)
周啟來(1981- ),男,吉林德惠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