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彝族史詩中的鹿形象初探

      2011-03-19 16:58:20馬克本德爾趙肖為
      關(guān)鍵詞:獵手彝族

      馬克·本德爾,趙肖為(譯)

      (1.俄亥俄州立大學(xué)東亞語言與文學(xué)系,美國哥倫布 43210;2.溫州大學(xué)學(xué)報編輯部,浙江溫州 325035)

      彝族史詩中的鹿形象初探

      馬克·本德爾1,趙肖為2(譯)

      (1.俄亥俄州立大學(xué)東亞語言與文學(xué)系,美國哥倫布 43210;2.溫州大學(xué)學(xué)報編輯部,浙江溫州 325035)

      研究不同的地方性彝族史詩中鹿形象的呈現(xiàn),揭示彝族的多樣性。盡管這些形象和名稱對于局外人可能具有完備的意思,但是作為一個民族集團,彝族對其卻有著獨特的理解。正是就這種意義而言,彝族在與其他民族的交互之中建立了自身的民族認(rèn)同。因此,通過對口述文學(xué)中動物形象的分析以理解這個過程顯得十分重要。

      彝族;鹿;史詩;口頭表演,口述文學(xué)

      世界的人,啊,/ 以糧為生活;/ 獐和麂子啊,/ 活在叢林中。[1]128

      本文論述不同種類的麝香鹿在彝族民間文學(xué)和傳說中的呈現(xiàn)。彝族是中國 55個少數(shù)民族中最大的民族之一,人口接近七百萬,絕大部分居住在云南、四川南部和貴州西部的山區(qū),少部分生活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西部。彝族分為大約80個部落支系,有的人口超過百萬,有的只有數(shù)千。四川南部的主要部落支系是諾蘇,人口大約八百萬;云南山地上分布著包括該省中部和南部地區(qū)的尼蘇潑、里潑、羅羅潑和阿哲等許多部落支系。

      彝語有6種主要方言,方言之間幾乎不能交流或者只能部分聽懂。傳統(tǒng)的書寫文本(撰寫本文的有些資料就來源于這些文本)字形駁雜,異體字很多。各地的歌曲、舞蹈、故事、服飾和習(xí)俗等也存在巨大的差異。因此,談?wù)摗耙妥濉北仨毶昝髡摷暗氖恰耙妥濉钡哪膫€文化區(qū)域。的確,彝學(xué)研究中最需要時刻牢記在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認(rèn)同(ethnic commonalities)”問題——那些將各色各樣的彝族部落支系擰合成一個國家承認(rèn)的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要素??谑鰝鹘y(tǒng)和民俗的研究,特別是關(guān)于傳統(tǒng)的創(chuàng)世神話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那些為如此紛雜的部落支系何以被統(tǒng)稱為“彝族”提供合理解釋的文化要素和身份認(rèn)同[2-3]。

      彝族日益共同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快速發(fā)展對自然環(huán)境所造成的影響。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經(jīng)歷了不同的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階段,當(dāng)?shù)睾头钱?dāng)?shù)氐钠髽I(yè)消耗了越來越多的森林、地下水、野生動物以及其它自然資源。因此,近年來,許多彝學(xué)研究者對有關(guān)環(huán)境和傳統(tǒng)文化的問題產(chǎn)生興趣,2005年在四川美姑縣召開的第四屆國際彝學(xué)研討會的主題就是“21世紀(jì)的畢摩文化、傳統(tǒng)知識與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可持續(xù)性”,強調(diào)畢摩(bimo,彝族傳統(tǒng)祭司)所掌握的關(guān)于環(huán)境的知識的作用[4]。自然環(huán)境的形象深植在絕大多數(shù)的彝族傳統(tǒng)文學(xué)作品,特別是畢摩傳唱的、敘述宇宙和地球及其生命和生態(tài)位的創(chuàng)造過程的長篇敘事詩之中。當(dāng)前的生態(tài)關(guān)注與口述及其相關(guān)文學(xué)中傳統(tǒng)的、與自然有關(guān)的元素,一同促進(jìn)了對彝學(xué)材料所進(jìn)行的生態(tài)批評①“生態(tài)批評”研究文學(xué)與物理環(huán)境之間的關(guān)系(詳見: 文獻(xiàn)[13]). Richard Kerridge進(jìn)一步認(rèn)為, “生態(tài)批評首先尋求就其一致性和有用性來評價文本和觀點, 作為對環(huán)境危機的響應(yīng).” (轉(zhuǎn)引自: 文獻(xiàn)[14]) 本文秉承生態(tài)探索的精神, 以求不僅為傳統(tǒng)彝族文本中的麝香鹿形象而且為未來幾十年中鹿及其環(huán)境的命運將如何繼續(xù)詮釋“彝族性”引來更大的關(guān)注. 關(guān)于生態(tài)批評和《勒俄特衣》中動植物的呈現(xiàn), 詳見: 文獻(xiàn)[15]. “口述文學(xué)”和“口述相關(guān)文學(xué)”分別指稱口述傳統(tǒng)和與口頭表演傳統(tǒng)具有清晰或確定關(guān)系的文字記載(參見: Foley J M. How to Read an Oral Poem [M].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3).。

      彝族傳統(tǒng)民間文學(xué)描寫動物、植物和自然環(huán)境時,鹿類(特別是麝香鹿)的呈現(xiàn)廣泛而顯目,所有區(qū)域(從四川南部的涼山、整個云南,到貴州西部)的彝族民間文學(xué)和傳說之中似乎都有鹿類的身影。本文研究幾種地方性彝族口述及其相關(guān)文學(xué)、儀式和習(xí)俗所呈現(xiàn)的,以不同的方式有助于建構(gòu)文本所描述的詩意世界中荒野山林、人類社會與神靈世界之間關(guān)系的麝香鹿形象,不僅探索彝民如何想象詩意和自然世界中的麝香鹿,而且揭示如同民間傳說所表達(dá)的、對自然環(huán)境產(chǎn)生地方性響應(yīng)的生態(tài)學(xué)視角如何能夠促成彝族的“認(rèn)同”觀念。在正式討論彝族民間傳統(tǒng)中的麝香鹿之前,先簡單介紹鹿類在彝區(qū)的自然存在狀況。

      一、彝區(qū)的鹿類

      四川南部和云南北部處在青藏高原東緣所謂的“生態(tài)多樣性熱點地區(qū)”。中國的西南地區(qū)曾經(jīng)生活著許多大型哺乳動物,包括多種亞洲鹿。中國有很多種鹿,包括梅花鹿、狍、獐、麂和馬鹿。這些鹿種過去廣泛分布在中國的許多地區(qū),而今要么在絕大多數(shù)地區(qū)絕跡了,要么圈禁在東南、西南和東北地區(qū)的自然保護(hù)區(qū)里。其它鹿種(如西藏白唇鹿、水鹿、豚鹿和 19世紀(jì)因移養(yǎng)英國而免于絕種的麋鹿)的分布范圍就更小了。

      彝語北部方言中的復(fù)合詞“qyx le”表示當(dāng)?shù)貙晗懵沟囊环N分類[5],“qyx”指稱至少兩種以上的麂[6]44-48,“l(fā)e”指稱獐[6]26-28,所以,其漢語翻譯就是“麂子獐子”。但是,使用“麂子”和“獐子”時要小心,因為在有些方言中這兩個漢語詞匯可以互換,或者經(jīng)過某種修飾用來指稱麝香鹿或者其它鹿類。比如,在福建山區(qū),“山獐”指的是黃麂或毛冠鹿[7]286-287。小型的毛冠鹿甚至出現(xiàn)在四川海拔3 000米以上的區(qū)域,有時候會像豚鹿那樣與棲息在低海拔地區(qū)的麂和獐混為一談[6]46-47。

      麂和獐是長有犬牙的相對“原始”的鹿類。麂的形態(tài)多樣,但一般都長有短角,有時還有明顯的角柄,黃麂被認(rèn)為是中國和東南亞最古老的麂種。獐被認(rèn)為形態(tài)退化,雌雄都不長角,不過雄獐的犬牙長達(dá)52毫米。雄獐平均肩高52厘米,雌獐稍矮,毛色灰棕,后半身稍亮,冬季毛長可達(dá)40毫米。長毛和短尾表明獐比東南亞的小型鹿類更適應(yīng)寒冷的氣候[6]27。麂與獐在體型方面大致相當(dāng)。

      麂和獐都有顏面腺。獐還有足腺,腹股溝處有一對獨特的腺體,能夠分泌珍貴的麝香[6]27。麂和獐在求偶時發(fā)出許多種不同的叫聲,彝族獵手都能模仿。麂同獐一樣,攝食容易消化的植物(如草葉、果實、種子和嫩樹皮等),偶爾也吃鳥蛋或其它小生物。盡管現(xiàn)在獵取麂和獐是非法的,但是偷獵時有所聞。

      獐與麂一樣,其棲息地包括長滿蘆葦?shù)乃疄I(諾蘇創(chuàng)世敘事中經(jīng)常提及)和灌木濃密的山坡,它們的行動方式有點像兔子,善于隱蔽,因此被稱為“潛行者”[6]22-28。這種潛行特性,連同毛色、敏捷和優(yōu)雅,可能成就了其在彝族民俗中瞬息變幻的神奇形象①2007年春天, 我有幸在北京動物園觀察了兩小群的獐, 即使處在囹圄之中, 它們也表現(xiàn)出許多身心自由時的特性.。

      許多民間信仰圍繞著麝香鹿,特別是獐,許多物品過去就是以它們?yōu)椴牧现谱鞯摹@?,諾蘇孩子以前佩戴犬牙做的護(hù)身符、拿蹄子當(dāng)玩具,大人用皮做煙袋。去年夏天,我在涼山喜德縣一家彝族工藝品小店看到店里的中年婦女的床墊是鞣制過的麂皮做的,就問同行的當(dāng)代諾蘇詩人阿庫烏霧(羅慶春),麂和獐對于彝族意味著什么。他告訴我:“鹿非常善良、敏感、吉祥,有靈魂,可能是彝族獵人最喜歡獵獲的動物。而且,獐的麝香入藥,有時還能辟邪——它的牙齒是對付惡魔和其它超自然邪惡的武器?!?/p>

      彝族民俗還與在整個東亞廣泛分布的梅花鹿(在彝語北部方言中叫做“cie”)有關(guān)。云南的彝族文本中還可能出現(xiàn)馬鹿,盡管這種鹿在云南的絕大部分地區(qū)即使沒有滅絕也很稀少了。而有些彝族文本偶爾可能提及山鹿、巖羊之類的野生有蹄類哺乳動物。

      二、云南彝族文本中麝香鹿的呈現(xiàn)

      云南彝族主要部落支系的口述及其相關(guān)文學(xu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麝香鹿的形象。上個世紀(jì) 50年代后期收集、出版的彝族創(chuàng)世史詩《梅葛(Meige)》中“狩獵與畜牧”一節(jié),即以宣稱捕麂需要麻繩、獵網(wǎng)開篇。狗是大理蒼山的黃石變的,麻從鄰近的傈僳族農(nóng)民那里得到,但是沒人會搓繩編網(wǎng)。格滋(Gesi)天神示諭獵手們?nèi)ふ乙晃幻刑乩彰矗═elema)的婦女,結(jié)果她在3天里搓了麻繩織好獵網(wǎng)。獵手們發(fā)現(xiàn),雄麂在茶山上,雌麂在東洋大海邊的巖礁里。最后,獵手們求來格滋天神5個相當(dāng)懶散的兒子(他們幫助開天,而4個勤快的女兒辟地)中的老大阿賭(Adu)領(lǐng)著獵狗攆山,沒多久總算抓到3只麂[8]62:

      麂子跑出來,/ 阿賭拼命追,/ 從山頭到山腳,/ 從河頭到河尾,/ 追過一山又一山,/ 追過一林又一林,/ 追到大河邊。

      麂沿著彎曲的湖濱跑,逃進(jìn)藤窩被絆住了。獵手們進(jìn)不了藤窩,就撈起湖里的石頭砸進(jìn)藤窩,把麂子打死。然后,“皮子做衣裳,把肉分給大家吃。”[8]64但是,他們很快發(fā)現(xiàn),打獵很辛苦,獵獲的食物很少,還得盤田種地收五谷。盤田種地得有牛,吃肉穿衣還得蓄養(yǎng)其它牲畜。就像創(chuàng)世早期的野生植物和動物那樣,家畜也是從天而降。大理蒼山的露水變成紅牛、黃牛和黑牛,首先由特勒么飼養(yǎng)。露水從天上掉下來,化為白石頭和黑石頭,天神把石頭砸開,鉆出第一批豬來。松樹樁里的白蟲變成綿羊,黑蟲變成山羊。后來,漢人養(yǎng)豬,彝民養(yǎng)羊。由此推測,麂和其它麝香鹿不是蛋白質(zhì)的主要來源。

      上個世紀(jì) 50年代昆明的學(xué)者和學(xué)生收集了以彝文抄本的形式流傳在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尼蘇潑人中的另一部創(chuàng)世史詩《查姆(Chamu)》。生命和人類的發(fā)展在一系列創(chuàng)造與毀滅的動態(tài)過程中不斷地進(jìn)行,人在一個革命性過程中與猿猴以及其它野生動物分化,從獨眼人經(jīng)直眼人進(jìn)化為橫眼人。起初,龍王的一個女兒造了獨眼人,獨眼人慢慢地了解了別的動物的特性。下文列出一串神話世界中的重要動物,包括兩種鹿[9]246-247:

      獨眼睛這代人啊,/ 慢慢認(rèn)識野獸習(xí)性:/ 力大不過野豬,/ 兇猛不過老虎,/ 但小不過麂子,/ 善良不過馬鹿,/ 能爬樹的是猴子,/ 沒肝膽的是螞蟻……

      史詩敘述至當(dāng)代人階段時,介紹了許多技術(shù)的起源和物質(zhì)文化的項目,包括麻、棉和紡織。與《梅葛》的類似情節(jié)一樣,“白彝”的兒子們伐林種糧,然后整個家庭致力于加工麻類。不久,這家的3個兒子在山坡上架起麻網(wǎng)。第二天發(fā)現(xiàn),不是麻網(wǎng)網(wǎng)住了麝香鹿和野雞,就是它們掙破了所有的麻網(wǎng)。于是,他們決定在麻網(wǎng)里投放蔬菜、芝麻和麻的種子做誘餌。兩天后,他們?nèi)z查麻網(wǎng),結(jié)果發(fā)現(xiàn)[8]308:

      山頂那一扣,/ 沒扣著麂子;/ 山腰那一扣,/ 沒扣著香獐;/ 山腰那一扣,/ 扣著只大孔雀。

      他們剖開孔雀的肚子,發(fā)現(xiàn)里面有棉花的圓莢——這是當(dāng)?shù)匾兔袷褂妹藁ɡw維的開端。除了表明種子對于鹿類不是好誘餌,上文也說明了麝香鹿因為肉和麝香而作為合意的獵物的重要性,以及麻網(wǎng)作為狩獵技術(shù)的使用。有文獻(xiàn)記載中國南方地區(qū)布網(wǎng)設(shè)弓捕獲獵物[7]225,彝族獵手也告訴我張羅麻網(wǎng)可以捕獲麝香鹿以及其它獵物。從另一角度看,麝香鹿還與荒野山林、人類社會與神靈世界之間的溝通過程有牽涉。

      在接下來名為“紙和筆的起源”一節(jié)中,獵鹿的這種模型再次出現(xiàn)。該節(jié)首先發(fā)問:什么東西可以制作紙和筆?答案很簡短:樹皮造紙,竹和香獐的毛制筆。父親歇阿烏(Xie Awu)帶領(lǐng)他的3個兒子去請求四方的龍幫助以找到樹皮和竹,但是,東方的綠龍、南方的白龍、北方的黑龍和西方的赤龍都無能為力。于是,他們牽著獵狗,挽著金弓銀弩,吹響號角,鉆進(jìn)山林去狩獵。首先,他們驚動豹和虎,但是,他們的箭射偏了;接著,他們趕出馬鹿和野豬,但是,他們的箭射偏了;后來,他們追逐山鹿和巖羊,但是,他們的箭射偏了。最后,他們發(fā)現(xiàn)一只香獐,盡管兒子們的箭還是射偏了,父親挽起他的銀弩,終于射死這只小鹿。接下來[9]334-335:

      歇索山三個兒子,/ 把香獐抬回家里。/ 歇阿烏剖開香獐,/ 香獐頭沒有腦漿,/ 卻有三顆竹子種,/ 有三顆紙樹籽。/ 挖開香獐心,/ 香獐心中沒有血,/ 卻有三顆竹子種,/ 有三顆紙樹籽。/ 敲開香獐骨頭,/ 不見骨髓,/ 卻有三顆竹子種,/ 有三顆紙樹籽。

      于是,他們火耕出一片山坡,播撒這些種子,種植這些竹筍。這就是紙和筆的起源,從此彝民可以寫書并傳承給后人。因此,在神話世界里,獐與紙和筆(主要用于儀式和修譜的識字?jǐn)辔哪芰Φ谋匾獥l件)的起源聯(lián)系在一起。

      彝族學(xué)者師有福為了更好地研究古彝文做了畢摩,他在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彌勒縣的阿哲人中發(fā)現(xiàn)一個令人著迷的文本《施滴添自(Shidi tianzi)》[1]124-126。文本以其主角的名字為題,起源于 19世紀(jì)后期,但講述的可能是古老故事,其中有數(shù)處關(guān)于麂和獐的描寫。文本以民間敘事的方式進(jìn)行畢摩教(即布教)傳道。畢摩教是道教、佛教和當(dāng)?shù)禺吥π叛龅暮铣?,其宗教情結(jié)和價值觀與長江下游的羅教的統(tǒng)合式信仰相當(dāng)類似[10]。就其本身而論,《施滴添自》的曲調(diào)、語言和世界觀與別的彝區(qū)的畢摩創(chuàng)世文本的特點有著很大的差別。故事講到,當(dāng)?shù)孛懈炅ν欤℅eliwan)的皇帝財富廣聚,武力強盛。一日,帶著一干扈從,牽著狗,騎著馬,進(jìn)山打獵。他的鼓聲驚起隱藏在竹叢深處的金麂。追趕金麂時,碰到一位白發(fā)老仙,戈力挽認(rèn)為老仙心地善良,就問他有無看見“他的”金麂。老仙回答道[1]126:

      麂住大巖頭,/ 獐居大巖上。/ 我說戈力挽,/ 舉首看青天,/ 未見你麂子,/ 俯視箐林內(nèi),/ 不遇你獐子。

      接著,老仙指責(zé)戈力挽沉湎于物質(zhì)財富,告誡他不該打獵,因為野生動物是上天派下來的。戈力挽大怒,將老仙剁成肉醬?;丶业穆飞?,戈力挽遇見一條會說話的蛇,就向蛇卜問未來,蛇告訴他殺了老仙罪孽深重。戈力挽飛快回到山中,將老仙堆回人形。復(fù)活了的老仙透露自己是九天下凡的布神,并以寬恕的口氣告訴戈力挽,自己善待正直誠實之人,然后向戈力挽講述了布教的精義。老仙要戈力挽去尋找一棵開花的神樹,戈力挽因此在非常奇怪的情況下生了兒子施滴添自。孩子被拋棄在荒野里,由野獸撫養(yǎng)了一段時間。但是,孩子最終回歸人類文化,并致力于精神的自我修養(yǎng),成為布教箴言的化身。施滴添自的早期經(jīng)歷與廣泛流傳于許多北部彝區(qū)、更加尚武的神話英雄支格阿龍具有可比性。就鹿的意象而論,金麂在戈力挽與白發(fā)老仙初次相會的過程中扮演著關(guān)鍵的角色,它讓人間的皇家與天庭的神靈走到了一起。人類世界至高無上的皇帝進(jìn)入荒野山林追逐神奇的麝香鹿,因而與天神相遇。與下文所述的另一彝族故事一樣,這位天神將自己變化為一只鹿。

      三、諾蘇傳說中的麝香鹿

      四川金沙江流域的諾蘇人中流傳著另一則關(guān)于鹿形超自然存在的彝族故事。諾蘇是受同化程度最輕、最傳統(tǒng)的彝族部落支系,迄今保留著豐富、鮮活的口述傳說和儀式。鹿,尤其是麝香鹿,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諾蘇口述以及相關(guān)文學(xué)之中[包括《勒俄特衣(Hnewo tepyy)》、《涅茨波帕(Nyicy bbopa)》等神話史詩,關(guān)于甘嫫阿妞等的民間故事,以及吉狄馬加、阿庫烏霧、倮伍拉且等人的現(xiàn)代詩作①參見: 涼山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中國彝文典籍譯叢: 第 1、2輯[M]. 成都: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6; 文獻(xiàn)[11,16].],其它創(chuàng)世敘事(如關(guān)于古代古侯族群起源與遷徙傳奇的敘事詩)也提及麝香鹿。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民族文學(xué)研究所的巴莫曲布嫫研究員介紹了咒儀上一般都得先誦、關(guān)于由白獐變身而來的蛇蝎美女孜孜尼扎(Zyzy Hnira)、也涉及許多狩獵傳說的《涅茨波帕》的一種版本[11]。與阿哲故事《施滴添自》不同,《涅茨波帕》的開篇講述一次狩獵行動,因而邂逅一只潛行的麝香鹿,繼而邂逅人形超自然存在。

      麂和獐在《勒俄特衣》中出現(xiàn)了無數(shù)次。在創(chuàng)世過程中的某一時刻,天空中飄下紅色的雪,給大地帶來生命。盡管在詩歌所記載的“雪源十二支(vo nre sse ci nyix)”(有血的6種:蛙、蛇、鷹、熊、猴、人;無血的6種:茅草、柏楊樹、杉樹、水勁草、水燈草、勒洪藤)中并沒有鹿,但是,鹿的確存在于神話世界之中——而且,因天空中產(chǎn)生太多的太陽和月亮導(dǎo)致全球變暖,一只灰獐是這場劫難的唯一幸存者。

      《勒俄特衣》中對麝香鹿最出彩的描述采用的是轉(zhuǎn)喻手法。當(dāng)射日射月英雄支格阿龍(Zhyge Alu)的母親被天空中飛翔的龍鷹的血濺污而去尋找一位畢摩,她發(fā)現(xiàn)他坐一個特制的坐墊上,墊子的底層是竹席,中間是羊毛氈,上面是松軟的麂毛和獐毛。畢摩告訴她,她已經(jīng)懷上了從天而降的邪惡生命,將要生產(chǎn)一個不尋常的小孩。后來,她將孩子遺棄在荒野,龍撫養(yǎng)了孩子。我在喜德縣聽說,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畢摩主持亡故父母的靈牌送行儀式時,也坐在類似的由竹、氈和松軟的鹿毛做成的墊子上。亡者的靈牌在家里供奉一段時間,下葬后送到山洞里或山崖上②當(dāng)我和阿庫烏霧翻譯這段《勒俄特衣》時, 我很難想象用于墊子的松軟鹿毛的制作工藝, 故而詢問彝族獵人. 他們告訴我, 將麂皮浸泡在水里, 直至毛開始從毛囊中松脫(這時可以輕松地拔出), 就變得松軟了. 獐毛可以成把拔出, 特別在剛被殺死時. 麝香鹿的毛不能用來制氈, 但鞣制過的、帶毛或不帶毛的皮另有它用, 比如制作煙袋等.麂皮更好, 薄的獐皮也行.。

      四、狩獵傳說

      諾蘇諺語(lurbi)“不殺瘦熊,不殺肥鹿”反映了其對待保護(hù)自然資源的民間態(tài)度。這句諺語的意思是,瘦熊肉不多,不值得殺;肥鹿正懷胎,不殺可以下很多崽。為了保護(hù)自實行市場經(jīng)濟以來遭受著不斷加劇的殺戮的動物種群,大約 2000年以后整個中國西南地區(qū)實施禁獵。即便如此,涼山(和云南)的許多中老年彝民都具有豐富的狩獵技能,偷獵也時有發(fā)生。據(jù)美姑縣78歲的“德古(ndeggu,智者)”俄其洛洛(音)說,傳統(tǒng)上狩獵有許多禁忌,不得獵殺某些動物,包括《勒俄特衣》提及的鷹、猴、蛇、蛙等。比如,如果殺了蛇,必須馬上掩埋掉,不然就要遭受冰雹或者地震。殺了禁獵的動物可能帶來厄運,而且厄運還會持續(xù)幾代人。獵殺熊貓,糧食要減產(chǎn)。殺喜鵲之類的“益”鳥是禁忌,有時候殺烏鴉之類的“害”鳥也是禁忌。如果殺了禁忌動物,必須請來畢摩,犧牲一只白雞以驅(qū)邪。假若殺的是天鵝,則要用羊和芝草扎成的鵝做犧牲。耳朵上有明顯的腫塊或者大的傷疤或撕裂的麝香鹿或野豬不得獵殺,因為它們是特殊的動物。獐與牛一樣,被認(rèn)為是有益的有蹄類哺乳動物,能夠保護(hù)生命。過去,小孩的脖子或帽子上普遍戴著用雄獐犬牙制作的令牌,犬牙的根部縫合在一小方塊裝有麝香的布上,而犬牙以展開的形式展示著。這種令牌有時候也是畢摩舉行儀式時的裝飾,發(fā)揮著與鷹爪、野豬獠牙一樣的辟邪作用[12]。獐皮還在葬禮上派重要用場,獐皮縫制的小袋子用來讓亡者的靈魂帶著烘過的谷物在前往陰間的路上吃。

      麝香鹿可殺可吃,但是,其獵殺過程有許多講究。由于所有的獵物都是山神的財產(chǎn),進(jìn)山之前必須舉行專門的儀式。盡管各地的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在整個彝區(qū)狩獵是一種儀式性的大事。美姑縣的獵手必須凈化其獵具,他們將滾燙的石頭拋入水中,用升騰而起的蒸汽清洗自己的身體、獵狗、韁繩、獵槍等。喜德縣的基沃佐曲(音)告訴我,出獵那天,第二次雞鳴時獵手就起床,給狗喂雞蛋之類比自己吃的還好的營養(yǎng)食物,而不是平常的殘羹剩飯。一旦給山羊添了草料,獵手就出發(fā)進(jìn)山了,除非出現(xiàn)不祥的信號(比如與早起打水的婦女不期而遇)。獵手進(jìn)入山林就拜山神,他們唱道:“讓我進(jìn)山吧!保護(hù)我吧!祝我成功吧!”進(jìn)山后,狗開始嗅獵、追逐鹿。據(jù)說聰明的獐會兜著大圈跑,這可能反映出鹿類的地盤意識。狗一直追得鹿耗盡力氣,被困在茂密的灌木中或山崖上(有時甚至可能被困在伸出懸崖的樹干上)。優(yōu)秀的獵狗一邊吠叫一邊跟著獵物兜圈,直至獵手趕到。如果狗咬死了獵物,一般不會吃掉獵物。如果狗撕裂了獵物的耳朵,獵手擔(dān)心惹上厄運,不敢食其肉、衣其皮(這與美姑縣俄其洛洛的說法一致)。

      理想的情況是,獵手偶遇一只受困的鹿,然后用子彈(過去用箭)射殺它。喜德縣的老獵人告訴我,鹿身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射,就是不能射心臟,因為這會毀壞其靈魂。如果子彈擊中了心臟,獵手必須在畢摩主持的儀式上接受清洗。(順便說一下,畢摩不狩獵,盡管舉辦儀式時也殺家畜。)鹿死后,獵手必須禱告,為獵取它的生命祈求寬恕。這時,在每只鹿腿下半部插上由小樹杈新制的木鉤,以示對獵物的尊敬,并控制它的靈魂,不讓它給別的動物發(fā)警報。插木鉤有一定的次序,將動物的背躺在地上,從上往下看,喜德縣是這樣的:1)左前腿,2)右后腿,3)右前腿,4)左后腿。按照上述次序割蹄、剝皮。山羊剝皮的次序也是如此。此后,鹿被宰割,獵狗會得到一塊肉,每位獵手得到一份肉,歸途中碰到的任何人(至少那些知道有所獵獲的人)也會得到一份肉。

      拜山、剝皮和分肉因地方、部落而異。我聽說,在美姑縣,獵物一倒下,獵手必須給它蓋上草,并放聲大喊:“野獸跑了!”假裝狩獵不成功以哄騙擁有山林里所有動物的山神。過一會兒,野獸被屠宰,一部分肉當(dāng)場燒熟,舌頭則奉獻(xiàn)給山神,以躲避對這次獵殺的懲罰。我沒聽說古老的曲涅族群的后裔使用控制獵物靈魂的木鉤,但他們剝皮的次序與喜德縣一致。然而,俄其洛洛告訴我,古侯族群的后裔的剝皮次序有所不同:1)右前腿,2)左后腿,3)左前腿,4)右后腿。次序有誤,其肉不可食。因此,與諾蘇生活的其它方面一樣,關(guān)于狩獵和鹿的習(xí)俗必須嚴(yán)格遵循。

      在云南中部峨山縣的一座諾蘇村莊,我聽說山神控制著野生動物,所以狩獵之前必須敬拜。與涼山地區(qū)一樣,獵手在出獵的路上必須回避婦女。如果同婦女說了話,或者婦女觸摸了獵具,就取消這次狩獵行動。狩獵成功了,就把麝香鹿或野豬的耳朵供奉到山神廟的最高處,作為獵殺的證據(jù)。如果村莊小,每人都得到一份獵物;如果村莊大,只需給那些路上碰到的人一份獵物。再者,主要的獵手分到一份額外的肉——通常是一只腿。與涼山地區(qū)一樣,每只獵狗也得到一塊肉。剝皮的切割次序如下:1)脖子,2)右前腿,3)左前腿,4)左后腿,5)右后腿,6)腹部(從脖子到肛門)。因此,似乎可以認(rèn)為云南和四川獵獲麝香鹿的習(xí)俗具有某些連貫性。

      五、結(jié) 論

      就以上對彝族傳說中關(guān)于麝香鹿的幾個例子的簡單描述,下列幾點值得注意:在濃密的植被中“潛行”的行動模式可能是諸如金麂成仙、灰獐變美女之類轉(zhuǎn)型敘事的一個影響因素;羞怯、溫順、可愛、優(yōu)美等其它方面的特性(特別是對于獐)可能對彝族傳說中關(guān)于這些動物的神奇現(xiàn)象也有作用;關(guān)于鹿具有超乎尋常的特性的觀念可能更加強化了麝香的雙重品質(zhì)(既能帶來吉祥,又能驅(qū)避兇險);獐的毛皮和牙齒在神話和儀式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就順理成章了,而且在狩獵行動中鹿是荒野山林、人類社會與神靈世界之間的物質(zhì)和精神橋梁。鑒于麝香鹿在民間文學(xué)、信仰和狩獵傳說中所存在的明顯差異和類似,研究麝香鹿(也許還包括當(dāng)?shù)丨h(huán)境中的其它成員,如虎、鷹之類的動物,馬纓花(shuo hma)、松柏之類的植物,以及超自然的龍)所扮演的角色能夠從另一個角度審視關(guān)于彝族的“認(rèn)同”問題?!罢J(rèn)同”問題是將如同其部落支系一樣多彩紛呈的不同文化合乎邏輯地集結(jié)為一個民族的核心。因此,我們可以比較保守地說,這類關(guān)于以彝區(qū)故事世界和現(xiàn)實生活的生態(tài)位為背景的鹿牙或龍爪的研究,可能有助于重新理解泛彝民族身份認(rèn)同之謎和像苗族以及其它組成多元的民族集團的其它復(fù)雜融合問題。

      [1] 師有福. 阿哲畢摩經(jīng)選譯[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6.

      [2] Harrell S. Perspectives on the Yi of Southwest China [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7-9.

      [3] Bender M. Ashima and Gamo Anyo: Aspects of Two “Yi” Narrative Poems [J]. Chinoperl Papers, 2007, 27: 209-242.

      [4] Bender M.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Yi studies [J]. Journal of Asian Folklore Studies, 2006, 64(2):305-308.

      [5] Harrison K D. When Languages Die: The Extinction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and the Erosion of Human Knowledg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35-42.

      [6] Geist V. Deer of the World: Their Evolution, Behavior, and Ecology [M]. Mechanicsburg, PA: Stackpole Books 1998.

      [7] Coggins C. The Tiger and the Pangolin: Nature, Culture, and Conservation in China [M].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3.

      [8] 楚雄州文聯(lián). 彜族史詩選: 梅葛卷[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9] 楚雄州文聯(lián). 彜族史詩選: 查姆卷[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

      [10] Bender M. A Description of Telling Scriptures Performances [J]. Asian Folklore Studies, 2001, 60: 101-133.

      [11] Bamo Q. Traditional Nuosu Origin Narratives: A Case Study of Ritualized Epos in Bimo Incantation Scriptures [J].Oral Tradition, 2001, 16(2): 453-479.

      [12] Harrell S, Bamo Q, Ma E. Mountain Patterns: The Survival of Nuosu Culture in China [M].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0: 54.

      [13] Glotfelty C, Harold F. The Ecocriticism Reader: 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 [M]. Athens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6: xix.

      [14] Garrard G. Ecocriticism [M].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4.

      [15] Bender M. Tribes of Snow: Animals and Plants in the Nuosu Book of Origins [J]. Asian Ethnology, 2008, 67(1):5-42.

      [16] Bender M. The Spirit of Zhyge Alu: The Nuosu Poetry of Aku Wuwu [J]. Manoa, 2005, 17: 113-130.

      Initial Examination of Images of Native Deer in Yi Nationality Epic Poetry

      BENDER Mark1, ZHAO Xiaowei2(transl)
      (1.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Ohio State University,Columbus, USA 43210; 2.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Wenzhou, China 325035)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presentation of deer images in the various local Yi nationality epic poetry, and points out the diversity within the Yi nationality. Although the native images and terms maybe completed to outsiders, the Yi nationality as one ethnic group has its own unique way to classify the those images. It is in this sense that the Yi nationality builds its ethnic identity in interacting with other ethnic group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is process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images of animals in the oral literature.

      Yi Nationality; Deer; Epic Poetry; Oral Performance; Oral Literature

      (編輯:趙肖為)

      I29

      A

      1674-3555(2011)02-0036-08

      10.3875/j.issn.1674-3555.2011.02.008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2010-10-30

      馬本德(1955- ),男,美國波士頓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口頭表演,民俗,中國少數(shù)民族民俗文化

      猜你喜歡
      獵手彝族
      彝族海菜腔
      心聲歌刊(2021年5期)2021-12-21 06:33:36
      變變變,獵手變成狼
      彝族養(yǎng)蠶人蘇呷色日的致富啟示
      彝族蕎粑粑
      彝族器皿
      疾風(fēng)獵手恐爪龍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頂級獵手劍齒虎(郅紅工作室)
      意義的獵手
      彝族說唱 男女生三重唱
      黃河之聲(2017年13期)2017-10-12 01:03:01
      金川县| 台州市| 光山县| 咸阳市| 宣威市| 德清县| 耿马| 讷河市| 当涂县| 无棣县| 页游| 古丈县| 会宁县| 邹城市| 中西区| 黄山市| 宜宾县| 汉沽区| 建阳市| 乌鲁木齐县| 南澳县| 隆德县| 开原市| 东山县| 怀化市| 贡觉县| 东丰县| 平顶山市| 武山县| 周宁县| 绵竹市| 吴旗县| 疏勒县| 子长县| 双牌县| 白水县| 横山县| 册亨县| 兴文县| 渭南市| 迭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