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為政
且去填詞
●文 王為政
當年,柳永赴進士試,不第,曾寫過一首《鶴沖天》以發(fā)泄懷才不遇的憤懣,末句云:“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闭l知觸怒了仁宗皇帝,斥之曰:“且去填詞!”在這位皇帝看來,拋卻功名去填詞弄曲兒,當然是不走正道兒。卻沒有料到,讓柳永名重一時并且在歷史上占據(jù)一席之地的,并不是他這位掛名的“屯田員外郎”有什么政績,而恰恰是“淺斟低唱”所取得的成就,他在世時就已達到“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地步,直至今日,“楊柳岸曉風殘月”也仍然是不可逾越的經典。柳永似乎不是政治家的材料,但絕對是個天才詩人。
不過,柳永還不是我最佩服的詩人。他和晏殊、歐陽修等人都沒有突破“詞為艷科”的藩籬,寫作內容僅僅局限于男女柔情,縱是寫得再好,也仍屬靡靡之音。
我最佩服的詩人,一個是蘇軾,一個是辛棄疾。
東坡詞開創(chuàng)豪放一派,“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一曲“大江東去”,千古絕唱,永垂不朽。東坡也寫愛情,但他筆下的愛情,至真至善至美,“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哪里是偎紅依翠的柳永之作可比的?在東坡面前,“柳氏為輿臺矣”——只配做給他抬轎子吹喇叭的衙役了!
稼軒繼承蘇氏詞風,但又有所創(chuàng)造。和蘇軾所處的時代不同,辛棄疾作品最重要的主題是抗金復國,從骨子里迸發(fā)出一股慷慨悲壯之氣:“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薄耙姿捠捨黠L冷,滿座衣冠似雪,正壯士悲歌未徹?!边@等風骨,在稼軒之前何曾有過?以后還會有嗎?
囊中劍氣,襟頭花影,蕭然付與長嘆!千山萬水孤心在,窗上大江浩蕩,冷霧低滿。十載不知春幾度,但悵悵含愁雙眼。是昨夜、如怒春雷,震震動遙岸。
休道征塵易老,征途重發(fā),畢竟頭顱頑健。弄兒紅藥,哭妻青草,到此從何懷戀?便敲琴攜鋏,殺賊歸來見君面。東行也、犯關過峽,朗朗須眉,吾猶能一戰(zhàn)!
分明稼軒再世,此詞卻并非稼軒手筆,而是稼軒逝去七百年后的當代詩人阿壟所作。阿壟的創(chuàng)作成熟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參加過淞滬抗戰(zhàn),寫過報告文學《閘北打了起來》、長篇小說《南京》和大量激情澎湃的新詩,曾經為中共提供過重要軍事情報,是一位戰(zhàn)士型的詩人,有功于國家和民族。而后來卻因胡風事件牽連,被捕,服刑,屈死獄中,難怪當今的人們不熟悉他。然而歷史終不能永久掩埋,當我們重新發(fā)現(xiàn)阿壟,才驚嘆這柄撫去塵埃的寶劍的凜凜寒光,足以使多少詩人自愧弗如!阿壟的舊體詩詞多數(shù)未曾發(fā)表過,他似乎也不是為發(fā)表而寫作的,而只是感情的宣泄,心靈的自語,惟其如此,更顯其本色——此生無愧大丈夫!
我知道阿壟很晚。少年時代開始學寫詩詞,所受直接影響是當時風靡全國的毛澤東主席的詩詞。那個時代,傳統(tǒng)文化本是沒有什么地位的,但詩詞似乎是例外,因為毛主席喜歡?!吧嫌泻谜?,下必甚焉”,仿效者眾,但很多是跟風湊熱鬧,用標語口號充數(shù)而已。毛主席的詩詞是真正意義上的詩詞,不說套話,不喊口號,用的是藝術語言,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又恰如其分地融入詩詞的“語境”,像人們所熟知的“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睂懜锩鼞?zhàn)爭,卻沒有貼上“革命”標簽,豪放而典雅,蒼涼而悲壯,凜然有古風,卻又傳達出強烈的時代氣息,今人寫詩詞,達到這樣的境界是很不容易的。毛主席很注意詩詞格律,明確地說:“不講平仄,即非律詩。”他和陳毅元帥是詩友,對陳帥的詩才很是激賞,也曾為之改詩。陳帥逝世后的追悼會上,他還對張茜說:“陳老總的詩不大講平仄。”執(zhí)著格律竟然到了這等地步,這才是真正的詩人。
詩人的氣質是學不來的。我佩服蘇軾、辛棄疾、毛澤東、阿壟,但說不出他們的豪言壯語;我也佩服李煜、李清照、納蘭性德,但道不出他們的九曲回腸,因為人的氣質不同,所處的時代和人生閱歷有異,若是勉強摹仿前人,“為賦新詞強說愁”,徒東施效顰耳!我只能寫自己的事,說自己的話,寫下來的東西也基本上不去發(fā)表,僅僅是抒情遣性的一種嗜好而已。但既然沿用了詩詞的形式,就要遵守格律,猶如打球有球規(guī),下棋有棋道,格律就是詩詞的“游戲規(guī)則”,在嚴格的限制中尋求自由。這種“戴著鐐銬跳舞”的文字游戲,很費力,也很有趣,非潛心于此者,是無法體會其中的樂趣的。詩詞這東西,最能錘煉文字功夫,古人從幼年發(fā)蒙時便學“對句”,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只有普及到這種程度,才能在群眾性的、長期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實踐中涌現(xiàn)出杰出的代表人物。如今,這種土壤已經不存在了,小學、中學的語文教材只選讀少量的詩詞,卻不教學生掌握基本的詩詞格律,高考作文也將詩歌形式排除在外,更不要說舊體詩詞了,這是很失策的。其實,命題賦詩一首、指定詞牌填詞一首,有何不可?我甚至主張,高考作文只需出一上聯(lián),讓考生對下聯(lián),區(qū)區(qū)數(shù)語就足以判斷其語言知識和文字功力了。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未必合適。
詩詞寫作是很“私人”的事兒。中國歷史上并沒有專業(yè)的詩人,他們或是做官,或是以某個行當為職業(yè),賦詩填詞純粹是個人愛好,所以都只能算是“業(yè)余”詩人,至于以詩詞名世者,那是因為創(chuàng)作成就巨大,超過了政績或者本業(yè),這種現(xiàn)象,本文開頭兒已經涉及。在當代,似乎也沒有人專靠寫舊體詩詞吃飯,創(chuàng)作者仍然處于“業(yè)余”狀態(tài)。其實,這恰恰是詩詞創(chuàng)作的最佳狀態(tài),正因為不是“正業(yè)”,所以才沒有靠它掙錢養(yǎng)家餬口的壓力,也沒有創(chuàng)作數(shù)量的定額,不必為“完成任務”而濫竽充數(shù),而在心里卻又放不下它?!安凰剂浚噪y忘”,“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像戀愛那樣魂牽夢縈。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说谝痪骋玻弧聨u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说谌骋?。”這里,把詩詞創(chuàng)作的艱辛和樂趣都已經說盡。前面的兩種境界是人人都經歷過的,但未必人人都能達到第三種境界,那是藝術的最高境界,像海市蜃樓那樣誘惑著你,卻可望而不可及。你要走近它,攀登它,沒有任何快捷方式,只有平平淡淡的四個字:且去填詞。
(《撫劍堂詩詞集》,王為政、霍達著,2010年5月,線裝書局出版。此文系該書之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