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熊召政
李更與晃晃
●文 熊召政
一
我與李更相識已有三十余年。記得1980年春天,湖北省作家協(xié)會在我的故鄉(xiāng)英山縣桃花沖林場招待所舉辦一個小說筆會。參加者有鄢國培、祖慰、周冀南、王維洲、王繼等人。組織這次活動的,是當時省作協(xié)駐會副主席李建綱。桃花沖處萬山叢中,離縣城六十余公里。縣城每日有一趟班車到達一個名叫紅花嘴的小鎮(zhèn),自此進入桃花沖還有十五公里,雖有簡易公路,卻無班車可通。一日午飯過后,李建綱忽然對我說:“我兒子今天從縣城搭早班車來桃花沖,按理應該到了,怎么不見人影?”一干作家,只有我是當?shù)厝?,于是自告奮勇沿簡易公路去尋找。當時的青年作家王繼陪同前往,因為只有他認識李公子。沿林場招待所下行大約五公里左右,忽見一位瘦若麻稈兒的少年正對著路側一處山洞出神。王繼喊了他一句,麻稈兒少年沖著他一笑,說:“這洞內(nèi)有泉水流出,還有燕子飛?!睒幼又蓺?,卻滿臉興奮如科考工作者。
這位麻稈兒少年就是李更。
從那以后,就算認識了李更。但來往不多。其因是他太小,還是一位高中生,但與他父親李建綱卻過從甚密。建綱是著名小說家,代表作有《三個李》、《坐火車玩兒》等,文風樸實而幽默,在上世紀80年代的湖北文壇,占有重要的一席。
說實話,認識李更的時候,只把他作為李建綱的兒子看待,并未意識到這麻稈兒少年日后會成為一個特立獨行的文人。
記憶中,李更大學畢業(yè)就去了珠海,在《珠海特區(qū)報》謀了一份編輯的差事,并且一干就是二十五年。論資歷是元老級的人物,論職位還是一名普通編輯。在別人看來,他這際遇似乎有點蹭蹬。但人各有命,豈可一概而論。不必美譽他“安貧若素”,也不必說他“不求聞達于諸侯”,只能說他“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文學的造詣,相比于他的小說家的父親,完全可以說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二
李更開始寫文章,大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其時他還是個孩子,我也就未多加留意。記得有一次,一位作家老朋友對我說:你還記得李建綱的那個兒子李更嗎?那家伙可是文學界的一根刺兒,看誰不順眼就扎誰,他的一本《李更如是說》,一口氣就批了兩百多位作家。”聽到這番評論,我心存疑惑:難道當年那個站在山洞前一臉興奮的麻稈兒少年,竟成了牛二式的潑皮?
三年前,我與《文學自由談》的主編同時擔任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的評委。賞讀入選作品之余,常得暇聊天,有一次他問我:你認識李更嗎?”我回答:“原先很熟,他爸爸是我老同事,老朋友,聽說現(xiàn)在李更文章寫得犀利?!敝骶幷f:“這家伙的文章拒絕趨炎附勢……”聽到這番評價,我內(nèi)心極為高興。
李更的雜文,在讀者中影響廣泛,仇者仇之,親者親之,不用我更多的繞舌。但是,作為詩人的李更,對熟悉李更的讀者來說,恐怕是個新鮮的稱呼。日前,我收到李更寄來的他將要出版的詩集,附上幾十個字的便條說:“你看看這些詩值不值得你寫幾句,如覺得不夠格,就不勉強?!?/p>
在李更的內(nèi)心中,有親情而無權威。他不大看地位、名頭,但絕對要看交往的“舒適度”。讀了便條,我隨手翻開他詩集的打印稿,只見以下這些句子:
在中國房價
像長征火箭一樣升天的時候……
買
還是不買
這不是一個
哈姆雷特的問題
我們必須要像買自己的棺材那樣
趕快作出決定
《海倫堡》
讀到以上這種詩句,相信讀者會有一個判斷:詩人李更仍是那位雜文家李更,同樣的調侃,同樣的冷峻。
雜文詩在中國素有傳統(tǒng),古人不說,單是新中國成立后,雜文詩就出過不少名篇。如袁水拍先生的《馬凡陀山歌》,趙樸初先生的《某公三哭》,聶紺弩先生更是雜文詩大家。有句俗語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移植到雜文詩中,便是“嬉笑怒罵,皆成詩趣”。但是,近二十年來,寫雜文詩的人已越來越少了。不是社會上值得批判的東西大為減少,而是文學批判社會的功能大為減弱。李更僻居珠海,卻是“位卑未敢忘憂國”,說憂國太大,憂時可也。瀏覽詩集中的作品,沒有士大夫的優(yōu)雅,也沒有小文人的閑適。處處流溢的,既有草根階層生活的窘迫,也有對庸俗生活的譏諷。即便是懷舊,也是“苦惱人的笑”;即便是向前看,他也認為“把世界交給陌生人”有點讓人擔心。
三
李更在一首詩中自嘲道:“呼而嗨喲,中國出了個晃晃叫李更?!崩罡灪颖丙}山,和南皮出來的大作家王蒙是縣過縣的老鄉(xiāng)。但他本人卻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他稱自己為“晃晃”,不是武漢人,恐很難理解這個詞的妙處。
武漢地處九省通衢,水陸雜陳,百味兼融,南風北氣,于此際會。亂世時為兵戰(zhàn)之地,順世時乃商會之都。兵商兩道,都是勝者為王。因此,該城的人士,崇尚“打碼頭”,即便是謙謙君子,也帶三分剽悍。若不如此,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第一槍,斷不會在武昌城中打響,而漢口也不會獲得中國古代四大商鎮(zhèn)之一的美譽。
戰(zhàn)爭與商業(yè)兩種文化培植的武漢,養(yǎng)出了這個城市人民特殊的性格和萬變不離其宗的文化價值觀。單從語言方面,即可看出大端。武漢人說話的腔調,與四川話同源,常用的詞匯,以幽默居多。四川人也幽默,但武漢人的幽默與之相比,有同有異。同的是都有機智詼諧。不同的是,四川人的幽默摻有滑稽,武漢人的幽默摻著調侃。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生活的演變,武漢的方言也總是處在變化之中。時下的方言,有兩個詞最能代表武漢人的表述方式,一是“鬧眼子”,一是“晃晃”。
“鬧眼子”既有惡作劇的意思,也有光說不干的意思。如說某人正在籌備做某件事,旁人聽了評價說:“你信他,他是鬧眼子的?!痹偃缒橙藢⒛呈伦龀?,有人便評價:“他本來是鬧眼子的,沒想到搞成了?!蓖ㄟ^舉例,便知“鬧眼子”的底蘊。
再說“晃晃”。比之“鬧眼子”,“晃晃”這個詞含蘊的意思更多。還是舉例說明:“這個人一件事也做不成,是個晃晃?!薄半m說他是個晃晃,手上隨么事都冇得。不到幾年功夫,車子、房子、票子都晃到手上來了。”
“晃晃”是武漢的新方言,誕生至今超不過十年,但流傳極廣。武漢方言的特點,一是正話反說,二是凈話臟說,三是莊話諧說。比如說“鬧眼子”,本是貶義,但有時也帶有褒義。至于“晃晃”,它之誕生,肯定是譏刺,但演變到后來,卻也是亦褒亦貶,貶中藏褒,在嗤之以鼻的同時又贊賞有加。
細究起來,“晃晃”一詞的誕生,間接反映了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武漢的新世態(tài)。卻說新中國成立后,武漢在國家的產(chǎn)業(yè)布局中,一直處于顯著的地位,城市居民的收入,也在全國大城市中處于第一方陣。武漢的居民,幼有所托,老有所養(yǎng),人各有職,沒有衣食之憂??墒牵诟母镩_放之后,中國的經(jīng)濟產(chǎn)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個地區(qū)各個行業(yè)都在重新排座次,社會的各個層面也在重新洗牌。此情之下,一向處在優(yōu)越地位的武漢人忽然發(fā)覺自己腳下的土地變成了“欠發(fā)達地區(qū)”,往日非常生疏的字眼如“失業(yè)”、“破產(chǎn)”、“下崗”、“低?!钡鹊?,竟成了生活的常態(tài)。一時間,沮喪者有之,惶惑者有之,憤怒如餓虎者有之,瑟縮如檐雀者亦有之。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客觀地講,前二十余年,武漢人都處在陣痛之中。眼饞發(fā)達地區(qū)“遍地英雄下夕煙”,回看自家“山重水復疑無路”,心中的失落感與焦躁情緒,自是與日俱增。畢竟是兵戰(zhàn)之地,畢竟是商會之都,痛定思痛之后,武漢人知道“牢騷太盛防腸斷”,于是“風卷紅旗過大關”,制訂嶄新策略,重拾昔日雄風。在千禧年之后,用楚人承傳下來的蓽路藍縷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重新開始了鑄造輝煌的長征。
如果說一百五十年前,張之洞督鄂,為我們武漢人留下了可圈可點的“漢口開埠”這一改革開放的政治遺產(chǎn)。那么,第二次的“漢口開埠”便是最近十幾年來武漢人正在群策群力趕做的一件大事。第一次開埠,史有定論;而第二次開埠方興未艾,其意義,其效績,現(xiàn)在評論還為時太早。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將“晃晃”一詞賦予新的意義,便是在此一時期產(chǎn)生。在武漢人醉心于改革,著力于建設的大潮中,確有許多新的精英誕生,新的氣象散發(fā)魅力,但亦有一些人在除舊迎新的過程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們熱衷于追趕潮流,卻又沒有耐心把一件事做好。于是,武漢人便為此種人創(chuàng)造了“晃晃”的稱謂。
細加分析,晃晃一族是武漢人在改革開放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種“新人類”,迫于欲望,難抑浮躁,于是便有了晃來晃去一事無成的尷尬。應該說,晃晃一詞的誕生,其初衷是貶義,后來,竟亦從中開出了一些褒義,這便是武漢人調侃的本事了。記得數(shù)年前,一位漢口的小老板談及自己在生意上的失利,向我痛苦地表述:“我運氣總是不好,趕羊豬俏,趕豬羊俏,豬羊都趕,結果豬羊都不俏?!弊x者不難看出,這位小老板的做法,便是生意場上的“晃晃”。
李更自稱晃晃,當然是對文壇那些“正人君子”的巨大反諷。其實,這小子說話辦事,是相當靠譜的。
2011年2月13日于閑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