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宗教旅游研究綜述

      2011-03-31 02:16:28
      關鍵詞:旅游者旅游研究

      胡 芬 袁 璐

      (湖北大學商學院,湖北武漢430062)

      宗教旅游研究綜述

      胡 芬 袁 璐

      (湖北大學商學院,湖北武漢430062)

      宗教旅游在我國旅游中的地位日趨重要,漸成研究熱點。通過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對比,從各學科視角對文獻進行整合,指出國內宗教旅游研究主要集中于管理學領域,多采用定性的方法且結論相似。建議后續(xù)研究應該補充定量或實證的方法,研究領域向宗教旅游的宏觀規(guī)律、微觀個體活動等方向延伸。

      宗教旅游;綜述;研究視角

      現(xiàn)今,關于宗教作為厚重的傳統(tǒng)文化符號應該如何進行商業(yè)開發(fā)的討論迅速而熱烈的開展起來。而旅游作為宗教商業(yè)化的重要渠道,這兩者的結合也早已引起了世界各國不同學術背景學者的關注。

      從艾斯特及世界旅游組織和聯(lián)合國統(tǒng)計委員會推薦的技術性的統(tǒng)計定義來看,所謂旅游是要符合三個要素的:異地性,暫時性,綜合性。即旅游是旅游者在一段時間內離開慣常環(huán)境所發(fā)生的所有活動。那么,什么是宗教旅游呢?從旅游定義的理解來看,信徒的朝圣和普通旅游者在宗教景區(qū)的旅游都符合旅游的三個要素,但是這兩者的目的是不同的。信徒們的朝圣是心懷崇敬,或者為了求得神的協(xié)助,或者為了履行某些宗教義務;普通旅游者去宗教景區(qū)的旅游則是為了擺脫枯燥的日常工作與生活而進行的休閑游覽以放松身心[1]。由此可見,宗教旅游應該是指信徒們由于唯一的宗教動機而發(fā)起的旅游活動,包括朝圣、傳教布道等;而非信徒們在宗教旅游景區(qū)的旅游活動應該被劃分為以娛樂、休閑、觀光、醫(yī)療保健等為目的旅游。

      一、國外宗教旅游研究綜述

      國外對宗教旅游的研究成果豐碩,很多學科領域的學者都直接或間接地涉入宗教旅游研究,呈現(xiàn)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

      (一)宗教旅游研究始于對旅游者行為的分析

      早期對旅游進行研究的一些學者,在對個體行為進行分析時涉及到了宗教旅游領域。1935年R.Glucksmann在其《一般旅游論》中分析了旅游的原因,把宗教朝圣作為人類早期旅游的主要動機。Farber和Reason對游客的宗教朝拜動機及有關的心理因素做了一定的研究[2]。

      發(fā)展到近期,這種從旅游者行為角度對宗教旅游進行的研究從側重于宗教旅游者和其他旅游者的共性轉向于側重他們各自的特性。N.Collins-Kreiner &N.Kliot對朝圣者的旅游行為進行了研究。認為旅游者朝圣行為增加的尺度主要由圣地所處的位置以及朝圣者缺乏旅游興趣所決定。[3]Haemoon Oh,Ann Marie Fiore,and Miyoung Jeoung發(fā)現(xiàn),在旅游消費的過程中,宗教旅游者可能會回避娛樂性旅游項目[4]。此外不少學者和研究機構還結合旅游者的自身特征如教育、宗教信仰、年齡、職業(yè)等所體現(xiàn)出來的旅游偏好進行研究[5]。

      (二)宗教旅游研究回歸到對其含義以及關系的探討

      宗教旅游的界定曾是學界爭議的熱點,現(xiàn)在普遍認為宗教旅游的含義非常廣泛,它不僅僅是指那種擁有強烈或唯一宗教動機的一種旅游形式,即朝覲旅行;還應該包括非朝拜目的的宗教景點景區(qū)觀光、修學及游憩行為(Gisbert Rinschede,1992)[6]。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旅游活動和宗教活動存在一定的差異。Collins-Kliot's發(fā)現(xiàn)往往有些朝圣者會對旅游業(yè)缺乏興趣,這主要是由于朝圣者的需求在本質上有一定的特殊性。Shalini Singh的觀點體現(xiàn)了這兩者的折中,在一定程度上把旅游活動看成是一種“環(huán)境朝圣”[7]。

      但是,旅游業(yè)的產生和發(fā)展與早期宗教朝圣活動的密切關系早已達成了共識。從世界范圍來看,古希臘時期的節(jié)慶和體育比賽都具有宗教旅行的性質[6]。Barbara D.Steffen認為地區(qū)宗教團體是導致一些地區(qū)出現(xiàn)國際旅游者的根本原因[8]。國外學者還深入研究了旅游業(yè)發(fā)展對宗教文化的沖擊,包括目的地倫理道德、文化入侵、社會習俗等[9]。

      (三)宗教旅游研究逐漸向多學科領域延伸

      從這一階段開始,對于宗教旅游的研究不再拘泥于最初的旅游者動機研究。有些學者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了旅游活動的實質。Bell認為新英格蘭一些成年的年輕人熱衷于海外旅游就可以理解為一種世俗的朝圣活動,只不過這種朝圣具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其內在本質的驅動力是相同的。M.M.G.fase把宗教看作一種組織機構,它對一個地區(qū)的社會穩(wěn)定和經濟發(fā)展模式有比較大的影響作用。

      將宗教因素作為一種地理要素也得到了學者的普遍認可,Sopher在研究文化和地域的關系時強調了宗教因素的內容。Hans Knippenberg認為宗教會在區(qū)域中形成一定的歷史和地理空間[10]。

      一個地區(qū)發(fā)展宗教旅游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獲得相應經濟效益,E.F.Schumacherzai在1973年就宣揚了以樸素與非暴力為主旨的佛教經濟學。而從經濟學角度切入研究宗教旅游也是近年來出現(xiàn)的研究趨勢,Christian M.Rogerson就提出發(fā)展宗教旅游是促進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有效手段[11]。

      二、國內宗教旅游研究綜述

      相對國外而言,國內對宗教旅游的研究還較薄弱,起步晚且成果少。筆者對發(fā)表于各種期刊在CNKI可檢索到的123篇文獻進行分析和綜述,旨在整理出一個比較完整和清晰的宗教旅游研究脈絡,以供之后的研究參考。

      (一)文獻基本信息的統(tǒng)計分析

      統(tǒng)計分析這123篇文獻可以發(fā)現(xiàn),國內對于宗教旅游的相關研究始于1989年,在1996年后開始緩慢發(fā)展,2000年出現(xiàn)一個高峰,2005年后這一領域的研究文獻數(shù)量明顯增多并趨于穩(wěn)定。這一趨勢與中國旅游業(yè)的發(fā)展過程相吻合。我國從1995年開始實行雙休日制度,中國旅游業(yè)開始崛起;1999年開始實行的黃金周制度進一步推動了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2004年中國公民自費赴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旅游,這些國家濃重的宗教氛圍可能為我國宗教景區(qū)的開發(fā)提供了很好的藍本,在這些目的地進行的旅游活動也為我國宗教旅游研究的開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對這些文獻做進一步分析,所載刊物為《旅游學刊》、《旅游研究與實踐》等旅游類主要期刊的僅有6篇左右,載于高等院校學報其他相關旅游的論文有51篇左右。前兩類占已發(fā)表文獻數(shù)不到一半,即研究成果水平較高的文獻所占比例不大,說明現(xiàn)階段與宗教旅游相關的研究水平還有待提高。

      再以關鍵詞為檢索對象進行統(tǒng)計,可以得出,國內對宗教旅游的研究重點在于文化和開發(fā),而數(shù)量居次的關鍵詞是生態(tài)和可持續(xù)性,其他的關鍵詞出現(xiàn)的次數(shù)都較少。

      (二)國內宗教旅游研究的視角及進展

      與國外類似,目前國內對于宗教旅游的界定也存在一定的分歧,大致分為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凡是以宗教旅游資源作為旅游吸引物所展開的旅游活動就是宗教旅游;與之相對應的觀點則認為宗教信徒以宗教目的而展開的宗教活動才能作為宗教旅游。張橋貴、孫浩然談到“宗教旅游是宗教信仰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的總和。宗教信仰旅游的主體是宗教信仰者;宗教文化旅游主要指非宗教信仰者圍繞宗教文化資源進行的各種旅游活動,包括考察、觀光、游憩、休閑等?!保?2]而有學者如顏亞玉則支持后一種觀點[13]。

      1.宗教旅游的管理學研究

      宗教旅游資源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對它們的管理不同于一般的景區(qū)景點,而這一領域由于其實踐意義也成為了國內學者研究的集中點。

      (1)宗教旅游開發(fā)

      第一,從宏觀角度對宗教旅游的開發(fā)進行分析并提出建議,宗教旅游資源可以分為宗教節(jié)日和儀式、宗教建筑和宗教圣地,甚至還包括宗教團體,它們各自吸引著信徒和普通的旅游者。黃細嘉、陳志軍總結出了宗教旅游的多維價值:旅游價值、經濟價值、保護價值、倫理價值[14]。張橋貴、孫浩然根據(jù)宗教要素和旅游要素的結合程度把宗教旅游分為邊緣型、半邊緣型、半核心型和核心型4類,提出要改變“游而不教”的局面,讓游客領悟宗教倫理和道德文化。曹繪嶷認為宗教旅游必須解決宗教庸俗化、宗教旅游項目盲目上馬、開發(fā)層次淺和內部管理混亂的問題[15]。明世法、張橋貴基于我國宗教旅游景點開發(fā)中的相關利益主體間存在的分歧和沖突進行思考,論述了建立宗教旅游“場域”間的主體自覺參與和協(xié)調機制,對于協(xié)調主體間沖突,為實現(xiàn)“場域”的共建共贏發(fā)揮重要作用[16]。

      第二、從微觀個體出發(fā)對某一地區(qū)或景區(qū)的宗教旅游開發(fā)提出建議。一個地區(qū)宗教建筑、文化和事件能夠通過一定的包裝形成旅游資源,這一類文獻根據(jù)研究對象的具體情況進行仔細的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和意見。如楊繼瑞、曹洪建議西部宗教旅游應擴大其影響力并拓寬宗教旅游項目的資金來源渠道[17]。黃少輝提出可以對宗教人物拍攝傳記電視劇來提高廣東的南禪尋宗專項旅游的認知度等[18]。

      旅游項目的設計和策劃是宗教旅游開發(fā)的重中之重。諸多的宗教儀式、節(jié)日和習俗等都可以作為包裝的對象并突出各自特點。汪俠特別提出桂林民俗宗教旅游的開發(fā)可以繼承和發(fā)揚一些著名宗教旅游景點的烹調技藝[19]。黃少輝針對廣東的南禪尋宗專項旅游設計了坐禪練氣功、養(yǎng)生治病的有益旅游項目吸引中老年旅游者等。孫愛麗等和王玉明等在研究了五臺山的佛教文化概況和旅游項目的基礎上特別提出要著重開發(fā)可增加旅游滯留時間的項目[20,21]。

      很多宗教建筑及其所在環(huán)境非常脆弱,但它們經過久遠的年代,各種宗教事件的洗禮所積累的底蘊性是不可復制的。因此保護是必不可缺的,如崔鳳軍等和潘芳,陶艷虹分別對泰山宗教和呼和浩特市大召寺旅游開發(fā)提出了必要的保障措施[22,23]。

      還有一些研究指出了宗教旅游景區(qū)景點開發(fā)要注意的其他問題。如:吳麗蓉等論述了齊云山的開發(fā)要加強旅游者的動態(tài)參與[24]。胡翠華分析出四川南充清泉寺宗教旅游發(fā)展應該擴大景區(qū)面積、規(guī)范該地交通運輸和商品市場并且走生態(tài)化的道路等[25]。

      第三,宗教旅游產品的開發(fā)。宗教旅游產品除了紀念功能之外還能為旅游者提供一種心靈的寄托,它們對于信徒和普通的旅游者而言具有一種神圣的力量,使他們精神上信仰、向往抑或是想要探秘虛擬世界的愿望可以借助宗教旅游產品這一表現(xiàn)形式得到滿足,宗教旅游產品可以把無跡可尋的文化化作觸手可及的實物加以展現(xiàn)。楊慧英等就對松贊林寺開發(fā)宗教旅游商品做出了指導[26,27]。

      第四,宗教旅游開發(fā)模式。探討宗教旅游開發(fā)模式的文獻僅檢索到一篇,即葉昌建從宗教旅游區(qū)的治理模式、宗教旅游產品開發(fā)模式和空間開發(fā)模式三個方面對重慶的宗教旅游資源進行了整合[28]。

      (2)宗教旅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生態(tài)化趨勢

      涉及宗教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文獻共有12篇左右,對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宗教旅游的首要目標是發(fā)展,但是其資源的保護和可持續(xù)利用是不可忽視的。如何協(xié)調保護和利用之間關系是這一類文獻的研究重點。鄭嬗婷等從產品開發(fā)、商品設計、景區(qū)管理和旅游規(guī)劃等四個方面提出了實現(xiàn)宗教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途徑[29]。鄭春水以湄洲島、廣化寺、南少林為典型,在挖掘內涵、競爭力、產業(yè)素質等方面提出方案以促進宗教旅游的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30]。

      宗教旅游的生態(tài)化趨勢是近年才呈現(xiàn)出的研究方向。大多數(shù)宗教都提倡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旅游主體的敬服心理更有利于宗教教育作用的發(fā)揮。如方百壽就提出宗教旅游能提高旅游者的消費觀念和環(huán)保意識[31]。孫巖等提出五臺山生態(tài)旅游應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結合起來,努力構建草地生態(tài)旅游、森林生態(tài)旅游以及地質地貌生態(tài)旅游[32]。

      2.宗教旅游的社會學和人類學研究

      旅游活動的宗旨之一是“徹底實現(xiàn)人的價值”。宗教旅游這種實現(xiàn)功能尤其顯著。它不但給予旅游者脫離慣常環(huán)境之后的愉悅和求新求異的滿足,而且還提供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使旅游者獲得某種精神上的升華。

      (1)宗教文化與宗教旅游的相互作用

      缺少文化的景區(qū)是沒有靈魂的。宗教文化就是宗教旅游資源的核心,對旅游者具有強大吸引力的不是建筑或者儀式本身而是它們背后所蘊含的對超越人類認識的某種力量的信仰。宗教是人類自己建立起來的神圣世界體系以完成人類對未知領域的想像。這種終極的神秘感是其他旅游形式無法具備的。它對宗教景觀起著強烈渲染的作用,而宗教旅游也極大地促進了宗教文化的傳播。正如董玉明論述的嶗山道教的武術、音樂和文學及大量的道教建筑和名人遺跡就為宗教旅游發(fā)展提供了難得的條件[33]。王春峰等也探討了布洛陀作為人文始祖及宗教神而發(fā)展的人類始祖信仰,就具有宗教旅游的價值[34]。

      (2)某一特定歷史時期宗教旅游活動的分析

      宗教旅游在宗教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許多學者致力于研究中國不同時期宗教旅游的各種形式。如陳寶良闡述明朝時期眾多僧人與士人的互訪以及西方傳教士為了傳教而遠游至中國的活動促成了宗教的世俗化[35];黃金剛,楊桂華根據(jù)旅游系統(tǒng)三體論的思路對晚清時期西方傳教士在華的旅行進行的分析等[36]。

      3.宗教旅游的市場學研究

      從市場學角度對宗教旅游進行研究的文獻大多發(fā)表于近幾年,是宗教旅游研究呈現(xiàn)出的新方向。王碧英結合歸因理論,通過問卷調查,主要從原因的角度對赴新疆的宗教旅游消費者需求心理進行分析,總結出其中的可控和穩(wěn)定原因[37]。林靜等就武漢宗教旅游市場的細分、定位,闡述了武漢宗教旅游營銷發(fā)展的策略[38]。

      4.宗教旅游的地理學研究

      從地理學角度來研究宗教旅游的文獻在本文搜索的時間區(qū)間內僅有一篇。即梁棟棟等利用層次分析法從多方面對九華山風景區(qū)的土地利用進行了定量討論,總結出該類旅游地土地利用的特點并進行了土地利用沿革、變更和影響方面的分析[39]。

      三、結論

      通過對檢索出的共計123篇有關宗教旅游的研究文獻進行分析,總結出以下特點。

      第一,從研究角度來看,國內研究大都拘泥于一般旅游景區(qū)景點的管理、經營和運作上,其他方面的研究相對缺乏。尤其是從市場學和地理學角度進行研究的文獻少之又少。而且從宗教文化的視角切入研究的文獻也多是闡述其在旅游景區(qū)開發(fā)中的作用,忽視了景區(qū)只是宗教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

      第二,從研究內容來看,一些研究即使是分別針對某一特定宗教旅游景區(qū),其得出的結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相似的,沒有對深層次的影響因素和管理機制進行探討,研究僅僅保持在對已有現(xiàn)象的解釋和分析上,缺乏有遠瞻性或者創(chuàng)意性的觀點。而且研究大多停留在中觀層面上,沒有國外研究深入和細致,信仰對于宗教旅游者這一群體所造成的個性行為或者心理影響方面鮮有學者涉及。

      第三,從研究方法來看,國內對宗教旅游的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很少有定量分析和實證研究,即使采用,方法也較簡單,建立的模型不夠嚴謹和規(guī)范,很多成果不能進行后續(xù)研究。

      [1]鄭晴云.朝圣與旅游的文化人類學探析[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4).

      [2]笪玲,張述林.國外宗教旅游研究與我國宗教旅游研究體系構架[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3]N.Collins-Kreiner&N.Kliot.Pilgrimage tourism in the Holy Land:The behavio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ristian pilgrim[J].GeoJournal,2000(1).

      [4]Haemoon Oh,Ann Marie Fiore,Miyoung Jeoung.Measuring Experience Economy Concepts:Tourism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7(11).

      [5]I.A.Akpabio,E.A.Eniang,E.C.Egwali.Socio-economic potentials and environment al-implications of coastal tourism at Adiabo,Cross River State,Nigeria[J].Environ Dev Sustain,2006(3).

      [6]Gisbert Rinschede.Forms of religious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16).

      [7]Shalini Singh.Secular pilgrimages and sacred tourism in the Indian Himala[J].GeoJournal,2005(7).

      [8]Barbara D.Steffen.Travelling as a risky busines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8(4).

      [9]Boris Vukoni.Medjugorje’s religion and tourism connec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1).

      [10]Hans Knippenberg.Secularization in the Netherlands in its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dimensions[J].GeoJournal,1998(11).

      [11]Christian M.Rogerson.Regional tourism in South Africa:A case of'mass tourism of the South'[J].GeoJournal,2004(7).

      [12]Zhang Qiaogui,Sun Haoran.The Type,Character and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Travel[J].Studies in World Religions,2008(4).

      [13]顏亞玉.宗教旅游論析[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

      [14]黃細嘉,陳志軍.宗教旅游的多維價值及開發(fā)利用研究[J].宗教學研究,2009(1).

      [15]曹繪嶷.中國宗教旅游開發(fā)項目經營現(xiàn)狀[J].社會科學,2002(4).

      [16]明世法,張橋貴.宗教旅游“場域”:沖突與共贏策略——基于我國宗教旅游景點開發(fā)問題的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2008(5).

      [17]楊繼瑞,曹洪.對西部地區(qū)發(fā)展宗教旅游的思考[J].宗教學研究,2004(3).

      [18]黃少輝.開拓廣東宗教旅游——以南禪尋宗專項旅游為例[J].旅游學刊,1992(2).

      [19]汪俠,梅虎,田穗文等.桂林民俗宗教旅游開發(fā)[J].桂林工學院學報,2003(2).

      [20]孫愛麗,王晞.五臺山的佛教文化及其宗教旅游發(fā)展的探討[J].社會科學家,2003(3).

      [21]王玉明,馮衛(wèi)紅,高艷.五臺山的佛教文化和宗教旅游[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2).

      [22]崔風軍,劉家明,楊新軍等.泰山宗教旅游開發(fā)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與社會科學版),1998(3).

      [23]潘芳,陶艷虹.論呼和浩特市大召寺宗教旅游的深度開發(fā)[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z).

      [24]吳麗蓉,周秉根.關于齊云山道教文化和宗教旅游開發(fā)的思考[J].黃山學院學報,2005(4).

      [25]胡翠華,劉守江,許武成.四川南充清泉寺宗教旅游發(fā)展的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09(7).

      [26]楊慧英,楊桂紅.滇西北香格里拉松贊林寺宗教旅游商品作坊開發(fā)設計[J].經濟問題探索,2000(11).

      [27]楊桂紅,陳勁松.滇西北香格里拉松贊林寺宗教旅游商品開發(fā)設計[J].經濟問題探索,2000(5).

      [28]葉昌建.對重慶市宗教旅游開發(fā)模式及發(fā)展戰(zhàn)略措施[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0(3).

      [29]鄭嬗婷,陸林,楊釗.宗教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5).

      [30]鄭春水.莆田市宗教旅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初探[J].襄樊學院學報,2007(2).

      [31]方百壽.論宗教旅游的生態(tài)化趨向[J].社會科學家,2001(1).

      [32]孫巖,王君.宗教旅游的生態(tài)化發(fā)展——五臺山生態(tài)旅游資源開發(fā)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考[J].五臺山研究,2005(2).

      [33]董玉明.論嶗山道教文化和宗教旅游[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3).

      [34]王春峰,黃國星.田陽敢壯山布洛陀信仰的宗教旅游價值[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35]陳寶良.明代的宗教旅游[J].中州學刊,2006(5).

      [36]黃金剛,楊桂華.影響晚清西方來華傳教士宗教旅游的因素分析[J].人文地理,2007(5).

      [37]王碧英.淺談宗教旅游消費者需求心理—以新疆宗教旅游為例[J].時代經貿,2008(1).

      [38]林靜,程誠,賴文.武漢市宗教旅游營銷策略探討[J].商業(yè),2008(3).

      [39]梁棟棟,陸林.山岳型宗教旅游地的土地利用分析——九華山風景名勝區(qū)實證研究[J].土地資源,2006(2).

      責任編輯 胡號寰 E-mail:huhaohuan2@126.com

      K928.9

      A

      1673-1395(2011)01-0166-04

      2010 11 -08

      胡芬(1970—),女,湖北蘄春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旅游經濟、生態(tài)旅游研究。

      猜你喜歡
      旅游者旅游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喀拉峻風景區(qū)旅游者的生態(tài)意識和生態(tài)行為研究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tǒng)研究
      旅行社未經旅游者同意安排購物屬違約
      女子世界(2017年4期)2017-04-13 19:36:33
      旅游
      旅游的最后一天
      淺論生態(tài)旅游者的分類與識別方法
      決策探索(2014年6期)2014-04-22 01:37:58
      出國旅游的42個表達
      海外英語(2013年8期)2013-11-22 09:16:04
      泸定县| 东方市| 昌宁县| 普格县| 郓城县| 景泰县| 保亭| 渭南市| 青岛市| 容城县| 浮山县| 维西| 青浦区| 沙河市| 高尔夫| 印江| 华亭县| 沙洋县| 沿河| 育儿| 肇州县| 平山县| 乌鲁木齐县| 甘泉县| 沧州市| 巴林左旗| 龙里县| 改则县| 沙雅县| 水城县| 乡城县| 华容县| 邳州市| 高阳县| 南康市| 伊宁市| 普安县| 潜山县| 塔城市| 商丘市| 渝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