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 琪
(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用紀實的方式講故事:The Wire(火線)的視覺語言
沙 琪
(哈爾濱師范大學傳媒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80)
電視節(jié)目越來越單一化、套路化的今天,合理運用視聽語言,使其從內容到形式達到完美統(tǒng)一,是電視工作者急需解決的問題。The Wire不僅以主題深刻著稱,其攝制手法也獨具匠心,最為突出的是真實性,表現(xiàn)在視覺語言運用上,有景別選取、跟拍手法、光照處理、長鏡頭展示等。
視覺語言;紀實;真實性;The Wire
這是一部被認為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劇集,這是一部被認為應引入歷史學和社會學課堂的劇集,這是一部沒有大牌明星而啟用大量草根和非專業(yè)演員的劇集,這是一部因充滿黑人俚語、街頭粗口和警察術語而使臺詞理解困難重重的劇集。盡管沒有取得收視率上的佳績,盡管常年得不到Emmy獎的歡心,它卻是在美國劇評人眼中得分最高的劇集,甚至超過大名鼎鼎的The Sopranos(黑道家族),被視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視劇,至少也是最偉大之一,這就是The Wire(火線)。
作為一部以真實性和深刻性聞名的劇集,The Wire的紀實風格不僅表現(xiàn)為主題內容和故事架構,在視覺語言這樣的技術問題的處理上,其獨具匠心和精雕細琢也隨處可見。
傳統(tǒng)的影視理論中,景別的選取有一些約定俗成的套路,電視劇的鏡頭要具有同觀眾促膝談心之感,景別上多采用中、近景和特寫。中、近景和特寫對于表現(xiàn)強烈的情感,描述激烈的沖突非常適宜,但正是由于這種戲劇化和主觀化,有時又會顯得夸張甚至虛假,一旦把握不好便難以讓觀眾信以為真。
The Wire出于對真實和紀實的追求,對一些鏡頭的景別選取,顛覆了常見的中近景藝術,力求做到置身事外。如第1季第12集,警探Bunk在貧民窟破舊的樓房中勘察少年毒販被殺的現(xiàn)場,既沒有用特寫展示鮮血淋漓的尸體細節(jié)刺激眼球,也沒有用中近景拍攝面部來描述警探的惋惜和痛心,而是讓攝影機一直處于犯罪現(xiàn)場房間門口的固定機位,用全景鏡頭拍攝。整個過程攝影機始終沒有進入房間內,沒有對犯罪現(xiàn)場進行人為操縱和破壞。
攝影機就是觀眾的眼睛,從旁觀者角度選取的勘察犯罪現(xiàn)場的全景鏡頭,使觀眾明知是在看一個虛構的故事,仍會覺得生活就是這樣,帶給觀眾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
跟拍是電視新聞調查經(jīng)常采用的拍攝手段,攝影機一路追蹤被拍攝對象,極大地激起了觀眾的好奇心,他(被拍攝對象)要到哪里去,要去做什么。攝影機扮演著探索者的角色,帶領觀眾一路前行,為他們揭示潛藏著的某些事物或問題,和他們一起找出答案。
美國《60分鐘》節(jié)目曾指出,調查性報道是“對某人或某集團力圖保密的問題的報道”。隨著新聞調查類節(jié)目的普及,電視觀眾漸漸形成了這樣的心理定式:一見到跟拍鏡頭就聯(lián)想到調查報道,聯(lián)想到潛藏問題的挖掘和事實真相的揭露。這也正是The Wire想要揭示給觀眾的:既有表層的對犯罪案件的調查偵破,更有深層含義的對社會瘡疤的揭露曝光。
The Wire中有許多實地取景跟拍的鏡頭,警探們的邊走邊聊,毒販們的私密交易,大量跟拍鏡頭的運用,往往帶給觀眾一種觀看電視新聞調查節(jié)目的錯覺,不知不覺提高了關注程度,與攝影機一起去探尋揭秘。雖然這真相是用影像符號建構起來的,但這并不妨礙觀眾得到良好的紀實審美體驗。
以第1季第10集為例,兩大毒販頭子Omar和Stringer光天化日之下在市中心噴泉邊談判。兩人都是見識過大風大浪的梟雄,自然不會破口大罵或拳腳相加,而是貌似隨意地邊走邊聊,波瀾不驚的表象之下暗流潛涌。處理這段情節(jié)時,導演沒有采用電視劇表現(xiàn)人物對話常見的三鏡頭法,而是以一個40秒左右的長鏡頭跟拍,攝影機與Omar和Stringer一起緩緩而行,始終保持恰當?shù)木嚯x,仿佛得到了線人密報的記者,正在偷偷捕捉難得的新聞素材。
在視覺語言元素中,光照的處理不僅是形式、技術上的問題,對于內容的表述與主題的刻畫都有著很大的作用。光影世界的構筑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到觀眾對畫面真實感的判斷。
The Wire實地取景,多使用自然光源,外景鏡頭處理相對簡單,而在進行一些內景拍攝時,無論是警察局的地下室、燈紅酒綠的脫衣舞酒吧,還是毒販云集的貧民窟,為了保證真實自然的效果,都以現(xiàn)實生活場景的光效為標準。
例如第1季第12集,Bodie和Poot將Wallace引入他們居住的破舊房屋內,下定決心要置這個童年玩伴于死地。樓梯狹窄而昏暗,只有上方窗口射進的一片光斑,三個人處于黑暗中,剪影般的動作,機械地沿樓梯而上。及至進入房間,面對Bodie指向自己的槍口,在半明半暗的光線下,Wallace的臉上寫滿了難以置信。這是兩組充滿情節(jié)張力和內心沖突的鏡頭,對于Bodie和Poot的糾結與痛苦,Wallace的驚恐與委屈,都沒有刻意使用過分修飾的光照來凸顯面部表情,而是注重整體的真實光效,通過環(huán)境氛圍來刻畫主題——黑暗的樓梯正如他們共同成長于其中的世界,即便攀登至頂點,仍無法找到光明。
長期以來,“長鏡頭”和“紀實”似乎成為一對可以劃等號的詞語。The Wire在處理一些現(xiàn)場感很強的情節(jié)時,往往避免組接和分切,而有意使用長鏡頭,通過連續(xù)的時空運動展示完整的事件流程,用客觀紀實的方式來講述虛構的故事,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
例如第1季第10集結尾,女警探Kima在臥底調查時遭到槍擊,生死未卜,嫌犯逃脫。第11集開頭使用了50秒左右的長鏡頭,攝影機從犯罪現(xiàn)場外圍逐漸走入中心區(qū)域,似乎沒有刻意追求合適的角度和穩(wěn)定的機位,鏡頭運動的軌跡和方式好像也沒有精心設計過,大量不可預知的視覺元素,慌張無措的警探、地上鮮紅的血跡、警車刺眼的燈光、憤怒咆哮的長官不斷跳進畫面,充滿了隨機性和偶然性。對于這段情節(jié)的處理,攝影機正如一位匆忙趕到的記者,面對突發(fā)新聞事件,來不及做充分的準備,就直接帶著觀眾進入嘈雜混亂的犯罪現(xiàn)場,一同去發(fā)現(xiàn)事件真相?!皼]有安排”過的長鏡頭,在虛構和真實之間取得了巧妙的平衡。
然而,The Wire絕不是單純?yōu)檎鎸嵍鎸?,為記錄而記錄,長鏡頭的運用也是其彰顯主題的藝術手段之一。Kima遭到槍擊的原因之一,正是警方體制腐朽、效率低下、指揮不當,對于犯罪現(xiàn)場的展示再次印證了這一點。從警長到探員,上下彌漫著沮喪暴躁、不知所措的情緒,其慌亂緊張與攝影機的“匆忙無序”如出一轍。長鏡頭展示的不僅是現(xiàn)場的環(huán)境和事件,還有身處現(xiàn)場中的人物的思想情緒。
今日的電視節(jié)目越來越呈現(xiàn)出大眾快餐的趨勢,單一化、套路化、程序化成為普遍現(xiàn)象。怎樣恰當合理地運用視聽語言,用別致的方式講述一個精彩的故事,在這方面,The Wire給我們樹立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榜樣。
[1]張菁,關玲.影視視聽語言[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2]范文德.電視紀實美學[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韓璽吾 E-mail:shekeban@163.com
J205
A
1673-1395(2011)02-0176-02
2010 -12 14
沙琪(1980—),女,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新聞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