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坎陷”概念起于何時?
      ——關于牟宗三“坎陷”概念提出過程的考察

      2011-04-10 13:00:22
      關鍵詞:牟宗三理想主義全集

      楊 澤 波

      (復旦大學 哲學學院,上海 200433)

      近代以來在如何向西方學習、發(fā)展科學和民主的問題上,很多人都提出自己的方案。牟宗三也不例外,他提出的方案就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目蚕菡摗ㄟ^“良知自我坎陷”開出科學和民主。但“坎陷”這一概念最早起于何時,學界則有不同說法。其中一個較有影響的說法來自傅成綸。傅成綸是牟宗三的早年弟子,在1992年山東大學舉辦的“牟宗三當代新儒家學術思想研討會”上有一個專題發(fā)言。其中提到,1947年四五月間,他同牟宗三住在一起。牟宗三此時為思考問題常常輾轉反側,徹夜難眠。一天早上,忽然驚喜若狂,高聲驚呼,“我終于把問題想通了”。據(jù)傅成綸說,這個“想通了”的問題就是“良知自我坎陷”。[注]顏炳罡:《牟宗三學術思想評傳》,第87、87、89頁,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版。根據(jù)這個說法,牟宗三的“坎陷”概念是在1947年上半年形成的。

      傅成綸提供的這個史料有很高的價值,但學界對其可信性卻常持懷疑態(tài)度。顏炳罡指出:“這個發(fā)言無疑是傅先生親身經(jīng)歷的事實。不過,這個事實至今尚未發(fā)現(xiàn)文字材料作為佐證。因而我們斷言,牟先生這時雖已出現(xiàn)了‘良知自我坎陷’說這一思想,但他并未對這一思想進行系統(tǒng)的理論闡述?!盵注]顏炳罡:《牟宗三學術思想評傳》,第87、87、89頁,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版。隨后又寫道:“五十年代中期,牟先生在《理性的運用表現(xiàn)和架構表現(xiàn)》一文中,正式使用道德理性自我坎陷來解決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化問題。他認為,從內圣、道德理性的運用表現(xiàn)中直接推不出民主與科學來,因而道德理性只有通過自我坎陷,即自我否定才能成為觀解理性(理論理性),從而才能成就民主與科學。由此以后,‘自我坎陷’才在牟先生的著作中盛行和通用起來?!盵注]顏炳罡:《牟宗三學術思想評傳》,第87、87、89頁,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版。這就是說,雖然“坎陷”的說法可以追溯得更遠,但作為一個概念正式提出來,特別是與科學和民主聯(lián)系在一起,則是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事。鄭家棟也認為,關于“道德良知自我坎陷”的理論,牟宗三首先是“在五十年代初寫作的《王陽明致良知教》中提出”的[注]鄭家棟:《本體與方法——從熊十力到牟宗三》,第319頁,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但是,根據(jù)筆者的研究,“坎陷”概念確實是在20世紀40年代末,而不是50年代初、中期提出來的。這可引下列材料為證。

      頭一則材料是《王陽明致良知教》。該書第三章名為“致知疑難”[注]后來,在寫作《從陸象山到劉蕺山》時,牟宗三將這一部分作為該書第三章第一節(jié)的一個附錄,同時宣稱“該小冊子可作廢”。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牟宗三先生全集》,第8卷,序言第3頁,臺灣聯(lián)合報系文化基金會、聯(lián)經(jīng)出版公司2003年版。,其中明確講到了“坎陷”問題。在該文中,牟宗三詳細分析了陽明心外無物的思想,認為心外無物之物當然首先是指道德行為,但這并不能否認桌子椅子等同樣是一種物,那么應該如何將這種物統(tǒng)攝到良知教當中呢?他這樣寫道:“吾人有行為之宇宙,有知識之宇宙。全宇宙可攝于吾之行為宇宙中,故云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參天地贊化育,則天地亦不外吾心之良知。一念蔽塞,則天地閉,賢人隱。一念靈明,則天地變化草木蕃。此固吾之行為宇宙之蓋天蓋地。然而吾人亦復有知識之宇宙。全宇宙亦可攝入吾之知識宇宙中。然此必待學問而外知的萬物之何所是,非良知之斷制行為者之所能斷制也。良知能斷制‘用桌子’之行為,而不能斷制‘桌子’之何所是。然則桌子之何所是,亦將何以攝入致良知中有以解之而予以安置耶?”[注]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牟宗三先生全集》,第8卷,第205、206-207、208、3頁。這即是說,有兩個宇宙,一是行為之宇宙,一是知識之宇宙。行為之宇宙無法涵蓋知識之宇宙。恰如良知能斷制用桌子的行為,而不能斷制桌子之何所是。如此說來,人不能僅限于行為之宇宙,而不關心知識之宇宙。客觀知識不是良知天理所能給予的,要保證客觀知識之形成,必須有一個渠道,否則知識之宇宙是不可能形成的。

      由此牟宗三講到“坎陷”問題:“吾心之良知決定此行為之當否,在實現(xiàn)此行為中,固須一面致此良知,但在致字上,吾心之良知亦須決定自己轉而為了別。此種轉化是良知自己決定坎陷其自己:此亦是其天理中之一環(huán)??蚕萜渥约憾鵀榱藙e以從物。從物始能知物,知物始能宰物。及其可以宰也,它復自坎陷中涌出其自己而復會物以歸己,成為自己之所統(tǒng)與所攝。如是它無不自足,它自足而欣悅其自己。此入虎穴得虎子之本領也。此方是融攝知識之真實義?!盵注]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牟宗三先生全集》,第8卷,第205、206-207、208、3頁。在牟宗三看來,有兩種不同的知,一是良知(天心),二是認知(了別心),良知要轉化為認知,其途徑即是“坎陷”,即所謂“此種轉化是良知自己決定坎陷其自己”,“坎陷其自己而為了別以從物”。牟宗三甚至將這種“坎陷”形象地比喻為“入虎穴得虎子之本領”,意思是說,不入此虎穴,不經(jīng)此“坎陷”,就得不到虎子,得不到知識。

      牟宗三舉“事親”為例加以具體說明:“吾甚至且可說:即在成就‘事親’這件行為中,同時亦必有致良知而決定去成就‘知事親’這件知識行為。即‘事親’固為一行為物,而同時亦為一‘知識物’。既為一‘知識物’,吾良知天心在決定事親中亦須決定坎陷其自己而了解此知識物。此即是知什么是事親,如何去事親也?!掠H’為一知識行為,亦是良知天心之所決。而在此知識行為中,實實知道什么是事親,則天心即須轉化為了別心。是以每一致良知行為中不但有一副套之致良知行為而去了別知識物,且每一致良知行為自身即可轉化為一知識物因而發(fā)出一致良知之行為而去知道這個知識物?!盵注]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牟宗三先生全集》,第8卷,第205、206-207、208、3頁。牟宗三認為,“事親”固是一行為物,同時也是一“知識物”。人們在成就“事親”這一行為的過程中,同時也能成就“知事親”這一知識行為。因為人們如果真的要將“事親”做好,就必須了解與“事親”相關的知識,這樣一來,“事親”同時也就成了一個知識系統(tǒng)。牟宗三將這種由“事親”而成的知識系統(tǒng)稱為“事親”行為之“副套”。這種“副套”之形成,是由良知自我“坎陷”而成的。據(jù)牟宗三自己說,《王陽明致良知教》“寫于民國四十一年”[注]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牟宗三先生全集》,第8卷,第205、206-207、208、3頁。。但需要注意的是,該書正式出版前,其正文曾分兩部分先后分別刊載于《歷史與文化》第3期(1947年8月)和《理想歷史文化》第1期(1948年3月)。[注]參見《牟宗三先生全集》第8卷編校說明。鄭家棟可能是沒有注意到這種情況,只知《王陽明致良知教》出版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才認為牟宗三坎陷思想產(chǎn)生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由此可知,至少在1947年和1948年,牟宗三已經(jīng)有了“坎陷”的思想。

      另一則材料是《認識心之批判》。1940年,牟宗三撰成《邏輯典范》后,開始構思《認識心之批判》,于1949年完成,1956年正式出版。該書第三卷第三章“二用格度之所函攝”也講到了“坎陷”問題。在這一章中牟宗三指出,肯定否定之二用,本發(fā)見于純理之自見。這一純理之自見處即是二用之唯一出生地,所以二用才有其先驗的根據(jù)。但純理之自見必落實于現(xiàn)實理解活動中才能成為知識,而不能空掛。這種落實于現(xiàn)實理解活動中的作用,即是辯證的作用?!案穸戎闪⑹亲岳斫庵萦诒娼庵卸灾?。理解陷于辨解中始能成知識,而陷于辨解中必有成就其辨解之格度。是以格度之立全就理解之坎陷一相而言之。此一坎陷是吾人全部知識之形成之關鍵,是以論知識者皆集中于此而立言,寢假遂視此為全部理解相狀之所在,而不復知其只為一坎陷之相狀?!盵注]牟宗三:《認識心之批判》,《牟宗三先生全集》,第19卷,第610-611頁。這就是說,人類知識的構成其實是理解之自我“坎陷”的過程。這個過程具體可分為四個步驟。其一是理解“坎陷”其自身形成時空相;其二是“坎陷”涌現(xiàn)一個因故格度,承因故格度而立范疇之運用;其三是“坎陷”涌現(xiàn)一曲全格度,順此格度,運用范疇而成定然命題;其四“坎陷”涌現(xiàn)二用格度,二用格度只內處于四種定然命題中而連貫之使其成為一有機之發(fā)展。質言之,只有經(jīng)過“坎陷”,才能形成知識。

      牟宗三隨后又指出:“以上所言之辯證是在認識心范圍內,就認識心而言之。(坎陷之辯解與躍起之寂照俱是認識心。)尚有一種辯證,則為超越形上學中之辯證,乃順承本心之呈露及習氣執(zhí)著之破除而表現(xiàn),此為道德實踐中之辯證。此不在本書范圍內,將不論及。”[注]牟宗三:《認識心之批判》,《牟宗三先生全集》,第19卷,第612頁。這一段不長,但非常要緊,因為它告訴讀者,上面所說只是“坎陷”的一種含義,“坎陷”還有另外一種含義。這種新的含義的“坎陷”專就超越形上學而言,是順承道德本心之呈露及習氣執(zhí)著之破除而表現(xiàn)的,是一種“道德實踐中的辯證”。這里“道德實踐中的辯證”的說法特別值得關注。它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這種“坎陷”是與道德相關的,特指道德本心的呈露以及“習氣執(zhí)著的破除”而言。從這一論述不難猜測出,牟宗三此時講“坎陷”雖然主要是在認識論的范圍,但其內心其實有更為宏大的想法,直接同道德本心與“習氣執(zhí)著的破除”聯(lián)系在一起,已經(jīng)包含了后來將“坎陷”運用于科學和民主問題的端倪。盡管牟宗三此處明言,這層意思“不在本書范圍內,將不論及”,但它卻可以使我們明了,至少在1949年《認識心之批判》完成之前,牟宗三關于“坎陷”的思想已經(jīng)較為明確,其含義也不再局限于認識論范圍之內了。

      “坎陷”概念地位的上升,明確運用于科學和民主問題,是在“外王三書”當中。20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牟宗三開始關注歷史與政治問題,寫了一系列文章,后來這些文章分別收入《道德的理想主義》、《歷史哲學》、《政道與治道》之中。這三部著作學界統(tǒng)稱為“外王三書”?!兜赖碌睦硐胫髁x》中有一篇文章名為《儒家學術之發(fā)展及其使命》,在這篇文章中牟宗三這樣寫道:“兩漢四百年,為后世歷史之定型時期。一經(jīng)成型,則禮俗傳統(tǒng),于焉形成。魏晉南北朝為混亂時期。學人思想無復儒家宗趣。此儒學之在思想方面之最[注]全集本此處“為混亂時期。學人思想無復儒家宗趣。此儒學之在思想方面之最”等字樣缺失,據(jù)單行本補——引者注。暗者也。隋唐武功政略匹秦漢,而儒家思想無光彩。王通漸露端倪,韓愈粗能辟佛,李習之稍進精微。此皆以自覺之向往,而其歸宗于儒術?!迫松瓨O健旺,故致力詩文,崇尚華藻,而文物制度,亦極燦爛而可觀也。形上之思想無可取,而形下之文物則足以極人間之盛事。此則天資之美,生命之旺,所謂氣盛言宜,有足以近道者。然氣不終盛,往而不返。降至殘?zhí)莆宕瑒t規(guī)模盡喪,無復人趣??蚕葜翗O,覺悟乃切。宋初諸大儒,始確為儒學思想方面之復生?!盵注]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牟宗三先生全集》,第9卷,第1-2頁。此段中“坎陷至極,覺悟乃切”這一表述值得關注。牟宗三在這里回顧了儒學發(fā)展的過程。在他看來,儒學經(jīng)過孔子、孟子、荀子、《中庸》、《易傳》、《大學》以及董仲舒之后,兩漢四百年已成為一種定型。其后魏晉隋唐,無甚光彩。唐人生命健旺,致力詩文,崇尚華藻,于文物制度方面燦爛可觀,但形上思想無甚可取。至唐末氣不終盛,規(guī)模盡失,無復人趣?!翱蚕葜翗O,覺悟乃切”,終于有宋人出來,高揚儒學,儒學才有了一個大的發(fā)展。從行文看,這里的“坎陷”乃墮落、下沉之義,特指唐人思想無力,只是盡氣而行,終生亂象,亂至一定程度,迫使人們覺悟,才有了儒學新二期的大發(fā)展。這里“坎陷”的運用明顯不同于《王陽明致良知教》和《認識心之批判》,內涵更為豐富。需要提醒注意的是,《道德的理想主義》的出版前后有較大變化。其前身名為《理性的理想主義》,1950年元月由香港人文出版社出版。該書除“序言”外,共收入《理性的理想主義》、《道德的理想主義與人性論》、《理想主義的實踐之函義》、《儒家學術之發(fā)展及其使命》、《歷史必然中的未來》五篇文章。其后,又增加了《關于共產(chǎn)主義者的<矛盾論>》、《關于共產(chǎn)主義者的<實踐論>》、《論無人性與人無定義》等十篇文章,刪去了《歷史必然中的未來》一文,同時將書名改為《道德的理想主義》,1959年11月由東海大學出版?!度寮覍W術之發(fā)展及其使命》一文是《道德的理想主義》第一版中的文章,始發(fā)于1949年。這種情況表明,至少到1949年,“坎陷”的含義已經(jīng)超出了認識論的范圍。

      牟宗三關于“坎陷”的思想在這段時間中日漸明確。在該書《辟共產(chǎn)主義者的<實踐論>》一文(該文最初發(fā)表于1952年9月的《民主評論》)中有這樣一段表述:“由希臘的審美精神轉到中世紀的宗教精神,這都是向上的,其本身俱不足以形成自然科學。自然科學,必須是在哥白尼、葛利略、蓋伯勒、牛頓這一傳統(tǒng)所代表的精神下完成。而這一傳統(tǒng)所代表的精神就是以前向上浸潤或向上昂揚的精神之冷靜下來。這一步冷靜,我們依精神之辯證的發(fā)展說,也可以叫它是一步坎陷,坎陷于‘實然’中而實事求是。所以這一步坎陷是有成果的,與墮落的物化不同。這一步坎陷,從心靈方面說,不是向上求清凈解脫,而是轉為冷靜的理智向下落于實然中以成對于外物的理解。從其所理解的外物方面說,必須把屬于質的完全抽掉,而只剩下量的。這就是科學的化質歸量。因此,這一步成科學的坎陷精神,就是一步量化的精神;其成就科學的主要原理就是:數(shù)學與經(jīng)驗的合一?!盵注]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義》,《牟宗三先生全集》,第9卷,第120-121頁。牟宗三認為,西方科學精神并不來自其審美精神和宗教精神向上之浸潤或向上之昂揚,而來自于這種精神自身之冷靜。只有從審美精神和宗教精神中冷靜下來,才能轉出理智之精神,轉出自然科學,而這種通過“冷靜下來”轉出科學的方式就是“坎陷”。

      在1953年出版的《歷史哲學》當中,“坎陷”概念的內涵更為清晰了。牟宗三這樣寫道:“其為一曲折,當觀其精神是否向上,抑向下?!癫荒芤晃妒仄涔旅?,不能不落實而外用。惟在落實而外用中,始能轉現(xiàn)實而構造之。然此必有仁義悃誠之本,即所以提撕之者,而后始可謂為精神之外用。此種外用,名曰精神之冷靜,亦曰精神之自覺的坎陷,即轉為理解。然本無此本,則只是外馳而下落,亦即是墮落。精神在此種墮落下,遂不見其為精神,而只見其為物化。是以其所有之措施與成就,亦可轉語謂之為在物化中而帶出。如此而帶出,儼若為構造的,實非為真正的構造也。其精神之本已失(故流于薄),故其智之外用(所謂墮落物化),所投映之號召曰富強、曰功利、曰耕戰(zhàn)。……秦之富強以此,其大敗天下之民亦以此?!盵注]牟宗三:《歷史哲學》,《牟宗三先生全集》,第9卷,第156-157頁。此段出自《歷史哲學》第二部第三章,該章是由在1953年3月1日《民主評論》發(fā)表的《秦之發(fā)展與申韓》改寫而成的。在這里,牟宗三講到精神發(fā)展的過程。在他看來,精神不能一味守其孤明,同時也必須落實而外用。精神的這種外用,就是一種曲折,而“此種外用,名曰精神之冷靜,亦曰精神之自覺的坎陷”。這里由精神發(fā)展的曲折講坎陷,講精神之外用,精神之冷靜,這些都是“坎陷”這一概念最為重要的內涵,說明此時“坎陷”已經(jīng)成為一個專用概念了。

      《理性之運用表現(xiàn)與架構表現(xiàn)》一文正式發(fā)表于1955年10月(后來該文收在《政道與治道》之中)。該文講“坎陷”的意思更為明確:“它所要求的東西必須由其自己之否定轉而為逆其自性之反對物(即成為觀解理性)始成立。它要求一個與其本性相違反的東西。這表面或平列地觀之,是矛盾;但若內在貫通地觀之,則若必須在此一逆中始能滿足其要求,實現(xiàn)其要求,則此表面之矛盾即在一實現(xiàn)或滿足中得消融。而此實現(xiàn)是一‘客觀的實現(xiàn)’,如是則即在一客觀實現(xiàn)中得消融。由此一消融而成一客觀實現(xiàn),即表示曲而能通。即要達到此種通,必須先曲一下。此即為由逆而成的轉折上的突變。如果我們的德性只停在作用表現(xiàn)中,則只有主觀的實現(xiàn)或絕對的實現(xiàn)。如要達成客觀的實現(xiàn),則必須在此曲通形態(tài)下完成。如只是主觀實現(xiàn),則可表之以邏輯推理;而如果是曲通由之以至客觀實現(xiàn),便非邏輯推理所能盡。此處可以使吾人了解辯證發(fā)展的必然性。辯證的表明,在此處非出現(xiàn)不可?!盵注]牟宗三:《政道與治道》,《牟宗三先生全集》第10卷,第63頁。道德是主觀的,民主是客觀的。要由道德之主觀轉為民主之客觀,必須對道德有一種轉變,有一個“逆”的過程、“曲”的過程。這種“逆”和“曲”,就是要求一個與其本性完全相反的東西,達成一種“客觀的實現(xiàn)”。這種“逆”和“曲”有其“辯證發(fā)展”的必然性,在這個地方非要出現(xiàn)不可。此段所說的“逆”、“曲”、“辯證發(fā)展”,都是“坎陷”概念最為重要的含義。此處牟宗三通過“坎陷”解決開出科學和民主問題的意圖已經(jīng)非常清楚了,而“坎陷”概念此時也已完全成熟。

      通過上面的分析,“坎陷”概念的提出過程已經(jīng)看得比較清楚了: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王陽明致良知教》和《認識心之批判》,至少從《認識心之批判》看,這一概念已不僅僅是一個認識論的范疇了。在1949年發(fā)表的《儒家學術之發(fā)展及其使命》一文中,這一概念的內涵更加豐富。而在1952年至1953年發(fā)表《辟共產(chǎn)主義者的<實踐論>》、《秦之發(fā)展與申韓》,以及1955年10月發(fā)表的《理性之運用表現(xiàn)與架構表現(xiàn)》等文章中,這一概念的內涵已完全成熟,直到晚年用之不輟。這種情況充分說明,傅成綸關于牟宗三“坎陷”思想產(chǎn)生于1947年上半年的說法是基本可信的,而學界一般將其歸為20世紀50年代初、中期的做法不夠準確。

      猜你喜歡
      牟宗三理想主義全集
      嚴復全集
      周文疲弊與諸子起源——論牟宗三的諸子起源說
      牟宗三對康德良知學說的雙重誤釋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8:14
      一部理想主義長篇小說——評李保均《花農(nóng)》
      阿來研究(2020年2期)2020-02-01 07:12:54
      在八十年代的理想主義氣質中*——評長篇小說《花農(nóng)》
      阿來研究(2020年2期)2020-02-01 07:12:44
      牟宗三“道德創(chuàng)造心性論”探微
      《芳華》:事關理想主義的隕落
      上海人民出版社 章太炎全集
      藝術評論(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0
      理想主義長安馬自達MAZD CX-5
      家用汽車(2015年9期)2015-03-14 01:58:52
      牟宗三后期合一論原理述要
      南陵县| 青州市| 涞源县| 河曲县| 彩票| 新巴尔虎右旗| 永昌县| 萍乡市| 丹东市| 犍为县| 尖扎县| 维西| 济宁市| 襄樊市| 黔西县| 玉溪市| 大兴区| 泗水县| 衢州市| 托克逊县| 平乐县| 苏尼特左旗| 永嘉县| 阿坝县| 嘉定区| 墨竹工卡县| 古丈县| 十堰市| 通河县| 闽侯县| 张家川| 永州市| 长顺县| 青冈县| 东乌| 通城县| 麻城市| 内江市| 措美县| 苏尼特左旗| 会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