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回到原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背景下的中國民俗學研究

      2011-04-14 05:33:36吳效群
      山東社會科學 2011年5期
      關鍵詞:民俗學民俗文化遺產(chǎn)

      吳效群

      (河南大學 文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回到原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背景下的中國民俗學研究

      吳效群

      (河南大學 文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由于社會、歷史等許多方面的原因,民俗學自創(chuàng)立后便在一些國家偏離了知識論的學術方向。在當代中國,民俗學與人類學嚴重疊合,難分難解。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興起,讓人們看到知識論的取向才是民俗學最恰當?shù)膶W術定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是民俗學在當今時代的深化,民俗學學者應積極地投身到這一工作中去。

      民俗學;知識論取向;現(xiàn)代知識體系;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

      在中國現(xiàn)代民俗學史上,出現(xiàn)了三種對于民俗的理解,相應地形成了三個民俗研究的范式,它們出現(xiàn)的時間和產(chǎn)生的影響各不相同。

      其一,民俗為民眾傳統(tǒng)的文化創(chuàng)造。這一階段主要是從民俗學引進中國之初至改革開放以前,代表性的成果有顧頡剛的孟姜女故事研究、聞一多的端午習俗研究以及 1949年以后的民間文藝研究。①高丙中:《中國民俗學的人類學傾向》,《民俗研究》1996年第 2期。

      其二,巴赫金的民間文化觀。視民間文化為反叛、顛覆、嘲弄正統(tǒng)意識形態(tài),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人的自然屬性的狂歡文化。巴赫金的理論在文學藝術研究領域盛極一時,在民俗學界雖有討論但并未形成重要的研究成果。

      其三,民俗是全民族共享的模式化的生活文化。這一觀點在現(xiàn)今民俗學界非常流行,已為多數(shù)研究者接受并實踐。

      改革開放 30年,民俗學的研究對象快速擴張,以至發(fā)展成為今天模式化的生活文化的指稱;②這條線索非常清晰,有許多著述涉及這個問題。參見鐘敬文:《民俗文化學:梗概與興起》,中華書局 1996年版;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年版;《中國民俗學的人類學傾向》,《民俗研究》1996年第 2期。研究取向也越來越向人類學、社會學靠攏,這一切雖然暫時成功宣告了學科的重要性,但幾十年的發(fā)展卻讓民俗學力不從心,幾近消沒在眾多的相鄰學科中,不僅不再有自己的特色,而且也沒有出現(xiàn)被學界廣泛關注和評價的作品,更沒有為社會科學的進步貢獻自己獨特的知識。③每一個學科都是人類知識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都針對社會生活的某一方面,從自己的領域關注社會,從自己的角度闡釋人類的生存狀況與未來走向。從知識的完整性上說,它們都是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

      雖然在研究范圍等問題上不能畫地為牢,但顯而易見,擴張后的民俗學已與人類學、社會學 (尤其是鄉(xiāng)村社會學)、宗教學難分難解。不同的是,這些學科術業(yè)有專攻,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提煉出許多有價值的概念和專門的研究方法。民俗學的研究大多借助它們已有的知識和方法,但是,由于沒有接受過相應的專業(yè)訓練,不熟悉學科的發(fā)展歷史,民俗學始終有邯鄲學步之嫌,在研究實績上,似乎也稍遜一籌。①參見施愛東:《民俗學與人類學的區(qū)別誰出說不清》,《民間文化論壇》2007年第 2期。

      如何破解這個難題?讓我們從兩個方面進行論述。

      懂得了起源也便懂得了本質,讓我們先看民俗學初創(chuàng)時的一些情況,分析它后來發(fā)生歧變的原因。

      民俗學 1846年創(chuàng)建于英國,最初是作為稽古學的一部分出現(xiàn)的。工業(yè)革命致使英國社會發(fā)生劇變,那些過去時代的風俗習慣在新的社會環(huán)境中迅速消亡,一些學者于是產(chǎn)生了搜集保護并給予解釋的想法。

      最初提出“民俗學”(Folklore)一詞并倡議研究這門學問的是英國稽古學者W.J.湯姆斯。這個概念的早期含義是指民眾的知識或學問?!皽匪闺m然沒有明確為‘Folklore’下定義,但由于他聲明是在用‘Folklore’這個術語代替‘PopularAntiquities’這個術語,所以我們也能通過‘Popular Antiquities’對他的‘Folklore’的含義有所認識?!甈opular’指屬于普通民眾的 (of the Common People),‘Antiquities’意為當今所見的古代文化事物。據(jù)此,從內涵上看,湯姆斯的民俗之‘俗’大致指當前的普通民眾所保留著的古代文化事物?!雹诟弑?《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年版,第 60頁。

      可以看到,民俗學創(chuàng)建的初衷是搜集和研究那些即將消失的民眾知識。這些知識在過去時代曾經(jīng)被廣泛運用,在人們的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向工業(yè)化社會的轉型,它們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若不加以研究和保存就會趨于消亡。

      在 1846年 8月 12日用“默頓”這個筆名寫給《雅典娜論壇》的信中,W.J.湯姆斯寫道:

      沒有哪一個研究舊時的行為舉止、風俗、儀式慶典、迷信、敘事歌、諺語等的人能肯定地回答下面兩個問題:第一,其中奇怪的和有趣的事象有多少已完全消失了?第二,其中有多少經(jīng)過適時的努力而得到了挽救?霍恩在他的《每日之頁》等書中努力想做的,《雅典娜論壇》正以它廣泛的發(fā)行十分有效地完成著:為了闡釋上述對象,把散存在成千上萬的讀者記憶中的無數(shù)材料準確地收集在一起,并存錄在刊物里,以待某一個英國的格林將來脫穎而出,他將獻身于《不列顛群島的神話》這一功德無量的工作,一如那位造詣極深的古董專家和語言學家所完成的《德國神話》。盡管這位淵博的作者承認《德國神話》并非盡善盡美,但是,本世紀可以說還沒有產(chǎn)生出一本比它更優(yōu)秀的著作,這怎么解釋?一堆詳細的材料割裂來看,其中的許多顯得瑣碎并毫無意義,但是,如果它們被聯(lián)系起來,納入到所屬的系統(tǒng)來考慮,它們就會顯示出它們最初的記錄者想也想不到的價值。

      從蘇格蘭之北到英倫南端,貴刊的一詞一語都會引發(fā)出多少這樣的材料啊!多少讀者盼望讀到貴刊所載的關于過去的記憶——現(xiàn)在已被忽略的風俗、正在消逝的傳說、地方傳統(tǒng)、已成片段的敘事歌!當他們得到每周登載的新奇讀物時,對您們不勝感激!③刊 登在《雅典娜論壇》周刊第 982期,1846年 8月 22日出版,被收入阿蘭·鄧迪斯主編的《民俗研究》(The Study of Folklore)和理查德·多爾遜編的《農民風俗和野蠻人神話》(Peasant Customs and SavageMyths)。

      對古俗的熱愛是從伊麗莎白女王 (1558年至 1603年在位)到維多利亞女王 (1837年至 1901年在位)時期英國紳士們的時髦。不論是古代的碑銘、城堡、錢幣、服飾,還是英雄傳說、神話、歌謠,只要保留有一點古代的蛛絲馬跡,都能激起他們的興趣。當最初那些古俗學家注重實體的、可見的遺物和遺跡時,他們更多地注意上流社會;當后來他們側重口頭傳承之類的大眾古俗時,他們則更多地注意普通的民眾。④多 爾遜編:《農民風俗和野蠻人神話》,英文版第 11-12頁。轉引自高丙中:《民俗文化與民俗生活》,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年版,第12頁。

      與英國不同,在歐洲其他國家,民俗學的興起則與當時的浪漫主義和民族主義思潮有關。18~19世紀之交,在歐洲大陸各民族共同體形成和新興的民族國家的發(fā)育形成過程中,知識界形成頌揚民間文化、發(fā)掘民族精神的新思潮,當時的農民被浪漫主義者贊美為健康素樸的古代文化的傳承人,流傳于鄉(xiāng)村社會的神話傳說、風俗習慣、儀式信仰則被當做幸存的古代文明?!懊耖g”和“民眾文化”一時成為最熱門的話題。知識界要從本國的民間文化中發(fā)掘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共識,為正在崛起的民族國家服務。⑤閻云翔:《歐美民俗學略說》,《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 6期;吳秀杰:《文化保護與文化批評——民俗學真的面臨兩難選擇嗎?》,《河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 2期。

      無論在英國還是歐洲大陸,人們對于民俗學研究對象的認識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歷史、社會背景不同,不同國家的學者企圖通過民俗學達到的目的卻大不相同。英國式的起源可以概括為知識論的目的,研究、探討民俗知識的起源、本質、特點、發(fā)展演變、功能、適用范圍等問題;其他歐洲國家的起源則可以概括為民族精神建設的目的。

      20世紀初民俗學傳入中國之時,正值中國國家重建、文化重建、民族重建的重要時刻,從西方傳入的社會人文學科無不打上鮮明的時代鉻印,民俗學被知識界當做認識基層民眾、提煉民族精神的工具,表現(xiàn)出社會學 (人類學)的傾向。后來,中國民俗學的發(fā)展延續(xù)了這一路徑,①北大在 1918年開始征集歌謠,1920年冬天成立了歌謠研究會,至 1922年 12月,《歌謠》周刊創(chuàng)刊,其《發(fā)刊詞》宣告了中國民俗學的問世:“本會搜集歌謠的目的共有兩種:一是學術的,一是文藝的?!薄陡柚{》先是歌謠作品及其研究文章的園地,不久又包括進傳說故事,并介紹了歐洲民俗學的一些成就。顧頡剛研究孟姜女故事的文章最初就是在《歌謠》上發(fā)表的。1925年,任職于北京大學的顧頡剛先生等完成了妙峰山廟會的田野調查,異常高興,他感慨道:“我們智識階級的人實在太暮氣了,我們的精神和體質實在太衰老了,如再不吸收多量的強壯的血液,我們民族的前途更不知要衰頹的成什么樣子了!強壯的血液在哪里?這并不難找,強壯的民族的文化是一種,自己民族中的下級社會的文化保存著一點人類的新鮮氣象的是一種?!泵罘迳秸{查使顧頡剛等人親身感受到民間文化中所存在的“新鮮氣象”,他們驚異于民眾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活潑健康的精神,興奮地認為找到了中國新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資源。1928年在廣東的中山大學定刊的《民俗》周刊標志著中國民俗學從歌謠、故事擴大到全面的民俗研究。其《發(fā)刊詞》樹立的一項使命是:“我們要把幾千年埋沒著的民眾藝術、民眾信仰、民眾習慣一層一層地發(fā)掘出來!”該刊特別重視民間宗教和風俗材料的調查研究??梢钥闯?在中國民俗學發(fā)端之初,研究對象是經(jīng)典的,取向上卻逐漸社會學化。以致發(fā)展到今天形成了與人類學的區(qū)別誰也說不清的局面。在無奈的情況下,中國社會學、人類學的一代宗師費孝通先生曾作過這樣的建議:“我個人的看法,為了避免把民俗學和社會人類學發(fā)生難解難分的重迭,還不如劃出口頭民間文學為民俗學的對象比較好些?!雹谫M孝通:《談談民俗學》,張紫晨編:《民俗學講演集》,書目文獻出版社 1986年版,第 3頁。雖然有意氣的成分在里面,但確實說明了民俗學和人類學實在是嚴重地重疊了。

      讓我們看當今的時代背景。今天的世界已進入全球化時代,西方文化與其資本一起風行世界。在這個過程中,許多國家的社會結構發(fā)生重大改變,本土傳統(tǒng)文化急劇消失。

      從文化生態(tài)原則上說,文化一枝獨秀的局面是可怕的;從文化所代表的人類智慧和經(jīng)驗角度講,大量的異質文化的消失是人類社會生存、發(fā)展的災難。保護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文化,保持文化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面臨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務。

      全球化催生了多個層面的文化保護運動,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被抬到很高的位置,政府成立專門機構領導、推進這項工作。由于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民俗學者自然成為這項工作的主力軍。

      許多民俗學者積極投身于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成為政府的專家顧問,但大量事實表明,學者的價值并未真正體現(xiàn)出來;也有一些民俗學者與這項工作保持距離,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是一項行政工作,學者過分熱衷勢必影響民俗學專業(yè)的建設與發(fā)展。③參 看施愛東:《學術運動對于常規(guī)科學的負面影響——兼談民俗學家在非遺保護運動中的學術擔當》,《河南社會科學》2009年第 3期;陳金文:《非遺保護與民俗學間的理想關系與現(xiàn)實狀況》,《河南社會科學》2009年第 3期。

      有的學者希望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打造成一個新的學術概念,圍繞它進行相關領域的知識整合,以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研究取代傳統(tǒng)的民俗學概念;④高丙中:《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作為整合性學術概念的形成》,《河南社會科學》2007年第 2期。有的學者持反對態(tài)度,認為民俗學介入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必不可少,但還有其他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和民俗學關系不大,需要民俗學以外的其他學科專業(yè)介入。民俗學者應該有清醒的認識,不能認為多種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打上了民俗的烙印,就想用泛民俗主義的眼光去包打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天下,甚至要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研究取代民俗學的研究。⑤烏丙安:《21世紀的民俗學開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結緣》,《河南社會科學》2009年第 3期。

      有的學者認為大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是民俗學傳統(tǒng)的研究項目,而今卻從民俗中分列出去,與民俗形成并列地位,這是對民俗學的肢解與瓜分,將嚴重影響民俗學的發(fā)展。民俗的文化意義比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更為重要,非遺保護只是民俗學的研究對象之一,而民俗學的研究既是學科發(fā)展的百年大計,更是文化建設的理論保障。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與民俗學研究互為表里、相互促進,才會對中國文化建設帶來積極影響。⑥田兆元:《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背景下的民俗文化與民俗學學科的命運》,《河南社會科學》2009年第 3期。

      還有的學者借用芬蘭著名民俗學家勞里·航柯 (Lauri Honko)的觀點質疑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認為自然形態(tài)的民俗作為社會生活中與其他事物融為一體的活生生的現(xiàn)象,根本不需要保護,也不容許任何形式的保護。要人為地使它的生命永遠存在下去,那勢必就要對它進行歪曲。誰也不能阻止人類集團擯棄民間文化的某些形式而發(fā)展一些新的形式。①安德明:《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民俗學的兩難選擇》,《河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 1期。

      民俗學界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這種莫衷一是已導致其迷失前進的方向,也造成許多民俗學工作者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中定位模糊、工作不力。名不正,言不順。我們不能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民俗學研究表面相似就想當然地認領這項工作,更不能因為利益的緣故趨之若騖,我們必須認真地探討民俗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內在的關系,以此決定是否參加以及如何參加到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工作中去,并就自己的立場向社會大眾作出一個充分的說明。

      當今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興起與當年英國民俗學起源的背景一樣。英國民俗學興起,是因為英國社會迅速轉變?yōu)楣I(yè)化社會,傳統(tǒng)民俗大量消失。如果說當年只有英國因歷史的、社會的等原因出現(xiàn)搜集和研究傳統(tǒng)民眾知識的需要,②英 國社會文化的形成與與英國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英倫三島是獨立的,但又與歐洲大陸唇齒相依,文化上不封閉但又獨立發(fā)展。另外,英國的貴族制度、貴族文化對于英國社會文化風格的形成也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那么今天,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都面臨本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迅速消亡的危險和困境。對于這些國家來說,搶救和保護以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為重要內容的本土文化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寧波,這是一座與書息息相關的城市。“書藏古今”,寧波歷來是中華藏書文化的重地,始建于公元1561年的天一閣經(jīng)籍浩瀚,收藏珍版善本8萬多卷,是中國現(xiàn)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書樓。

      社會的轉型必然帶來文化的更新。文化具有歷史性的特點,是一定歷史時期的產(chǎn)物,會跟隨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舊的不適應社會需要的遭淘汰,新的社會生活也會催生新的文化出現(xiàn)。但是,任何文化都是民眾針對某一自然和社會狀況的創(chuàng)造,是人類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表現(xiàn),是以后文化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基礎和借鑒,具有寶貴的價值??茖W研究表明,人類與動物的區(qū)別并不在于人具有創(chuàng)造性 (指創(chuàng)造和使用工具)而動物沒有,而在于唯有人類能夠有意識地積累和傳承知識。

      我們其實是低估了動物使用工具的能力。據(jù)《愛因斯坦與動物世界》一文介紹:最近在印度尼西亞婆羅洲,學者發(fā)現(xiàn)一只野生猩猩準確地抓住延伸到河邊的樹藤,然后用樹枝做成的長矛來刺捕河中的魚。這匪夷所思的一幕恰巧被科學家發(fā)現(xiàn),并用相機捕捉了精彩的瞬間。③《愛因斯坦與動物世界》,中學生學習文庫網(wǎng),http://www.xuexiku.cn/htm_tszr/dzwy/20081025/3749.html。南美的卷尾猴可以從幾公里以外的河道中選取合適的河流石搬到山頂,專為砸食大型棕櫚果;烏鴉也可以使用簡單的工具。但是,這些動物卻不會將技術傳遞給別的同類,更不會積累并提升“知識”水平教育下一代。它們的能力永遠是個體性的,只能在重復的試錯中完成,效率低下。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就在這里,人類不僅會創(chuàng)造文化應對生活的挑戰(zhàn),更懂得積累、總結、傳承并創(chuàng)新知識。因為擁有這種能力,人類的道德意識不斷完善,文化知識水平不斷進步,掌握自身命運的能力不斷提高。獨享歷史傳承與自身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果,一代比一代更理性、更自由、更進步、更完善。

      知識社會學和哲學的研究表明,人類的知識對應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呈系統(tǒng)化方式存在。各專業(yè)學科相輔相成,構成一個和諧有機的人類知識整體。在中國,在人類學、社會學等相關學科已有明確學術定位和學術功能的情況下,從知識系統(tǒng)的完整性角度我們發(fā)現(xiàn),知識論角度的民俗學研究正是我們的知識體系所缺乏的。也就是說,知識論角度的民俗學研究必然會隨著中國知識體系的完善而出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促成了它的出現(xiàn)。長期以來,中國的民俗學者沒有從宏觀的現(xiàn)代知識整體性的角度思考民俗學的定位問題,導致學科的方向問題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解決,造成民俗學在后來的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種種問題,也造成今天許多人看不到民俗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內在的一致性,抓不住民俗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的精髓。

      至此,我們可以總結:民俗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真正意義是從知識論的角度研究、保護人民大眾傳統(tǒng)的知識創(chuàng)造。在全球化時代以前,尤其是各個國家獨立地追求以工業(yè)化為目標的現(xiàn)代化時期,本土文化、民眾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被忽略,也很少有人認識到文化多樣性的意義;全球化局面出現(xiàn)后,西方文化一馬當先,各種豐富多彩的本土文化大量消失,人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與緊迫性。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出現(xiàn),是人類理性的勝利,是現(xiàn)代知識體系完整性的需要,是歷史的必然。

      過去,因為整體性地缺乏民俗學產(chǎn)生和存在的背景,④20世紀初葉,學者的歷史觀才從傳統(tǒng)的對于帝王將相以及戰(zhàn)爭等宏大的歷史題材的關注,轉向對于民眾和日常生活的關注。標志性人物是涂爾干及以他為代表的法國年鑒史學派,標志性事件是 1929年法國《經(jīng)濟社會史年鑒》的創(chuàng)刊。雖然不少國家都有民俗學學科,但它們的學術定位普遍模糊,與一些學科的關系總也說不清楚?,F(xiàn)在,隨著全球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的開展,相信民俗學學科定位問題將得到根本的解決。至此,我們可以放言,民俗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承擔著相同的學術使命和社會職責,它們是不同時代對于民眾知識研究和保護需要的體現(xiàn)。從民俗學到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表現(xiàn)了人類對于文化遺產(chǎn)認識的深化、對于民眾文化創(chuàng)造的認可、對于文化遺產(chǎn)保護自覺性的提高以及保護手段的進步。

      回過頭來再說現(xiàn)今中國民俗學界的問題。因為沒有把握住民俗學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根本目的,不少民俗學工作者雖然積極參與到政府的這項工作中,卻實際干著文化干部的工作。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在政府是行政工作,在學者卻是嚴肅嚴謹?shù)闹R論目的的探討。學者與行政干部在這項工作中分工不同,學者的工作是保護工作的基礎和根本。

      因為沒有認識到民俗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內在的統(tǒng)一性,一些民俗學者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為分內的工作,在本該發(fā)揮作用的地方缺席,既失去提高水平、提升民俗學影響力的機會,也失去了通過實踐鍛煉提煉民俗學理論的可能;認識的模糊還導致人們對民俗學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外延方面進行不必要的爭論,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持根本的懷疑態(tài)度。①這種質疑所針對的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活態(tài)保護?;顟B(tài)保護是一種狹隘的保護;知識論的保護更強調從知識論的角度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吸收其合理成分和智慧,包括但不限于活態(tài)保護。

      首先,中國民俗學要有一個內在的轉向,即從當前社會學 (人類學)的取向轉向知識論的取向。知識論的取向注重探討民俗事象的起源、發(fā)展脈絡、所針對的人類生活問題、文化創(chuàng)造的哲學基礎、與其他文化比較的特點、在當時社會和當今社會的功能和價值等等,也即是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角度進行研究和認識。

      讓我們以河南靈寶縣陽平鄉(xiāng)正月的罵社火習俗為例進行說明。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正月,一元肇始,神、人、鬼共處,是一個哲學意義上混沌未分的危險時段。如何度過這一危險時段,并讓生活有一個順利的開局呢?在我國,許多地區(qū)的民眾創(chuàng)造了諸多的禁忌,小心翼翼,以求正己身而不得罪神、鬼。但是,靈寶縣陽平鄉(xiāng)東、西常村的民眾卻反其道而行之,創(chuàng)造了罵社火的風俗。在他們的觀念中,在這個神、人、鬼共處的危險時段,鬼對人形成最大的威脅,他們總是抓住人的弱點和缺點通過傷害人獲得自己的好處。如何破解這一困局?人們便從道德等方面自相揭短互罵以逃避鬼的傷害,即所謂“人不鬧鬼鬧”。再者,挨罵尤其是正月里挨罵被中國人認為是很倒霉的事情,但從辯證法的角度講,一年肇始從最倒霉處 (低谷)開始,未來反而會有一個更大的向上的發(fā)展,現(xiàn)在越是倒霉,以后就越是興旺,也即所謂“不罵不旺”。另外,道德上的指責“罵”象征人間秩序的開端,寓意未來的社會秩序會沿著道德的方向有一個好的發(fā)展。

      人類學的研究告訴我們,任何社會都有關于“開端”的認識,都把開端視作不同于平常的非常時刻,都會利用各種民俗活動求得開端的順利、吉祥。我們看到,雖然人們對于開端的看法相似,但所設計的度過這一非常時刻的文化方式卻各式各樣,盡顯了人們哲學認識、智慧的差異。

      “日光之下無新事”。社會發(fā)展,知識更新,但人類所面對的生存困境與挑戰(zhàn)卻一如既往,不會改變。無論何時何地,生老病死、七情六欲,都是人們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時代及不同地區(qū)的人們應對這些挑戰(zhàn)的文化創(chuàng)造無疑會對今天生活中的人們提供借鑒和方便。這就是我們今天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根本原因和目的!

      第二,應該大張旗鼓地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中來,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實現(xiàn)民俗學學科的發(fā)展和進步。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是傳統(tǒng)民俗學在當今時代的深化,民俗學者對這項工作責無旁貸。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是傳統(tǒng)民眾知識研究的工作概念,民俗學是這一研究的學術概念,它們其實是一個問題在兩個不同層面的表達。民俗學者要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成果,認真進行理論的總結和學術體系的建設,建立起知識論目的的民俗學學術體系,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的深化,以學科的獨特性進入人類的知識和學術體系中,為人類的知識傳承和進步發(fā)展貢獻力量。

      C912.4

      ]A

      ]1003-4145[2011]05-0033-05

      2011-03-17

      吳效群 (1966—),男,山東濟寧市人,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民俗學博士。

      (責任編輯:陸曉芳 sdluxiaofang@163.com)

      猜你喜歡
      民俗學民俗文化遺產(chǎn)
      冬季民俗節(jié)
      與文化遺產(chǎn)相遇
      小讀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08:34:08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chǎn)之美
      藝術品鑒(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欣賞
      ——圍棋
      民俗節(jié)
      大眾文藝(2019年13期)2019-07-24 08:30:18
      總括*
      《六十種曲》中元宵習俗的民俗學、戲曲學意義
      戲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1:21
      慶六一 同成長民俗歡樂行
      試論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民俗學意識
      劍南文學(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30
      兴宁市| 谢通门县| 宜章县| 讷河市| 南昌市| 姚安县| 资兴市| 巴林右旗| 沧州市| 湘阴县| 扶风县| 双城市| 玉林市| 临江市| 夹江县| 宣化县| 西丰县| 双峰县| 荣成市| 中牟县| 锡林郭勒盟| 佳木斯市| 瑞丽市| 永平县| 来宾市| 习水县| 河源市| 玛曲县| 喀喇| 蒙阴县| 东源县| 滨海县| 永靖县| 河源市| 师宗县| 阳新县| 巴彦县| 台南县| 县级市| 洞头县| 云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