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振華
摘 要: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留守兒童的生活環(huán)境、心理健康、人身安全、成長教育等方面出現的問題已經日益引起社會的關注,這些留守兒童在經歷完九年制義務教育后,因為學業(yè)成績原因大都進入職業(yè)學校學習,怎樣解決這些眾多的留守學生問題,是擺在中職教育面前的重要課題,本文就怎樣解決中職學校留守少年問題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留守少年;中職學校;教育對策
2000年教育部制定的《關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中等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的意見》要求,中等職業(yè)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全面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的觀念,培養(yǎng)與現代化建設相適應、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具有綜合能力,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中初級專門人才?!敝械嚷殬I(yè)學校要實現這個教育目標,除了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推行工學交替工學結合辦學模式以適應現代企業(yè)發(fā)展要求外,對于職業(yè)學校內大量存在的曾經是留守兒童現在仍然是留守少年的中職學生必須給予足夠而有力的關注。針對職業(yè)學校內留守少年的問題,作者對所在職業(yè)學校留守學生通過問卷調查、走訪等形式,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一、留守少年兒童現狀及分析
我校今年新生注冊人數1533名,除去在外地聯合辦學五百多人,院本部招收新生999名,其中高中生137名,初中生862名,初中生中十六歲以下的占85%,通過抽樣問卷調查父母都去打工占60.6%,父親或母親一方外出打工的占39.4%,由此可見,在中職學校中作為以前的留守兒童現在的留守少年的比例是非常之高,怎樣對待他們中存在的問題,怎樣開展留守少年的針對性的德育教育,是擺在德育教育者面前的非常重要的課題。
(一)我校的留守少年的基本情況分析
根據筆者九十月份,對我校今年的中職新生抽樣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6%留守兒童不是獨生子女,留守兒童家長文化程度相對比較底,90%是初中及以下畢業(yè)。在父母雙雙外出務工的情況下,留守兒童大多與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的占47.4%,與其他親戚生活一起的占14.9%,自己住的占18.4%。其中67.5%的家長6個月至1年回家一次,7%的家長是一年以上或長期不回家,這些關懷對于成長中的留守兒童是遠遠不夠的。這些家庭大都為經濟狀況所迫,不得以而出去打工。在對于父母外出打工,大部分留守學生不希望父母出去打工,主要原因集中在想念父母在家時的溫暖和關懷,擔心父母在外打工太辛苦。說明留守兒童對自身的家庭狀況有較為清楚的認識,對父母出去打工的緣由能夠給予理解。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家庭的生活狀況和父母在外工作的艱辛程度給留守兒童心里留下了較深的印記。
(二)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分析
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的調研主要從學習興趣和在其過程中遇到困難是如何解決來了解。據統(tǒng)計結果顯示,100%留守兒童是喜歡上學的,因為這樣能認識更多的新朋友,而且還能和同學一起玩。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學習興趣下降了,又由于農村監(jiān)護人普遍文化水平較低,無法幫助孩子學習,88.6%的同學認為自己平時學習上有困難,在問及在學校碰到困難時,有43%的同學是自己解決,有8.8%是打電話向父母求教,有28%是求助同學完成的。認為自己成績不好的原因83.3%的同學是說自己平時不夠努力,8.8%的同學認為自己本來就不行。在雙休日或節(jié)假日的學習基本上處于無人督促的狀態(tài)。在學校也很少有成績拔尖的學生。
(三)留守兒童的情感體驗分析
調研結果顯示,31.3%的同學一周和父母聯系一次、經常不定時地與父母聯系的占35%、一月一次的占14.2%、很少聯系的有19.5%。由于缺乏與父母經常性的勾通,認為自己性格變了的占大多數有60.5%,在學校里和同學玩得好的很少占8.8%、一般的占43%,對于老師的批評能夠承認錯誤的占57.9%、自己心里氣憤的占29%、抱無所謂態(tài)度的占7.9%、當面頂撞老師的占5.3%。認為學校社會對自己很少關心的占63.2%、不關心的占13.2%。當問及最感謝的人是誰時,絕大多數留守兒童選擇是自己的父母,其次是朋友和爺爺奶奶。在問及對自我狀態(tài)的理解時,77%同學希望有個知心人經常談心,有73%同學對自己的認可是說不清的態(tài)度,40%同學在很想念父母的時候會覺得很不開心,17.5%的同學有過通宵上網的經歷,33%的同學曾經通過上網聊天玩網絡游戲來排解留守生活的苦惱。由于缺乏父母正確的疏導和引領,留守兒童對自己在學習、生活、交往、適應等各種能力評價時不是很明確。
二、存在問題
以上數據及分析是根據中等職業(yè)學校一年級新生入校時調研情況而來的,根據筆者對中職德育教育的多年研究和探索,這些已輸在起跑線上的曾經的留守兒童現在仍然是留守少年的中職學生,在親情長期缺失的狀態(tài)里,已經產生了一系列學習、心理、道德等方面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習問題
留守兒童大多是由爺爺奶奶及親戚代理撫養(yǎng),由于爺爺奶奶及代養(yǎng)親戚的文化水平較低,無法在學習上得到幫助和指導,也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絕大多數父母選擇背井離鄉(xiāng)外出打工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讓孩子能有條件上好學,接受學校好的教育,日后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與愿違,通過調查發(fā)現,留守兒童成績中等偏下和較差的占大多數?,F在走進中等職業(yè)學校就讀的幾乎全是成績較差的學生,因此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尤為重要。
(二)心理問題
留守兒童由于親情的缺陷,存在嚴重的“親情饑渴”,而其他監(jiān)護人替代不了父母應該要履行的完整的監(jiān)護職責。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敗、進步、憂郁、悲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時,沒有自己信賴的長輩可以傾訴和指導,往往只能是“自我消化”。尤其當他們遭遇挫折時,大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職業(yè)學校內留守少年的性格偏激更為嚴重,他們自認為從小父母不管,行為習慣上形成定勢,個性發(fā)展上出現嚴重偏差。筆者熟悉的一位學生,單親家庭,父親長期在外,從小奶奶帶大,養(yǎng)成了愛吃零食習慣,到我校后仍愛吃零食亂花錢,兩天要吃掉一百元,而父親又有殘疾靠打小工掙錢,一到父親沒錢給他時,就鬧不讀書了要回家。
(三)道德品行問題
未成年人正處在成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父母外出,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上的正確引導和幫助,在行為習慣上容易發(fā)生消極變化,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軌的行為很容易被缺乏正確判斷的他們接受。他們逐漸養(yǎng)成許多不良行為,如沉迷上網游戲、好吃懶做、小偷小摸、打架斗毆等,且難以及時得到糾正,有的甚至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違法亂紀的現象,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筆者認識的一位曾就讀職業(yè)學校的學生,自己還剛周歲時,父母雙雙外出打工,自己與大二歲的哥哥由爺爺奶奶扶養(yǎng),小時候爺爺對其特嚴,當自己讀初中時由于結識不良社會青年,愛上了上網和玩樂,這時爺爺沒辦法管住他了,公開與爺爺作對,爺爺沒辦法把他送到職業(yè)學校交由熟人管照,管了他一個學期,他再也不肯讀書了,休學后到處偷竊,幾次進入拘留所,他偷東西連他親戚鄰居甚至自己父親的東西都偷拿出去賣錢上網去了。
(四)安全問題
留守兒童雖然有一定的監(jiān)護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監(jiān)護人如長輩家屬、親戚以及代理家長等,由于年齡、經濟、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jiān)管。而且他們往往認為只要讓孩子吃飽穿暖就算盡到了監(jiān)護責任了,至于其他的事情則是孩子學校的事情。因此在課余和節(jié)假日等老師無法監(jiān)管的情況下,留守孩子則成了絕對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們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父母不在身邊,沒有他們直接的關愛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擊對象。此外,由于父母不在孩子的身邊,孩子缺乏親情的溫暖照顧,導致孩子輕生自殺的案例也不少。進入職業(yè)學校后,由于不思學習迷戀上網打游戲,在網吧校外及晚上通宵上網時間,遭受勒索搶劫甚至人身傷害的為數不少。
三、對策與措施
“同在藍天下,共同成長進步”——這句滿含感情的寄語,是溫家寶總理寫給一群農民工的孩子的。因此,全社會和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并切實做好農村留守少年兒童工作,要充分發(fā)揮政府領導、組織、協調和保障優(yōu)勢作用,積極支持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研究出臺相關法規(guī)和政策,建立健全監(jiān)測機制和監(jiān)護網絡。各類中等職業(yè)學校要積極籌備以分管校長為組長,學生科、校團委、教務科、各系部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關愛留守少年“溫暖之家”的工作領導小組。要建立關愛農村留守少年教育工作目標責任制,完善工作考評制度。積極開展關愛留守少年行動,加大社會宣傳力度,營造有利于成長的校園環(huán)境。關注“留守少年兒童”就是關注祖國的未來,為他們創(chuàng)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長的環(huán)境和空間,有利于促進學校教育和社會的良性發(fā)展,應采取如下一些措。
(一)把職業(yè)學校建成留守少年喜愛的親情家園。
1、建好親情交流平臺。
學校要充分利用現代通訊工具搭建留守少年與外出家長的親情交流平臺,來縮短雙方時空距離,緩解親情饑渴。一是網絡視頻。充分利用校園網絡優(yōu)勢,在能夠網上召見家長的條件下,學??梢远ㄆ谡匍_網絡視頻家長聯系會議,用時反饋其子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情況,也可以將學校的辦學條件和辦學政策告知家長。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在寢室通過網絡與家長視頻對話進行親情溝通,學生應該主動將情況向班主任匯報,班主任要及時登記督促,保證每位學生一星期至少要與父母網上通話一次。學校要開辟專門的親情網絡視頻室,定期免費向學生開放,約定父母進行網絡視頻對話,安排專業(yè)教師對學生和家長進行網絡聊天的技術指導。二是電話與手機。學校要以班級為單位統(tǒng)一登記留守學生與家長的聯系電話,班主任要督促學生加強與父母的聯系,無手機的學生學校要統(tǒng)一提供免費打給家長的電話設施,安排人手登記預約。三是書信與賀卡。學校要在寒暑假前分別開展免費的“親情賀卡”與“親情書信”活動,留守少年通過書信和賀卡向父母“道一聲祝福,報一聲平安”,匯報一學期以來的學習、生活、心理情況。同時,在書信賀卡中夾帶一封學校對家長家庭教育方面的建議書。
2、我們要積極開展親情替代。
我們要積極營造校園親情氛圍,使留守少年盡可能地擺脫親情缺失的煩惱。一是教師關懷。對于每個留守少年,學校要指定一名教師重點代管,扮演好“爸爸媽媽”的角色,做好親情彌補工作。二是同學關心。要以班級為單位在全校班級中開展幫助留守少年的“一二一,齊步走”活動,即一名留守少年,兩名非留守學生和一名教師組成的親情小組,小組成員互相關心,共同進步。三是親情活動。學校要在體育課、班團活動和班主任德育課中要安排親情游戲環(huán)節(jié)。在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學校要組織留守學生聯誼會。
(二)讓學校領導、老師和班主任成為留守少年熱愛的代管家長。
1、切實發(fā)揮好班主任的工作優(yōu)勢,加強對留守少年的教育疏導工作。學校要以班級為單位,建立留守少年成長檔案。班主任要熟悉留守少年父母打工單位、工作性質、聯系方式,要明白學生在小學初中的監(jiān)護人情況,摸清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這樣才能對癥下藥地做好留守少年的教育教學工作。班主任要當好數名留守少年的代管家長。
2、學校要鼓勵各級領導、全體老師踴躍擔任留守少年的“代管家長”。學校要制定政策鼓勵老師擔任“代管家長”工作,在資金獎勵和職稱評聘上給予支持。每一名教師與多名留守少年組成代管家庭,開展培育品格、養(yǎng)成習慣、輔導學習、照顧生活等工作,做到“代管稱職,關愛徹底”。
(三)把心理輔導作為學校教育的常規(guī)內容。
1、創(chuàng)建輔導方法。
在學校推行留守少年心理輔導“七步法”:第一步,進行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普講和問卷調查,部分學生使用心理測評量表,進行心理評估,掌握每個學生的心理真實情況;第二步,以班級為單位團體輔導,每周每班開一節(jié)心理健康輔導課;第三步,設立心理咨詢室和心理信箱,開通心理熱線;第四步,對個別有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個體輔導;第五步,每個月收集反饋信息,修正輔導工作方向和內容;第六步,每學期評價輔導效果;第七步,收集整理輔導原始資料,完善輔導策略,撰寫輔導心得體會。
2、建立輔導機制。
學校對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做到“十有”:有領導班子、有工作計劃、有心理健康檔案、有心理健康狀況調研報告、有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與記錄、有活動效果評估、有專項經費安排、有一名以上心理輔導教師、有輔導場所、有與家長聯系的通訊設備。學校要將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課程納入常規(guī)教學管理,每個學期安排15課時,教師從事心理咨詢工作與學科教師同等對待,按上述課時計算工作量。
3、加強師資建設。學校要根據留守學生人數,引進心理健康教育專業(yè)教師一至三名,采取送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及舉辦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培訓培養(yǎng)學校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4、開展課題研究。學校要組織有研究能力的老師,開展留守學生問題調研和課題研究,學校在資金支持、課題申報上給予支持。鼓勵全校師生積極參與留守學生問題調研活動,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使課題研究工作卓有成效。
中職學校中的留守少年占據了學生中的大多數,如果忽略了留守學生的教育,將是職業(yè)教育最嚴重的敗筆。只有正視留守學生的問題現實,對癥下藥找到問題解決的途徑和方法,才能使這些已經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們步入正軌,走向技能成材之路,只有這樣中國的工業(yè)才有希望、民族的未來才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