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瑾
〔摘 要〕特色館藏和特色服務是圖書館的生命力和核心競爭力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從特色館藏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看出,特色館藏的基本概念需要及時更新,研究的內容范圍需要重新定位。通過對特色館藏評價標準的調整與創(chuàng)新,為圖書館特色館藏的評價,提供一個切合實際的評價方法,完善圖書館的整體評價標準。
〔關鍵詞〕特色館藏;定位;評價標準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01.014
〔中圖分類號〕G25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01-0056-03
The Position of Characteristic Collection and Building Evaluation CriteriaZhang Jin
(Library,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Zhengzhou 450002,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obtained from the characteristic collection餾 development process,to give the characteristic collection newest definition,and proposed the characteristic collection evaluation criteria.Characteristic collection and characteristic service are the material basis of the vitality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Seen from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aracteristic collection,the basic concept of special collection can not keep up with demands of modern development,the need for timely updates of the contents and the range needs to be redefined.Through the adjustment and innovation of evaluation criteria on characteristic collection,to be provided a practical evaluation method about the evaluation of library collection features,complete the overall evaluation criteria library.
〔Keywords〕characteristic collection;position;evaluation criteria
特色圖書館的形成和特色服務的開展都離不開特色館藏,它是圖書館的生命力和核心競爭力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在數字化網絡化時代,一個圖書館的特色館藏如何得以延續(xù),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在資源共建共享的大背景下成為圖書館的競爭優(yōu)勢,或者根據發(fā)展變化的實際情況,重新調整館藏資源建設的發(fā)展規(guī)劃,充實新內容,形成新特色,在新的技術條件下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1 特色館藏的發(fā)展歷程
通過對Emerald Full test、EBSCO等國外數據庫和Google進行檢索可知,國外對特色館藏的研究較國內起步要早,但國外有關特色館藏資源的績效評價問題,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評價標準。在國內,特色館藏這一概念是伴隨著藏書建設的出現而出現的。1950年代末,我國圖書館學中出現了特色館藏的概念,但理論發(fā)展相當緩慢。在經驗圖書館學中,這一領域主要研究單個圖書館內藏書的選擇、采集、組織、復審、剔除等微觀問題,在對藏書利用方面涉及到了單個圖書館文獻收藏要有“特色”,但沒有對“特色館藏”這一概念進行更多的探討,更沒有引起理論界關注宏觀問題。1957年《全國圖書協(xié)調方案》和1980年《圖書館工作匯報提綱》均涉及藏書特色化服務的宏觀組織問題,我國圖書館學術界才開始很快了解到國際藏書建設理論過去幾十年的新進展。
2 我國特色館藏概念的研究
2.1 關于特色館藏概念的理解
關于特色館藏的概念定義,學術界有多種觀點,在實踐探索中各個高校圖書館做法也不一樣。
特色:辭海中關于特色的定義是指事物所表現出的獨特的色彩、風格等。
“關于館藏特色,主要是指圖書館的書刊特色。[1]”作者籠統(tǒng)地強調了館藏特色是圖書館紙質文獻的獨特收藏。
特色館藏“是該館長期以來收藏了某一個或某幾個科學領域內的書刊資料。[2]”
“特色館藏是指一個圖書館所收藏的文獻資料具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的獨特風格的部分館藏。[3]”
對于特色館藏的理解,學術界的看法基本理解是這樣的:
(1)狹義的特色館藏概念,可以理解為根據每個圖書館各自的用戶需求以及管理模式,以文獻資源采購的方式(包括紙質和數字資源),對某一領域(或多個領域)的資源進行跟蹤收集,在行業(yè)內逐步形成文獻資源的相對優(yōu)勢,并形成難以替代的服務能力,確立市場位置[4]。
(2)廣義的特色館藏概念,可以理解為對某一領域(或多個領域)的資源進行跟蹤收集,其方式不僅僅局限于采購的方式,而是包含了更多的其它層面的收集方式,其目的同樣是以此建立圖書館在行業(yè)內的競爭優(yōu)勢。
到目前為止,特色館藏最具代表性的定義是指圖書館收藏的,具有特定學科或主題、地域、歷史、政治、文化背景的,或者關于某一語種、某一類型或人物的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成系列的文獻,是一個圖書館的館藏區(qū)別于其他圖書館館藏的特色所在[5]。
在新信息環(huán)境下,隨著圖書館服務和收藏功能的拓展,圖書館的收藏范圍在不多的擴展,特色館藏的內涵和外延也在默默地發(fā)生著變化,很多專業(yè)圖書館不僅僅指收集一次文獻、二次文獻、三次文獻的收藏,而且更注重了原始文獻和實物的收藏,有圖書館慢慢地向博物館的方向發(fā)展的趨勢,突破了只收集文獻的這一基本準則的局限,來突出地方特色,彰顯圖書館特色服務,在圖書館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因此,特色館藏在新的歷史時期僅靠單一的文獻服務很難滿足復雜多樣的讀者需求,應該賦予新的內涵,來拓展特色館藏服務的針對性。作為專業(yè)圖書館,擴展特色館藏的收藏范圍更加緊迫,特色館藏的定義中也應該體現實物資源這一收藏范圍。
本文認為特色館藏的定義是指圖書館經過長時間建設積累,在某一方面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結構比較完整的文獻資源和實物資源優(yōu)勢,或者提供有別于其他圖書館的特色服務。特色館藏是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的基礎, 也是圖書館提供特色服務的基礎。
2 特色館藏的收藏范圍
特色館藏的收藏范圍應該包括各種資源(紙質文獻信息資源、實物資源和數字資源)和服務兩個部分。紙質文獻信息資源和電子資源毋庸置疑,至于實物資源的收藏,圖書館界長期認為不屬于圖書館收集的范圍,但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是在彰顯圖書館特色化服務的基礎上應運而生的,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歷史必然性。
3 特色館藏評價標準的研究
3.1 特色館藏評價
3.1.1 區(qū)域文化
特色館藏建設應體現區(qū)域文化[6],以一個地域內的自然、社會基本情況為主要內容,以服務地方經濟為目的、為依托。包括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等等,特色館藏建設得越好,地方特色越突出,對地方經濟建設需求滿足率越高,收到的效果就越好。這在于它不僅為當地經濟發(fā)展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信息,搭架了營銷渠道,開闊了經營視野,傳遞了最新動態(tài),而且還引導市場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huán)節(jié),使得地方經濟快速發(fā)展,地方特色館藏是認識和了解一個地方的沿革和社會發(fā)展動態(tài)的重要窗口。比如:結合學校的地方歷史研究,洛陽某高校圖書館收集當地的碑林,南陽某高校圖書館收集的玉石、古錢幣等,都形成了規(guī)模,對研究當地的歷史沿革、地方志等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在圖書館界也產生了不同凡響。雖然說法不一,但代表了近時期我國一些圖書館在特色館藏建設過程中,捕捉到的閃光點,并有不斷擴大、競相模仿的趨勢。
3.1.2 學科建設
特色館藏建設應與本單位重點學科建設緊密結合[7],緊跟重點學科建設計劃、科研領域以及所承擔的重大課題,盡可能弄清這些領域的國內外研究動態(tài),為重點學科建設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務,以保證其在教學、科研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比如:河南省有些圖書館把我國電機產品實物按照歷史研發(fā)、更新過程進行整理,與紙質文獻、電子文獻相結合,成立專門電機研究特藏室,并吸引了很多專家、學生參觀閱覽。
3.1.3 專題特色館藏
專題特色是指館藏某一或某些專題文獻比較系統(tǒng)完整,常用語種文獻覆蓋面達70%以上,能基本滿足某專題領域獨立研究的需要[8]。相對來說要比學科文獻面窄,一般中型圖書館均能根據需要形成文獻專題特色。如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圖書館的“輕院文庫”,收錄了本單位撰寫的學術著作(論文、教材、講義)等、博士(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以及召開學術討論會時形成的專題庫等,這些對研究我校的學科建設以及科研發(fā)展方向,都是很有價值的文獻資源。
3.2 特色館藏評價方法
3.2.1 定性評價法
質的特征明顯適合進行定性評價,是對圖書館特色館藏資源的采集和入藏情況、館藏滿足讀者需求情況以及館藏物理狀態(tài)進行全面地衡量和測定,并做出評價的過程。通過館藏評價可以了解到館藏是否符合本館的服務任務和目標,是否能滿足讀者的需求,服務社會的能力等等。通過對特色館藏資源建設活動的過程、結果、工作效益、系統(tǒng)運行狀態(tài)及能力進行全面的總結和衡量。
3.2.2 定量評價法
量的特征明顯便于計算和度量,通過對特色館藏資源利用的某一要素作用的大小的測定,以衡量特色館藏的利用績效。例如:對一個特色館藏利用率的高低,我們可以使用檢索(或查詢)次數、讀者層次及數量、收藏數量、收藏結構等指標來評價。
3.2.3 綜合評價法
綜合評價法是指對特色館藏利用效率的各要素分別作出科學的評定,對評定結果予以綜合考慮的評價方法。通常我們可以從特色館藏利用效率,用戶對特色館藏資源的了解情況、館員對特色館藏資源的宣傳、培訓及了解程度以及與特色館藏資源相關的科研成果增長情況等要素來評價。
3.3 特色館藏的評價標準
在特色館藏的評價標準研究方面,學術界還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此方面的研究還僅僅限于泛泛研究,深度不夠,可操作性就更差。因此,本文就定量評價的標準進行了模型構建,來解決這一困擾學術界的難題。
3.3.1 特色館藏評價標準的模型定義及其控制分析
定義1:特色館藏資源完整度(q)是指本館收藏此類資源數量占該類資源數量總和的比例。該類資源數量的總和受專業(yè)、地域等條件的限制,不是泛泛的所有資源。
定義2:特色館藏資源準確度(s)是指本館收藏的具有代表性的的資源數量占反映其系統(tǒng)發(fā)展過程的資源數量的比例。
定義3:特色館藏重視度(c)是指本館特色館藏資金投入量占所有資源投入量的比例。
定義4:閾值(δ)指特色館藏建設中的一個綜合指標,是評審專家確定其特色館藏的重要依據;閾值(δ)=(q*ξ1+s*ξ2+c*ξ3)/3,其中閾值是ξ璱是指評審專家根據評估的側重點所確定的重要程度。
閾值(δ)的確定:
(1)根據具有特色館藏圖書館的性質,分別按照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專業(yè)圖書館進行分類匯總。
(2)針對每一類型的單個圖書館分別計算出特色館藏資源完整度(q)、特色館藏資源準確度(s)、特色館藏重視度(c)。
(3)根據特色館藏評價的側重點以及對不同性質圖書館的要求分別給出ξ1、ξ2、ξ3。
(4)根據閾值(δ)的輸出公式,分別計算出每個圖書館的閾值(δ)大小。
(5)評審專家根據閾值(δ)確定圖書館特色館藏的質量。
圖書館是社會公益事業(yè),更強調的是社會效應,作為圖書館特色館藏的評價,僅僅以定量指標進行核算還不能足以說明問題,應該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充分考慮其實際利用價值、服務當地經濟、指導科學發(fā)展研究成果等等所起到的作用以及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才能得出一個科學合理、切合實際的結果。
參考文獻
[1]許耀華.談館藏特色[J].山東圖書館季刊,1986,(2).
[2]伍玉賢.論高校圖書館藏書特色的形成[J].新世紀圖書館,1987,(1).
[3]張大堯.淺談高校圖書館的特色館藏與特色服務[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6,(8):994-994.
[4]夏有根,謝惠.地方高校圖書館特色館藏建設策略[J].情報探索,2007,(6):117-9.
[5]董麗,等.讀者滿意度調查分析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4,(12):72-75,9.
[6]奚立梅,王曉巖.論圖書館的特色館藏與特色服務[J].大連大學學報,2003,(3):123-124.
[7]趙玉梅.高校圖書館構建學科特色館藏的研究[J].現代情報,2009,(10):176-178.
(上接第55頁)
[5]American Memory from the Library of Congress[EB/OL].http:∥memoryloc.gov/ammem/index.html,2009-09-01.
[6]Imaging Production Guidelines[EB/OL].http:∥www.archives.nysed.gov/a/records/mrzerecordszimgguides.pdf,2009-12-12.
[7]劉聰明,鄭曉惠.館藏資源數字化建設的實踐與探討[J].現代情報,2007,(5):137-139.
[8]Identification of Standards and Best Practices[EB/OL].http:∥www.collectionscanda.gc.ca/8/3/r3-412-e.html,2009-12-09.
[9]彭緒庶,蔣穎.資源數字化標準問題研究[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140.
[10]姚伯岳,等.古籍元數據標準的設計及其系統(tǒng)實現[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3,(1):17-21.
[]彭緒庶,蔣穎.資源數字化標準問題研究[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148-150.
[12]彭緒庶,蔣穎.資源數字化標準問題研究[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155.
[13]黃萃.館藏文獻數字化調研報告[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880-884.
[14]古籍著錄細則[EB/OL].http:∥www.cadal.net/cnc/cn/jsgf/gj-zlgz20040426.pdf,2009-12-12.
[15]民國圖書元數據著錄細則[EB/OL].http:∥www.cadal.net/cnc/cn/jsgf/mg-zlgz2004.pdf,2009-12-12.
[16]劉家真,徐曼.數字化過程中的管理決策與技術建議[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4,(5):6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