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顏氏家訓》語氣詞“乎”用法探微

      2011-06-07 00:39:08郭嬌查中林
      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2011年3期
      關鍵詞:顏氏家訓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古

      郭嬌,查中林

      (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顏氏家訓》(以下簡稱《家訓》)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一部有著廣泛和深刻影響的典籍,其語言雖受時代影響間有駢體,但風格樸實,語言平易,與當時的口語比較接近,是研究中古漢語的一部重要典籍。太田辰夫在《漢語史通考》一書中說:“……虛詞隨著時代發(fā)生了很顯著的變化,如果不正確地把握虛詞的意義和功能,對于古代漢語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極其概略的地步。”[1]語氣詞是漢藏語系諸語言區(qū)別于其他語系語言的顯著特征之一,是表達語氣不可缺少的成分,在表義和實現(xiàn)交際功能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研究漢語語氣詞的發(fā)展對于進一步認識漢語本身的特點有重要的意義。基于此,筆者對《家訓》中的語氣詞“乎”作窮盡式考察,并通過其與幾部中古、上古著作①中的“乎”作橫縱比較,窺探中古漢語語氣詞“乎”的主要用法。

      一、語氣詞的界定與“乎”的基本用法

      語氣詞,顧名思義,是表達各種語氣的詞。在語氣詞的界定上,各家看法不一。孫錫信在《近代漢語語氣詞·引論》中評述了幾家有代表性的論著,筆者亦認可孫錫信采用王力對語氣詞的界定方法,即將語氣詞限于句末語氣詞,不過所謂“句末”可以是全句末,也可以是分句末[2]2-3。

      《說文解字·卷五上》:“‘乎’,語之馀也。從兮,象聲上越揚之形也?!盵3]段注:“意不盡,故言乎以永之。班史多假虖為乎。”[4]可見,“乎”作語氣詞是其本義。這在古今許多關于虛詞的著作中都有提及?!督?jīng)傳釋詞·卷四》:“《說文》:‘乎,語之馀也。’《禮記·檀弓正義》曰:‘乎者,疑辭?!猿UZ也?!盵5]《馬氏文通·虛字卷之九》:“凡虛字用以結煞實字與句讀者,曰助字。”“助字所傳之語氣有二:曰信,曰疑?!薄皞饕芍至骸酢铡c’‘夫’‘諸’是也。其為用有三:一則有疑而設問者;一則無疑而用以擬議者;一則不疑而用以詠嘆者?!盵6]從《馬氏文通》中可以看出,“乎”主要表示三種語氣:表疑問,表反詰,表感嘆。

      二、《顏氏家訓》中語氣詞“乎”的用法

      《家訓》中,“乎”共出現(xiàn)79次,其中作為語氣詞出現(xiàn)66次。表示疑問語氣的語氣詞“乎”有19例,表示反詰語氣的有44例,表示感嘆語氣的有3例。具體數(shù)據(jù)見表1。

      表1 《顏氏家訓》語氣詞“乎”用法統(tǒng)計

      “乎”用于是非問中,表示純粹疑問的語氣,問話人提出問題,要求對方對所問的問題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這類問句的疑問點在整個句子,疑問的表達全在句末的“乎”字上?!都矣枴分小昂酢庇糜谑欠菃柕墓?例,如:

      (1)此乃恒、代之遺風乎?(《治家》)

      (2)客曰:“今之《說文》,皆許慎手跡乎?”(《書證》)

      “乎”用于特指問句末,要求對方就某個疑問點作出回答,常同句中的疑問代詞相呼應?!都矣枴分小昂酢庇糜谔刂竼柕墓?例,如:

      (3)或問曰:“何故名治獄參軍為長流乎?”(《書證》)

      (4)其為《吳趨行》,何不陳子光、夫差乎?《京洛行》,胡不述赧王、靈帝乎?(《文章》)

      “乎”用于選擇問句中,問話的人提供幾種可能的情況,要求對方從所提供的幾項中選擇一項來回答。常用“……乎……乎”,也有單用“乎”的。《家訓》中“乎”用于選擇問的僅1例:

      (5)殷仲堪《常用字訓》,亦引服虔《俗說》,今復無此書,未知即是《通俗文》,為當有異?或更有服虔乎?不能明也。(《書證》)

      “乎”表示一種測度語氣,用于測度問句末,說話人對某件事情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看法,但還不能肯定,于是用疑問句的形式將自己的看法提出來,希望對方予以證實?!都矣枴分小昂酢庇糜跍y度問的有3例,如:

      (6)蓋不知禮意乎!(《風操》)

      (7)此水漢來本無名矣,直以淺貌目之,或當即以洦為名乎?(《勉學》)

      “乎”表示反詰語氣,一般用于反詰問中,無疑而問,只是利用疑問句的形式來強調某種意思,所以本文不把它看做疑問句。反詰問句子形式與內(nèi)容是相反的?!都矣枴分小昂酢庇糜诜丛憜柕囊还灿?4例,具體又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乎”一般與“豈”“寧”“安”“焉”“何”“獨”等疑問副詞或疑問代詞相配合表達反詰語氣。如:

      (8)若尋常墳典,為生什物,安可悉廢之乎?(《風操》)

      (9)以此得勝,寧有益乎?(《勉學》)

      2.“乎”和句中表進層的連詞“況”“何況”等相呼應構成反詰問句。如:

      (10)安有鸛雀能勝一者,況三乎?(《書證》)

      (11)慎不可與為鄰,何況交結乎?(《歸心》)

      3.“乎”也可單用表示反詰語氣。如:

      (12)又宜思勤督訓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誠不得已也。(《教子》)

      (13)而呼二親為孔邇,于義通乎?(《文章》)

      感嘆句是抒發(fā)某種感情的句子,《家訓》中“乎”表示感嘆語氣的有3例,如:

      (14)故為武人俗吏所共嗤詆,良由是乎!(《勉學》)

      (15)守道信謀,欲行一事,卜得惡卦,反令恜恜,此之謂乎!(《雜藝》)

      三、語氣詞“乎”的共時、歷時比較

      從上文對《家訓》中“乎”的分析可以看出,“乎”字表示反詰語氣的最多,疑問語氣次之,感嘆語氣再次之。由此基本可以斷定“乎”在中古主要表示反詰語氣。為了證明這個結論,筆者統(tǒng)計了《世說新語》、《搜神記》和《洛陽伽藍記》三部中古著作中“乎”作為語氣詞的用例,結果見表2。

      表2 《世說新語》《搜神記》《洛陽伽藍記》語氣詞“乎”用法統(tǒng)計

      從表2可以看出,“乎”表示反詰問的用例明顯多于是非問,進而可以斷定“乎”在中古主要用于反詰語氣;“乎”是個口語性較強的語氣詞,因此像《洛陽伽藍記》這類語言風格比較典雅的著作,“乎”的用例大大減少;在統(tǒng)計中并未發(fā)現(xiàn)“乎”與其他語氣詞連用的現(xiàn)象。

      孫錫信先生在《近代漢語語氣詞》一書中提到:“‘乎’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頻繁使用的語氣詞,其運用之頻遠過于上古?!盵2]28但筆者對先秦《論語》、《孟子》兩部著作中的語氣詞“乎”進行統(tǒng)計,得出:語氣詞“乎”在《論語》中出現(xiàn)了121次,在《孟子》中出現(xiàn)152次。

      可以發(fā)現(xiàn),中古時“乎”的使用頻率較之上古明顯下降,作為上古常用語氣詞的“乎”,其地位已經(jīng)開始動搖。

      劉光明在《〈顏氏家訓〉語氣詞的基本面貌與過渡性質》一文中寫道:“‘乎’上古可用于疑問和感嘆,主要用于疑問,最常見的是用于是非問,也可以用于特指問、測度問、選擇問等,顯示出較為活躍的功能?!盵7]我們統(tǒng)計了上古兩部著作《論語》《孟子》中語氣詞“乎”的用法,得出如下數(shù)據(jù),見表3:

      表3 《論語》《孟子》語氣詞“乎”用法統(tǒng)計

      從表3可知,上古語氣詞“乎”表示反詰語氣比是非疑問語氣要多。這樣來看,中古漢語語氣詞“乎”的用法與上古似乎沒有太大差別。

      四、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中古語氣詞“乎”基本沿用上古的用法,主要表示反詰語氣、疑問語氣,只是“乎”的使用頻率明顯下降,“乎”的功能也由復雜到簡單,上古常見的語氣詞連用用以加強語氣的現(xiàn)象也不再出現(xiàn)。這也說明了語言在發(fā)展演變過程中逐漸具有系統(tǒng)性、規(guī)范性、簡潔性。中古是漢語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從語氣詞“乎”的變化可以看出上古常用的語氣詞雖然在中古時期依然使用,但是它的地位已大不如前,有逐漸消亡的趨勢。到了近代,“乎”被一些新興語氣詞如“嗎(麼)”“呢(那,哩)”所取代,在口語中逐漸不再使用,到了現(xiàn)代則基本銷聲匿跡了。

      注釋:

      ①本文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參考書籍如下: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世說新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晉)干寶:《搜神記》,中華書局,1979年;(北魏)楊衒之撰,范祥雍校注:《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6年;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2008年。

      [參考文獻]

      [1](日)太田辰夫.漢語史通考[M].江藍生,白維國,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1.

      [2]孫錫信.近代漢語語氣詞[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

      [3](東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101.

      [4](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04.

      [5](清)王引之.經(jīng)傳釋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44.

      [6](清)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323-361.

      [7]劉光明.《顏氏家訓》語氣詞的基本面貌與過渡性質[J].池州師專學報,2006(2):43-46.

      猜你喜歡
      顏氏家訓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古
      新時代古籍“深度影印”的實踐與思考
      全國新書目(2024年6期)2024-01-01 00:00:00
      中古之家
      沈曾植著作集出版前史發(fā)覆
      顏氏家訓
      鄰父伐樹
      《顏氏家訓·教子篇》對現(xiàn)代家庭教育的借鑒作用
      甘肅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24
      論中古時期佛教類書的編纂
      敦煌學輯刊(2017年2期)2017-11-09 03:02:29
      顏之推《顏氏家訓》
      《顏氏家訓》的語言風格及修辭藝術探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
      博覽群書(2013年1期)2013-06-20 09:00:08
      开鲁县| 昂仁县| 姚安县| 临安市| 汨罗市| 安福县| 遵义市| 木里| 永济市| 邛崃市| 博客| 扎兰屯市| 慈溪市| 三河市| 甘南县| 柘城县| 武邑县| 宜兴市| 龙游县| 铁岭市| 来安县| 旌德县| 文成县| 新蔡县| 英超| 榆林市| 阿坝县| 惠东县| 尼木县| 益阳市| 新和县| 内江市| 福建省| 荔浦县| 水城县| 关岭| 竹山县| 绿春县| 彭泽县| 同心县| 湖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