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胡漢兵
一、引言
我國《物權法》第42條第1款規(guī)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倍鄶?shù)私法學者以所謂“所有權社會化”來證該款的合理性,這種解釋看似合理,是為了促使私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相和諧,但是其理論依據(jù)“所有權的社會化”卻頗值深思。
二、所有權社會化思潮的興起之比較法觀察
“所有權所以合乎理性不在于滿足需要,而在于揚棄人格的主觀性。人只有在所有權中才是作為理性而存在的?!狈葹樯矬w的人,其要獲得生命的延續(xù)和生長,必須從自然界的物質實體中獲取資源;作為社會性的人,其要獲取人格的獨立和自由,必須得到其他人的尊重和珍視。“所有權,就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占有、實用、受益和處分的權利”,這一“所有權”定義中的“財產”即是對個人生命的存續(xù)對于自然物質之要求的涵蓋,“占有”等四項權能即是對個人人格的生發(fā)對他人支持的指涉。因此,從這個以上說,所有權就是為個人的生存和人格的實現(xiàn)提供一個外在的領域,在此領域中,個人的理性得以發(fā)揮和運用,從而以此為基礎與他人建立關系,進而參與社會活動。
但是,所有權不僅對于個人而言甚為重要,其對于一個國族的發(fā)展亦是根本?!暗貦嗟姆喟才?,是最為重要的國家制度,其之盈虧陰晴,是衡量特定國族人民幸福與否的重要指標,因而,建構成熟的地權體制,是一切國族走向政治成熟的必經之路”。
“地權講述的是人民彼此之間以及與自己的政體之間的相互承認法權,既是政治本身或者說政治的核心內容,更是形成政治秩序的重要方面。經由地權為紐結所表白的相互承認,訴諸特定的法權安排,是國家對于自己的國民兌現(xiàn)政治共同體的道德承諾的儀式,而表征政治秩序承載道德承諾的意愿和能力?!庇纱擞^之,所有權也是構建政治秩序的合法性的根基,是促進政治現(xiàn)實良性運作的動力,沒有良好和有效的所有權的法理安排,政治德性便難以凸顯。
近代以降,尤其是啟蒙運動以來,西方社會對所有權神圣理念的強調可謂不遺余力,“所有權神圣不可侵犯”、“所有權天賦”等語句常用來表達其對所有權神圣的無限向往,很多國家制定的民法典都凸顯個人對其所有財產絕對支配的特點。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資源的稀缺性和民眾需求的日益擴大化的矛盾的日趨凸顯,19世紀末、20世紀初,所有權社會化的思潮開始出現(xiàn),該思潮強調,基于人類本性,所有權應該由個人掌握和擁有,但是個人行使所有權,必須合于社會公共利益。
在19世紀的德國,首倡所有權社會化思想的是耶林。他指出:所有權行使之目的,不僅應為個人的利益,同時也應為社會的利益;因此,應以社會的所有權制度取代個人的所有權制度。其后,基爾克秉承耶林思想的衣缽,力倡所有權社會化的思想。他在《德意志私法論》(第2卷)中說:所有權絕不是一種與外界對立的絲毫不受限制的絕對權利,相反,所有人應依法律程序,并顧及各個財產的性質與目的行使其權利。同時,德國在所有權社會化的立法方面也走在了前列:1919年8月11日德國公布魏瑪憲法,第153條規(guī)定:“所有權負有義務,其行使應同時有益于公共福利?!倍?zhàn)后的《德國基本法》第14條也有類似規(guī)定。有的學者認為,所有權負有義務已經成為法學中的公理性原則。
在法國也有倡導所有權社會化思想的聲音,狄驥是急先鋒。狄驥在所有權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社會職責,一種符合社會需要的法律職責,他否認所有權為一種權利,聲言人在社會并無自由,為盡一己之職責,只有依社會利益而行為的義務。
在日本,所有權社會化思想的產生與法德有所不同。它首先不是緣起于學說,而是發(fā)端于司法判例。大正8年3月3日,日本大審院關于“信玄公旗掛松事件”的判決是所有權社會化在日本產生的標志。在此判決作出之后不久,受當時“大正民主”思潮與歐陸流行的所有權社會化思想的影響,權利尤其是所有權負有社會義務的思想,在民法學者中傳播開來。
所有權社會化思潮的流行確有其時代和社會背景,但是,若是不加甄別地予以肯定,其后果不難設想,因此有必要予以深入思考。
三、所有權社會化理論的探討
所有權社會化理論的主要論據(jù)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所有權行使的目的,不僅應為個人的利益,同時應為社會公共利益。(2)主張所有權本身包含義務成份,即“所有權負有義務,于其行使應同時有益于公共福利。(3)國家于必要時得依法征收或征用個人所有的財產。(4)所有權的行使不得以損害他人的利益為目的,這是法律處理權利人和其他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的基本準則,否則,應對受害人承擔相應的責任。若不加仔細思考,所有權社會化思潮似乎頗有合理性,但是,揆諸理論和現(xiàn)實,我們都不難發(fā)現(xiàn)該理論的脆弱。
首先,前述論據(jù)(1)和(2)都在強調一點,即只有所有權社會化思潮才主張所有權的行使不僅應該符合個人利益,同時也應該合于公共利益,該論據(jù)暗設了一個前提:所有權社會化思潮之前的古典的個人所有權理論似乎就不注重公共利益。只要回顧法律發(fā)達的歷史該論據(jù)便不攻自破,法國《人權宣言》第17條規(guī)定:“財產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利,除非當合法認定的公共需要屬顯然必需時,且在公平而預先賠償?shù)臈l件下,任何人的財產不得受到剝奪?!薄赌闷苼雒穹ǖ洹返?44條規(guī)定:“所有權是對于物有絕對無限制地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但法令所禁止的使用不在此限。”第545條規(guī)定:“任何人不得被強制出讓其所有權,但因公用,且受公正并事前的補償時,不在此限。”同時德國的有關法律亦有類似規(guī)定。
其次,前述論據(jù)(2)認為所有權乃是負有一種符合社會公共利益的義務。我們需要明白,一般學理上所說的權利義務一致性乃是有相互對應的權利義務人時才成立,而所有權作為所有人對其財產享受利益,其對應的義務人并非所有人,而是所有人之外的其他人;如果一種權利既是義務又是權利,這便與邏輯規(guī)律相互矛盾。而狄冀的觀點更為激進,其認為根本不存在所有權這樣的權利,此說無論從理論還是實際中都難以成立。
再次,因過度強調所有權社會化理論的正當性,其造成的后果更是觸目驚心:1896年《德國民法典》建立了個人主義的所有權制度,到1919年8月11日德國公布魏瑪憲法,第153條規(guī)定“所有權負有義務,其行使應同時有益于公共福利”時,所有權社會化成為制度在德國法上確立下來。但不幸的是,1933年德國納粹黨取得政權后,便以所有權社會化的思想為根據(jù);打著“公共利益”的旗號,無償征收個人所有權,尤其是土地所有權,其結果是個人的財產權被剝奪殆盡。在日本,1943年,石田文次郎出版了《現(xiàn)代民法的基礎理論》一書。他主張,所有權作為一種個人的權利負有社會義務,其行使應適合社會公共利益。然而他所說的社會是指什么呢?他說:由于法律是為了實現(xiàn)“國家目的”才對國民生活關系予以調整、規(guī)范的,國民所享有的權利實質上是國家實現(xiàn)其目的而賦予各個人行動的法的可能力,因此,只有在達成國家目的的界限內,法律才應給予權利者以保護。故國家不獨對國民的財產所有權擁有“管理權”和“指導權”,同時也對國民財產享有處分、使用和收益權。這就是所有權社會化。在這種理論支配下,日本國民的財產權一度受到很大限制。
最后,所有權社會得以流行的另一原因是很多人認為所有權人作為財富的擁有者是社會的強勢一方,對其所有權加以限制,可以促進財富分配,維護公平。此一說辭存在以下幾個漏洞:(1)是否財富的所有人就真的是社會的強勢一方。我們每個人都會擁有某些財富和財產,若是一旦擁有財產就成了社會的強者,進而需要犧牲自我的利益而達到社會所謂的“公平”,促進社會的整體的福利,其合理根據(jù)何在?(2)誰來論證“公平”的標準、合理性,到底是個人的自由重要還是社會的“公平”重要?如果在這一點上未能達成共識,那么肆意地限制所有權,倡行所有權的社會化就過于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