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在江
(西安外國語大學,西安,710061)
近來,“房奴”、“車奴”、“孩奴”等類似詞匯迅速在各類媒體流行開來。“80后孩奴”,用來概括形容80后孩子的父母一生都在為子女打拼、忙碌,而失去自我價值體現(xiàn)的生活狀態(tài)。教育部2006年公布的171個新詞匯里,有房奴、車奴、白奴、節(jié)奴、壟奴、墓奴、證奴等7個“奴詞”,展示了中國人目前生活狀態(tài)的一個層面。
為什么“孩奴”等類似詞匯能夠得以迅速傳播呢?我們又該怎樣認識這一現(xiàn)象?據(jù)筆者觀察,此類詞匯具有很強的搭配能力,并有不斷增長之趨勢。而該現(xiàn)象背后一定蘊涵著復雜的語義關系、產(chǎn)生機制和使用動因。本文擬就“孩奴”的語用預設意義的演變及其認知機制進行初步探討,試圖為漢語詞匯的研究提供新視角。
我們首先查閱相關詞典對“奴”的意義解釋,幫助我們了解該詞的基本意義和演變意義,找到“奴”的預設之源及演變歷程。
《說文解字》等著作顯示:奴 nú:〈名〉(1)會意。從女,從又。女指女奴,又(手)指用手掠奪之。一說又(手)指女奴從事勞動。本義:奴隸;奴仆;(2)同本義[servant;slave]。奴,奴婢皆古之罪人也?!墩f文》;其奴,男子入于罪隸,女子入于舂槁?!吨芏Y·司厲》;從群奴而馳。——明·高啟《書博雞者事》;奴驚庸奴?!濉し桨蹲笾乙愎菔隆?(3)后多指男奴。如:奴廝兒(小男仆);奴輩(奴仆之輩,奴才們);奴兵(奴仆;供役之人);奴顏(奴才相);奴戮(施以刑辱,使為奴隸);奴虜(俘虜;奴隸);(4)對人的鄙稱[fellow]。要當生縛此奴?!啃g《晉書》;(5)又如:奴胎(對樂戶子女或奴婢的賤稱;罵人話,猶賤種);胡奴;狂奴;奴官(出身卑賤的小軍官);奴下(才能低下的人);(6)自稱;(7)古代男女自稱的謙詞。如:奴哥(對女人的昵稱);奴奴(猶奴家);(8)賤稱。如:田舍奴;(9)古時青年女子的自稱,或稱“奴家”。奴家年青,如何敢受禮。——施耐庵《水滸傳》。
《辭?!返诹?夏征農(nóng)、陳至立2010:1391)說:奴(1)喪失自由、受人奴役的人。如:家奴、農(nóng)奴;(2)對人的鄙視;(3)古代婦女自稱;(4)男子亦或自稱“奴”;(5)通“駑”。詞語有:奴婢、奴才、奴家、奴客、奴隸、奴仆、奴顏婢膝、奴役、奴子等?!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晁繼周、韓敬體 2005:1006-7)說:(1)舊社會中受壓迫、剝削、役使而沒有人身自由等政治權利的人(跟“主”相對):奴隸、農(nóng)奴;(2)青年女子的自稱(多見于早期白話);(3)像對待奴隸一樣地(蹂躪、使用):奴役。收集的詞匯有:奴婢、奴才、奴化、奴家、奴隸、奴隸社會、奴隸主、奴仆、奴性、奴顏婢膝、奴顏媚骨、奴役等。
可以看出,上述兩部辭書收集的意義大同小異。下面擬從詞匯系統(tǒng)、句法系統(tǒng)兩個方面來考察“奴”的預設之源、語義演變。
2.2.1 詞匯系統(tǒng)
據(jù)觀察,“奴”已成為一個搭配能力很強的詞匯,作為一個典型的后綴,可以構(gòu)成一個詞語群。下面是我們收集到的一些實例,可大致分為四類:
表1 “奴”詞分類
表中的“孩奴”指當上了孩子的奴隸,生活的意義就是為孩子打拼,為孩子忙碌,為孩子賺錢,孩子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自己的情緒,以孩子的喜怒哀樂為第一標準。不敢生病,不敢高消費,不敢輕易換工作!“房奴”指那些被高房價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城市居民?!安伺狈从沉死习傩找蚋黝惿钣闷?尤其是農(nóng)副產(chǎn)品,價格不斷攀升而覺得生活開支越來越吃緊的局面。
另外,需要對幾個名詞作進一步解釋。“白奴”是“作為白領的奴隸”、“白領工奴”、“白領奴隸”的簡稱?!鞍着痹冈?6-19世紀期間移民美國的歐洲白色人種?,F(xiàn)在的“白奴”指,現(xiàn)代都市中的白領階層。他們工作穩(wěn)定、收入不菲,但同時又必須定時向幾個固定的“債主”償還貸款。人們將這群“白領”視為現(xiàn)代經(jīng)濟社會的另類“奴隸”,并稱其為“白奴”。壟斷行業(yè)里的非正式人員或者說壟斷企業(yè)的底層職工被稱為“壟奴”,原因是他們干得多,拿得少。其次,壟斷行業(yè)的消費者別無選擇,只能被迫接受消費條款,也被稱為“壟奴”。我們可以用以下圖來表達“奴”的預設意義的派生和演變:
圖1 “奴”的預設意義的派生和演變
上圖表明了“奴”的意義從最初的“喪失自由”之義發(fā)展到所有類似的泛化意義,“奴”也演變成一個類后綴,并且具有很強的搭配派生能力。據(jù)相關網(wǎng)絡報道,都市年輕人之所以淪為“孩奴”,主要是因為現(xiàn)代都市生活成本過高,或者都市年輕人心態(tài)不成熟,過分追求物質(zhì)生活。房奴加孩奴更是演變成“一生為奴”,反映出處于矛盾與挫折、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交織的轉(zhuǎn)型期的許多中國人生活方式的變化。
2.2.2 句法系統(tǒng)
據(jù)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奴”也可以用在句子結(jié)構(gòu)中,擔任一定的句法功能。如下例:
(1)“80后”眾“奴”纏身,變身“年清族”。
(2)房奴車奴孩奴,80后白領眾“奴”加身如何解套?
(3)我是OUT非“奴”族。
(4)奴生活:時尚還是疲憊。
(5)擋住消費之“奴”的誘惑。
(6)今天你成“奴”了么?
(7)起來,不愿被“奴”的人。
(8)我若為奴,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奴了吧。
這些例句中的“奴”主要作為名詞使用,其意義跟上面詞匯中“奴”的意義差不多。此外,“奴”也可做動詞,如“奴役”等,或形容詞,如“奴性”等。從上述例句中可以看出,“奴”的用法和意義主要集中在名詞用法,用于指當今社會某一特殊的群體,具有很強的能產(chǎn)性,搭配派生能力很強。這些帶引號的奴,有一種自我解嘲的意味,指現(xiàn)實生活中被青年族群崇尚并成為潮流的過度超前消費現(xiàn)象。“奴”般的痛苦生活從此開始。
在研究語法的過程中,如果能把詞匯和語法結(jié)合起來,我們就能夠?qū)h語的語法機制有一些新的體會和認識。詞匯單位和語法單位在表達意義時,彼此之間是一種互動的、互為因果的關系(張旺熹2006:164-170)。以上的分析說明,漢語中的“字”具有高度的能產(chǎn)性和重組性,漢語的字是漢語最基本的語音和文字資源,字義在不斷地衍生和擴展(嚴辰松2010)。原有字的意義得到擴展,復用率和指稱能力得到提高,語義編碼潛能大大增強,這就是漢語能夠以有限的語音和文字資源進行無限的語義編碼的奧秘。我們用下圖來表示漢語詞匯的預設意義及其演變過程:
圖2 漢語詞匯的預設意義及其演變過程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發(fā)展,漢語中的新詞新語不斷增加,漢語中詞的意義不斷拓展,舊詞新義,推陳出新,有限的形式可以表達無限的意義,這也就是嚴辰松(2010)說的漢語語義編碼以少勝多的奧秘。可以肯定地說,這樣的語言使用機制還會出現(xiàn)更多類似的詞語搭配形式。
“孩奴”這樣的詞匯得以流行傳播開來,既有語言內(nèi)部的原因,也有語言使用等外部的原因,與其在使用頻率、句法環(huán)境、語義演變、韻律機制等方面的動因密切相關。語用預設機制導致了“孩奴”這樣的詞語的類后綴化、語義泛化、詞匯空缺、韻律制約等機制的形成,解釋了“孩奴”等詞匯的產(chǎn)生、演化與傳播。
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奴”可以作為詞根使用,如“奴隸、奴才、奴性、奴役、奴顏”等等。本文討論的“孩奴”則是作為后綴來使用的,且意義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梢哉f,“奴”的意義已經(jīng)開始泛化、虛化了,逐漸演化成為一個類后綴。所謂類后綴,就是類乎后綴的詞素,它比詞綴的虛化程度差一些又沒有詞根的意義那么實,是一種半實半虛在復合詞里面結(jié)合面相當寬的詞素,也許可以說它是一種正在轉(zhuǎn)變但尚未最后完成虛化的詞綴(陳光磊1994)。在類后綴中,相當一部分是指人的,有褒義也有貶義,有的結(jié)合面寬,有的結(jié)合面窄,其中一些借喻式的類后綴多帶有貶義(陳昌來、朱艷霞2010)。眾多的語言使用者固化某個結(jié)構(gòu),并就上述符號化關系達成共識,最終將該結(jié)構(gòu)規(guī)約化(Langacker 2008)?!芭弊鳛轭惡缶Y具有如下幾個特點:(1)構(gòu)詞能力強,具有能產(chǎn)性,使用范圍廣。在各個社會領域里面都出現(xiàn)了類似的搭配,如房奴、卡奴、車奴、節(jié)奴等;(2)意義泛化,所指稱的范圍和對象變大變多,但是仍保留了原有意義的痕跡;(3)位置正在固化,許多詞匯和“奴”搭配派生出新的詞語來??梢钥闯?“奴”的搭配范圍不斷擴大,搭配對象逐漸擴大到人、事物,引申出許多新的詞匯來。
索緒爾(2001)說:當一個復合的概念用一串極其慣用的帶有意義的單位表達的時候,人們的心理就會像抄小路一樣對它不作分析,直接把概念整個附在那組符號上面,使它成為一個單純的單位。他指出,語言中存在兩類關系:“句段關系”和“聯(lián)想關系”,也就是組合關系和替換關系。語素、詞、短語、句子都處于這兩種關系中,人們在學習語言和世界知識的過程中,組合和替換的能力得到反復訓練,形成了模仿類推思維的習慣,語言創(chuàng)新能力由此獲得發(fā)展。人們利用這一特點,模仿類推,組合替換,這是一種極為簡便、極為經(jīng)濟的造詞方式。
搭配對象泛化擴大,語義隱喻抽象化,能產(chǎn)性強。從最初的買房到養(yǎng)孩子,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從人擴展到事物,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引申。這是社會生活的一種誘使性推理機制在起作用。這樣的搭配具有新奇性和意象性。按照劉正光(2007)先生的說法,這是語言非范疇化現(xiàn)象的體現(xiàn)。人們一看到“奴”這個字,馬上就會想到做奴隸的樣子,詞語之間的語義聯(lián)想、語義遷移依賴于它們之間形式的相似性、相近性。這種隱喻似的超常規(guī)搭配,產(chǎn)生了一種語義理解的張力,人們就會馬上找到隱喻的相似性,會獲得心理上的形象感,這反映了人們求新求異的心理。
語言成分的產(chǎn)生跟社會現(xiàn)象密不可分,某些社會現(xiàn)象產(chǎn)生后,如果語言中缺乏對該現(xiàn)象的指稱,就會促使人們造出新詞來填補詞匯空缺(胡斌彬2010)。這也說明在語言系統(tǒng)中,詞匯是最敏感、最活躍的部分。任何一種語言的詞匯系統(tǒng),都不可能完全反映現(xiàn)實世界中的所有概念,更不必說那些新產(chǎn)生的概念。所以,詞匯空缺在特定語言中是永遠存在的,為填補空缺而作的詞匯創(chuàng)新,也是一個永遠處于進行中的過程(朱彥2010)。
李宇明(1999)認為當代漢語的大多數(shù)新詞語,都是通過“詞語?!鳖愅瞥鰜淼?。所謂詞語模,就是一個能批量造出新詞語的模子,由模標和模槽兩部分組成。模標是詞語模中不變的詞語,模槽是詞語模中的空位。詞語模的形成基礎是一簇詞語,這簇詞語有兩個特點:一是漢語共同詞語(語素),二是所含的共同詞語(語素)和其他詞語(語素)之間的語法結(jié)構(gòu)、語義關系相同或基本相同(韓蕾2010)。這樣就形成了詞語模的類推機制,許多的新詞語新說法便應運而生。這既是語言本身發(fā)展的需要,也是社會生活發(fā)展的需要,更是語言創(chuàng)新的需要。從社會文化心理的角度看,人們使用“孩奴”這樣的詞匯的心態(tài)是復雜而矛盾的。面對高房價、高消費的局面,人們有時顯得很無奈,只能去適應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這里也包含有說話人自我調(diào)侃、自我嘲諷的語義成分。80后“房奴”在買房時遇到了難題,不能享受父輩們所享受的“免費”或“便宜”?!百I房”和“還房貸”成了生活的全部。如上所說,各種奴相,各有姿態(tài)。喜耶?悲耶?新詞出籠,嘆一口氣,不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隔靴搔癢,倒有新詞里面滿是“奴”的沉重。
韻律機制對漢語詞匯化起著制約作用,同時為漢語詞匯的形成提供了一個形式標志(劉云2010)。馮勝利認為:漢語最基本的音步是兩個音節(jié),音步是最基本的韻律單元,具有一種“梏化作用”。處在穩(wěn)定的音步中的兩個成分必然會被音步“梏化”起來而趨向詞化。漢語的詞匯化大多是兩個單音節(jié)組合向雙音節(jié)詞發(fā)展的過程,在漢語雙音節(jié)音步的框限和漢語雙音化趨勢的作用下,兩個高頻率緊鄰的單音節(jié)組合就可能經(jīng)過重新分析而削弱或者喪失其間的邊界,結(jié)合成一個雙音節(jié)的詞(劉云2010)。處在同一音步的車奴、孩奴、房奴等詞語,具備作為一個韻律詞的條件,由于韻律的需要而結(jié)合在一起。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逐漸粘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固化的結(jié)構(gòu)體,在反復的使用中,它們之間的邊界就變得模糊起來,從而結(jié)合成廣為接受的新詞了。韻律機制中的雙音化機制助推了“孩奴”、“車奴”、“房奴”等詞匯的產(chǎn)生和傳播。同時,漢語雙音化趨勢也推動了“孩奴”等詞匯的詞匯化,這種韻律機制也符合語言使用的簡約原則和經(jīng)濟原則,瑯瑯上口,便于記憶,便于傳播。
圖3 “奴”的韻律之約
根據(jù)2011年3月24日中國青年報第七版青年調(diào)查報道:改革開放以來,傳統(tǒng)的社會主流文化受到各種亞文化的沖擊,“草根”及其背后體現(xiàn)出的文化就是亞文化的一種,它的本質(zhì)就是社會普通民眾訴求的表達。73.2%的人認為“草根”流行彰顯社會趨向底層認同。網(wǎng)絡的興起為“草根”文化的流行提供了肥沃土壤。網(wǎng)絡傳播具有自由性、主觀性、廣泛性等特點,很多亞文化、民間文化都很適合在網(wǎng)絡上傳播擴散,“草根”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草根的流行也部分源于人們的獵奇心理?,F(xiàn)在社會中,特別是年輕人群體,普遍存在一種追逐新鮮、時髦的心理,凡是名稱新鮮或含義新鮮的詞語,一旦在網(wǎng)上出現(xiàn),就會馬上炸開,得到充分傳播。網(wǎng)絡上也有人說,“孩奴”的流行是年輕人作繭自縛的悲哀、年輕人夸張自嘲的體現(xiàn),為都市年輕人又一不能承受之重。
從近30多年來漢語的使用情況來看,漢語語義編碼以少勝多的奧秘之一是“字”在使用中獲得臨時義,之二是通過簡稱和縮略、隱喻和轉(zhuǎn)喻以及從方言和外語的引進,直接或間接地增添新的“字”義。這兩者都能提高“字”的復用率,增強其語義編碼能力(嚴辰松2010)??梢钥闯?漢語詞語的自我創(chuàng)新機制何其強大矣!在新的時代,古老的漢語又重新煥發(fā)出了勃勃生機。按照Verschueren(1999)語言順應論的觀點,語言運用是一個不斷進行選擇的過程,人們之所以選擇這樣的語言形式,一定有其背后的理據(jù),一定是基于語言的內(nèi)部原因與外部原因,這樣的選擇可以發(fā)生在語言結(jié)構(gòu)的各個層面,語言的選擇是不斷變化、不斷進行的。從語言的外部因素——語言社會文化使用制約因素和語言的內(nèi)部因素——語言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自我適應自我創(chuàng)新功能兩個方面共同來考察、追蹤詞匯的發(fā)展和詞義的演化,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詞匯發(fā)展與演變的規(guī)律。語言內(nèi)部的機制就像一只有形的手,語言外部的機制就像一只無形的手,共同作用于詞匯化的過程,導致了像“孩奴”這樣的詞語的產(chǎn)生、發(fā)展與傳播。
本文就“孩奴”的語用預設意義的演變及其認知機制作了粗略的分析。可以看出,語言是隨著社會變化而變化的。類后綴化、詞匯空缺、詞語模類推機制、語義泛化、韻律制約等是該類詞語得以流傳開來的重要動因,網(wǎng)絡、報刊等媒體作為傳播工具在這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語音、詞匯、句法、語用等多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促成了“孩奴”這樣的詞匯的產(chǎn)生、發(fā)展和傳播。漢語語言機制緊跟時代,自我調(diào)整,自我完善,表現(xiàn)出極其強大的生命力。大浪淘沙,這些詞語是否經(jīng)得起時間的檢驗,是否有生命力,是否能夠流傳下去,還有待觀察。新詞語展示出的是一部進行中的微觀詞匯演變史,對于我們研究已有詞語的已發(fā)生的宏觀演變,有著重大的借鑒和啟發(fā)意義,這也正是新詞語研究最大的價值所在(朱彥2010)。許多詞匯的預設意義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這進一步映證了語言與社會、文化之間的密切關系。從語用預設的角度來研究漢語詞語意義的衍生和發(fā)展,從認知的角度來研究漢語詞匯的語用預設意義及其演變,是漢語詞匯研究的新視角,值得進一步研究。
Langacker,Ronald W.2008.Cognitive Grammar:A Basic Introduc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erschueren.1999.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晁繼周、韓敬體.2005.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昌來、朱艷霞.2010.說流行語“黨”——兼論指人語素的類詞綴化[J].當代修辭學(3):64-70.
陳光磊.1994.漢語詞法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
韓蕾.2010.選擇.縮略.轉(zhuǎn)喻——談網(wǎng)絡詞語“人肉搜索”[J].當代修辭學(3):71-79.
胡斌彬.2010.當代“裸”詞族的語義衍生及認知模型——兼論造詞機制與傳播動因[J].語言教學與研究(3):77-83.
李宇明.1999.詞語模[A].邢福義主編.漢語法特點面面觀[C].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出版社,146-157.
劉光正.2007.賓語隱形時的語義與語用特征[J].外語教學與研究(1):43-50.
劉云.2010.之X的詞匯化及其動因[J].語言教學與研究(3):66-70.
索緒爾.2001.普通語言學教程[M].張紹杰譯.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夏征農(nóng)、陳至立.2010.辭海(第六版)[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嚴辰松.2010.“字”義的即用和“字”義的衍生——漢語語義編碼以少勝多的奧秘[J].漢語學習(5):97-104.
張旺熹.2006.漢語句法的認知結(jié)構(gòu)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朱彥.2010.創(chuàng)造性類推構(gòu)詞中詞語模式的范疇擴展[J].中國語文(2):14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