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煥
評劇是中國戲曲中重要的劇種之一。評劇的表演藝術是整個評劇的中心,是“角兒的藝術”的重要藝術手段。劇作家的劇本、導演的構思與計劃,全都依靠演員的表演得以具體體現(xiàn)。沒有表演藝術,評劇就沒有真正的藝術生命。
那么,評劇表演藝術到底有哪些美學特征與藝術要求呢?根據(jù)筆者多年來評劇表演藝術的具體實踐與理性思考,我認為主要是“四化”——歌舞化、流派化、生活化、創(chuàng)新化,本文就分層次談一談評劇表演的“四化”。
歌舞化是包括評劇表演藝術在內的所有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的重要的美學特征之一。清代國家大師王國維給戲曲下的定義就是:“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王國給戲曲文集》,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版,第64頁)
評劇表演的歌舞化,是與生俱來的,這種歌舞化,又具體體現(xiàn)評劇表演要素——“四功五法”上面。所謂“四功”,指的是唱、做、念、打;所謂“五法”,指的是手、眼、身、法、步。其中的“打”是一個內涵豐富的大概念,既包含“武打”,也包含“舞蹈”。也就是說,評劇的唱、做、念、打(舞)是緊密結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載歌載舞的歌舞化。即唱、做、念,完全在舞蹈中進行,形成“無舞不歌”、“無歌不舞”的形態(tài)。
由此可見,歌舞化的確是評劇表演藝術的首要審美特征與藝術手段。
同所有的中國戲曲表演藝術一樣,評劇表演藝術也以流派化作為重要的美學特征與藝術手段。
流派是中國戲曲表演藝術的一個最主要的美學特征與藝術亮點,也是各個戲曲劇種藝術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
所謂“流派”,是“藝術流派”的簡稱,“是指在中外藝術發(fā)展的一定歷史時期里,由一批思想傾向、美學主張、創(chuàng)作方法和表現(xiàn)風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所形成的藝術派別?!保ㄅ砑螅骸端囆g學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頁)
中國戲曲的流派,多以該流派創(chuàng)始人命名。例如評劇的“白(小白玉霜)派”、“新(鳳霞)派”、“韓(少云)派”、“馬(泰)派”、“魏(榮元)派”等等。
流派以師徒形式代代相傳,不斷豐富,不斷發(fā)展。因此,評劇表演各行當,要達到成熟的高度,就必須宗法流派,所謂“無派不流,無派不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例如“新派”,素以清新俏美的藝術風格著稱于世,其傳人有谷文月、劉秀榮、王向陽等人,代代相傳,彰顯出評劇表演藝術不斷發(fā)展的美好前景。
生活化也是評劇表演藝術重要的美學特征與藝術手段。
所謂生活化,指的是貼近生活,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評劇表演藝術的生活化,與本劇種的總體風格的通俗淺顯的美學特征相匹配。
眾所周知,評劇發(fā)源于河北冀東,以蓮花落、蹦蹦等民間曲藝與民間歌舞為母體,又吸收河北梆子、京劇等音樂和表演藝術發(fā)展而成,逐漸流行于北京、天津、華北、東北各省,成為北方的一個大劇種。但是,比起京、昆大戲來,評劇仍屬于“民間小戲”范疇,并且“三大(小旦、小生、小丑)戲”為主要標志。其劇目也以反映平民百姓的生活為主,如《花為媒》、《劉巧兒》等等。因此,評劇表演藝術必須貼近生活,貼近百姓,不能走“曲高和寡”之路。
創(chuàng)新化也是評劇表演藝術的重要美學特征與藝術手段。
創(chuàng)新是包括評劇表演藝術在內的一切藝術的生命與靈魂。沒有創(chuàng)新,便沒有發(fā)展,藝術就會走向衰亡。即使“流派”的傳承,也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在已有的流派中創(chuàng)造新的流派。
創(chuàng)新要不斷超越,既要超越前人,也要超越他人,更要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