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丹
小眾文化:不可或缺的文化基質
劉丹丹
作為大眾文化的對立補充面,小眾文化對于大眾文化天然的疏離感是其根本特性。小眾文化是更自覺的文化追求,是更現(xiàn)實的、更本真的文化形態(tài),也具有一定的貢獻。
小眾文化 大眾文化 自覺 評價
“大眾文化”的強勢在于它有著天然的理論優(yōu)勢:簡潔明了、概括性強。大眾文化也因此被認為是一種低俗的文化、消費性的文化。在大眾文化領域內的文學現(xiàn)象其實承載了太多的關注而顯得有些走形,在文化、文學范圍內,更加本真也更加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是小眾文化。這種小眾文化不僅僅是指那些參與人數(shù)較少、群體層次較高的“精英文化”,與精英文化相對應的是通俗文化而不是小眾文化,小眾文化也不僅僅是從參與群體的數(shù)量規(guī)模上加以區(qū)分的,因為各種文化的形態(tài)是如此糾結,任何一個文化已經(jīng)不能單單地以自己為衡量單位,任何一個文化的邊界也已經(jīng)非常的模糊,小眾文化之所以為“小眾”的原因,最根本的是來自于其中的文化個體對于大眾文化的抗拒性。這種與大眾文化天然的疏離感造成了小眾文化的根本特性。
首先,相對于大眾文化來說,小眾文化是一種更加自覺的文化追求。大眾文化是機器可復制生產的,大批量的文化產品都是千篇一律的面貌出現(xiàn)的,人作為個體來說有時只能作為單純的消費者、接受群體。而小眾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和消費者有時候就不能被區(qū)分的那么明顯,有點時候其創(chuàng)造者也就是文化的享受者。在滾滾的洪流中人們可能無法避免進行雷同行的文化消費,因為選擇“有個性”意味著你要付出更多的成本,這種成本不僅包括物質條件更多的還需要心理的承擔能力。比如,人們會認為這網(wǎng)絡發(fā)達的年代里逢年過節(jié)可以通過發(fā)送短信、寄送Email來達到表情達意的效果,而很少有人會再選擇去恢復古老的書寫傳統(tǒng),但是某些人卻仍然在堅守著這種對過去歲月的致敬;在電子書、網(wǎng)絡閱讀橫行的歲月里,紙質圖書的選擇也成為了某些人展現(xiàn)自己個人品位的行為;在網(wǎng)絡文學泛濫的日子,堅持嚴肅文學的創(chuàng)作也成為了精英人士所自我太愛的標記。只有這些理想真正的成為了現(xiàn)實的存在,那么才能形成一個小眾文化的氣場,一呼百應。根據(jù)社會學原理,人們傾向于接受大家都接受的東西,有從眾心理。所以“小眾文化”既滿足了當代人追求個性與自我展現(xiàn)的要求,又能以小群體來滿足人們的心理安全感;既不像大眾文化那么“俗”,又不像精英文化那樣使普通人難以接受。網(wǎng)絡的發(fā)達已經(jīng)很容易使人們找到與自己的觀點、品位相似的人群,這樣無形中又增強了人們去尋找其他群落的動力?!懊總€人的全面、自由的發(fā)展是所有人的自由發(fā)展的前提”所以小眾文化其實是一場全民參與的、自覺的文化追求,也是對大眾文化某些泯滅個性、膚淺庸俗的作用后果的彌補,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社會的文化層次。
其次,小眾文化更加具有現(xiàn)實性,更加符合文化本身的存在形態(tài)。因為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們幾乎都傾向于定位自己的與眾不同之處,所以小眾文化群體們這種自覺的選擇一方面展示了自己的個性與自我選擇強烈愿望,而另一方面卻又無形中投合了文化的本身氣質。文化中的領跑者那一部分,本來就只能屬于某些少數(shù)人的發(fā)明專利??档抡f,藝術需要天才,“天才就是就是給藝術制定規(guī)則的才能(稟賦)?!毙”娢幕哪承┏珜д唠m然不能算是天才,但是也的確具有敏銳的感觸力與高超的文化創(chuàng)造能力,這其實本來就是文化發(fā)展的現(xiàn)實、現(xiàn)狀,總是一部分人在創(chuàng)造藝術而另一部分人在享受藝術。只不過,小眾文化群體的選擇與加入,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甚至可以稱為“行為藝術”,這種行為本身也是構成文化的一道不可或缺的風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永遠是文化藝術繁榮的必要指征,也是事實上文化藝術發(fā)展的現(xiàn)狀,任何一個“萬馬齊喑”的時代都是畸形的不利于文化藝術發(fā)展的時代。小眾文化作為文化現(xiàn)象本身也是值得肯定的,因為與泛濫的一致的大眾文化保持距離才能保持清醒的觀察眼力,從小眾的領域內投射出來的價值觀,有時候能更加貼近個人體驗、根本真理。試想一下,如果整個社會、整個人類群體都保持著相同的文化趨好,那么將會是一種多么單調多么枯燥的景象!全體大眾就意味著集體失語,因為“大眾乃有宰制的力量而決定?!?/p>
第三,從文化藝術的貢獻、成就來看,小眾文化也的確做出了不少的貢獻。所以從藝術的長遠發(fā)展來看,對于小眾文化原本就不必抱著苛責的眼光。小眾文化可以說是少數(shù)些人抱著同樣的愛好所形成的圈子,而這樣的圈子由于只是僅僅關注某些內容而顯得非常專業(yè)。比如研究某一門快要滅絕的語言文化這樣仿佛沒有廣泛的社會效益的事情,的確需要極少數(shù)人去認真地鉆研。文化也是有分工的,不僅在同一個時代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工,甚至是時代與時代之間,也有不同的分工。比如我們認為文學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以唐朝的代表文學為唐詩,彼時之唐詩乃是社會各界所喜聞樂見的文學樣式,上至朝野下旨平民百姓,可是唐朝的“小眾文化”如傳奇小說,雖然進行創(chuàng)作的人并不多,卻也成為了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筆,留下了豐富動人的文學遺產。
小眾文化有時候會被認為過分追求精英化,或者偏激化,誠然這些都可能是其中存在的問題,可是精英、偏激、前衛(wèi)、特立獨行這些詞語都是一些帶有意識形態(tài)的評評價語,而我們的評價標準某些時候顯得有些過于絕對、過于狹隘,因此對于小眾文化的分析與價值判斷具有一定程度的困難,是造成我們難以做出某些判斷的原因。其實,小眾與大眾并不是截然不可區(qū)分,不少大眾的流行文化也是現(xiàn)在小眾的圈子里先傳開來,再慢慢地接受全社會的挑揀的。《紅樓夢》剛問世時,也就是在曹雪芹的親朋好友以及一些上層人士中流行,是的的確確的“小眾文化”,可是一旦流傳開來也就變成了整個社會的常態(tài),到了現(xiàn)代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完完全全成為了大眾文化中的一道靚麗的風景??墒窃诋敃r的社會制度下,《紅樓夢》卻有被禁的風險,是屬于絕少部分人才能欣賞到的特殊藝術作品。在當代的文化藝術來看,也有不少音樂、書籍在一開始“出生”之時,只能是地下流行或者在小范圍內傳播,沒有令觀眾擁躉的能力,可是在經(jīng)過口耳相傳或者網(wǎng)絡的可見對于小眾文化的定位、價值判斷,也許需要我們多一些包容的心態(tài),還給它們多一點文化藝術的自由空間,相信時間會洗滌掉文化中的塵漬,留下真正有價值的文化藝術精華。
不過,就目前來說,小眾文化本身還具有一些模糊的地方,并且具有自身的某些缺陷,這些都需要我們保持清醒的態(tài)度來看待:
第一,小眾文化的“圈子”意識強,有固步自封的傾向,不屑于和圈子以外的不同文化類型交流溝通。這是小眾文化最令人詬病的地方,因為一個封閉的文化容易導致落后、狹隘。事實證明,只有多交流學習,不斷地豐富自我,才能使文化自身保持特色且向前發(fā)展。尤其是當今社會,網(wǎng)絡的發(fā)展已經(jīng)是某些小眾文化難以保持自身的特性,容易強烈地受到其他小眾文化或者大眾文化的影響。某些小眾文化的圈子已經(jīng)不再能夠保持鮮明的自我特色,不少自我標榜“反潮流”的文化英雄,扒開他們的里子一看,也不過是頂著大眾文化的一枚堅硬的內核。所以對待這樣的“小眾文化”我們必須擦亮雙眼、謹慎對待,防止那些庸俗低下的惡劣大眾流行文化借用小眾文化來提高、標榜自己的身價。
第二,甚至有些時候小眾文化就是大眾文化的某種變形,不真正地具有自己的思想特色、深刻內涵,所以并不具有多么重要的價值。我們這承認少部分文化現(xiàn)象合理的同時,也不能一味地排斥大眾,畢竟人類作為群體來講,某些趨同性的方面是天性所在,某些大眾文化成熟發(fā)展到一定的階段,也會自然地分化為各個流派,衍生出各種類型的小眾文化,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講,大眾文化與小眾文化并不是一味的對立而是不斷地相互轉化生成的,我們來討論你這兩者時,也必須考慮到從長久意義上來講,考慮到這兩者的交流變通。這兩者同時都是消費時代的產物,說到底和以前的古典精英文化都不能同日而語了。
所以我們在調整對待小眾文化的態(tài)度的同時,也需要我們重新審視、發(fā)掘大眾文化的新的特質與發(fā)展方向,只有將它們放在同一的有機體內,才能將它們界定地更清楚、演變趨勢研究地更透徹。
(劉丹丹: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文藝學08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