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黎明 張遠
歧義的文學增值效果
閻黎明 張遠
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中都存在語言歧義現(xiàn)象,作為歧義現(xiàn)象有其積極的一面,它可以使語言現(xiàn)象達到文學特殊的修辭效果,從而起到使文學作品增值的作用。在語言實踐中由于歧義具有意義不確定性和多義性的特點,人們很多時候?qū)⑵缌x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手段廣泛地運用于文學作品,以表達復(fù)雜的思想實現(xiàn)語言意義的增值、突出語言的表現(xiàn)力,或者用以表達某種特殊的語用效果或語用目的,充分展示歧義在語言使用中的美學藝術(shù)價值和交際價值等各種語用價值。
文學 歧義 修辭 增值
很多語言學家認為,歧義是話語行為之大敵,因為它是對話語交流之干擾甚至否定。話 語行為的目的是交流,而歧義則使交際者迷惑。毫無疑問,事實上言語交際者為了成功的交流常常極力避免歧義的產(chǎn)生。然而,凡事皆有兩面性,我們在審視其消極面的同時,也應(yīng)看到其積極之處。
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語言文學作品中,創(chuàng)作者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有效利用歧義的意義不確定性和多義性的特點表達復(fù)雜或模糊的思想給讀者留下豐富而自由的想象空間,使作品的意象遠遠超出字面意義的限定,從而產(chǎn)生某種特殊的藝術(shù)效果,使作品具有強烈感人的力量和永恒的美學價值。
詩歌是最簡潔的語言,非常追求意境,詩人總是力求用最精練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nèi)涵,但是,語言所表達的字面意義總是有限的,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歧義。而正好是這種歧義的語言現(xiàn)象使得詩句更加含蓄、更加耐人尋味。
詩歌中語言省略的歧義增值效果
在有些詩歌中,詩人有意省略一些詞句以增加理解的歧義,從而讓讀者發(fā)揮自由的想象力,使詩歌更具想象力、更加含蓄、更加耐人尋味。如Keats寫的 “To Autumn” 中的第一段:
Season of mist and mellow fruitfulness,
Close bosom-friend of the maturing sun,
Conspiring with him how to load and bless,
With fruit the vines that round the thatch-eves run …
這一段的文字結(jié)構(gòu)特點是整段由無動詞的名詞句組成。詩歌開頭的省略成分或是“I like …”或是“It is …”,該省略產(chǎn)生了主語或是人“I”或是自然“It”的歧義,產(chǎn)生了動“l(fā)ike”與靜“is”的歧義。這種詩人有意省略的部分所產(chǎn)生的歧義并沒有讀者對詩歌的理解,同時可以使讀者獲得一種生動的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動靜相映的深刻感受。
(二)詩歌中感覺轉(zhuǎn)化的歧義增值效果
詩歌中詩人有時會故意違反一些語用準則,將讀者感覺進行轉(zhuǎn)換,產(chǎn)生一種感覺轉(zhuǎn)換歧義,充分調(diào)動讀者的想象,使詩句意境深邃、夢幻。例如:
Sweet Thames! 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詩人只是用眼睛欣賞Thames河的風光,卻知其河水之“甜”和水流之“柔軟”,將視覺轉(zhuǎn)移為味覺和觸覺,產(chǎn)生了感覺轉(zhuǎn)化的歧義,借以表達對這一優(yōu)美意境的如醉如癡的詠誦。
(三)詩歌中象征性歧義的增值效果
象征是利用性質(zhì)相近或相似之處,用某物來暗示某種概念、思想感情。象征有多意性、曖昧性, 從而造成意境的朦朧,留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使詩意超出字面意義的限定,而具有更為廣闊的闡釋。如劉禹錫《酬樂天楊州初逢,席上有贈》,“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程千帆說,沉舟、病樹比久貶的自己,千帆、萬木比多數(shù)在仕途得意的人。袁行霈說,劉禹錫以沉舟、病樹比自己,卻相當達觀,沉舟側(cè)畔有千帆竟發(fā),病樹前頭萬木爭春。有人還理解為舊的腐朽事物將被淘汰,新的進步的力量朝著革命的征途邁進。世間沒有兩個相同的情境,也沒有兩個相同的自我。
優(yōu)秀的小說總是呈現(xiàn)它的多義性,它是作家創(chuàng)作小說的策略,故意或者無意造成的歧義,既可以引發(fā)讀者的困惑,又體現(xiàn)了閱讀生成的不確定性,從而豐富了小說的內(nèi)涵和外延。這樣的小說不僅帶給我們形形色色的閱讀困惑,也帶給我們許許多多的閱讀快感。由于生活經(jīng)驗、興趣愛好、藝術(shù)修養(yǎng)和閱讀態(tài)度、閱讀情境的不同,讀者對同一篇小說會產(chǎn)生不同的審美感受和審美評價,這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主體差異性閱讀規(guī)律,不同讀者可以從特定的價值觀出發(fā)對作品可以作出自己的解釋。讀者創(chuàng)造力被激發(fā)的同時, 拓展了小說鑒賞價值的存在空間,作品的意義也在不斷增值。例如《藥》中關(guān)于墳場的描寫:“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鋼絲。一絲發(fā)抖的聲音,在空氣中忽顫忽細,細到?jīng)]有”“烏鴉張開兩翅,一挫力,直向著遠處的方向,箭也似地飛去了”等,在理解上都有不少歧義。在具體鑒賞活動中因讀者的主觀差異而產(chǎn)生的多元解讀的不確定性、復(fù)雜性和豐富性。語言有許多“未定點”,召喚讀者介入作品,必須沉浸入文本,對語言的涵泳品味,驅(qū)遣想象,才能夠領(lǐng)會它。
戲劇是一種人物對話、表演為主要表現(xiàn)形式的舞臺藝術(shù),與其他文學作品相比,缺乏必要的故事情節(jié)描述和人物心理描寫。而戲劇中的會話歧義很好起到了揭示戲劇人物性格、復(fù)雜心理、推進情節(jié)和制造氣氛的作用。戲劇中的會話經(jīng)常輕描淡寫的違反語用準則,以達到渲染幽默、含蓄、雙關(guān)、譏諷等修辭效果, 來表達說話者的復(fù)雜心理意圖。如在“Hamlet” 中的:
Let the galled jade wince, our withers are un-wrung.
此句中 “jade” 一詞意指“老馬”或“輕浮的女人”,在這里一語雙關(guān),既指篡位的叔父,又指不守婦道的母親。這一歧義的觸發(fā)要取決于語境,它是這兩種意義的對立和積極運用,表達了王子的復(fù)雜心理,只有掌握了這兩層意思才能深刻理解王子的真實用意。
又如在Shakespeare的 “Measure for Measure” 有這么一段對話:
Gentleman: Thou are always figuring diseases in me, but thou are full of error, I am sound.
Lucio: Nay, not as one would say, healthy, but so sound as things that are hollow, impiety has made a feast of thee.
此句中,sound既可做形容詞,意思是“健全的、強壯的”,但當用作動詞時,意思是“響、發(fā)出響聲”之意。Shakespeare在此妙用sound一詞的多義性特點,有意造成歧解:你說你的身體健康的“響當當”,但那只不過是被掏空了的東西在“當當響”。由此可見,Lucio的譏諷入木三分。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文學作品中的語言歧義是作者巧妙地、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語言的一種手段,歧義的積極運用使各種文學作品的語言幽默詼諧、含蓄譏諷、妙趣橫生,或者旁敲側(cè)擊,得到由此及彼的效果。歧義的積極運用能增強文學語言的表現(xiàn)力,能極大地調(diào)動讀者的想象力,有力地感染讀者,從而達到文學作品的增值效果。
[1]Kempson, R. M. ambiguity and word meaning[J].Studies in Englsih Linguistics. Longman Group Ltd,1980.
[2]Kooij, J.Ambiguity in Natural Language[M].Amsterdan:Lauie Bauer,1977.
[3]何兆熊.語用、意義和語境[J],外國語,1987.
[4]李瑞華.試論語言的歧義問題[J],外國語,1988.
[5]周龍如,楊延龍.英語歧義的修辭藝術(shù)[J],外語教學,1992.
(閻黎明 張遠:成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