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麗
文學翻譯的語體再現(xiàn)
熊麗
語言總是為一定的交際目的服務(wù),不同的交際場合使用不同的語言。比如與朋友談心不同于為大學生授課,為文藝刊物寫小說不同于為學術(shù)刊物寫論文。所謂語體,或稱語言變體,是指由于使用語言的主體、場合和情景等的不同而引起的語言形式和結(jié)構(gòu)上的變異,它是生活中語言運用的具體形式,是對一種規(guī)定的標準語來說的。語言變體有多種,如地域變體、社會變體、專業(yè)變體、媒介變體、態(tài)度變體、人物變體和時間變體等。文學作品是生活的反映,它描繪自然景象、社會環(huán)境、生活場景以及人物外貌、心理、言談、舉止和各種關(guān)系,充分展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作家往往運用各種語體來反映上述各個方面。在文學翻譯中,如果我們無視語體的存在或?qū)φZ體不加重視,那就會使原語的信息和風格不能得以最自然、最切近的再現(xiàn)。如:單純、天真的兒童語言被譯為世故的“爺爺腔”,未受教育者的不標準語卻染上一層斯文高雅的學究色彩。這是與翻譯最起碼的準則“忠實”背道而馳的。可見,語體的正確再現(xiàn)對文學翻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不同身份、地位、職業(yè)、教育程度的人所使用語體不同;同一人在不同場合或語境中所使用的語體也不同。這種語言隨著語境的變化而變化的各種語體就是社會語言學家所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例如,教授在課堂上或論文里使用的學術(shù)語言是不能用來在球場和球迷們交談的。隨著一個人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角色的轉(zhuǎn)變,語言也應(yīng)作相應(yīng)不同的改變:一個孝順兒子對年邁的母親、一個體貼的丈夫?qū)π膼鄣钠拮雍鸵粋€嚴厲的父親對逃學的孩子所使用的語言是不同的。社會語言學家們認為語體有多種,歸納起來,有如下幾種類型:因不同的歷史時代而產(chǎn)生的語體,如中國的文言文與白話文;因地區(qū)不同而產(chǎn)生的語體,如中國的普通話與各種方言;因階級或教育程度不同而產(chǎn)生的語體,如知識分子語言與非知識分子語言等;因語境和交際關(guān)系不同而產(chǎn)生的語體,如雅語與俗語等;因交際目的和內(nèi)容不同而產(chǎn)生的語體,如廣告語體、新聞?wù)Z體等;因媒介不同而產(chǎn)生的各種語體,如口語體和書面語體。有的社會語言學家將因語境和交際雙方關(guān)系不同而產(chǎn)生的語體又分為五種:莊嚴體、正式體、非正式體、隨意體、親昵體。
各類語體的語言形式、風格不同,交際功能和效果也就不同。而各種語體的功能效果只有通過一定的語境才能顯示出來。因此,語境對語體的選用起著決定性作用,任何語體的選用都要視特定的語境而定。在交際過程中如果不考慮語境因素如交際對象的教育程度而任意采用語體,就可能“言”與愿“違”,達不到交際目的。例如《語言漫談》一書中的《孔乙己和張瓦先生》一文中,講到一位愛弄文的張先生,寫信問不識字的妻子生下的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時,寫道:“不知弄璋乎,弄瓦乎?”可是妻子卻不懂得“弄璋”是男孩,“弄瓦”是指女孩這些文言典故,就請人回信告訴丈夫說:“家中茶壺、酒壺、尿壺都不缺,璋壺、瓦壺就不要弄了?!笔鼓俏粡埾壬拥交匦藕罂扌Σ坏谩?/p>
翻譯貴在傳神達意,保持原作的語體風格很重要。語言必須適合人物和情景,這是語言使用的基本規(guī)律。若原文用的是標準的正式語,譯文用隨便的口語體或方言來表達,就會嚴重損害譯文的質(zhì)量,反之亦然。譯者應(yīng)該采用“信”的翻譯標準來對待語體問題。譯者應(yīng)當仔細辨別原文的語體特色,在譯文語言中去尋找相應(yīng)的語體來表達。原文是出自文化素養(yǎng)不高的下層人民的樸實語言,就不能用詞藻華麗的語言來表達;原文是專業(yè)語體,譯文也就不能隨便用其它語體,如此等等。只有堅持以“信”為翻譯原則,保持語體的一致性,才能使譯文更具原文的吸引力,也才能算得上是完美貼切的翻譯。以一段英文漢譯為例:
Long before the year was up,Janie noticed that her husband had stopped talking in rhymes to her.He had ceased to wonder at her long black hair and finger it.Six months back he had told her“If ah kin haul de woodhead and chop it fuh yuh,look like you oughta be able tuh it inside.Mah fust wife never bothered me boutchoppin no wood nohow.She’d grab dat ax and sling chip lak uh man.You done been spoilt rotten.”So Janie had told him,“Ah’m just as stiff as you is stout.If you can stand not to chop and tote wood ah reckon you can stand not to git no dinner;Ecuse mah freezelity,Mist Killicks,but ah don’t mean to chop first.”
譯文:
那年還沒過完。珍妮早就注意到她丈夫和她說話時不再是那種有板有眼、音韻鏗鏘的調(diào)調(diào)了。他不再欣賞她那又黑又長的頭發(fā),也不再用手去撫摸它了。半年前她丈夫曾對她說過“要是俺柴禾弄來劈好了,你該搬到屋子里去吧。俺頭一個老婆可從沒讓俺干過這種活,她老是自個兒抓起斧頭劈柴禾,干起活來就像個男的。你這個人身子骨也太嫩了點?!闭淠莓敃r就對他說:“我身子骨就是不靈活,不像你那么那么壯。要是劈柴禾你受不了的話,我想挨餓的滋味你也受不了吧!基利先生,我請你別在乎我的身子骨軟,要我劈柴禾,這個頭兒我可不開?!?/p>
Janie和她丈夫說的是地道的方言,表現(xiàn)了男女主人公社會背景、文化素養(yǎng)等特點,這是現(xiàn)代文學作品運用語言的變體來刻畫人物的個性特征的一種常用手法。譯者為了傳達原作者的意圖,用漢語方言進行處理,保留了原作的語言風格,再現(xiàn)了說話人社會背景、文化素養(yǎng)等個性特征,使讀者能有像讀原著一樣的感受。
綜上所述,在文學作品中,各種人物之間的對話,常常是因語境、身份、職業(yè)、所受教育程度、教養(yǎng)不同而展開的。因此,在文學翻譯中,我們應(yīng)當依據(jù)每個人物的身份、地位、職業(yè)、所受教育程度及其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運用譯入語的恰當語體來再現(xiàn)原作。
翻譯活動是一個復(fù)雜的有機整體。王佐良先生曾經(jīng)指出,正是各種類型,不同程度的“變異”構(gòu)成了文體的特點。語言變體不僅在日常交際生活中,而且在文學作品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應(yīng)該掌握“變異”的種種表現(xiàn)形式,在翻譯過程中發(fā)現(xiàn)并恰如其分地處理那些“變異”,采用“信”的標準在譯文中再現(xiàn)原文的語體。只有注意到語言變體與文學翻譯的密切關(guān)系,我們才能更好地達到文學翻譯既要做到信息內(nèi)容的再現(xiàn),又要做到美學特質(zhì)的再現(xiàn)的雙重目的。
[1]蕭立明.新譯學論稿[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2]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l999.
[3]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商務(wù)印出版社,2006.
[4]張培基.英漢翻譯簡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熊麗,湖南省城建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英語教師,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