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丹陽 沈中?。劬沤瓕W院, 江西 九江 332005]
廬山隱逸文化旅游開發(fā)探討
⊙高丹陽 沈中印[九江學院, 江西 九江 332005]
源遠流長的中國隱逸文化傳統(tǒng),孕育了豐富的廬山隱逸文化,內涵豐富的隱逸文化,成為廬山旅游的一大特色。文章對廬山歷代隱士與隱逸文化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對廬山隱逸文化旅游產(chǎn)品開發(fā)進行了探討。
廬山隱逸文化 隱逸文化旅游 旅游產(chǎn)品開發(fā)
對大多數(shù)的中國文人來說,隱逸是一種令人神往的人生境界,充滿詩情畫意、美麗和恬靜。所以數(shù)千年來,隱逸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人熱衷的人生形式,不斷有人從紛亂、煩惱的生活中逃出,走到深山密林之中,尋求庇護和寧靜,體驗“久在樊籠里,始得返自然”的滋味。他們有的隱于詩,有的隱于畫,有的隱于書,終生孜孜不倦,多有所成,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發(fā)展和演變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貢獻,從而形成了中國燦爛的隱逸文化。中國的隱逸文化傳統(tǒng)源遠流長,孕育了豐富多彩的廬山隱逸文化。廬山自古以來就是文化名人喜愛的隱居之地,具有濃郁的隱逸文化氛圍。
廬山的隱逸代表人物有被譽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的大隱士陶淵明以及建立“濂溪書堂”的理學始祖周敦頤與復興白鹿洞書院的理學家與教育家朱熹,有使廬山一度成為南方道教中心的陸修靜,有建立東林寺并將佛教中國化的凈土宗之祖慧遠大師,有大詩人李白、白居易等詩人。眾多的隱士一代代隱跡廬山,極大地豐富了廬山的隱逸文化內涵。
隱逸文化是整個廬山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代隱士們留下的古跡遺址,都在默默敘說著一段段動人心弦或意味深長的故事,他們隱逸的時代背景,他們的身世、生平,他們流傳下來的故事傳說、逸聞趣事,他們的學術成就和在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等等,都是廬山特有的文化寶藏,應全面搜集、挖掘、整理,并予以詳盡介紹。
中國的隱逸文化浸潤歷朝歷代,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隱逸文化傳承,創(chuàng)造了廬山獨有的“隱逸文化”。廬山的深山峽谷、莽莽叢林中,有著歷代隱士們的行蹤遺跡。廬山,一座山高林密、泉石遍布、風景絕勝的千古名山,歷來是隱士們心馳神往的樂土,歷朝歷代高人名士來此隱遁避世,留下的詩詞歌賦、摩崖石刻、逸聞趣事、故事傳說、古跡遺址,可以說是尋覓不盡、數(shù)之不清,從而成就了廬山這座隱逸文化資源無比豐厚的寶庫。
廬山最早的隱士,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十七、十六世紀周朝初期的匡俗(匡續(xù)),他隱逸廬山,“結廬而居”,學道求仙,人們把他隱居的地方稱為“神仙之廬”,又稱“匡廬”,這就是廬山的由來,因此,“廬山”這個名稱本身就是隱逸文化的產(chǎn)物。
在廬山隱居的文人學士、各色人等簡直數(shù)不勝數(shù)。最負盛名的是晉代寫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這位不愿“為五斗米折腰”的傲岸之士,毅然辭官還鄉(xiāng),在廬山腳下隱居起來,寫出了《歸去來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等流傳千古的不朽篇章,成為田園詩派的始祖。他留下的《陶淵明集》十卷,和他在廬山的遺跡如醉石、濯纓池、五柳館、歸去來館、陶墓以及后人紀念陶淵明的雕塑等,一直為人們所瞻仰,他的文章辭賦一直為后人傳誦。正是廬山的山水和土地,滋潤和養(yǎng)育了這位光照中國文學史的偉大詩人。
與陶淵明并稱“潯陽三隱”的周續(xù)之、劉遺民,都是精通儒家經(jīng)典的學者,他們拒絕做官,相繼到廬山隱居,“布衣蔬食”,專心研討學問,受到歷代文人的推崇和敬仰。當時和“潯陽三隱”同樣有名的還有玄學家翟湯一家四代隱跡廬山,人稱“翟家四世”。他們不求仕進,朝廷和地方官多次來敦請禮聘,他們或稱病不起,或藏到深山回避。翟湯的孫子翟法賜甚至躲到廬山頂巔結茅隱居。他靠野生植物充饑,裹獸皮、結草為衣,后來老死在巖谷之中。
比陶淵明稍早的大書法家王羲之,一邊在江州為官,一邊在廬山營建別墅,算得上半個隱士。他留下的歸宗寺、羲之洞、鵝池、墨池等遺址遺跡至今猶在,成為旅游者流連忘返的旅游勝跡。
此外,晉代以高僧慧遠和道士陸修靜為代表的無數(shù)僧道,千百年來在廬山譯經(jīng)修行,著書授徒,綿延不絕,使廬山在宗教史上占有一席地位。
到了唐宋,來廬山隱居的人越來越多。隱士們的茅屋、草堂遍布山南山北。如劉混成隱居木瓜洞,李騰空隱居屏風疊,李公擇隱居白石庵等等,真是不勝枚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當屬大詩人李白,“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李白因政治上不得意而放逸超脫,縱情山水。廬山的云蒸霞蔚、萬千氣象,讓李白驚嘆不已:“予行天下,所游覽山川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之壯觀也。”他一生至少五次游覽過廬山,并在五老峰下的屏風疊建造“太白讀書堂”,在此隱身以避亂世,他甚至打算把這里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他為廬山寫出了二十多首膾炙人口的杰出詩篇。其中《望廬山瀑布》《望五老峰詩》《廬山謠》等已成為廬山千古不衰的名片和廣告詞。
大詩人白居易在《中隱》詩里,明確提出了中隱:“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v則苦凍餒,貴則多憂患。唯此中隱士,致身吉且安。窮通與豐約,正在四者間?!彼趶]山隱居期間還有江州司馬的官職在身,所以,學術界也稱其為“吏隱”。他對廬山的愛是那樣真摯、深沉,是為廬山留下詩篇最多的文人。“香爐峰北面,遺愛寺西偏”,“架巖結茅宇,斫壑開茶園”。他住過的草堂、走過的花徑等遺跡至今仍是國內外游客的必訪之處。他為廬山寫下的七十多首詩篇,成為廬山隱逸文化中的一筆寶貴財富?!翱飶]奇秀甲天下山”,正是白居易這句對廬山的由衷贊嘆,成為此后人們對廬山眾口皆碑的評語,讓多少古今中外游人對廬山心懷向往,紛紛慕名而來。
此外,唐代李渤,在九江當刺史時修筑了甘棠湖堤、施惠政于民而深受百姓愛戴的官吏,年輕時也曾在廬山白鹿洞和棲賢寺隱居讀書,從而使這兩地成為歷代盛名遠播的重要旅游勝跡。
北宋理學家周敦頤解除印綬后,隨即在廬山北蓮花峰下建濂溪書堂,隱居講學,并在這里寫出了文辭簡短、意味深長的名篇《愛蓮說》,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千百年來被廣泛傳誦,成為清官廉吏們?yōu)楣偬幨赖淖毅憽1戎芏仡U稍晚的大哲學家、教育家朱熹在白鹿洞書院聚集門徒,傳播理學,使白鹿洞書院成為當時全國四大書院之首,因而名揚四海。
廬山隱逸文化旅游屬于一種新型的文化旅游,對此,產(chǎn)品開發(fā)時要深度挖掘廬山的隱逸文化內涵,讓游客參與隱逸文化的體驗。如“住”到當年隱士隱居的原始生活環(huán)境,“食”要在復古型的客棧享用純天然的佳肴,“行”要走在千年歷史的隱跡小路上或坐上水鄉(xiāng)風情的生態(tài)小船,“游”要在“悠然見南山”、白鹿洞書院、東林寺、花徑等隱士游歷之地和歷史遺跡,“購”要有書畫、仿制的古物等隱士留下的作品遺跡,“娛”要有虎溪三笑、桃花源等歷史故事發(fā)生地可參與活動,所有這些具有文化內涵的項目和活動都要具備參與性與體驗性。
廬山隱逸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可開發(fā)的隱逸文化旅游景區(qū)景點有:陶淵明隱逸文化旅游景區(qū)(面區(qū))、白鹿洞書院學隱旅游景區(qū)、簡寂觀道教隱逸文化旅游景區(qū)、東林寺佛隱旅游景區(qū)、剪刀峽隱逸文化旅游景區(qū)、(北香爐峰)白居易草堂旅游景區(qū)、臥龍崗“隱逸村”旅游開發(fā)七大板塊,并凸顯各自的特色。如儒隱可以開發(fā)陶淵明隱逸文化旅游景區(qū),建設陶淵明紀念館,觀賞陶淵明的作品等;在醉石館飲酒;在桃花源里耕田,親身體驗沒有世俗的喧囂,沒有競爭,沒有壓力,無憂無慮的世外桃源生活等等。道隱可以把簡寂觀道教隱逸文化旅游景區(qū)開發(fā)成兩部分,一部分恢復成遠古時代,讓旅游者去體驗當年陸修靜在此的衣食起居,讓旅游者體驗到與現(xiàn)代社會截然相反的生活;另一部分是有現(xiàn)代設備布置的,讓游客使用現(xiàn)代先進技術,通過視覺感受隱士的隱居生活,仿佛身臨其境。佛隱東林寺文化旅游景區(qū),可開發(fā)“凈土宗祖庭游”文化旅游產(chǎn)品。
對廬山隱逸文化旅游產(chǎn)品進行優(yōu)化組合,從點到線到延伸成面,搞好成片開發(fā)。廬山古代隱士最為集中,隱逸文化旅游資源最為豐富,應做好隱逸文化旅游路線的設計,可將各隱逸文化景區(qū)景點串連起來,組成一日游,多日游,如將剪刀峽景區(qū)(廬山東林大峽谷)(儒釋道隱)和東林寺景區(qū)(佛隱)以及白居易草堂(儒隱)串連組成“廬山隱逸文化一日游”,區(qū)外可延伸出去,將白鹿洞書院(學隱)、秀峰(儒隱)、觀音橋(招隱泉)、簡寂觀(道隱)等周邊景區(qū)景點串連起來,組成“廬山隱逸文化多日游”。
以廬山隱逸文化為主體,開發(fā)蘊涵廬山隱逸文化旅游資源特色的旅游商品,如將隱士隱居或游歷的景點制作成明信片,并且加以介紹;繪制“虎溪三笑”圖、“桃花源”等;將流傳至今的故事制作成音像制品;在衣服上印制圖案、詩句等;現(xiàn)場書畫古人的作品;讓旅游者書畫刻制紀念品,使得旅游者不僅買到商品,還享受到制作的快樂等等。
九江學院(廬山文化研究)校級重點研究課題(10sk05):廬山隱逸文化旅游資源開發(fā)研究
作 者:高丹陽,碩士,九江學院文化傳播學院助教,主要從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沈中印,碩士,九江學院旅游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旅游開發(fā)與管理研究。
編 輯:古衛(wèi)紅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