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王道話語與霸道話語(上)
      ——讀《隆中對》

      2011-08-15 00:42:44福建孫紹振
      名作欣賞 2011年4期
      關(guān)鍵詞:隆中對三國志劉備

      /[福建]孫紹振

      王道話語與霸道話語(上)
      ——讀《隆中對》

      /[福建]孫紹振

      初,瑯邪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每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潁川徐庶與崔州平謂為信然。州平,烈之子也。

      劉備在荊州,訪士于襄陽司馬徽?;赵唬骸叭迳资?,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毙焓妭溆谛乱?,備器之。庶謂備曰:“諸葛孔明,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備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眰溆墒窃劻?,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shù)淺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quán)據(jù)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與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也。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若跨有荊益,保其險阻,撫和戎越,結(jié)好孫權(quán),內(nèi)修政治,外觀時變,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眰湓唬骸吧?!”于是與亮情好日密。關(guān)羽、張飛不悅,備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庇稹w乃止。

      ——《隆中對》

      1.《隆中對》的出處:我們的版本是從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上節(jié)錄來的,《資治通鑒》的主編司馬光是宋朝人,這個版本主要根據(jù)《三國志·蜀志·諸葛亮》,不過稍加增刪。我們之所以沒有選《三國志》的原文,是因為,司馬光的文本中有比較重要的補充,而且比《三國志》更為簡潔、精練,而簡潔和精練正是我國史學語言的傳統(tǒng)。再次,選擇這個“第二手”版本,便于和《三國志》的版本進行對照。從現(xiàn)成的可比性中,發(fā)現(xiàn)差異,提出問題,深入分析。

      2.題目“隆中對”并不是《三國志》和《資治通鑒》中原有的,而是后人加上去的。隆中是湖北襄陽的一個地方,還有一種提法叫“草廬對”,不大流行。從修辭的角度來說,草廬對,有一點形象的感性,照理應該更受歡迎才是,然而事實卻恰恰相反,可能是隆中是個小地方,而所論卻是天下大事,小大的對比更顯得諸葛亮胸襟之開闊。

      從文字上說,“對”的意思就是對答。作為動詞,本義是應答,相當于英語的answer,reply。

      對,答也。(《廣韻》)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論語·述而》)

      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戰(zhàn)國策》)

      冠者對。注:“應也。”(《儀禮·士冠禮》)

      對曰:“非禮也敢辭?!弊?“答問也?!保ā秲x禮·曲禮》)

      操喚楊修問之,修以雞肋之意對。(《三國演義》)

      “對”的意義很豐富,從中心意項——應答,引申為兩者相對、面對,相當于英語的mutual,face to face,如柳宗元《童區(qū)寄傳》:“賊易之,對飲酒,醉”;再引申為相當、相配、相等的意思,如對開、對分;又引申為相敵、核對、對讀(校對)、對質(zhì)、對待、以特定方式待。作為名詞,則為配偶、對策、對子、對聯(lián)等等。在這里,從全文來看,并不完全是應答,而是有問有答,應以“對話”為宜,也就是在隆中的對話。當然一定要解釋成應答,也不是不可以,不言而喻的是,答話,是回答問話的,有問才有答。

      3.由于《資治通鑒》的這個部分大都是來自《三國志》的,因而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作者應該是陳壽(233—297),此人籍貫是四川南充,地道的蜀國人?!堵≈袑Α返氖虑榘l(fā)生在建安十二年(207),過了二十六年,陳壽才出世。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當時二十七歲(實足年齡二十六歲),他們的對話有什么根據(jù)嗎?《三國志》的許多記載都有一些書面的根據(jù),后來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的時候,還把他所舍棄掉的和一些可能沒有見到的材料插入書中。隆中對話卻沒有什么直接的史料,陳壽所根據(jù)的,可靠的那一部分,就是諸葛亮自己在《前出師表》所說的:“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边@里,并沒有他們于草廬之中,三次談話的具體內(nèi)容。陳壽本是蜀漢的官員,曾任衛(wèi)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耳濡目染,有比較豐富的風聞,聽到過當時的一些故事和傳聞,也可能還閱讀過蜀漢的官方文獻,這些文獻在蜀亡以后,也許都消失了。入晉以后,陳壽又當過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有意識地保存了這些材料,成了獨家之秘。陳壽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正當壯年,想來記憶還比較可靠。

      4.劉備為什么要這么謙卑地請教諸葛亮?

      因為,他雖有政治上稱霸一方、一統(tǒng)天下的野心,但是,他的軍事實踐常常是一敗涂地。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戰(zhàn),連個根據(jù)地都沒有,常常處于寄人(實際上是軍閥、土皇帝)籬下的狼狽境地,動不動就被驅(qū)趕。劉備本來依附袁紹,官渡大戰(zhàn)以后,袁紹失敗了,他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練兵。隨時隨地都可能再次成為喪家之犬。但是,劉備的野心并未稍改,他意識到要改變這種被動局面,非得要有特殊的謀略,特殊的人才,才能化劣勢為優(yōu)勢。

      5.《隆中對》中的幾個重點:

      第一,第一段介紹諸葛亮的大志。沒有這第一段,當然也能成文。直接寫“劉備在荊州”,有開門見山的好處。但是,為什么在節(jié)選史書的時候,要把這一段留下來呢?因為,諸葛亮在這以前,一點政治軍事上的事跡都沒有,怎么可能一鳴驚人,一下子為劉備提出這樣一種戰(zhàn)略,乃至改變劉備的命運,決定三國鼎立的歷史格局呢?這不是冷鍋子里爆出來個熱栗子嗎?有了這第一段,提供了諸葛亮的生活、精神、理想的背景。他本來是胸懷大志,自比名相管仲、名將樂毅的。一個才二十六七歲的書生,一般是不敢有這樣的理想的,就是有這樣的理想,人家也不敢相信。天才詩人李白,年輕時候也曾設(shè)想自己“奮其智能,愿為輔弼”,只要把才華施展出來,能當宰相,不但當時沒有人相信,就是后來到了長安,和最高權(quán)力中心有了交往,還是沒有人相信。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位比之李白當年的影響差得遠了,他這樣的理想,當然是“時人莫之許也”,沒有人相信。但是,這里強調(diào)的“時人”這個字眼,值得推敲。時人的含義很豐富,一個是當時的人們,又隱含一般的人,時,是不是有時尚的聯(lián)想義?韓愈《師說》:“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边@里的“時”就多多少少包含著“時俗”的意思。時俗之人不信,但有人相信,一個是徐庶,一個是崔州平。這兩個是與“時人”相對的,不是一般的人,而是有一定名聲的人。諸葛亮是大人才,但是一般的人沒有意識到,只有幾個有特殊修養(yǎng)的精英人物才知道他的價值了不得。這一段大抵都是《三國志》的原文,但是也有些不同,《三國志》的原文中有幾句被司馬光刪減了: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

      為了把古人的形象和我們的感覺經(jīng)驗距離縮短,先解釋一下身長八尺。如果以為這個尺和今天的一樣,那就是二米七左右,比姚明還高。實際上,當時的尺大約等于今天的七寸,盡管如此,也有一米八四左右,這樣的身材有點不凡。原文說他“躬耕”,就是親自耕種。我想他的出身是官宦世家,不可能靠種田為生,躬耕的深層意義可能是偶爾參加勞動,以農(nóng)為樂,在仕途上沒有多大追求。但是,又好為《梁父吟》,這是一首什么樣的詩歌呢?

      《梁父吟》又稱《梁甫吟》。梁甫,泰山下小山名。詩曰:

      步出齊城(一作東)門,遙望蕩陰里。

      里中有三墳(一作墓), 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一作冢)?田疆古冶子(一作氏)。

      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

      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

      這里有個典故。齊景公時期,有三個勇士,田開疆、古冶子和公孫接。他們英勇善戰(zhàn),為景公立下了汗馬功勞,只是他們一個個相當狂妄,成為齊國安全的隱患。晏子就設(shè)計了一個陷阱,給他們?nèi)齻€人兩個桃子,結(jié)果是“三士”爭食“二桃”,死于論功。這里包含著什么意思呢?大致可以說,不管武將多么飛揚跋扈、不可一世,只要“一朝被讒”,就會死于非命。和這些號稱“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的人物相比,國相晏嬰是個著名的矮子,但他為什么能輕而易舉地勝利了呢?因為有“謀”。這種“謀”,不是一般的謀略,也并不一定是光明正大的,是和“讒言”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里的意味很是復雜。一方面是胸懷大志,又對最高權(quán)力的陰險有著高度警惕,另一方面,對設(shè)計出這種謀略的國相(類似管仲、樂毅)又有某種神往。由此看來,諸葛亮的政治心態(tài)是復雜的,對政治權(quán)力斗爭的黑暗和自己的才能持著矛盾的態(tài)度。讀懂了這一點,才能真正理解,諸葛亮為什么要劉備三顧才出山。一顧不行嗎?不行。兩顧不行嗎?不行,下不了決心,寧愿“茍全性命于亂世”,如果搞到政治謀略里去,立下多大的功勞,也可能要掉腦袋。

      雖然如此,但施展才能的理想還是諸葛亮的主導方面。誠如裴松之在《三國志·諸葛亮》的傳后注解中說:“夫其高吟俟時,情見乎言,志氣所存,既已定于其始矣?!敝T葛亮一開始就有出仕之心了,后來他的政治和軍事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既然這樣,司馬光為什么最后還是刪去了“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這一句?

      這是由《資治通鑒》這部書的性質(zhì)決定的。

      《資治通鑒》是一本給皇帝閱讀的書。資治,就是為了給皇帝統(tǒng)治臣民提供參考謀略。對于最高統(tǒng)治權(quán)術(shù)及其黑暗,不能有太嚴峻的懷疑和警惕。此外,如果諸葛亮把政治權(quán)術(shù)看得太清楚,出山的可能性就比較小了。三顧茅廬,究竟為什么第一顧、第二顧沒有成功呢?那是高級機密,為什么三顧就出山了?這方面也沒有多少史料。那還不如刪去這一句,把他同意出山的難度降低呢。

      這是第一段,只是介紹諸葛亮,還沒有寫到劉備。

      第二段,進入主題了,寫到劉備與諸葛亮的關(guān)系了。很特別的是,諸葛亮一直沒有出場。第一句:“劉備在荊州?!边@句話寫得很簡潔。為什么在荊州?史書前文有交代,這里就不必多費篇幅,這是《資治通鑒》作為編年史的特點。劉備在荊州干什么?“訪士于襄陽司馬徽”。訪士的“訪”,是拜訪、造訪的意思,這是字典的意思。然而光這樣理解是比較片面的,從上下文來看,不是一般的訪問,而是訪求、求訪,廣泛地、主動地咨詢。這句話是《三國志》里沒有的,《三國志》的原文是這樣的: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笔唬骸按巳丝删鸵姡豢汕乱?。將軍宜枉駕顧之?!?/p>

      值得注意的是,本來有人推薦,諸葛亮完全可以出場了,但是在《資治通鑒》中,又加上了一個司馬徽(德操)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司馬光的行文比《三國志》略高一籌的地方,就在這里:

      劉備訪世事于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眰鋯枮檎l,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p>

      這個材料,是裴松之后來寫到《三國志》注文里的。司馬光是宋朝人,他怎么會比晉朝人陳壽有更多的史料?可能是陳壽沒有看到,看到而沒有采取的可能性比較小?!度龂尽穼懶焓蝗送扑]了一下,劉備就三顧茅廬了,一個人推薦,一去就是三次,多少有點神秘,而有了這條,就足見孔明之聲名遠播了。因為兩個人都說他不是一般的人才,而是一條“伏龍”。反過來看,《三國志》里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在什么地方?“新野”,即今天的河南省境內(nèi)。為什么惜墨如金的史家要特別點出新野呢?這是說諸葛亮名聲實在太大了,在荊州,也就是湖北一帶,他的名聲就很大,到了河南也一樣。所以劉備說,那就讓他來罷,而徐庶卻說,此人“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此時,劉備差一點就犯了個錯誤。原因之一是他還沒有意識到諸葛亮的重要性,原因之二,可能是路途也有點遙遠。他人在新野,而諸葛亮此時在哪里?在隆中,他要跑到湖北襄陽去,挺遠的嘛,起碼也有百來里的距離,跑那么遠的地方見一個書生,這就怪不得關(guān)張不悅了。當然,也有人說,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躬耕于南陽”,這個“南陽”,應該就是湖北襄陽隆中所屬,可是近來南陽有關(guān)方面力爭南陽不在湖北,而在河南,這當然是有關(guān)旅游資源的爭奪。不管是在湖北,還是在河南,不在新野是可以肯定的,而且和新野還有很大的距離。忽略了這一點,就可能不理解為什么劉備對司馬徽那么主動地拜訪,而對諸葛亮,起初好像還有點搭架子。這一點長期被人忽略,原因是被《三國演義》的“三顧茅廬”給誤導了,以為真的像那上面所寫的那樣,臥龍崗就在城外,早上趕去,諸葛亮還沒有起身。不過,由于歷史資料的闕如,今天很難想象劉備是怎么不顧鞍馬勞頓,連續(xù)三次往返的,但,劉備的求賢若渴,倒是表現(xiàn)得相當真誠了。這樣主動的三顧,規(guī)格是很高的,不是一般人能夠配得上的,也不是一般的權(quán)勢者所能做得出的。即便是當年,有些人還是不太相信。裴松之為《三國志》作的注里,引用了當時的史料《魏略》:

      劉備屯于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備性好結(jié)毦,時適有人以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jié)之。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jié)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言曰:“是何言歟?我聊以忘憂耳?!?/p>

      這就是說,不是劉備親自去找諸葛亮,而是諸葛亮主動送上門,劉備還不大理睬,自顧用牦牛尾巴編織一種工藝品。這條史料,陳壽沒有采用,原因他說得很明白,因為諸葛亮自己在《前出師表》說過:“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這是寫給劉備的兒子小皇帝劉禪看的,不可能是胡編?!段郝浴分械氖妨想m然不可靠,卻反映了一種心理,就是劉備不可能大老遠地主動去拜訪一個才二十六七歲,又沒有什么建樹的年輕人,要這樣做一定得有理由。這可能也與《資治通鑒》這本書的性質(zhì)有關(guān)系,人主不是那么隨意的,這也是臣下對君王重視人才的一種期待。(關(guān)于這一點,在學術(shù)上至今仍有爭議。劉嘯先生的《“三顧茅廬”質(zhì)疑》就贊成《魏略》的說法。易中天先生則認為,二者皆有道理,應該是登門自薦、沒有受到重視在前,等到劉備意識到諸葛亮的價值以后,才去三顧茅廬,這期間隔了六年。易先生還認為年齡可能是個障礙。當年諸葛亮第一次見劉備才二十一二歲,四十上下的劉備不輕易相信一個毛頭小伙子,不算奇怪。(易中天:《品三國》,上海文藝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153頁。)

      鋪墊已經(jīng)做得差不多了,又來了一句“因屏人曰”。這說明,二人的談話既是很機密的,又是很親密的。(當然,如果要抬杠的話,會問,這樣機密的對話,后來是誰傳出來的?誰能對這個對話作旁證?)不過從文章來說,隆中對答,開誠布公的全部氛圍就此具備。接下來劉備的語言,措辭是很講究的:先說“漢室傾頹,奸臣竊命”,這當然是指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接下去是: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shù)淺短。遂用猖獗。

      把自己說成“智術(shù)淺短”,這是很謙虛的,很有一點禮賢下士的風度,但是,光看出了這一點,不算是看懂了劉備真正的心思。就在這樣謙卑的話語中,又流露出自命不凡:“孤”,本來是古代王侯的自稱,一般是“人君謙稱”?!稇?zhàn)國策·齊策》:“雖貴必以賤為本,雖高必以下為基,是以侯王稱孤寡不谷?!北砻嫔险f自己德行不夠,實質(zhì)上是說自己天下唯一,老子天下第一。所以,當了皇帝才有正式稱“孤”道“寡”的資格。但在軍閥混戰(zhàn)期間,稱霸一方的軍閥,擅自稱“孤”的也不少見,但那是大權(quán)在握,土皇帝做穩(wěn)了的,稱“孤”才可能是名符其實。劉備此時只是一個寄劉表籬下的縣級武裝部長,而且《三國志》里還說,劉表對于劉備的政治野心,是

      有所懷疑的。居然在這樣的時候,又是當著生人的面,在謙恭的言詞下面,把內(nèi)心南面王的感覺流露了出來,這是說話說走了嘴,還是陳壽曾為蜀官,潛在的正統(tǒng)意識的流露?是很值得鉆研的。劉備此時的實力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而且?guī)捉?jīng)失敗。易中天在他的《品三國》中總結(jié)說,劉備“反復無常地投靠他人,五易其主,四失妻子”。(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頁)手頭只有幾千人馬,卻要統(tǒng)一全中國,二者之間反差如此之大,應該說,是有點可笑的,但是讀者沒有可笑的荒謬感。原因在于,他的用詞完全是一種委婉格的修辭,他不說他要當皇帝,而是說“欲信大義于天下”。信,同申,也就是申張大義、普及大義,讓全國百姓都相信他、接受他的“大義”,至于什么是“義”,他沒有說。權(quán)威字書上說,義者,宜也。就是應該的。但是,不同的人,曹操、孫權(quán)、劉備,對于應該和不應該,南轅北轍,但這并不妨礙“義”、“大義”成為各種互相矛盾的褒義的彈性包裝。顧名思義,大義就不是小義,而是最高尚的義,事實上就是儒家的仁義道德,也就是所謂王道。王道的特點,以德服人,以道德和感召力來服眾,和運用武力爭奪是對立的,最高的理想境界是“垂拱而治”。而劉備所要做的本來就是用武力來爭奪最高統(tǒng)治權(quán),當皇帝,這不是王道,而是霸道。但是,他不說以武力得天下,而說仁義得天下,別人則是以武力、霸道爭做帝位,那就是不義。這有什么道理?沒有什么道理,諸葛亮這樣一個有頭腦的人當然是心領(lǐng)神會。這是漢語修辭中的官話套路,明知語言與事實脫離,卻要用美好的詞語掩飾不美好的,至少是兇險的意圖。用學術(shù)語言來說,叫做能指與所指的錯位游戲,雙方則心照不宣。

      這樣分析,并不是鉆牛角尖,而是考慮到中國傳統(tǒng)的史家筆法:秉筆直書其事。不直接進行評價,但在行文中隱含,這叫做“微言大義”“寓褒貶”。在這里,我不得不提醒一點,當前語文教學講究語感,但是,許多人只是口頭上喊喊而已,到了具體語句,就落空了,充其量不過是現(xiàn)代漢語的語感,而閱讀歷史原文,僅有現(xiàn)代漢語的語感,可能造成語感的麻痹。我看過不少教參和教案,講到劉備的這一段開場白時,僅滿足于把它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劉備于是叫旁邊的人避開,說:“漢朝的天下崩潰,奸臣竊取了政權(quán)。我沒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張大義,但是自己的智謀淺短,辦法很少,終于因此失敗,造成今天這個局面。但是我的志向還沒有罷休,您說該采取怎樣的計策呢?

      從字面上看來,這樣翻譯應該是符合原文意旨的,但是,讀后是不是有一種大煞風景的感覺?如果劉備自稱“我”,還有什么劉氏正統(tǒng)的身價和禮賢下士的姿態(tài)?這就暴露出譯者一點古代漢語的語感也沒有。譯者的語感就是詞匯的表層意義,也就是古代和現(xiàn)代漢語重合的那個部分。而語感之所以要“感”,就是因為,表層的、顯性的語義,是不用感就能明白的,但語感往往不僅僅是顯性的,而且是底層的、隱性的。同一個詞語,古代漢語的語義和現(xiàn)代漢語的語義不完全對等,對等的部分只是表層的部分,如果只看到表層對等的部分,理解就可能貌合神離了。正是由于不對等,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古代漢語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免不了要發(fā)生意義的“水土流失”,而語感,就是對這種“水土流失”的感覺“還原”。

      再舉一個例子,“漢室傾頹”翻譯成“漢朝的天下崩潰”,意思沒有大錯,但是,大量的語感流失了。為什么叫做“漢室”呢?室和朝,有什么區(qū)別?《易·系辭》傳上:“古人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古者宮室貴賤同稱?!薄稜栄拧吩疲骸皩m謂之室,室謂之宮?!睗h室就是漢宮,室還有家的意思,(杜甫:《石壕吏》:“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漢室就是漢家。家是血統(tǒng)關(guān)系的單位,這個室,這個家,是屬于劉姓血統(tǒng)的,因而只有姓劉的才是正統(tǒng),只有“我”才配,別人都不配,所以,別看“我”目前蟄居一隅,但“我”有權(quán)自稱“孤”。如說成“漢朝”,有朝堂、朝政的意思,那是皇帝和君臣對話的地方,沒有血統(tǒng)的聯(lián)系,如果以為“漢室傾頹”,等于“漢朝傾頹”,語感損失就太大了。“漢朝”是一個中性的詞,什么人都可以說,劉備自己這樣說,就沒有血統(tǒng)的、正統(tǒng)的優(yōu)越性了。

      語感的“感”,不是表面上的概念化的意義,而是那些潛在的含量。那些潛在量是很豐富的,又是不很明確的,所以要潛入表面的概念,去領(lǐng)悟、去感受,如果滿足于表面上的概念化的意義,就不需要感了。

      接下去,諸葛亮說話了,這是《隆中對》的主要內(nèi)容。

      要注意的是諸葛亮的視野。在這以前,司馬德操就說過,諸葛亮雖然是個讀書人,但和一般“儒生俗士”的不識時務不同,他是識時務的俊杰。這里,時務、識時務,如果從現(xiàn)代漢語語感上去理解,是有點貶義的,有點不講道義和原則,只看實力,見風使舵的意思,但在古代漢語中,卻是褒義的,因為和俊杰聯(lián)系在一起。這句話很有名,后來廣泛流行,成為常用語。要理解“識時務”,有兩種辦法:一是從字面上去鉆研,時務,就是當時的事務,這里指的是政治軍事事務。但什么叫做“識”?從現(xiàn)代漢語來說,是認識,這里,就不是一般的認識,這就要用第二種方法,從上下文中體悟。這是比較深刻的見識,不但深刻,而且與眾不同,在眾人昏昏,為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為現(xiàn)成觀念所拘之時,能夠清醒地保持自己的見地。

      語感,是一種感覺,一般是可以意會,很難言傳的,我們試從文本的上下文中去驗證,去具體化,去豐富。

      諸葛亮的識時務,識在哪里呢?請看他對形勢的分析。

      劉備的來意很明確,提出漢室的傾頹問題,他所說的大義,是針對“竊命”的“奸臣”,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要知道劉備是接受過漢獻帝血寫的衣帶詔,要鏟除曹操的,當然,鏟除了曹操以后,其他實力強大的人士,如孫權(quán)等等,也在掃除之列,只有把他們統(tǒng)統(tǒng)收拾干凈,自己才有可能統(tǒng)治天下。眼前的現(xiàn)實是:劉備剛剛從曹操那里溜出來,曹操的優(yōu)勢人馬快要打上門來了,所以劉備滿腦子就是這樣一個大敵,只要把曹操滅了,大義就沒有問題,但是,諸葛亮卻迎頭給了一下棒喝:曹操不能碰。他擁有百萬之眾,這是軍事優(yōu)勢,而且他還有政治優(yōu)勢,“挾天子而令諸侯”。挾,就是挾持,和劫持人質(zhì)差不多,打著王朝合法性的正統(tǒng)旗號。閣下這么一點力量,是沒有辦法和他較量的。另外一個,劉備沒有來得及考慮孫權(quán),因為還沒有和他打過交道,劉備一直在中原打仗,在逐鹿中原的核心,眼光沒有注意到盤踞江東的孫權(quán),這是由他的處境決定的。他一直在被動應付,因而,把被動的局部當成了全局。諸葛亮和他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對全局了如指掌。他指出,孫權(quán)這個人也不能碰,他的政權(quán)已歷三世,樹大根深,而且地形很是險要,人才又很眾多。不但不能有什么圖謀,而且要和他“為援”,相互援助,結(jié)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對抗曹操。

      這是暫時圖生存的必要,而最終自己要申張大義,就要有自己的力量,就得有自己的地盤,而要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自己的根據(jù)地,就不能啃硬骨頭,要往軟處想。哪里是軟骨頭呢?這恰恰是劉備思想的空白。諸葛亮提出兩個地方是可以成為根據(jù)地的,一個就在眼前,荊州,領(lǐng)導人劉表是軟弱的;一個遠在四川,不在中原政權(quán)逐鹿之中心,那里簡直是個軍事和政治角力的空白。

      這就叫作識時務。這種識時務,把力量對比看得很清楚,把宏觀的強勢和弱勢,用邏輯的對比加以突出,這種高瞻遠矚的政治視野,把劉備從糾纏眼前生死存亡中解放了出來。

      這么說來,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的宏觀眼光令人驚嘆,但是如果只有宏觀,可能是不夠的,具體到荊州和四川,諸葛亮也不乏微觀的分析。諸葛亮分析荊州,是這樣說的:

      荊州北據(jù)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

      荊州當然是一個局部,但是,這個局部卻在中心,有總攬東南西北全局的態(tài)勢。北據(jù)漢沔,就是北面聯(lián)系著漢水和沔水,可以直通漢中;南面,把南海的財富收羅起來;東邊就是吳國的都會;西邊,就是巴州和蜀州。諸葛亮表述這種以局部統(tǒng)攝全國的策略,用了四個排比句,每句中間都有一個動詞(據(jù)、盡、連、通),本來意思是一樣的,就是便于聯(lián)系、取其便利。但用詞不能相同,要有變化,同中求異。這種表達方法在排比句中,在古代散文中,尤其考究,如,《岳陽樓記》:“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通、極)《滕王閣序》:“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襟、帶、控、引)都屬于用一類動詞,關(guān)聯(lián)起局部和全局的修辭手法,這是矛盾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其主不能守”。這樣,諸葛亮就把劉備的思路輕松地拓開了:這是老天爺送給你的根據(jù)地啊!從這里就可以“西通巴蜀”,而巴蜀那里的當權(quán)派則更差,諸葛亮用了兩個詞來形容:“暗弱”,既愚昧,又軟弱,要得到這樣的地盤并不太難。

      諸葛亮為劉備設(shè)計的戰(zhàn)略是:

      第一,根據(jù)地:“跨有荊益,保其險阻。”把這兩個地方作為根據(jù)地,利用其地形險要,以保全自己的實力。

      第二,外交政策:和后方的少數(shù)民族和好,鞏固后方;和孫權(quán)組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對抗強大的曹操。這么復雜的問題,只用了兩個對仗短句:“撫和戎越,結(jié)好孫權(quán)?!背浞直憩F(xiàn)了對仗句的概括力。

      第三,內(nèi)政方針:“內(nèi)修政治,外觀時變。”又是兩個對仗性質(zhì)的短句。

      文章題目是極大的,形勢是很復雜的。諸葛亮的邏輯層次一共有以下幾個:第一,硬骨頭不要啃,曹操和孫權(quán)都很強大,一個不可爭鋒,一個只能聯(lián)合。第二,要找自己的根據(jù)地,軟骨頭趕快吃。頭一塊荊州,牽動全國,很容易得手;第二塊益州,那里更軟,而且是個注意力的空白。第三,有了根據(jù)地,要鞏固后方,要減少敵人。第四,養(yǎng)精蓄銳,等待時機。自己要爭氣,讓自己的基礎(chǔ)力量鞏固起來。最后的結(jié)論是:

      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

      請注意,諸葛亮在這里的話語和劉備有相同之處,也有根本的不同。劉備說,他要申大義于天下,那是開頭的官樣文章,用王道包裝霸道。到了這個時候,諸葛亮覺得不用羞羞答答、躲躲閃閃了,干脆就是“霸業(yè)可成”。諸葛亮敢于用“霸業(yè)”這兩個字,充分說明了兩個人已經(jīng)換了一套話語,至于“情好日密”到導致劉備的老哥兒們關(guān)羽和張飛的不悅,不過是二人心心相印的一種效果罷了。

      文章的立意在于:身居隆中、地處偏僻、名不見經(jīng)傳、實足年齡二十六歲的小青年,未出茅廬,天下三分的戰(zhàn)略盡在指顧之間。二百多字,如此簡潔,又如此深邃,這是中國史家筆法的精粹,也是中國文學語言的神品。

      當然,這是《資治通鑒》的文本,《三國志》中,諸葛亮的話還不僅限于對現(xiàn)狀的分析,他還有對未來的暢想: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后來的歷史證明,孔明的這些話,是太樂觀了,對自己的才能太自信了。從史學來說,這是諸葛亮的不足。陳壽在《三國志·諸葛氏集》中,對他在大權(quán)在握,宏圖大展之際,做出這樣的總結(jié):“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于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當此之時,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包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蕩宇內(nèi)。”他擔憂自己不在之日,沒有人能完成統(tǒng)一中原的大業(yè),于是屢屢用兵,但鮮有建樹。這當然有許多原因,其中之一是,關(guān)羽破壞了他的和孫權(quán)結(jié)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路線,其二就是,他自己的才能畢竟有限。陳壽在《三國志·諸葛氏集》中說他“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yōu)于將略”。說白了,就是他是個行政干才,但不大會打仗?!度龂萘x》寫他六出祁山,勞師動眾,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故杜甫說他“出師未捷身先死”。

      諸葛亮初見劉備時,倡言只要派一上將和劉備一起出征就能輕易取得勝利,是自信得有點天真了,但從文學上來說,這是很生動的一筆,正表現(xiàn)了這個二十六七歲的年輕人,多多少少有點浪漫,有點天真的空想。然而從史學來看,畢竟為后來的實踐所證偽,這種不切實際的空談,司馬光是不可能贊賞的,所以,把它刪減了。

      作 者:孫紹振,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編 輯:王朝軍 zhengshi5@sina.com

      猜你喜歡
      隆中對三國志劉備
      讀懂劉備
      海峽姐妹(2020年11期)2021-01-18 06:16:24
      掌握類文閱讀方法 提升文言文教學質(zhì)量——以《三顧茅廬》《隆中對》《出師表》類比閱讀為例
      甘肅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 08:24:56
      稱象
      大話三國志
      劉備與徐州
      《三國志演義》的“知遇”之感
      名作欣賞(2017年25期)2017-11-06 01:40:12
      隆中對
      學生天地(2016年20期)2016-05-17 05:46:56
      堪與千古《隆中對》媲美的《窯洞對》——“全國代表”考察延安
      公民與法治(2016年7期)2016-05-17 04:11:16
      劉備的愛
      小說月刊(2014年2期)2014-04-18 14:06:43
      劉備別具特色的用人之道
      軍事歷史(1996年1期)1996-08-20 07:15:32
      南郑县| 河西区| 兴国县| 东山县| 平南县| 互助| 阳新县| 榆树市| 闻喜县| 万年县| 林甸县| 南郑县| 安岳县| 台南县| 浮梁县| 台北县| 麻城市| 邢台县| 吉林省| 海城市| 陈巴尔虎旗| 济宁市| 芦山县| 大英县| 奉节县| 炉霍县| 周宁县| 明星| 安宁市| 乐昌市| 正宁县| 昌图县| 斗六市| 永顺县| 隆昌县| 余干县| 蓬莱市| 广德县| 新沂市| 饶阳县| 丽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