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曙巖
開原市中醫(yī)院,遼寧開原 112300
五更瀉又名“雞鳴瀉”、“腎瀉”,一般都由于脾腎陽虛、腎關不固導致?!毒霸廊珪酚性?“腎中陽氣不足,則命門火衰,陽氣極盛之時,則令人洞泄不止也”。說明了疾病的病理變化。然而筆者近日卻遇到1例肝郁脾虛導致五更瀉的病例,現報道如下。
王某,60歲,男。2010年10月來診。
患者自述腹瀉1年有余,近1個月每日早晨6時左右即腹痛欲瀉,大便清稀,瀉后腹痛略有緩解。小便清長,口渴但是不喜飲水。常有噯氣,兩脅脹滿不舒?;颊咴诜纳裢钄翟?但是未見明顯效果。察看舌苔較干,舌質未見異常,但脈象弦數有力。辨證分析為肝郁犯脾、脾不運化所致,治以清熱利濕、運脾止瀉。
藥用痛瀉要方加減:白芍20 g,防風10 g,陳皮10 g,枳殼5 g,烏藥10 g,黃連10 g,白術10 g,茯苓15 g,滑石20 g。服用1周后腹痛腹瀉減輕。繼上方加黨參10 g,砂仁10 g,以進一步健脾祛濕,并服用逍遙丸以疏肝理氣,共服藥1個月。患者腹痛腹瀉消失,舌苔、脈象轉向正常,至今未見復發(fā)。
本例患者自述平時性格內向,常有思慮過度之時,致使肝氣不舒,失于條達;橫逆犯脾,脾運無權,濕邪停于其中;加之患者年事已高,腎氣漸衰,濕熱阻遏,使腎陽之氣欲所不能,遂于陰寒極盛之時,陽氣升發(fā)更難,腎關失司而泄瀉。本例辨證要點是瀉后腹痛,噯氣,脅脹不舒,與脾腎陽虛的瀉后則安區(qū)別。此乃邪位于中,雖瀉但濕熱之邪不能排出,故四神丸不能取效。結合脈象為肝郁脾虛,濕熱壅滯。遂用白芍柔肝止痛;防風瀉肝祛風;白術健脾;陳皮、枳殼、烏藥理氣;黃連、茯苓清熱祛濕;滑石引濕熱排出,以冀疏肝扶脾、祛濕止瀉,則使本病得愈。
并囑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生活中要做到樂觀、開朗、遇事豁達。還要注意加強鍛煉,如經常去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以強腰壯腎,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