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農地確權確地:實踐及其出路——基于湖北省五個地區(qū)的調查思考

      2011-08-15 00:46:17劉燕舞
      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 2011年4期
      關鍵詞:村組稅費農地

      劉燕舞

      (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4)

      一直以來,關于農村土地確權到戶,既是農地政策實踐的討論熱點,也是關于農地學術研究的熱點。主流觀點一般均認為,只要將農村土地權屬弄清楚了,就一切妥當了。如楊小凱先生曾經就指出,農地產權不清晰的話,人就不文明[1]。徐勇先生等認為,實踐中的政府、企業(yè)、集體及農民之間的地權與地利糾紛就是由農地產權不明晰、不穩(wěn)定以及不平等導致的[2]。鄂玉江指出,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出路就在于農地確權[3]。還有學者指出,只有農地確權了,產權清晰了,農地流轉才能有效進行[4]。通過農地確權,農地集體產權的低效率問題可以逐步被克服,農業(yè)規(guī)?;洜I以及農村建設用地直接入市等就成為可能[5]。

      從此前農地權屬關系的混亂狀況來看,農地確權當然是至關重要的,也是十分必須的,因此,主流觀點關于農地確權的知識體系無疑有其正確性。然而,是否農地確權了,農村問題尤其是農地問題就萬事大吉了呢?根據我最近幾年來的調查發(fā)現(xiàn),抽象意義上的農村土地確權在實際生活中并非關鍵,最為緊要的在于事實意義上的農地確權也即落實確地到戶,實現(xiàn)“權到”與“田到”同步而非“權到田不到”的窘況。本文即是根據我近幾年在湖北京山、沙洋、大冶、洪湖和應城五地的調查經驗而就此展開的一些討論。具體說來,本文旨在梳理農地確權實踐的緣起、現(xiàn)實、后果、農地糾紛加劇的原因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出路。

      一、確權確地的緣起

      我們先簡要考察為什么要確權確地。

      調查發(fā)現(xiàn),京山、沙洋、大冶、洪湖與應城五地,分田到戶的時間基本均在1981年左右。以1982年為起點,第一輪承包時間至1997年滿,因此,在1997年時便開始了第二輪延包工作。從 1982年至1997年間,上述五地的農地制度實踐均有差異。

      第一,關于分田到戶承包的方式。洪湖在開始時,基本采用按三代以內的家庭聯(lián)合體為基本單位采取劃片承包的方式,后續(xù)實踐盡管完全分田到戶,但剛開始時的劃片承包的土地格局并沒有改變,因此,后續(xù)的承包方式與其說“到戶”,不如說像是家庭聯(lián)合體內部的“分家析產”。而其他四地則在開始之時便基本采取一次性到戶的承包方式,且承包戶的關系極其松散。

      第二,關于人均耕地面積。上述五地,除大冶人均耕地在1畝左右以外,其他四地人均耕地均在2畝以上,且京山、沙洋和應城的實際耕地面積一般均在3畝以上,多者甚至多達四畝。

      第三,關于農業(yè)稅費。1990年代開始,農業(yè)稅費在上述五地均顯著增長,1995年至1999年間基本達到頂峰,最高者畝均負擔達380元以上,較低者畝均負擔也在150元以上。

      第四,關于農地調整。由于上述三大差異,使得土地調整在上述五地同樣呈現(xiàn)出差異。除洪湖自始至終基本沒有進行調整外,其他四地基本按三年小調五年大調的辦法經常性地調整土地。其原因在于,洪湖的土地利益因其劃片承包的格局基本可以實現(xiàn)家庭聯(lián)合體內部的調整,而其他四地則必須在家庭與家庭之間進行調整。進一步地,我們發(fā)現(xiàn),另外四地中,除大冶因人均耕地面積較少而利益沖突并不是十分突出外,京山、沙洋和應城三地則因其人均耕地面積較多而牽涉的利益沖突也就較為突出。

      第五,關于土地流轉集中。基于前述四點,洪湖地區(qū)基本在家庭聯(lián)合體內部流轉集中,大冶地區(qū)則要么拋荒部分土地,要么就自然地出現(xiàn)“侯安杰現(xiàn)象”,即向種田大戶流轉集中。另外三地則因為戶均耕地基數(shù)較大,而農業(yè)稅費又較重,從而負擔太重而出現(xiàn)了嚴重的拋荒現(xiàn)象,每個行政村拋荒面積高達幾百甚至上千畝的情況并不鮮見。

      第六,關于解決拋荒的措施。其一是低價流轉給村組干部;其二是低價流轉給普通村民;所謂“低價”一般在每畝50元至150元不等,基本為當時畝均農業(yè)稅費負擔的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不等。其三是將拋荒地流轉集中到村組集體然后挖成魚池或植樹造林,從而變成村組集體的資源;其四則是從外地引進移民,幫助他們落戶并獲得土地,然后讓他們承擔相應的農業(yè)稅費,既有部分全額承擔的情況,也有部分低價承擔的情況。

      到此為止,因為拋荒,而在上述五地的某些地方尤其如沙洋、京山和應城等地,1997年的二輪延包就走了過場,基本沒有真正落實,而加上各種土地流轉情況,使得土地權屬同樣變得復雜不清。在2002年稅費改革全面啟動后,因負擔減輕,開始出現(xiàn)部分拋荒農地者回流要地的現(xiàn)象,大量農地糾紛也隨之出現(xiàn)。正是在這些背景下,2004年,湖北省啟動了完善二輪延包的戰(zhàn)略決策,內在目的其實是在新形勢下對1997年的二輪延包進行實質性的“補課”。

      二、確權確地的實踐現(xiàn)實

      2004年的完善二輪延包政策的實踐,在各個地區(qū)差別極大,甚至在同一行政村內部的各小組之間也呈現(xiàn)出很大的差異,擇要來說,有如下幾種情況。

      第一,完全按1997年二輪延包時的數(shù)據重新確權確地,這種情況在上述五地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但并不是處理方式中的主流部分。

      第二,以1997年二輪延包的數(shù)據為基準,對留在農村種田的農戶與拋荒外出的農戶實行區(qū)別對待的辦法,在田畝的優(yōu)劣與面積的多少上大多側重優(yōu)先照顧種田農戶,然后才考慮拋荒農戶。這種辦法又可以細分為兩種情況,其一是適當優(yōu)先照顧種田農戶,而對于拋荒農戶同樣以較大程度的權利支持,部分村則將拋荒農戶的田以1997年的數(shù)據為基準,然后在此基礎上以60%—80%不等的辦法處理,也即原有田畝面積如果有10畝的,則可以按6—8畝的數(shù)據進行確權。其二是嚴重優(yōu)先照顧種田農戶,適當考慮拋荒農戶的生存利益的。采取這部分策略的村莊多以給予拋荒農戶人均0.5—1.5畝不等的口糧田進行確權,而將剩下的部分則給予種田農戶確權。

      第三,本地種田農戶的利益嚴重保護,外地遷入的種田農戶的利益嚴重受損,拋荒農戶獲得適當利益。這種辦法基本采取不動本地種田農戶的田,將外來農戶按人口均分后,將其原來流轉集中剩下的大量農田拿出來重新分給拋荒農戶的情況。

      第四,爭取到國土整治的項目,將整理土地多出來的田分給拋荒農戶,其余農田均不動。

      第五,將流轉集中到村組集體的農田拿出來分給拋荒農戶,其余農田不動。

      上述五種辦法,第一種、第四種與第五種均只占少部分,第二種和第三種占主要部分,且又尤以第三種情況較為普遍。但盡管如此,問題還在于上述五種辦法中,除第五種比較好落實外,其他四種辦法均存在困境,簡要來說就是該拿田出來的不愿意拿出來,該要地的農戶卻要不到地。

      不愿意將田拿出來的農戶的理由主要有四條:

      第一,他們墊交了當時拋荒農戶的農業(yè)稅費。

      第二,當年村組集體欠有他們的錢。這一條實際上就是我們經常討論的村級債務,其中村級債務主要由墊交農業(yè)稅費、興辦村級企業(yè)以及其他為各種升級達標活動而負有的債務構成。這三個方面中,在中部農村如湖北省,墊交農業(yè)稅費是一個最重要的部分,而這一部分中很大一部分又是應對當時拋荒外出農戶的農業(yè)稅費而形成的。債務的形成又由從信用社等金融機構貸款和向農戶集資借款而構成。稅費改革特別是取消農業(yè)稅后,村級債務采取鎖定的辦法,這對于欠信用社等金融機構的債務來說,問題不大。然而,對于欠分散的農戶的借款來說,則問題極大。這兩種情況在上述五個地區(qū)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其中,像應城一帶的農村,向農戶借款而形成的村級債務尤其嚴重。由是,這些村級債務的債權人在2004年完善二輪延包政策的實踐過程中也就抱著嚴重不合作的態(tài)度。

      第三,即使沒有上述兩條,一般占地較多的農民也認為,他們當時已經交納了農業(yè)稅費,而拋荒農戶將田一拋了之,如果拋荒農戶對于農田想要就要,想拋就拋,那么,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那些交了農業(yè)稅費的農戶就認為他們的利益潛在地受到了損害。

      第四,部分完全因為人口結構變動而形成人少地多的家庭援引相應的國家政策,認為《農村土地承包法》中已明文規(guī)定,承包期內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因此,他們沒有理由應該將田拿出來重新分配。

      與之相反,對于要田的農戶來說,他們又分成兩類,一類即是由于人口結構的變動,部分家庭人多地少,他們按照村莊成員權的原則,認為只要是村莊的戶籍人口,就應該有一份土地,不然,“難道讓我們餓死不成?”,他們如是說。另一類則是上述拋荒農戶。

      拋荒農戶要田的理由是:

      其一,之所以當年拋荒是因為高額的農業(yè)稅費“逼”的,不然,“誰愿意拋掉土地,背井離鄉(xiāng)外出求生存?”,他們卻如是說。因此,在他們看來,拋荒并不是他們的錯誤,而是由于政策的變動造成的,并認為政策變動所造成的不利后果不應由他們承擔。

      其二,與上述人多地少的農戶的理由一樣,他們中的部分人也僅持一個簡單理由,即是這個村莊的人就應該有一份自己的土地,除非自己現(xiàn)在放棄這一權利。

      其三,他們認為,他們拋荒的后果的實質與村莊中沒有外出的種田農戶欠繳農業(yè)稅費的后果的實質是一樣的。因為,拋荒是為了躲避農業(yè)稅費,而沒有拋荒的農戶也有不少是欠繳或沒交農業(yè)稅費的,既然后來免除農業(yè)稅費并鎖定債務能夠不再追究這部分農戶的責任,那么相應地也就不應該對他們當年的拋荒行為“吹毛求疵”。如此一來,既然這部分農戶能夠分到農田甚至還能獲得照顧,那么,他們也理應享受同樣的權利,不然就是對他們的“不公平”,“同是一個村的人,難道我們是后娘養(yǎng)的?”。

      要地者與不愿意將地拿出來者,兩者之間激烈沖突,并造成了一系列后果。

      三、確權確地留下的后果

      2004年的完善二輪延包政策在具體實踐中盡管努力追求確權確地,即將農地權屬確證清楚,將農地實在地確證到具體農戶,但現(xiàn)實境況中卻因為我們上述討論的現(xiàn)實問題而造成了一系列后果。擇要來說有六。

      第一,土地占有極大不均的局面已經形成,有者田連阡陌,無者無立錐之地。我2008年在京山農村調查時發(fā)現(xiàn),村中戶有土地在30畝以上的不在少數(shù),部分農戶甚至在50畝以上,而有的農戶卻無寸土[6]。2009年底至2010年初,我到沙洋農村調查時亦發(fā)現(xiàn)同樣的問題。2010年底至2011年初,我到應城農村調查時更發(fā)現(xiàn),有田者占地面積在80畝甚至100畝以上的不在少數(shù),無田者同樣無寸土。這種占地分化的極大差距既有因人口結構變動而造成的,如我此前調查的貴州綏陽農村在這一方面的表現(xiàn)尤其突出[7],但本文所述的湖北經驗顯示,更多的還是因為自1997年二輪延包至今的農地政策實踐所造成的。更嚴重的問題還在于,農地正越來越向兩種群體集中。其一是既有和現(xiàn)有村組干部。其二是村中的強勢群體或惡霸地痞。村組干部、強勢群體或惡霸地痞中的無地者或少地者能要到地,他們回來將看中的田“插好標”就變成他們的田了,即使沒確權到他們戶頭卻能實際占有土地。而對于有地或地多的村組干部、強勢群體或惡霸地痞,他們不想把土地拿出來就能實際地占有,即使同樣將他們的土地確權給了別的農戶,其他人仍然不可能從他們那里事實上要得到地。

      第二,無地者或少地者以沒有土地為由,阻止各種村莊公益事業(yè)建設。取消農業(yè)稅后,村中的各種公益事業(yè)要么完全辦不起來,要么依托一事一議勉強能辦的卻在資金籌集上是應該按人口還是按田畝計算無法達成一致,如果按田畝,以有田人口計算,根本無法承擔任何一項資金略高的公益事業(yè)建設,如果按人口,無地或少地的農戶則會以沒有或少有土地為由拒絕承擔任何相應的義務,“天上鳥飛過,我卻找不到一塊屬于我打鳥的泥巴巴,憑什么還要我出錢呢?”。

      第三,大量涉及地少或沒有土地的危害農村穩(wěn)定的上訪頻繁發(fā)生。少地者或無地者,以及權到而田不到者,向各級政府上訪反映情況,伸張各自的“權利”,到鎮(zhèn)、縣兩級政權上訪者,可謂絡繹不絕,到市、省兩級上訪者亦不乏其人。有些生存陷入困境而又沒有土地的農戶甚至直接拿著農藥瓶子到政府部門以生命威脅“請命”。盡管有些土地已經確權到農戶,但權到田不到的局面使得權利的確定并沒有用處,而僅停留在紙面上。同時,盡管各級政府有意識地引導農戶根據土地確權證書到法院通過法律訴訟的途徑解決,然而,除了采取上訪的行政救濟方式外,通過法律訴訟救濟的情況在我所調查的上述五個地區(qū)均寥若晨星。

      第四,村莊內部亦糾紛四起,有直接針對村組干部的,有直接針對農戶自己的,口水戰(zhàn)、肉搏戰(zhàn)甚至白刃戰(zhàn)不斷上演。我最近到某地調查便發(fā)現(xiàn),口水戰(zhàn)幾乎是家常便飯,而肉搏戰(zhàn)和白刃戰(zhàn)亦不斷出現(xiàn),不斷刺激著人們的神經。據我統(tǒng)計,每個村莊每年因農戶要地以及農戶不愿意拿出土地進行分配的糾紛至少均在10起以上。

      第五,村莊人際關系緊張,村莊逐漸變得越來越疏離,作為熟悉與親密的村莊共同體不斷解體或面臨解體的局面。導因于上述四點,村莊人際關系越來越緊張,原本友好的關系受到嚴重威脅,兄弟反目,朋友背義的事件不勝枚舉。

      第六,無地者或少地者在經過幾年的無效抗爭后,開始以破壞性的手段獲取自己的利益,嚴重危害村莊公共福利的供給與農業(yè)生產的安全。從2004年至今,不少無地者或少地者不斷采取上述各種手段抗爭,但大多收效甚微。于是,他們開始將村中的荒山、荒地據為己有,更有甚者,部分無地農民直接將灌溉用的堰塘推成農田或直接改變灌溉用途而據為己有后改成魚池。我在某村調查時發(fā)現(xiàn),其中僅一個小組的總共占地約100畝的18口堰塘全部被推成農田,由此,該小組近500畝旱澇保收的農田重新開始了望天收的困境。

      四、新的壓力及矛盾的加劇

      上述六大后果正在加劇,并且伴隨兩種主要情況的變化而出現(xiàn)新的壓力,從而使得矛盾更加復雜,也更加激烈。

      第一,附著在土地上的利益的增長。這又主要包括如下兩個方面。

      其一,各種與土地有關的涉農補貼逐漸穩(wěn)步增長。正如我們前述拋荒的邏輯所在,除涉農補貼本身的穩(wěn)步增長外,還因為如京山、沙洋、應城和洪湖等地人均耕地較多,從而戶均耕地也較多的地區(qū),其涉農補貼的戶均總有數(shù)字也較大,由此,利益更加明顯,沖突也就更加激烈。

      其二,糧食價格的穩(wěn)步增長。一方面,國家正逐漸提高糧食收購的保護價,另一方面,糧食市場本身的價格在迅速增長。由是,導因于上述戶均數(shù)字較大的耕地,從而帶來戶均糧食產量較大,以致糧食生產的收益也較大的情況也就更為明顯,同樣,沖突也就如影隨形地更為突出。

      第二,兩種農民工的返鄉(xiāng)形式加劇了當前形勢的壓力。

      其一,因自身年齡增長,而必須自然返鄉(xiāng)務農的農民工。這種類型的返鄉(xiāng)農民工每年每村都有幾個,如果他們沒有土地的,退回農村后,最穩(wěn)妥的生存辦法就是種幾畝地,因此,他們要地的愿望極為迫切,對當前基層政權以及基層組織的壓力也較大。根據我的調查,每個村莊幾乎每年都有此種糾紛的出現(xiàn)。

      其二,因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而帶來的被迫返鄉(xiāng)務農的農民工。這種類型的返鄉(xiāng)農民工在2008年下半年以及2009年上半年因金融危機而失業(yè)返鄉(xiāng)的情況特別多,由此,那近一年的時間內,也是當時農地糾紛的第二次高潮(第一次農地糾紛高潮即是2004年和2005年完善二輪延包政策進行和持續(xù)的時候)。此外,正如本文前述附著在農地上的利益的增長而帶來的壓力那樣,現(xiàn)在已經開始出現(xiàn)因涉農補貼的持續(xù)增長與糧食價格的持續(xù)增長而帶來的第三次農地糾紛高潮。

      五、解決策略

      如何化解當前因1997年二輪延包走了過場以致2004年的完善二輪延包又與當時的稅費改革以及緊隨其后的取消農業(yè)稅政策而形成的困境,是當前極為需要慎重考慮并積極處理的重要問題。在我看來,根據我們前文所分門別類的探討與分析,同樣應該以分類的思路來化解當前的矛盾,擇要來說有如下七個方面。

      第一,對于強勢群體尤其是地方惡霸地痞勢力把持的非確權到其戶的農田,應對其行為實施強力打擊,將其多余的農田強制拿出來重新分給新增人口以及拋荒農戶。

      第二,對于強勢群體中尤其是當年拋荒農田被迫流轉到戶的村組干部應區(qū)別情況對待,有正當理由的應補償其合理利益,補償完合理利益后,其多余的農田同樣應該重新拿出來進行分配。

      第三,對于確權到戶卻未能確地到戶的農戶,在現(xiàn)實情況下,應采取政治手段與法律手段并舉的工作,確保能夠權到的同時田也到,其中,政治手段應以對未確權卻占有農田的農戶說服教育為主,適當時候可以考慮行政處罰,法律手段則不能讓分散的單個農民自己去采取法律救濟,因其金錢與時間成本太高,在目前的現(xiàn)實處境下,這一做法無異于是“卸包袱”,合適的辦法是應以政府為主體或至少支持以村組集體為主體來采取法律救濟的辦法。

      第四,對于第一條和第二條以外的當時確實代交或墊交農業(yè)稅費的占有多余農田的普通農戶,應支持他們當時的合法正當利益,可由相應的拋荒農戶補償其墊交或代交的農業(yè)稅費,然后再實質性地取得確權到戶的農田。

      第五,對于要田者,如果確屬當年沒有承擔任務義務便拋荒外出的,如果其重新要田,僅以村莊成員權為由的,不予支持,如果不愿意補償接收其農田者的正當利益,則視同其放棄要田的權利處理。因為,即使當前占有農田者,當年在接收拋荒農田時也并非按照全額代交或墊交農業(yè)稅費的,大部分都只支付相當于當時每畝農田轉包的租金額。因此,要求拋荒農戶補償這部分利益是合理的,不然就會縱容這種從長遠來說危害村莊秩序的行為。

      第六,對于涉及與農戶有關的村級債務的,同樣應分類處理。其一是,對于已經還清本金的甚至多于本金的,其憑借高額利息所形成的債務為由而繼續(xù)占有超出其確權部分農田的農戶,不能支持其行為。其二是,對于未還清本金的農戶,應從新增涉農補貼中拿出部分比例還清其本金,然后不再支持其繼續(xù)占有多余確權的農田的部分。事實上,根據我的調查,當前村級債務中嚴重危害包括土地確權在內的村莊治理事務的僅僅只是涉及農戶的債務部分。而這當中又分三種情況,其一是,既有村組干部的債權,其本金90%已憑借當年的高額利息還清;其二是,村中強勢群體的債權,其本金90%以上同樣憑借當年的高額利息已還清。其三是,部分普通村民的債權,則70%以上的農戶其本金都還沒有還清。但這三種情況中,從債務構成的數(shù)額來看,前兩種占比高達80%左右。由此,我們會發(fā)現(xiàn),危害村莊治理事務的村級債務,其實并沒有當前學界和政策界想象中的那樣嚴重。

      第七,對于移民進來的農戶的權利,應更加注意保護。根據調查,我們發(fā)現(xiàn),移民進來的農戶通常在1997年前后接收了大量拋荒農田,且往往承擔了所有接收拋荒田農戶中所負擔的最高額的稅費,比如一般本地農戶以50元每畝接收拋荒田的,外地移民進來的農戶則基本在100元到150元一畝。而在2004年完善二輪延包時,當年開車去接他們來落戶的本地人又開始以其外地人的身份以“驅趕”作為威脅而讓其拿出所有多余的農田,且不補償其任何利益。因此,我認為有必要特別慎重地注意保護這一群體的利益,至少應補償其當時所承擔的農業(yè)稅費的損失。

      根據上述七種辦法,我認為應能較好地化解當前的矛盾,緩解第三次農地糾紛高潮對當前農村穩(wěn)定所造成的壓力。

      六、進一步的討論

      當前農村土地確權確地的現(xiàn)狀及其所形成的系列后果,本質上與農村內部特別注重的利益平衡機制有關。事實上,不僅僅是農地確權的實踐,幾乎所有農村治理事務均與此有關,如當前農田水利困境的形成[8]。農業(yè)稅費高企時,對于部分農戶拋荒外出的行為,大多數(shù)地方政府及基層組織干部均束手無策,除了消極地化解部分負擔外,對于這一嚴重打破當時農村的利益平衡機制的做法并沒有任何有效的處理。此后的稅費改革,特別是取消農業(yè)稅的戰(zhàn)略舉措,其積極意義自不待言,因為這一政策使農民告別了延續(xù)達數(shù)千年的“皇糧國稅”。然而,客觀上由于當時農村形勢的復雜局面,此一政策的消極面也不容忽視,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在前述基礎上繼續(xù)打破了農村的利益平衡機制。我國農村是一個經歷了人民公社時期的平均主義洗禮過的社會,其對于公正與平等的強烈需求一直有著深刻的傳統(tǒng)。因此,在確權確地的實踐上,就會因為利益的不平衡而出現(xiàn)前文所述及的各種力量之間的沖突及其相應的行為邏輯。而本文所述及的七條辦法以解決當前的問題,其邏輯出發(fā)點仍然在于調整利益,使之盡量平衡??梢詳嘌缘氖?,如果利益分化越嚴重,那么,相應的問題也會越嚴重,而不會自動消解。

      此外,還有必要進一步討論的是關于“規(guī)模經營”的概念。當前學界的主流話語主要強調土地的大規(guī)模流轉集中然后實行大規(guī)模經營。基于此種前提,對于本文中所提及的諸如土地嚴重分化的問題自然也就不在他們擔憂之列,相反,正是他們期望出現(xiàn)的所謂必然結果。然而,事實上,根據我們長期調查及多方比較后發(fā)現(xiàn),只要不改變農地使用性質,那么,大規(guī)模經營對農民增收并沒有實質性的影響[9]。不僅如此,大規(guī)模經營對糧食生產的產量有負面作用。以上述五地為例,根據我們的調查,只要土地超出30畝的面積,一對成年夫妻就勢必會采取粗放經營的辦法,如此一來,糧食不僅不會增產,且還會適當減產。以水稻為例,每畝減產量在100公斤左右。相反,如果耕種面積在20—30畝以內,一對成年夫妻基本可以做到精耕細作,從而盡可能地使糧食產量增加或至少不讓其減產。在此意義上,我們認為中央一直強調要推進“適度規(guī)模經營”的提法是無比正確的。但是對于何為“適度”卻一直沒有一個標準。我們根據調查后發(fā)現(xiàn),這個“適度”的“規(guī)?!?,其上限當在30畝,其下限當在15畝。以本文的經驗為例,除大冶農村外,其余如京山、沙洋、洪湖、應城等地農村,其戶均實際耕地規(guī)模均在15畝至20畝之間,一般家庭中通過自發(fā)性的土地流轉集中耕種外出親戚的農田基本可以達到30畝左右。因而,這些地方的農村嚴格來說均是符合“適度”的標準的,基本上也是最有利于貨幣與產量雙增收的。由是,以“規(guī)模經營”或“土地流轉”等話語來回避當前農村確權確地所形成的一系列后果也就沒有成立的理論基礎與經驗基礎。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本文所提出的問題及其解決措施也才有強烈的實踐意義。

      [1]楊小凱.土地產權與憲政共和[N].南方周末,2003 -5-26.

      [2]徐勇、項繼權.確權:文明與和諧的基礎[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1.

      [3]鄂玉江.解決三農問題重在為民確權[J].農業(yè)經濟,2004(1):10.

      [4]鄭建華.農地確權與農地流轉互動機制初探[J].農村經濟,2009(8):23.

      [5]嚴冰.農地確權[J].經濟體制改革,2010(3):99.

      [6]劉燕舞.金融危機對不同類型農民工的影響及其對策分析——基于湖北省京山縣鄂村的個案研究[J].東岳論叢,2009(7):49-52.

      [7]劉燕舞.反思湄潭土地試驗經驗——基于貴州省綏陽縣鳴村的個案研究[J].學習與實踐,2009(6):116-120.

      [8]劉岳、劉燕舞.當前農田水利的雙重困境[J].探索與爭鳴,2010(5):42-45.

      [9]賀雪峰.地權的邏輯——中國農村土地制度向何處去[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

      猜你喜歡
      村組稅費農地
      試論農村村組職能社區(qū)化
      小田變大田破解農地零碎化
      河南嚴控"確權確股不確地"范圍
      當前農地出租趨勢的實證分析
      淺析當前村組財務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山西農經(2015年7期)2015-07-10 15:00:57
      300億美元
      中國農地產權制度向何處去?
      A 股最貴公司的稅費單(前50名)
      游客注意:十座高旅游隱形稅費美國城市
      海外星云 (2012年19期)2012-04-29 00:44:03
      陜縣:無證礦山死灰復燃 村組干部受責
      資源導刊(2011年6期)2011-08-15 00:51:44
      浪卡子县| 射洪县| 多伦县| 兴义市| 浪卡子县| 西平县| 新巴尔虎右旗| 娄烦县| 石嘴山市| 时尚| 清河县| 新干县| 平昌县| 磐安县| 正定县| 乳源| 衡东县| 宜兰县| 长阳| 平塘县| 麟游县| 枣强县| 通道| 景泰县| 忻州市| 镇平县| 巴塘县| 城固县| 四平市| 太白县| 墨竹工卡县| 建湖县| 罗田县| 莱阳市| 古蔺县| 改则县| 红安县| 普安县| 江口县| 拜城县| 鄯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