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蘭
前年參加在華師舉辦的中西部骨干教師培訓時,聽譚邦和教授講到當今學生的思維受束縛,語文教師應負一定的責任,我的心為之一震。當了近二十年的語文教師,卻成了學生思維的束縛者,震驚之余,真是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語文教學了。
說實話,在以前的語文教學中,總是擺脫不了考試這根指揮棒的陰影。為了追求考試成績而教學,而不是注重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培養(yǎng)。我常常因為時間緊迫而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比如讓學生反復的默寫考試范圍內(nèi)的字詞,向?qū)W生灌輸所謂的閱讀技巧,大量做試卷等等,而很少能夠拿出時間來讓學生自由閱讀,獨立思考,自己去感受。在課堂上還有點“霸權(quán)主義”,側(cè)重我講你聽、我寫你記、我決定你服從,限制了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雖然平時也對“標準答案”冷嘲熱諷,可是一走進教室,總擺脫不了應試的陰影。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通過閱讀與思考,領悟其豐富內(nèi)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養(yǎng)成獨立思考、質(zhì)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應努力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思維品質(zhì)。近些年,筆者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方面做了如下嘗試。
思維的深刻性是指善于鉆研和思考問題,對事物的認識不滿足表象,善于區(qū)分本質(zhì)與非本質(zhì)的特征。首先,要引導學生抓住關(guān)鍵語句,從深層意義上去思考文章的主題,進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比如,我在指導學生學習陸蠡的《囚綠記》時,在引導學生分析常春藤的堅貞不屈、向往光明等性格,再設計以下提問:為什么作者要交代“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了”?這樣就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背景進一步去思考“綠”的象征意義,進而從深層次上去了解這篇散文的主題:這篇文章借贊美“綠”的精神歌頌了在日寇鐵蹄下北平人民堅強不屈的精神。又如:我在指導學生思考外國小說《禮拜二午睡時刻》時,在引導學生了解了母愛這一主題之后,又設計了這樣一個提問:小說中,作家描寫了死去的“小偷”的母親在世人面前的鎮(zhèn)靜以及神父在這位母親面前的不安。這種鎮(zhèn)靜與不安的“倒錯”說明了什么?學生討論后,教師適時進行小結(jié),神父在這堅強隱忍的母親面前也汗顏了,母親戰(zhàn)勝了道德,這種感情超越了時空,“悲憫”是人類最高尚的情懷。這樣,學生對文章的主題就有了一個深層次的認識,不知不覺中也就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其次,分析和挖掘課文語言.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要想把握文章的內(nèi)蘊,必須牢牢抓住文章的語言。閱讀中每一個句子的理解,表達中每一個詞語的運用,都是思維運用的結(jié)果。因此,必須把語言與思維運用結(jié)合起來訓練。比如在指導學生賞析戲劇《雷雨》時,我認真分析了戲劇語言的特點,與學生一起概括出周樸園和魯侍萍這兩個人物的性格,并指導學生練寫練說這兩種不同類型人物的語言。又如在教學魯迅的《祝?!窌r,緊緊抓住魯四老爺?shù)摹翱蓯骸?,然而……”這句話,先讓學生吟詠、品味,理解它們的言外之意;然后分析魯四老爺?shù)乃枷胄愿瘢鹤运?、虛偽、冷酷、陰險、假道學。抓住課文中的關(guān)鍵詞語,迅速切入課文,并由此及彼,步步深入,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深層,這是語文教學中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深刻性的重要途徑。
思維的靈活性指善于根據(jù)事物的發(fā)展變化,及時地用新的觀點看待已經(jīng)變化了的事物,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案和新方法。如何使更多的學生思維具有靈活性呢?我在教學實踐中作了一些探索:以“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提高思維靈活性。對于一些可以多元化解讀的篇目,我在教學時,總是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閱讀,以培養(yǎng)他們的發(fā)散性思維,提高思維的靈活性。比如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現(xiàn)代詩歌《秋天——給暖暖》時,關(guān)于“暖暖”的象征義,我就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在課堂上,學生進行了激烈的討論,有同學認為,“暖暖”是生命的秋天給人類留下的有價值的東西;有的同學認為,“暖暖”是給人留下的是溫暖;有同學認為,“暖暖”是愛情的象征;有同學認為“暖暖”是親情的象征……學生的思維之花得到了真正的綻放。
作文教學是中學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不僅是運用語言文字技巧的訓練,而且也是一種嚴格的思維訓練。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領導者、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發(fā)揮得好,就能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們積極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上有限的時間引導學生多角度思維。我在作文輔導課上就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給文題立意,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發(fā)展。
“批判性思維”是對自己或別人的觀點進行反思、提出質(zhì)疑,弄清情況和進行獨立分析的過程?!睆恼軐W上來講,即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說的“辯證法的否定之否定”。就人類思維來看,實際上就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胺穸ā笔侨祟悓κ挛锏姆此寂c質(zhì)疑,進行獨立分析;最后“否定之否定”則決不是簡單的重組,是在前面反思的基礎上,一種新的觀念的產(chǎn)生。近年來,西方教育界卻越來越重視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被看作是學習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成分,可與問題解決并列為思維的兩大基本技能,因此增強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也成了學校教育的關(guān)鍵目標之一。當然在語文教學中也不能忽視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做了如下初嘗試:
(一)培養(yǎng)學生具有批判性思維的意識。我在教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及蘇軾的《石鐘山記》時,借作者對褒禪山、石鐘山的得名緣由進行質(zhì)疑這一契機,鼓勵學生讀書要有大膽的質(zhì)疑精神,正所謂孟子所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進而讓他們樹立批判性思維的意識。
(二)創(chuàng)設良好的批判性思維的課堂氣氛。良好的課堂氣氛和教育環(huán)境,對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總是努力給學生提供發(fā)展批評性思維技能和批判精神的機會。比如在學習屈原的《離騷》時,就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對于屈原最后投江自盡這一行為你是怎么看待的?要求學生說出觀點與理由,鼓勵學生參與討論辯論活動。又如我在教《蘇武傳》時也設計了一個供學生討論的問題:你是怎樣看待蘇武的這種守節(jié)行為的?讓學生暢所欲言??傊?,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總是適時地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得到自由發(fā)展。
(三)指導學生課后進行語文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在高二學年,我就給學生確立了這樣一個研究性課題:調(diào)查訪問自己一個最敬佩的人。先讓學生自主進行調(diào)查訪問,再通過綜合大家的調(diào)查結(jié)果,思考當代中學生的價值取向問題,然后小組討論:什么樣的人才應該是值得我們最敬佩的?我鼓勵他們見仁見智,針對不同的觀點分小組進行辯論,同學們在辯論過程中發(fā)言十分踴躍,在辯論過程中提高了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