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m芬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梁豐高級中學]
閱讀《祝?!罚酃獠挥X被祥林嫂淪為乞丐后手中的一支“竹竿”拉直了。聯(lián)系上下文,體味再三,始悟出魯迅寫這支“竹竿”的藝術匠心。
文中寫道:“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如果說“破碗,空的”是側重于襯托祥林嫂的內心經(jīng)受著求生不能,求死不敢的極度的精神折磨,陷入癡呆麻木,不討不吃也不覺得餓的悲慘境地,那么,“竹竿”“比她更長”,并不是表明淪為乞丐后的祥林嫂還是個高挑個兒(原先也并不一定是高挑個兒——這兒的“長”應理解為身的高度),而是用“竹竿”之長與祥林嫂的肖像形成鮮明的對比,既從側面襯托了祥林嫂枯萎佝僂的身軀,又使前面寫臉色、眼神的單層面局部描寫得到補充,完成了對整體形象的勾勒。正是這側面描寫,給讀者留下了寬廣的想象空間,從而獲得眾多的審美感知。
小說中的典型人物之所以典型,就是他具有同類人物的共性又具有其獨特的個性。舊社會的乞丐一般都一手挽著討飯籃,內中有碗筷之類;一手拄著竹竿(不用木棒,因木棒較重)。那“竹竿”的作用,對于乞丐來說最主要是賴以支撐,減輕奔命之疲勞。于是,祥林嫂因手中的“竹竿”就具備了乞丐的共性。而祥林嫂拄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則表明它支撐這“行尸走肉”的程度之烈,抑或表明祥林嫂尋覓靈魂的有無,求生不想,求死又不敢的生活狀態(tài)已曠日持久。這就反映了祥林嫂這個乞丐的個性。淪為乞丐后的祥林嫂這個典型,揭示了舊社會勞動婦女必然被吞噬的悲慘命運。
祥林嫂維系生計的道路經(jīng)歷了靠丈夫、靠兒子、靠力氣、靠“竹竿”的過程。前三靠這時全都毀了,淪為乞丐后就只能全力依靠這支“竹竿”——討飯棒了,然而這支“竹竿”也靠不住,“下端開了裂”。“竹竿”“開裂”正好象征了祥林嫂的命運,預示著她必將像“開裂”的“竹竿”一樣地毀掉——被封建禮教、封建迷信所吞噬。
“看似尋常最奇崛”。一支看似寫實的“竹竿”到了祥林嫂的手中,不,應該是到了魯迅的筆下,竟發(fā)揮出如此眾多的藝術功能,足見魯迅用心之良苦。魯迅小說中安插的小物件(或稱“小道具”)不乏其例,都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意蘊,反映了作者精湛的藝術造詣,須反復琢磨,方能悟出個中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