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冬梅
血液是生命之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一名血庫的工作人員,每天都要配血和發(fā)血。現在臨床用血越來越緊張,導致很多手術無法進行。導致缺血的主要原因就是臨床大夫不注意科學合理用血。這樣不僅增加患者不必要的經濟負擔,還增加患者感染艾滋,梅毒,乙肝這些傳染病的幾率。針對這些情況,我做了以下的探討和建議,希望引起臨床的重視。
輸血治療的風險性決定了臨床醫(yī)師在考慮對患者輸血時,必須權衡利弊,嚴格掌握輸血適應證。在確定需要輸血時要選擇適當的血液成分或血液制品。應當本著“能不輸則不輸、能少輸則少輸”的原則。臨床醫(yī)師應該改變一些傳統的錯誤觀念,如認為:輸越新鮮的血越好。而實驗表明,4℃保存72 h以上的血無傳播梅毒的危險;4℃保存2周以上的血可以減少瘧疾傳播的危險;4℃保存10 d以上的血可以減少HTLV傳播的危險??茖W實踐證明了保存血比新鮮血更安全。所以應該嚴格掌握輸注新鮮血的適應證。
對于新生兒或早產兒換血、肝腎功能不全、嚴重心肺疾病,持續(xù)性低血壓和DIC患者,可以選用新鮮血治療,其他情況則應盡量少用或不用。不少臨床醫(yī)生認為給患者輸注血漿可以增強營養(yǎng)、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因此隨意給患者輸注血漿。這種做法會給患者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因為血漿主要含有的是水分和蛋白質,并且含有大量的各種抗體。血漿輸注容易引起過敏反應和經血傳播病毒的感染。
因此,除了有凝血機制障礙和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選用新鮮冷凍血漿之外,盡可能地少用或不用血漿。
成分輸血是現代輸血治療的總趨勢。全血中的成分復雜,引起各種不良反應的機會多。應該根據患者的需要,本著“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的原則進行輸血治療。使用單一的血液成分,不但可以避免不需要的成分引起的不良反應,而且還可以減少經血傳播疾病的發(fā)生。因為病毒在血液各種成分中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因而各種血液成分傳播病毒的危險度也是不一樣的。白細胞最高,血漿次之,紅細胞、血小板相對較為安全。
自身輸血是最安全的輸血方法。在臨床工作中,應該積極提倡并且鼓勵患者自身輸血,可以選擇術前或化療前自身儲血,術中或化療后自體血回輸等方法。盡量不用或少用異體血。
在擇期手術的患者中提倡自身輸血。在一般輸血前詳細了解受血者的過敏史、受血史及妊娠史,有無不規(guī)則抗體,必要時做特殊配血。詳細了解受血者疾病狀況,有無心、腎方面問題及肝炎等。實驗室工作人員做好配血工作,特別是ABO血型和Rh(D)血型。如條件許可,優(yōu)先選擇輸用洗滌紅細胞,避免輸血反應。臨床輸注前嚴格“三查七對”,輸注后的半小時內嚴密觀察受血者生命體征,如出現輸血反應,及時終止輸血,以免發(fā)生嚴重后果。
祛除血液中的白細胞,減少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生長繁殖機會,減少白細胞引起的不良反應白細胞是人體自然防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血制品異體輸用時可以產生許多有害的不良發(fā)應。因此血制品中殘留的白細胞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污染物,應予以祛除。
歐美等國家頒布的標準是殘留白細胞含量應低于5×106(AABB Standard B4.240)。第4代白細胞濾器可祛除99.9%的白細胞,而達到以上標準。祛除血液中的白細胞,既可防止白細胞凝集素和抗體引起的輸血發(fā)熱反應,也可以防止由粒細胞或單核細胞引起的發(fā)熱反應,延緩或防止HLA同種異體免疫反應的發(fā)生。
輸血治療的風險性決定了患者在主動或被動(如在搶救中)選擇輸血的同時,實際上一并選擇了其連帶的風險因素。不管因何種原因受血者出現嚴重的輸血反應,還是血液含有處于“窗口期”的病毒或者使用的檢測試劑不能達到100%的檢出率而未能檢出導致經血傳播疾病的發(fā)生,這些情況都是我們不愿意看到而客觀存在的。臨床醫(yī)師和輸血工作者都在盡可能地將輸血治療的風險率降到最小,但是一旦發(fā)生,對于每一個患者來說,就意味著100%的災難。血液是救人的而不是害人的。希望每一位臨床大夫都把患者當成自己的親人,本著負責任的態(tài)度,科學合理安全的用好每一袋血。
[1]廖清奎.周密,嚴格把握輸血指征.大力提倡成分輸血.四川醫(yī)學,2000,21(2).
[2]林嘉,吳艷紅,何屹,等.推行科學用血體會.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06,3(2):43-45.
[3]范存斌.成分輸血指南.中國臨床醫(yī)生,2000,12(28):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