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婷婷
(南京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南京 210097)
《勵(lì)忠節(jié)鈔》是敦煌寫本類書中保存較為完整,卷號(hào)保存最多的一種。它是初唐統(tǒng)治者為實(shí)行尊圣崇儒的文教政策而編纂的書籍,借此宣揚(yáng)儒家道德倫理和行為規(guī)范。該書以忠孝仁義、誠信禮智、尊賢尚能、勤學(xué)修身、齊家治國等儒家立身處世的道理和行為規(guī)范為宗旨。目前公布刊印的敦煌寫本《勵(lì)忠節(jié)鈔》,共有S.1810、S.1441、S.5763、S.5615、P.3657、P.4059、P.4026、P.5033、P.2711、P.3871V、P.2980V、P.2549V、Дx.10698V、Дx.10838V等14個(gè)卷號(hào),分為三十八個(gè)部類。此外,該書的用字情況及字與詞的對(duì)應(yīng)關(guān)系也較為復(fù)雜,通借字、古今字、異體字、俗字、避諱字等均有大量出現(xiàn)。本文主要討論《勵(lì)忠節(jié)鈔》中通借字的情況。
“通借字是由于音通而借用的字,一稱通假字。古籍注解中,如某通某,某通作某,某為某之借字,某同某。某與某同,某一(亦、又)作某,某今作某,某音某,某讀為某,某讀與某同,某、某也,某之言某也,某之為言某也,某猶某也,等等都是通借字的標(biāo)識(shí)?!保?]
所以本文的通借字指的就是通假字,但是通借字除了有假借含義,還包含一個(gè)通用的概念。在敦煌文獻(xiàn)中,字的替換、通用是很常見的現(xiàn)象。
《勵(lì)忠節(jié)鈔》中共出現(xiàn)通借字50組。下面從通借字與本字之間的關(guān)系來簡(jiǎn)單闡述一下。
“同音通借字是指兩個(gè)通借字的聲母(又名聲紐,即守溫二十六字母)和韻部都相同的字。聲母相同的字叫雙聲字。韻部相同的字叫疊韻字。同音字也就是雙聲兼疊韻的字?!保?]即通假字與本字的讀音完全相同。在《勵(lì)忠節(jié)鈔》的50組通借字例中,同音字通借的共有22組,又分為同音異形與同音近形通借兩類。
1.同音異形
此種情況共計(jì)6組:
“已”通“以”;“人”通“仁”;“畢”通“必”;“率”通“帥”;“由”通“猶”;“籍”通“借”
在《勵(lì)忠節(jié)鈔》中的例子(以下簡(jiǎn)稱“例”):丑父嘆曰:“自今已后,若為臣忠于其主,以身代君死者,皆當(dāng)如我今日之受戮也?!薄耙选迸c“以”均是“喻母,之部,上聲?!?/p>
2.同音近形
此種情況共計(jì)16組:
(1)“盛”通“成”
(2)“錯(cuò)”通“措”
(3)“德”通“得”
(4)“伏”通“服”
(5)“或”通“惑”
(6)“骨”通“滑”
(7)“返”通“反”
(8)“五”通“伍”
(9)“包”通“苞”
(10)“伎”通“技”
(11)“蜜”通“密”
(12)“刑”通“形”
(13)“洚”通“降”
(14)“列”通“烈”
(15)“爾”通“邇”
(16)“維、惟、唯”三字皆通
例:盛國之道,工為(無)偽事,農(nóng)無遺力,士無隱行,官無失法,辟(譬)若設(shè)網(wǎng)者,引其網(wǎng)(綱)而萬目張。
“盛”字,《藝文》同,《淮南子》作“成”,《釋名·釋言語》:“成,盛也?!薄稄V韻·勁韻》:“盛音成。”是“盛”本或作“成”,均是“禪母,耕部,平聲”,音同義近而古書中常通用。
夫君大臣者,智慮足以圖國,忠貞足以伏人,公平足以懷眾,溫柔足以洽物;不詭詐以求進(jìn),不危人以自安;不蔽賢能,不耽榮祿,孜孜匪懈,如救溺人;行不忘君之恩,坐即思存國計(jì),如此者,為忠臣之正體也。
“伏”字,引書作“服”,《廣韻·宥韻》:“伏”音“服”,《集韻·德韻》:“伏或作服。”是“伏”與“服”音近義同而在古書中常通轉(zhuǎn)。
劉向曰:“德行在身,必善譽(yù)于人。今若不修善于身,而求譽(yù)于人,不亦或乎?”
“或”,《別雅》卷5:“或亂,惑亂也,或通作惑?!薄都崱さ马崱罚骸盎螅ㄗ骰??!笔恰盎颉迸c“惑”通。
《禮》云:“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代(世),反行古之道,災(zāi)及其身?!?/p>
“反”字,S5615,校本作“返”,《增修互注禮部韻略·阮韻》:“返,還也,通作反?!薄豆沤耥崟?huì)舉要·阮韻》同,是“返”與“反”通。
武侯曰:“夫賢者出言,能轉(zhuǎn)禍為福;愚者出言,能構(gòu)怨興禍。能轉(zhuǎn)禍為福者,其唯宋就乎!”
“唯”字,校本作“惟”,《古今韻會(huì)舉要·支韻》:“唯,案《六經(jīng)》:維、惟、唯三字皆通?!?/p>
此種情況共計(jì)14組:
(1)“問”通“聞”
(2)“照”通“昭”
(3)“湊”通“奏”
(4)“智”通“知”
(5)“苛”通“荷”
(6)“邵”通“劭”
(7)“訟”通“誦”
(8)“屬”通“囑”
(9)“桀”通“傑”
(10)“湯”通“蕩”
(11)“波”通“陂”
(12)“留、流、磂、硫”并通
(13)“汩”、“汨”、“淈”、“抇”四字互通
(14)“縱”與“從”,“從”與“蹤”通
例:君子曰:“夫荷政猛于暴虎,今若使耶(邪)吏行弊政,用倦令治薄人(民),故不得而任。”
“荷”字,《家語》及《禮記》作“苛”,《集韻·歌韻》:“荷或作苛”,是“苛”與“荷”通。
孔子曰:“人為臣者,其猶土乎!種之即五谷生焉,掘之即甘泉出焉,草木植焉,禽獸育焉,多其功而不言,此乃忠臣之至道也。
“掘”字,引書或作“汩”、“抇”,《古今韻會(huì)舉要·入聲沒韻》:“滑,《集韻》或作抇,通作淈,亦通汩?!庇帧般瑁ㄗ鳑?,《增韻》亦作滑,誤?!睋?jù)此可知,“汩”、“汨”、“淈”、“抇”四字互通。“汩”與“汨”古義相近,篆變?yōu)殡`,形又相混,故古籍中互相通用?!熬颉迸c“淈”因形近而誤。
此種情況共計(jì)7組:
(1)“舉”通“譽(yù)”
(2)“擬”通“疑”
(3)“以”通“與”
(4)“不”通“弗”
(5)“止”通“已”
(6)“假”通“借”
(7)“功”、“工”、“紅”三字互通
例:昔百里奚乞食于路,秦穆公委之以政;寧戚飯牛車下,齊桓公任之以國。此二人者,豈假宦于期,借舉于左右也,皆由負(fù)才而身達(dá)。
“宦”、“舉”、“才”三字,校本作“官”、“譽(yù)”、“財(cái)”,考“假宦”,《史記》作“借宦”,《漢書》、《文選》卷39作“素宦”,《新序·雜事》作“借宦”;“借舉”,《史記》、《新序》作“假譽(yù)”,《漢書》、《文選》作“借譽(yù)”,“假”與“借”義近,“舉”與“譽(yù)”音近而義通,故古書多通用。
《書》曰:“無稽之言勿聽,不(弗)詢之謀勿庸?!?/p>
“不”字,引書作“弗”,《玉篇·不部》:“不,弗也?!薄对鲂藁プ⒍Y部韻略·勿韻》:“弗亦作不?!笔恰安弧迸c“弗”通。
漢景帝云:“雕文刻鏤,傷農(nóng)事;錦繡纂組,害女功。農(nóng)事傷,饑之本;女工害,寒之源。饑寒并至,而能為理者,未之有也?!?/p>
“功”字,引書作“工”、“紅”字,《別雅》卷1:“大紅、小紅,大功、小功也?!稘h書·文帝紀(jì)》:‘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ⅲ悍唬骸援?dāng)言大功小功,布也?!瘯x灼曰:‘漢書例以紅為功?!瘞煿旁唬骸t與功同。’”又“女紅,女工也?!稘h書·景帝紀(jì)》:‘錦繡纂組,害女紅者也?!ⅲ簬煿旁唬骸t并讀工?!笔恰肮Α?、“工”、“紅”三字意同而互通。
此種情況共計(jì)4組:
(1)“召”通“邵”
(2)“縣”通“懸”
(3)“宓”通“密”
(4)“頃”通“傾”
例:邵信臣為南陽郡守,修渠耕田,合境富饒,人稱之曰:“邵父”。
“邵信臣”,《漢書·循吏傳》作“召信臣”,師古注曰:“召讀作邵”。王先謙以為作“邵”是?!秳e雅》卷4:“邵公,召公也。按《廣韻》云:‘召,同邵?!夺屛摹吩疲骸?、邵古字通用?!笔恰罢佟迸c“邵”為古今字通用。
陳番(蕃)為豫章太守,在郡不接賓客,獨(dú)止一室,唯徐孺子來特設(shè)一榻,去則縣(懸)之。
“縣”字,據(jù)校本及引書作“懸”,《玉篇·県部》:“縣,今俗作懸?!薄稄V韻·先韻》:“懸,俗,今通用?!薄翱h”與“懸”為古今字通用。
《呂氏春秋》曰:“密(宓)子賤治單父,彈琴不下堂,而單父自理(治)?!?/p>
“宓子賤”,《呂氏春秋》、《說苑》、《新序·雜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及《集解》同,《文選》卷24《詩丙·贈(zèng)答二·贈(zèng)河陽》注引《呂氏春秋》,《藝文》卷52《治政部上·善政》引《新序》作“密子賤”?!吨匦抻衿ゅ膊俊罚骸板担褡髅?。”《集韻·質(zhì)韻》:“宓,或作密。”是“宓”與“密”為古今字通用。
齊傾(頃)公共晉戰(zhàn),為晉所敗。
“頃”字,《史記正義》曰:“頃音傾?!薄墩f文解字注·匕部》:“頃,頭不正也。”段注云:“頭不正從匕曰頃,引申為凡傾仄不正之稱,今則傾行頃廢,專為俄頃、頃畝之用矣?!笔恰绊暋迸c“傾”為古今字通用。
《勵(lì)忠節(jié)鈔》中這50組通借字的對(duì)應(yīng)關(guān)系為單通、互通、遞通、并通等四種情況。
所謂“單通”就是指只能一方通借為另一方,而不能互通,即在“與”前的字能通“與”后的字,反之則不通?!秳?lì)忠節(jié)鈔》中單向通借的字共15組:
(1)“伏”與“服”通
(2)“頃”與“傾”通
(3)“或”與“惑”通
(4)“伎”與“技”通
(5)“返”與“反”通
(6)“照”與“昭”通
(7)“五”與“伍”通
(8)“包”與“苞”通
(9)“波”與“陂”通
(10)“率”與“帥”通
(11)“苛”與“荷”通
(12)“宓”與“密”通
(13)“召”與“邵”通
(14)“不”與“弗”通
(15)“骨”與“滑”通
所謂“互通”就是指通借字的雙方或多方可以互相通借,即在“與”字前后的各方可以互相通借?;ネò赐ń枳值亩嗌儆址譃殡p向互通、三字互通和四字互通。
1.《勵(lì)忠節(jié)鈔》中雙向通借的字共30組:
(1)“問”與“聞”互通
(2)“已”與“以”互通
(3)“畢”與“必”互通
(4)“由”與“猶”互通
(5)“蜜”與“密”互通
(6)“為”與“謂”互通
(7)“刑”與“形”互通
(8)“人”與“仁”互通
(9)“有”與“又”互通
(10)“德”與“得”互通
(11)“湊”與“奏”互通
(12)“假”與“借”互通
(13)“舉”與“譽(yù)”互通
(14)“擬”與“疑”互通
(15)“智”與“知”互通
(16)“上”與“尚”互通
(17)“洚”與“降”互通
(18)“錯(cuò)”與“措”互通
(19)“止”與“已”互通
(20)“盛”與“成”互通
(21)“列”與“烈”互通
(22)“屬”與“囑”互通
(23)“縣”與“懸”互通
(24)“以”與“與”互通
(25)“籍”與“借”互通
(26)“湯”與“蕩”互通
(27)“爾”與“邇”互通
(28)“邵”與“劭”互通
(29)“桀”與“傑”互通
(30)“訟”與“誦”互通
2.《勵(lì)忠節(jié)鈔》中三字通借的共3組:
(1)“功”、“工”、“紅”三字互通
(2)“維、惟、唯”三字互通
(3)“密”、“蜜”、“宓”三字互通
3.《勵(lì)忠節(jié)鈔》中四字通借的只有1組:“汩”、“汨”、“淈”、“抇”四字互通
所謂“遞通”就是指第一個(gè)字與第二個(gè)字通借,第二個(gè)字與第三個(gè)字通借,這樣傳遞下去的通借方式。
《勵(lì)忠節(jié)鈔》中遞相通用的字只有2組:“已”通“以”,“以”通“與”
“縱”與“從”通,“從”與“蹤”通
所謂“并通”就是指兩個(gè)或多個(gè)字并列存在,同時(shí)與另一個(gè)字通借。即“與”的一方為多個(gè)字并存,跟“與”另一方的一個(gè)字通借。
《勵(lì)忠節(jié)鈔》中并列通用的字只有1組:
“留、流、磂”與“硫”并通
《勵(lì)忠節(jié)鈔》可能是唐宋時(shí)期流傳的,那時(shí)俗字已經(jīng)產(chǎn)生與流行,所以也會(huì)出現(xiàn)傳抄致誤、編者或抄刻者刪改兩個(gè)方面的情況。因而就會(huì)有在傳抄過程中因形近、音近、上下相涉、脫文、衍文、字句錯(cuò)亂而造成的文字方面的錯(cuò)誤;還有編者可能因節(jié)略其辭、改用含意相同或相近的字詞、改用含意更為準(zhǔn)確的詞句、因?qū)υ牡睦斫獠煌右詣h改、把兩種原本無關(guān)的內(nèi)容牽合為一。所以研究其用字情況,包括對(duì)俗字、通借字、古今字、避諱字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準(zhǔn)確地理解古代文獻(xiàn)的內(nèi)涵。本文僅僅是從通借字角度對(duì)其進(jìn)行了簡(jiǎn)單整理與分析,以期達(dá)到管中窺豹的作用,今后還需要進(jìn)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探討研究。
[1][2]鄭權(quán)中.通借字萃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