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富,趙時俊
(1.文山州民委古籍辦,云南文山663000;2.文山學院政史系,云南文山663000)
文山壯族土支系的原始宗教
王明富1,趙時俊2
(1.文山州民委古籍辦,云南文山663000;2.文山學院政史系,云南文山663000)
通過對文山壯族土支系的原始宗教進行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其祖先崇拜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根深蒂固。文山壯族土支系早期的祖先崇拜,是維系家族、氏族的強大力量,而今又作追念祖先艱苦創(chuàng)業(yè)、弘揚傳統(tǒng)優(yōu)良道德的家教材料來約束子孫和教育后人。
文山;壯族土支系;喪葬;布傣;博摩
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有壯族人口1025826人 (2008年底),由于歷史原因和居住地域不同,造成語言上的差異,其民族稱謂的自稱和他稱多達三十余種,經1957年開廣專區(qū)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討論通過,將壯族稱謂分為儂、沙、土三大支系,即布儂、布瑞 (越)、布傣,布傣即本文所稱的土支系。州境壯族總人口的三大支系人口比例大約為:儂占53%、沙占36%、土占11%。本文主要將土支系的原始宗教和相關的歷史文化調查結果提出來以供學界參考。
文山壯族土支系自稱傣、布傣,同音異字記為“泰”、“布岱”、“布泰”。以頭飾的不同有自稱“傣勾平”(漢稱平頭土)、“傣勾秦”(漢稱尖頭土),他稱有土族、土僚、土佬、洋族等,以頭飾他稱有“平頭土”、“搭頭土”、“尖頭土”。壯族土支系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壯族分北部和南部兩大方言區(qū),其語言、語法、構詞基本相同,而土支系為南部方言。
文山州境壯族三大支系,至今的語言、服飾、習俗雖各有特色,但在發(fā)展中不斷融合,故難準確劃分其支系人口數。目前,就其民族特定的生活地域及所保存有較明顯特色的,大致可以分出土支系人口占全州壯族三大支系人口的11%,約13萬余人(2008年底),其中分布在麻栗坡縣約0.5萬人、丘北縣約0.8萬人、馬關縣約1萬人、文山縣約5萬人、硯山縣約3萬人、西疇縣約有0.2萬人。人口最集中的主要是文山縣盤龍河谷地和硯山縣的平遠街地區(qū)。
壯族歷經各歷史時期的遷徙、融合,生活地域不斷變遷,難于準確劃分各支系并統(tǒng)計其人口數,如西疇縣蚌谷大寨,壯語稱“峒傣”,即土支系的村子,以原居土支系而命名,在發(fā)展中,其村的土支系與鄰近的布儂支系雜居生活,至今全變成布儂支系文化特征。西疇縣胡迭村,有自稱布傣的王氏家族,由于雜居在布儂支系村落生活,至今全變成布儂支系的語言和服飾特點。西疇縣新馬街的四角田村,有布傣、布儂兩大支系,布儂融入布傣,文化特色變成布傣。
文山州的壯族土支系,歷史上由于戰(zhàn)亂、災荒等原因,遷居頻繁,據一些家譜記錄,世居時間長短不等,短者七、八代,長者數十代。
西疇縣地沖村,有布傣 (尖頭土)和苗族雜居,田姓布傣可數祖輩有10代。馬關縣牛羊坪村的布傣,沈姓定居可數8代,王姓有10代,羅姓有11代。文山縣傣基朗村的布傣 (平頭土),王姓家譜可數的有13代。
布傣早期無姓氏,僅以其子、孫子小名呼其名,如兒子叫巴,父親就叫做“博巴”(巴之父),若是巴又有子叫“井”,巴父又被稱為“達井”(井的祖父)。數代人以前的祖輩統(tǒng)稱“老布”、“老雅”或稱“布雅”。清朝時,漢族流官、商人、軍人和普通移民大量進入文山地區(qū),由于民族歧視和壓迫,當地土著民族產生攀援漢裔之念,把自己的祖宗說成是外來的漢族,并與朝廷的名人大吏相聯(lián)系,撰寫漢文族譜加以夸耀,企圖以此促成與漢族同宗,求得心理上的平衡。統(tǒng)治者用漢字統(tǒng)計戶藉,原布傣人無姓氏,后期自選漢文記家譜便于報官統(tǒng)計。
在布傣無姓氏前是否有史籍記載?有,文山城附近的“傣勾平”(平頭土),承傳的口碑古籍《考潭歸》 (說砍芭蕉)有五言律詩記載,全詩520余行,可分以下幾個內容:第一部份說“開化 (文山)世上亂,調來土佬兵 (布傣)?!蓖晾斜詭Ц杉Z,扎竹筏渡江,紅旗打藍旗,土佬兵打勝仗。第二部份敘述土佬的遷徙史:“一半歇上寨、一半歇下寨,大家來約好,雞叫就起身,哪樣打記號,砍芭蕉為號。上寨是公雞,下寨是母雞,公雞叫在前,母雞叫落后,下寨走在后,放開力氣攆,總是攆不著?!毕茸叩目嘲沤稙槁窐擞浱?,但芭蕉已經長高,后走趕不上,就地在文山地區(qū)定居生活。第三部份敘述,土佬勇猛無比,捕得活馬鹿獻皇帝,皇帝見鹿說:“你們這樣狠 (方言,狠指勇猛無比),是些哪樣人?”答: “我們是土佬,都是本地人?!被实劢型晾性斐菈?,“男的打石頭,女的來背土,男的又燒磚。房子全建齊,城墻都砌好,皇帝來點瞧,樣樣都做到,土佬當真狠,確實有功勞”。第四部份,敘述布傣安居樂業(yè),開墾稻田種植水稻為生。第五部份敘述年逢戰(zhàn)亂,布傣男子漢外出打仗,正月過年回不到家,在正月三十晚才趕到家過年,從此以后,布傣定正月三十和二月過春節(jié)?!犊继稓w》(說砍芭蕉)敘述了布傣的一段歷史,其戰(zhàn)爭、定居年代待考。
布傣先民把體外存在的“物”都視為有靈魂、有生命、有意志以及偉大的能力,而人有靈魂更信之無疑。
布傣認為,每個活著的人有12個靈魂 (命款),即12魂。正常生活著的人,靈魂緊緊附其身,如果“命款”離身,人就會產生病態(tài),12魂有半數離身,病就更重,倒床難起。人死后,認為“命款”離開肉體。
在日常生活中,如遇落水、跌崖、受恐嚇,認為“命款”會離開人體,需請博摩、乜滿幫叫魂。乜滿用雞蛋幫活人叫魂,叫來靈魂,有的用稻穗拴魂插在神龕或床頭,有的用紅、藍、黃、紫七色絲線拴在手腕上。若有人年老病重,經醫(yī)治和叫魂都無效,視為魂已不能附體,靈魂將要離開人世間,到另一個世界去生活。布傣認為靈魂分等級:未成年人兇死,靈魂瓢游為“辟”,不能上宗族的神龕,人們不希望他回家里來,回家會對家里作祟,是不吉利的;年老歸世又經博摩超度亡靈的,到有子孫祭獻才能上神龕成“布雅” (即祖宗)享受供品。布傣人認為,布雅神靈跟活著的親屬、后代有一定的聯(lián)系,故對亡人歸宿有一套傳統(tǒng)的儀式,并有溝通靈魂的方法,如請乜滿“走陰”尋找對話,博摩占卜查詢等。
布傣對死人亡靈的歸宿有請有送。一旦有老人死去,必須請博摩或乜滿到死者家舉行為死者接送靈魂的儀式。在民族傳統(tǒng)文化史上,離不開博摩和乜滿。
1.博摩
博摩傳承職業(yè),除需具備一定條件外,還要經過考試。老博摩選徒弟的條件是:心地善良,道德品行好,聰明好學,不嫌貧愛富,不仗勢欺人,逢危視死如歸,不計回報,有求必應,為人辦事一律平等。馬關縣牛羊坪村的老博摩羅啟云,年邁74歲,為傳經教徒,選了五個中年男子傳授經文。五個徒弟通過學習后,博摩測試所授的有關知識都基本過關,最后再進行功能考試:選用三個陶瓷碗裝滿米,背著五個徒弟把一枚金屬硬幣藏在其中的一個碗底,然后叫徒弟用剪刀卜判出硬幣在何碗。五個徒弟一一測試,只有羅開林 (布傣、36歲)幾次測試不誤,最后指定羅開林為老博摩的接班人。
博摩每逢行使其職能,需燒香獻酒肉飯菜請“朵迪”。朵迪是通往陰陽無阻的使者,博摩可派他(她)協(xié)助辦一切事務,冥界鬼神也通過他把意圖傳給博摩。朵迪是一組直接聯(lián)系博摩的信息,其信息的可視物是博摩掌握使用的水牛角卦具和雞股骨卦。博摩請朵迪,要念口頭承傳的《請朵迪詩經》,已翻譯的五言律詩有二百多行。博摩念完一次詩經,占卜問牛角卦或殺雞祭神取骨看卦,朵迪來否,以看占卦為準。如果念一次《請朵迪詩經》,看卦不來,又重念再請,直念到請來為止。
博摩請來朵迪,如果要尋找死者的靈魂,就叫朵迪去查尋,要請神降魔,也請朵迪去查找。在喪葬活動中,請或送死者的靈魂,來去否,博摩占卜看朵迪顯示的卦象來判斷。博摩在占卜測問儀式活動中,除用牛角卦和雞骨卜外,還有剪刀卦、秤砣卦、錢幣卦、雞蛋卦、草簽卦、量帕卦等。
博摩是本民族的民間知識分子,他承傳了本民族口碑古籍詩經。詩經記錄了民族發(fā)展史、傳統(tǒng)文化。如人類源起、先民宇宙觀、物種起源、傳統(tǒng)習俗、歷法、宗教等。在喪葬祭祀活動中,博摩在莊重嚴肅的儀式中把承傳下來的傳統(tǒng)文化宣教世人。全民族的節(jié)慶和祭日,博摩主持祭祀活動,看雞骨卦作預測。村寨有不祥之兆,博摩和寨老要對相關的神靈進行祭祀,祈求保佑。在日常生活中,博摩除了主持喪葬儀式外,還為人們占卜預測未知,驅邪惡、招魂、除病解厄等,博摩不僅在本村辦事,鄰村請也義不容辭。如馬關縣牛羊坪村的博摩羅開林,鄰近的大田村、老廠村、麻栗山村、大坪子村等村寨的布傣常有人請他去辦事。
2.乜滿
壯族“乜滿”,不同地區(qū)有不同的稱呼。有的稱“婭檔”或“濮檔”;有的稱“婭賽”或“乜賽”;有的稱“婭摩”或“靡莫”。 “婭、乜、靡”漢譯為“母、女性”; “檔”為“凳”; “賽”為“官、頭人”; “滿”為“顆粒、螞蟻、入靜、入神”;“摩”同“莫”,為“吟誦、敘述、法事”。盡管“乜滿”群體的稱呼不同,她們都是年齡不等的女性,都曾經歷過“九死一生”的磨難,使其食欲、體質、思維、心理、幻覺、預感、言語等與常人有異。凡屬乜滿,都有忌食和禁食的食品,如禁食狗、牛肉等,常食清淡食品。
從古至今,由于乜滿與常人的特殊差異,人們在生活中遇到暫時不解的異?,F(xiàn)象和災難,都要尋求乜滿咨詢,請求解除災難。故民間稱乜滿能通靈通神,乜滿也就自然成為專為人預測災難和不祥之兆,并解除災厄的原始宗教職業(yè)者。
布傣的乜滿出世很特殊,不經師傳,是因身體素質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而思維模式與常人不一樣。經調查,民間受世人崇拜的乜滿,在未有資格做乜滿前,跟常人一樣,一旦產生特殊病態(tài),病愈后有思維行為發(fā)生變化,經一段時間讓人們測試,世人會恭認她已入乜滿之列,漸漸地獲世人的推崇,就具有乜滿的資格。乜滿身體素質產生變化多數為體虛久病。如傣若郎村的乜滿李朝翠 (平頭土),57歲,在她36歲時,病倒臥床難起,世人都說她不能活了,后來請乜滿查病因,說她將成乜滿,病體漸康復,到43歲時,也就成世人公認的乜滿。從馬關縣嫁到傣若朗村的王昌美 (尖頭土),42歲,她成乜滿是在她15歲時得重病,曾經快死去時,請乜滿查看說有她家先亡的老祖坐在她頭頂,她也曾見到早逝的先祖形象,通過祭祀其靈,漸漸成乜滿。西疇縣龍坪革機村的乜滿王美星,69歲,自述說她在7歲時得病,身體非常虛弱,熬到14歲時,病倒臥床不能起,后來也成為乜滿。
筆者曾經十多年深入民間對乜滿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她們獲世人崇拜,是因為有許多特殊現(xiàn)象,共同點是:一是辦事前要擺桌祭神靈,燒香燃紙不斷;二是舉行儀式將開始時,都失去自我意識,有些入靜時對身邊的一切全不知;三是乜滿可帶領幾位“冥若”(靈魂明亮者)的婦女隨她進入不同常人的另一個思維境界;四是日常生活禁食狗、牛肉,食品講究衛(wèi)生;五是乜滿辦事都要祭神靈,并請附其身的“靈魂信息”去“冥界”飄游查尋所要追尋的事。乜滿入靜時,要把她的信息感知告訴身邊的世人,每當她醒來,問她入靜時的言詞、作為,全然不知,沒有記憶現(xiàn)象。
乜滿出世后的作為,使人們對亡人靈魂信息的存在深信不疑。民間常請乜滿作人生預測、驅邪、招魂送鬼、遙視吉兇禍福、超度亡靈等活動,每逢節(jié)慶、祭日,請乜滿擺設供桌請祖先亡靈,祈求祖宗庇佑。
布傣的喪葬習俗,亡人因男女、老少、輩份的不同,或死者家境貧富不同,葬禮規(guī)模也不相同。年過七旬的老人逝世,家境富裕的,葬禮最為隆重。葬禮儀式大致可分為:報喪停尸、入棺守靈、超度亡靈、出殯別靈等程序。報喪停尸:老人病危,兒女子孫要在身邊日夜守候。老人停止呼吸,就在門前連放三響火藥槍,向附近親友寨鄰報喪,馬上尋博摩推算祭祀超度和出殯吉日。緊接著派人趕快去通知遠方的親戚。鄰居家族和寨鄰鄉(xiāng)親,聽到報喪后,都會立即停下農活趕到喪家?guī)兔?,為死者剃頭(或梳頭)、洗澡、穿衣、抬尸體平躺在堂屋神龕前的木板上等待入殮,入殮前,死者的子女兒孫輪番守候遺體,嚴防貓、狗從遺體上跨過。
入棺守靈:布傣死者采用木棺土葬。入棺前,熬松脂涂棺內壁,鋪灰墊棺底,再鋪上錢紙,然后平抬死者裝進棺材里擺平,最后蓋上棺蓋。棺材在屋內停放時間較長的,還需舂糯米粑糊封棺材縫,貼上綿紙,嚴防漏氣。密封好的棺材停放在堂屋正中,棺下點燃香油燈,晝夜不能熄。棺前擺一碗糯米飯,上放一個熟雞蛋。棺材左右兩側鋪稻草,供孝子晝夜守候時躺倒或行跪拜禮墊身。早、晚進餐時間,要抬飯菜擺在棺前獻死者。
超度亡靈:超度亡靈由博摩主持。有的地區(qū)從上午開始,超度到第二天早晨出殯。馬關縣牛羊坪村是從下午酉 (雞)時開始超度,誦《送葬詩經》,一直從酉、戌 (狗)、亥 (豬)、子 (鼠)、丑(牛)、寅 (虎)、卯 (兔)、辰 (龍)、巳 (蛇)、午 (馬)、未 (羊)、申 (猴)才念結束。選定申(猴)作收尾,傳說祖宗是猴 (申)變來的,到申時應歸祖。在超度亡靈期間,遠近所有親戚都前往棺材邊悼念、獻祭品,還要“弄雅歪”(后述)。
出殯別靈:出殯時由青壯年抬棺,所有孝男孝女隨棺送行,沿路拋撒紙錢,還有專人抬火為死者送火。傣若朗村在出殮時,由乜滿舉行告別亡靈儀式,念咒:“死人已離開人間,全寨活人的靈魂不要跟死者去,全寨人的‘冥寬’各回各家……”有些地區(qū)是請博摩做活人與死者靈魂告別儀式。
西疇縣地沖村布傣 (尖頭土),在喪葬祭祀活動中要跳牛頭舞,布傣語稱“弄雅歪”,“弄”意是“耍、跳、舞”, “雅”為“婦女、母”, “歪”指“水?!薄!芭磐帷闭咝璐魃纤n^道具,隨“弄”的還有兩人戴猴臉面具。地沖村的承傳者田朝清(尖頭土),69歲,他制牛頭、猴臉面具是先在土壁上雕刻水牛頭和猴頭形象,做出半浮雕泥模,用剛殺死剝下的生牛皮按泥模做形,釘穩(wěn)待干定形,最后再取出牛皮加工修形,并縫制牛衣外套。耍時猴臉面具套在頭上,牛頭面具較大,用雙手抬著舞。
每逢喪葬祭祀,與喪家最親者 (如舅家),必須帶領“弄雅歪”隊伍到喪家祭祀。耍牛舞時除有兩個猴面人外,還跟隨有民樂隊和民間武術隊同舞。“弄雅歪”隊伍來到喪家,先放火藥槍,敲鑼鼓,孝家男女跪伏在屋外路旁迎接,“弄雅歪”隊伍邊跳邊進入喪家院井,以耍牛頭舞向主人拜喪。這時,喪家主婦要向?!叭霾萘稀?,并取頭帕去套“?!?,而“?!辈蛔屘?,也就引起一場“牛舞”。接著是民樂隊齊奏喪調進屋圍棺繞棺,先右三圈,后左三圈,以此同時,武術隊持雙刀、鏈夾、大刀、叉、棍棒、鉤鏈等古代兵器,在院井獻技藝,戴猴臉面具者拿樹枝 (或手巾)趕牛、戲牛取樂,整個場面隆重熱烈。 “弄雅歪”有傳統(tǒng)套路:拜喪、踩堂、踩四方、牛吃草、仰翻打滾、牛滾水等。
博摩在布傣的喪葬祭祀活動中,主要擔負祭神靈、為死者超度靈魂,程序如下述:
1.擺桌獻飯菜請朵迪。
2.向所有崇拜的神靈禱告,即日要辦喪葬儀式。
3.敘述裝死者棺材的來歷,如何選伐材料,怎樣制作棺材,為什么人死要裝棺材。
4.找來死者的靈魂,叫靈魂坐在棺前的靈房(用篾扎紙糊的小房屋)里等,由博摩請靈魂,祭三杯酒。靈魂來否、飲酒否,博摩打牛角陰陽卦判斷。
5.敘述死者為何死,是因為違反民族禁忌才導致死。
6.吟誦古籍,敘述遠古人類的發(fā)展史:洪水淹天神話、兄妹 (或稱娘侄)通婚繁衍人煙等,約誦2小時。
7.吟誦古籍,敘述生育兒女的艱難以及婚俗。
8.兒女要殺豬祭獻死者。死者入棺時,用絲線拴中指 (男左女右,引出棺外),這時博摩要把線接長,引出屋外系在活豬脖子上,讓兒女子孫手拉線 (拉豬)交給死者,博摩叫死者靈魂接到豬才宰殺。
9.遠近親友到棺材前向死者獻祭品,由博摩點祭品交給死者。姑爺 (女婿)和舅家拉豬或羊祭祀,當場宰殺。其他親戚要殺雞做祭品。
10.博摩向死者祭獻晌午。
11.吟誦古籍,博摩帶死者靈魂告別人世間:向稻糧、畜禽、果樹、莊稼、家人及所有親友和在場幫助操辦喪事的人,一一告別。
12.吟誦古籍,送靈魂上路。鄰近的路線地名屬實,如馬關塘房至西疇新馬街,經追栗街、文山城等,接著過村寨、走山路、過河過橋,跨“熱勾隆”(或稱“吉九龍”),此橋是陰陽界橋。過了橋,有三條路,下條為牛路,中條是死者靈魂路,上條是馬路。靈魂必須中路前進,而中途還經過豹子山、狼山,最后才到:
勐散 (申)勐約吉 (老祖宗在的地方),
勐者勐擺 (太陽光燦爛且稻穗很大),
約吉得桿本 (在祖先生活的地方很安全),
墨得約吉午桿本 (在祖先生活的美好地方,會忘了人世間的一切)。
布傣人認為,人是從老祖先那里繁衍來的,死了也要返回老祖宗那地方去。
最后是博摩把死者靈魂送到祖先生活的地方,念咒在水碗里噴其鬼魂,不讓跟博摩回人間。博摩辦完送魂儀式,就可出殯土葬。
人死后,死者的墊蓋及舊衣物用火燒毀,但必須留其中的一件,用于接死者的靈魂。人死后滿一個月,請博摩到家里來做接靈魂的儀式。博摩接來靈魂安置在神臺上,男左女右貼靈牌,經常獻飯。死后滿一年,又請博摩來,用原留下的死者的衣物再次去接靈魂,接來后將衣服燒了,交給死者靈魂。從此以后,自己煮食料理自己的生活,無事不再獻飯了,也不能來找家人要吃的,更不能干擾后代。
布傣的房屋建筑,多屬三開間,中間正屋設神龕神壁,稱“吉陶” (我們的先輩老人),“布雅”(歷代祖先),神壁前擺置神龕,神龕上放置三個香爐供插香祭祀用。布傣人認為,死者屬活人的祖父母輩還不能上神龕享受供品,要曾祖輩才能升至神龕位列祖宗神靈。
人們對靈魂的概念是活人有12魂,死后消失9魂,余下的3魂,有1魂在墳墓守尸,1魂在原生活的家族神龕上,1魂投生轉世。布傣十分崇敬祖宗神,認為神靈隨時都在監(jiān)護后代,保佑家人,跟活著的后代有特殊的關系。每逢喜事、豐收和過年過節(jié),必須向祖宗獻飯、燒香紙。年逢農歷七月初一至十五,正月初一至十五,各家都要早晚獻飯,擺供品。七月十五和正月十五兩天,人們認為陰陽可通話,村民們圍向乜滿的神桌邊,請乜滿的神去查找自家已故親人的靈魂,查問靈魂在另一個世界生活狀況,如果靈魂信息從乜滿嘴里說出還需衣物,家人會制作紙衣燒給亡靈。
在布傣的宗教信仰中,祖先崇拜占有主要地位,而祖先崇拜的前提是認為其靈魂存在。先民認為,歷代祖宗靈魂活著,具有超自然力,切忌褻瀆。為祈求祖先靈力給予佑護和賜福兒孫,于是就加倍崇拜。至今突出的崇拜活動有:對遺體和亡靈安撫送葬,并為祖神設神臺神龕,豎靈牌;必須祭祖。若有長輩去世,喪葬特別隆重,寨鄰遠親按時參加葬禮。安埋前,博摩要為死者招回靈魂,再把亡靈引向祖先生活的美好地方,告慰亡靈安心離別人世間親朋好友及一切動植物。安埋時要選擇優(yōu)良墳地,讓死者進入另一個世界安心生活。
年逢七月初一,家家都設神臺,寫祖宗牌位,燃香火擺供品接祖靈回家祭供,從初一到十四,天天獻飯菜,特別在十四的送祖晚餐,每戶都給自家的每一位祖宗殺一只鴨、一只雞作祭品,如能數上至十位祖先,就得殺十只鴨、十只雞祭獻。當晚送祖,還將許多紙衣、紙錢燒給祖先們。每年除夕,家家都準備許多供品接祖回家過春節(jié),祭獻到正月十五才送祖。清明節(jié)前,各戶都自選吉日到祖宗墳地去掃墓并祭獻供品。
在日常生活中,如誰家遇不祥之災,要請博摩到家殺雞祭祖,祈求祖先保佑,消災免難。如遇婚禮和糧食豐收,也須備供品祭祖。
通過對文山壯族土支系的原始宗教進行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其祖先崇拜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根深蒂固。文山壯族土支系早期的祖先崇拜,是維系家族、氏族的強大力量,而今又作追念祖先艱苦創(chuàng)業(yè)、弘揚傳統(tǒng)優(yōu)良道德的家教材料來約束子孫和教育后人。
Abstract:This papermakes investigation of Tu Branches’primitive religion of Zhuang Nationality in Wenshan and finds out that its ancester'sworship not only has long history but also gets entrenched.The worship to ancestor of Tu Branches of Zhuang Nationality in Wenshan is the power tomaintain family and clan,but today it is used as family teachingmaterials to constraint descendants and to instruct them to remember ancestors arduous pioneering,and developing the traditional finemorality.
Key words:Tu branches of Zhuang Nationality in Wenshan;funeral;Budai Nationality;BOMO
(責任編輯 楊永福)
Tu Branches’Prim itive Religion of Zhuang Nationality in Wenshan
WANG Ming-fu1,ZHAO Shi-jun2
(1.Wenshan Nationality Committee Ancient Books Office,Wenshasn 663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Politics,Wenshan University,Wenshan 663000,China)
K892.318
A
1674-9200(2011)01-0024-05
2010-03-03
文山學院科研基金項目“云南壯族麼文化研究”(06Z03G)。
王明富(1956-),男,云南西疇人,文山州民委古籍辦編輯,主要從事壯族傳統(tǒng)文化研究;趙時俊(1974-),男,云南文山人,文山學院政史系講師,主要從事民族歷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