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華
(鄭州大學教育系,河南鄭州 450014)
中國學生學習動機研究述評
李福華
(鄭州大學教育系,河南鄭州 450014)
以中國學生學習動機研究的文獻為基礎,對學生學習動機研究方法,學生學習動機的現(xiàn)狀,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學生學習動機與其他因素的關系等方面進行了回顧,展望了該領域的研究方向,為學生學習動機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鑒。
學生;學習動機;述評
學習動機是指個體由一種學習目標或對象引導,激發(fā)和維持學習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1]動機是一切活動的原動力,是其源泉。[2]就連學習障礙的兒童也和學習動機有很大的關系,潘玉進,陳鳳燕的研究表明:影響小學學習障礙兒童的主要因素是學習方法,學習動機和身心健康。[3]在學習當中,如果能正確了解、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在同等智力條件下,充分發(fā)揮其潛在能力,一定能在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上有一個非常大的飛躍。學習動機對學生的學習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對學習動機的探索和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更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以“學生”和“學習動機”為題名檢索詞,通過中國知識資源總庫共檢索到1354篇文獻,包括1047篇中國學術期刊文章,248篇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3篇博士學位論文,另外,18篇來自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6篇為其他來源。從收集到的的文獻總體情況來看,反映出幾個特點:
一是文獻總量逐年增加。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研究文獻較少,從1995年之后,中國學者才開始對學生學習動機進行較系統(tǒng)的研究。1981—1989年間有相關文獻23篇,1990—1999年間有相關文獻114篇,2000—2010年間有相關文獻1187篇。從這些年代文獻的數(shù)量可以看出學生學習動機受到研究者的逐漸重視,到目前為止這一主題已成為當前的熱點,相關理論已相對成熟,且有減少的趨勢,2007年和2008年這兩年分別為204篇和220篇,而2009年在知網(wǎng)上沒記錄,2010年到現(xiàn)在為止僅出現(xiàn)5篇。
二是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大部分的定性研究主要涉及到學習動機的概念理論,影響因素,學習動機的激發(fā)等。研究者可能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依據(jù)學習動機理論站在自己的立場進行闡述,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界定。定量研究則主要涉及到學習動機現(xiàn)狀調查,及其與其他心理因素和學業(yè)成績等。
就搜集到的文獻來看,學生學習動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理論探索,一種是實證研究。其中,理論探究多采用文獻分析,經(jīng)驗總結等方法;實證研究常使用的方法是問卷調查和心理測量,只有極少的干預實驗研究,所涉及的數(shù)據(jù)處理技術大多采用T檢驗和相關分析等常用統(tǒng)計方法。
已有的中國學生學習動機研究多采用問卷調查,但也有心理測量等其他方法。司成勇等,[4]周蜀溪等,[5]汪玲等[6]都采用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周步成先生主持修訂的學習動機診斷測驗(MAAT)作為測量工具。張宏如對大學生學習動機研究時使用修改的Radford和Holdstock的問卷設計調查被試。問卷包括知識,技能和經(jīng)驗三個維度,以評估學生的客觀程度。[7]除了現(xiàn)成的,也有自編的問卷,如張建玲等通過文獻檢索與綜述,《自編大學生學習動機問卷》,經(jīng)探索性因素分析,問卷最后由就業(yè)與生活,求知,消極回避,社會奉獻,報答和成績目標6個因素組成,采用Likert4點計分制。[8]成強等采用自制的詞表,運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對評定結果進行因素分析研究高師函授學員的學習動機。[9]馮紅變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測量工具是根據(jù)研究的實際情況編寫的,采用了從我同意到我不同意五個等級的利克特量表。[10]李勤等對成教學生學習動機的調查也采用問卷,問卷采用不記名形式,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理解被調查的基本情況,第二部分為多選題,是學習動機的內容,采用自陳量表中的“是非式”,最后以回答是的人數(shù)和不是的人數(shù)統(tǒng)計出總數(shù)的百分比。[11]周仁會等采用學習動機量表LM。LM選自Biggs(1987)編制的學習過程問卷中的學習動機分量表,由表面型、深層型、成就型3個動機維度構成,每個維度有6個題項,采用5級評分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2]張學民、申繼亮在對中學生學習動機、成就歸因、學習效能感與成就狀況之間因果關系的研究中采用了測驗法。[13]現(xiàn)有研究多使用一種方法,問卷調查占主導地位,實驗研究相對較少,缺乏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但也有少量研究綜合運用了其他方法,如李夏對中學生學習動機發(fā)展的研究中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結合的方法。[14]
許多研究關注學生學習動機與其他因素的相關,如和元認知、學業(yè)成就、學習策略等方面的相關。這些相關研究的不足:一方面相關研究很難發(fā)現(xiàn)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內在心理機制,因而研究成果科學性不強,另一方面數(shù)據(jù)處理簡單化,高級的統(tǒng)計方法,如路徑分析,聚類分析和結果方程模型等很少用到,[15]難以揭示數(shù)據(jù)背后更為復雜,深刻的規(guī)律的信息。
從取樣的區(qū)域上看,大部分研究都僅僅局限于省,大中小城市,對農(nóng)村關注較小,而跨文化研究更罕見,[16]且樣本數(shù)量較小,大部分僅以一個省內或一個學校內抽取被試,與題目和結論有差別,李夏對中學生學習動機發(fā)展的研究中,要研究的被試為中學生,在抽取樣本是卻選了中學生和小學生。[17]也許與人力資源等原因有關,研究的嚴密性有待提高。從研究對象上看,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學生和大學生群體上,尤其是對語言的學習動機涉及較多。對一些特殊群體幾乎都有涉及,學困生,成教生,遠程學習者,函授學生等,但篇數(shù)很少,深入性不夠,缺乏系統(tǒng)性。
綜合分析中國學生學習動機的研究文獻發(fā)現(xiàn),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學生學習動機現(xiàn)狀,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學生學習動機的與其他因素的關系等方面。
認識到學習動機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的重要作用后,許多研究者紛紛進行了調查。從已有文獻看,多數(shù)研究者對學生學習動機現(xiàn)狀的調查結果表明,中國學生學習動機水平?jīng)]有統(tǒng)一的結論。1981年,朱智賢對北京市各類學校1376名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進行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1)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十分復雜。主要可分為四種類型:學習動機不太明確(如為了應付家長和老師等),學習只是為了履行社會義務(如為了給父母爭光等),學習是為了個人前途(如為了成名,就業(yè)等),學習是為了國家和集體利益(如為了建設祖國等)。其中,把自己的學習動機和國家,集體利益結合起來的人次最高,占42.5﹪。此外,各年級學生的學習動機存在差異:初三、高三學生第三類學習動機的比率要高于低年級學生。2)95﹪左右的被試能夠明確指出他們“最喜歡的一門課”與“最不喜歡的一門課”。這說明中學生對不同學科興趣的分化是明顯的。[18]張宏、沃建中對一萬名學生進行調查,得到當前中學生中具有內部學習動機者并不多,持外部學習動機的中學生為數(shù)甚多。[19]馮紅變通過問卷調查,運用定量分析和對比的方法,對學生學習動機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多數(shù)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但學習興趣不濃厚,自我效能感普遍較低,對成功和失敗的歸因不同,從而導致其學習成績不理想。[20]司成勇、王萍的研究表明,天津市初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大都處于中等水平,初中學生的成就動機和自己責任性隨年紀的增加而降低,他們考試焦慮促進的緊張和要求水平的發(fā)展趨勢呈“馬鞍型”。[21]周仁會等的研究得到,高中生3種類型學習動機均處于中等以上水平,深層型動機得分明顯高于表面型動機和成就型動機。[22]成教學生的學習動機有著較強的擇業(yè)需要和自我完善發(fā)展的需要,也有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壓力。同時,在性別、年級層次等方面都有著不同的差異。[23]大部分的研究者在統(tǒng)計學的原則下,根據(jù)自己的偏好選擇被試、地點、時間和深度等,很難得到統(tǒng)一的結論,也難免會有誤差,例如,對大學生動機水平的調查,如果在臨近期末考試進行調查的結果很大可能會高于其他時期進行的,加上重復調查相對較少。因此,對不同研究結果應客觀分析,不能以偏概全。
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很多,大多研究者都從學生性別、年級、自我效能感和教師態(tài)度等方面進行探究。
性別是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許多研究都得到這一結論。如池麗萍等的研究表明,男生的內生動機總分顯著高于女生。[24]司成勇、王萍的研究表明,初中女生的綜合成功動機,自己責任性和要求水平比男生強,但考試焦慮的促進的緊張水平比男生弱。[25]上文提到的張宏如,也得到女大學生比男生有更高的動機水平。但性別對動機各維度的影響沒有統(tǒng)一。1976年張春興的研究表明,小學生成就動機無性別差異。在小學時期,男女生在生理方面的差異不是很顯著,可能得到這一結論與此有關。何小群等對198名大學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動機和態(tài)度研究表明:男女同學在課堂焦慮和語言環(huán)境兩因素對口語學習動機的影響上有明顯不同的看法。[26]男女在學習動機方面是有別的,這點已達共識,其他研究也得到類似的結論,且與年級變量有交互作用。男女生在學習動機的許多方面是不同的,在面對不同性別的學生,相關教育者要區(qū)別對待。
年級是影響學生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在中國,一般學生的年齡和年級的高低成正比。大部分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動機依年級的變化而變化。王有智的研究表明,隨年級升高,動機總強度從小二到小四漸漸下降,小五急劇下跌至小學階段最低點,小六又大幅上升。[27]樊潔等的研究表明,中學生的成就動機存在著年級上的顯著性差異,初二年級的學生追求成功的動機明顯高于二年級。[28]造成這一結果可能由于初二學生急于長大的心理特點和高二學生高考的壓力等多方面原因決定的。
關于自我效能與學習動機的關系中,張學民等的研究得到,成就歸因,學習效能感與成就狀況之間是互相聯(lián)系和相互影響的,學習動機,成就歸因,學習效能感直接或間接影響個體的成就狀況。[29]遲麗萍等的研究也表明,學生的自我效能影響學習動機水平。[30]在涉及到自我效能感和學習動機的研究中都得到,前者是后者的有效預測變量。
另外,周仁會等的研究得到,對于高中生,專制,教師態(tài)度可以作為表面型動機的預測變量,權威,責任感,教師態(tài)度,自信心可以作為深層型動機的預測變量,責任感,專制,放任可以作為成就型動機預測變量。[31]可見,專制與否,教師態(tài)度和行為,自信心等對學習動機都有影響,但并不是單一的關系,比較復雜,由此,要認識到各因素對高中生不同類型學習動機有不同影響,在教學實踐中有針對的應用。有的學者認為:1)學生內在需求與外界供給之間的矛盾是學生厭學的根源。2)超負荷的學習壓力是初中生厭學的催化劑。3)無教育或錯誤教育課堂是初中生厭學的導火線。[32]所以,家長和教師應盡量滿足學生的合理需求,減小學生壓力,優(yōu)化課堂環(huán)境學習動機。
采用問卷與訪談形式,何小群等對198名大學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動機和態(tài)度研究表明:與差生相比,英語基礎好的同學學習英語的態(tài)度更強烈。[33]學習動機影響學業(yè)成績,在下文中有闡述,反過來,成績的好差也會影響學習動機的強弱。張愛蓮的研究表明,影響大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因素,起促進作用的依次為:生存與發(fā)展,求知與完善,責任感,上進心,成功的激勵,考試壓力,父母的期望等。[34]
1.學習動機與學業(yè)成績
學習動機對學業(yè)成績很大的影響,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可能是顯而易見的。尤其對一些聰明且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中小學老師一般會歸因于學習動機不強。對這兩者的關系研究者做了大量研究。劉加霞,申繼亮的研究表明,中學生的學習動機,學業(yè)成績之間呈顯著正相關,學習動機除對學業(yè)成績有直接影響外,還通過學習策略從而間接影響學業(yè)成績。[35]王振宏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學習動機與學業(yè)成就之間存在一定的正相關,動機高者比動機低者傾向于有更好的成就作為。[36]
但也有研究表明,學生學習動機與學業(yè)成就無關,[37]原因可能來源于研究誤差,也有可能不同的動機類型起的作用,正如梁海梅等的研究認為動機因素,智力水平與學業(yè)成是相關的,其中智力水平、期望目標、內在動機與學業(yè)成就呈正相關。外在動機與學業(yè)成就呈負相關。[38]其實,這兩者的關系耶基斯和多德森在1908年的研究就表明學習動機強度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根據(jù)任務性質的不同而有所改變。學習任務比較簡單時,學習動機強度較高可達到最佳水平,學習任務比較困難時,學習動機較低可達到最佳水平。[39]我國學者佐斌、譚亞莉的研究也表明:學習動機與學業(yè)成績之間并非單純的線性關系,[40]高度強烈的學習動機和低強度的學習動機一樣降低學習效率。
在創(chuàng)造性方面也是如此,胡衛(wèi)平、周蓓的研究表明:評價情景不同引起的不同的動機水平對于創(chuàng)造性的科學問題提出能力的影響是不同的,期待正性評價不影響創(chuàng)造性的科學問題提出能力,但避免負性評價對創(chuàng)造的科學問題提出能力有著顯著地抑制作用。[41]創(chuàng)造性是學業(yè)成績的一個重要因素,例如,研究生在論文選題和內容上的創(chuàng)造性等。在學校教育中,應該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要使學生學習動機的水平適當,一定要注意防止給學生提出的目標過高,或給學生加的壓力太大。過高的目標、過分的壓力不僅不會促進學生的學習,反而會增加他們的焦慮,帶來延誤學生終身的心理障礙。
2.學習動機與元認知
元認知是個體對認知活動的檢測和控制。[42]元認知包括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與元認知監(jiān)控。路徑分析表明,元認知與動機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xiàn)為元認知受動機變量的調節(jié)和制約。動機變量對元認知活動具有功能的作用,動機變量對元認知的影響有的是直接發(fā)生的,如考試焦慮,目標定向,有的則是以其他變量為中介而間接發(fā)生的,如動機強度,學業(yè)自我概念。所以,為了提高元認知,應努力改善學生的動機狀況不僅僅是提高動機水平,而是改善整個動機系統(tǒng),比如目標定向,歸因方式等。片面要求高的動機水平是不夠的,因為動機水平本身并不直接影響元認知,要達到對元認知的激活作用,還需要動機系統(tǒng)其他變量的合適配置,比如良好的學業(yè)自我概念,較低的考試焦慮,掌握定向,內部歸因等,這樣才為動機對元認知的良好的促進作用鋪平了道路,疏通了關節(jié)。[43]張宏如、沈烈敏的研究表明,認知內驅力和自我提高內驅力對元認知存在顯著回歸效應。[44]
3.學習動機與家庭經(jīng)濟狀況
周蜀溪等的研究表明,中學生學習動機與其家庭經(jīng)濟狀況的關系基本呈正相關,且存在一定的城鄉(xiāng),性別和年級差異。[45]王殿春、張月秋認為,大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其家庭經(jīng)濟狀況存在顯著相關的結論,即學生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越好,學習動機越弱,學生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越差,學習動機越強。[46]家庭經(jīng)濟狀況對學習動機的影響,從文獻可以得到學生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越好,學習動機越弱,反之,學習動機越強。在生活中我們得到的經(jīng)驗可能也是如此,但是也不盡然,有些家庭經(jīng)濟狀況很好的學生,他們的學習動機也很強,有些家庭經(jīng)濟狀況很差的學生,學習動機卻不是很強。研究得到的結論,一部分原因是被試比較多,是統(tǒng)計學上的結果,沒考慮到個體差異,還有可能,自陳問卷研究的不精確性。
中國學生學習動機的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能看到研究者為之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間,使之發(fā)展更完善。未來中國學生學習動機研究應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研究方法的多元綜合具體表現(xiàn)為:
1.自評和他評相結合。問卷法一般都是用自陳問卷,由于社會贊許效應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偏差,而結合采用他評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個缺陷,把自陳的結果和同學,家長等的看法相結合,效果會有很大提高。
2.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由于人的學習動機和其他心理變化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單一的心理測量和問卷很難反映學習動機水平和其他心理因素的真實情況,如果和自然觀察,訪談以及個案研究等多種定性方法相結合,則會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靠性。
3.橫向與縱向研究相結合。以往的研究絕大多數(shù)是靜態(tài)的,橫向研究,可以對被試進行追蹤研究,分別在不同時期對相同學生的學習動機進行測查,這樣得到的信息會更全面。張宏如對大學生動機的調查就是一批學生被試從大一開始追蹤到大四。[47]采用這種研究方法的研究應逐漸增多。
4.部分與整體相結合。要加強對農(nóng)村學生,聾啞學生等特殊學生的研究,全面了解我國學生學習動機的現(xiàn)狀,深化學習動機研究。在統(tǒng)計學的要求下,對全國不同群體的學生進行多方法多維度的研究,以便得到更全面精確的結論。
首先,理論研究需要深化。進一步完善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把可能影響因素在國內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整合。有些國外的研究結論不能直接照搬,要本土化。對國內的部分研究要進行適當?shù)闹貜?,或在此基礎上增大樣本容量,做類似的研究,以得出更準確的結論。理論探究的文獻比較多,也比較雜亂,把相應主題下的內容進行系統(tǒng)化是以后的趨向。其次,加強在自然教育情景中的干預性研究,保證研究的生態(tài)效應,在比較嚴密的情景下控制相關條件,得出科學結論,指導教育實踐。最后,改善現(xiàn)有的測量工具,新的測量工具的開發(fā)要建立在理論構建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學生的實際情況,并遵照科學的量表編制原則和程序,以提高測量工具的實用性,精確性和可靠性,建立符合我國文化特征和本土特色的學生學習動機的問卷和測驗等。
研究學生的學習動機的最終目的除了豐富相應的理論外,更重要的就是能把研究成果應用到實踐中,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減小教育和管理者的負擔。研究者、教師和家長要多關注這方面的信息,真正讓學生有效的學習,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完善他們的人格?,F(xiàn)在是終身學習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時刻把握這一主題動態(tài)變化,根據(jù)自己情況,完善學習動機,成就美好人生。
[1][40]佐斌,譚亞莉.初中生學業(yè)自我效能、學習動機與學業(yè)成績的關系[J].應用心理學,2002,(4):24-27.
[2]郭德?。畡訖C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潘玉進,陳鳳燕.小學生學習障礙與學習動機、學習能力的相關研究[J].應用心理學,2006,(4):312-318.
[4][19][21][25]司成勇,王萍.關于初中學生學習動機的調查[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1,(1).
[5][45]周蜀溪,郭英.中學生學習動機與家庭經(jīng)濟狀況的相關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09,(11).
[6][43]汪玲,郭德?。J知與學習動機關系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3,(5):829-833.
[7][40]張宏如.大學生學習動機研究[J].江蘇工業(yè)學院學報,2005,(2).
[8]張建玲,毛晉平.高校學生學習動機的調查分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5,(5).
[9]成強,張巧明.高師函授學員學習動機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成人教育,2007,(5).
[10][20]馮紅變.學生學習動機調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11):61-63.
[11][23]李勤,朱盈,陸忠蔣.成教學生學習動機調查分析及其心理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15).
[12][22][31]周仁會,王鋼,郭成.高中生學習動機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7,(9):790- 793.
[13][29]張學民,申繼亮.中學生學習動機、成就歸因、學習效能感與成就狀況之間因果關系的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2,(22):33-37.
[14][17]李夏.中學生學習動機發(fā)展研究[J].山東教育科研,2002,(1):41-42.
[15][37]汪玲,郭德俊.元認知與學習動機關系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3,(5):829-833.
[16]吳霞.維吾爾族學生英語學習觀念和動機的調查[J].新疆大學學報,2003,(S1):126-130.
[18]朱智賢.中學生理想,動機和興趣的調查[J].教育理論與實踐,1982,(4):1-6.
[19]張宏,沃建中.中學生學習動機類型和對自身學習能力評價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3,(1):25-30.
[20]蔡水清.大學生外語學習動機的定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2):367-369.
[24][30]池麗萍,辛自強.大學生學習動機的測量及其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6,(2).
[26][33]何小群,鄒威華.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口語學習動機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10):371-373.
[27]王有智.西北地區(qū)小學生學習動機發(fā)展特點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3,(1):20-24.
[28]樊潔,梁寧建.中學生成就動機的年級差異研究[J].心理科學,2003,26(5):921-922.
[32]聶金菊.農(nóng)村初中生厭學行為調查.中國教育學刊,2005(2):29-32.
[34]張愛蓮.對137名非重點工科院校大學生學習動機的調查與分析[J].焦作工學院學報,2001,(3):14-16.
[35]劉加霞,申繼亮.中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習成績的關系研究[J].心理科學,1994,(2):198-204.
[36]王振宏,劉萍.動機因素,學習策略,智力水平對學生學業(yè)成就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2(1):65-69.
[37]夏凌翔,張世宇,王振勇.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結構分析[J].青年研究,2009:27-32.
[38]梁海梅,郭德?。删湍繕藢η嗌倌瓿删蛣訖C和學業(yè)成就影響的研究[J].心理科學,1998,(5):332-335.
[39]郭德?。畡訖C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1]胡衛(wèi)平,周蓓.動機對高一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科學問題提出能力的影響[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0,(1):31-36.
[42]汪玲,郭德?。J知的本質與要求[J].心理學報,2000,(4):458-463.
[46]王殿春,張月秋.大學生學習動機與家庭經(jīng)濟狀況的相關研究[J].教育探索,2009,(12):129-131.
[47]張宏如,沈烈敏.學習動機、元認知對學業(yè)成就的影響[J].心理科學,2005,(1):114-116.
[編校:楊虹]
A Review of Students’Learning Motivation in China
LIFuhu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 450014)
The paper is based on documents on students’learningmotivation in the past in China,and looks back on researchmethods,levels of current students’learningmotivation,influencing factors,and relations of students’learningmotivation and other factors.It predicts this field’s research trends and offers preference for further study of students’learningmotivation.
students;learningmotivation;review
G442
A
1671-9654(2011)01-008-06
2011-02-19
李福華(1985-),女,河南商丘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認知與學習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