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桂華
(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重慶400716)
論以學生為主體的大學英語教學
鄧桂華
(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重慶400716)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教育已越來越成為社會的焦點。英語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學生主體是一個需要充分認識和長期把握的問題。本文對英語教學中學生主體的意義進行了新的闡釋,并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如何建構“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教學方式。
學生主體;英語;教學
當前,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教育已越來越成為社會的焦點。開展素質教育是教師義不容辭的義務。在英語教學中要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素養(yǎng),英語教學應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緊密的結合,組織學生開展探索性、研究性的學習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作用在于成為學生學習英語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耙詫W生為主體”的英語教學方式,使英語學習既有利于學生打好英語基礎,又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全人格,更有利于學生去探索創(chuàng)新。因此,英語教學中如何認識學生主體和如何進行學生主體的教學操作,是一個需要充分認識和長期把握的問題。
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胡春洞(1996:80)在《英語教學交際論》指出學習首先是滿足人的個體需要,學習者只能通過不間斷的個體體驗,才能獲得不斷發(fā)展,從直接或間接經(jīng)驗中提煉和獲取所需知識。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科學地論證了人有學習語言的先天機制,對確立學習者主體的認同和推動外語教學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然而,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施行“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的教學模式。其弊端突出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1)學生學習能動性的喪失。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要求學生被動地記筆記,背單詞,套用句型,養(yǎng)成了學生機械的學習態(tài)度,學生學習能動性被剝奪了,大多數(shù)學生缺乏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2)重知識輕技能,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得不到鍛煉。在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上,教師是課堂的主宰,學生幾乎沒有鍛煉自身語言能力的機會,也不利于學生個性的全面發(fā)展。因此,改革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確立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正如桂詩春教授說“外語學習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習者本身,這是外語教學的內(nèi)因”(1988:295)。為適應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新形式、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滿足新時期國家和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教育部2007年以高教廳[2007]3號文件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作為高等學校組織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英語教學的主要依據(jù)。《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教學模式的改變不僅是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變化,而且是教學觀念的轉變,是實現(xiàn)從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思想和實踐,向以學生為中心、既傳授語言知識技能,更注重培養(yǎng)語言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思想和實踐的轉變,也是向以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為導向的終身教育的轉變?!庇纱丝梢姡詫W生為中心的英語教學模式建立在語言學的理論基礎上,該理論在外語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它強調語言習得的內(nèi)化過程,在此過程中過濾環(huán)節(jié)是重復調動學習者主觀能動性的關鍵。以學生為中心強調進行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英語學習的過程就是新語言知識不斷結合的過程,也是語言能力從理論知識轉化為自動應用的過程。這種結合和轉化必須通過學習者本人自主的活動才能實現(xiàn)。也就是說,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應積極主動地以自身原有知識、經(jīng)驗與外界進行相互作用,獲取新知識,從而達到自動運用的水平,而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因此,課堂教學應該將中心從教師移向學生,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英語學科本身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學生只有通過其個人的實踐活動,增進與教師、學生之間的交流,才能提高自身的語言理解和運用技能。只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能力,才能實現(xiàn)教學互動,達到教學目的。
新的英語教學觀,即以學生為中心的觀點具體體現(xiàn)之一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題教學模式的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特征就是重視和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又不能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為充分發(fā)揮這一教學模式的作用,重新審視和定位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必不可少。傅道春(1999:4)言簡意賅地談出自己對教師新角色的看法:“教師的任務就是將學習任務與學生的學習愿望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是學生體會到只有在自己的積極參與下,才能完成學習任務。這是一項新的教育概念:把教師的角色定位于學生的合作者、鼓勵者和引導者。”也就是說,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成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自主學習的指導者、教學活動的督促者。學生則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材料和方法,成為學習的主體,從而提高獨立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傊诮浑H性的語言教學中,教師主要是學習的促進者,教師應該促進學生勇于實踐探索,積極投身到課堂的活動中去。教師還應該促進學生不斷改進獲取知識的方法,倡導學生從親身實踐中獲取真知。也就是說,教師要運用語言學方面、心理學方面、社會學方面和教育學方面的知識去幫助學生學習英語。
學習是學生的認知過程,目的語是學生學會的,教的最終目的是不教。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探討如何建構“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教學方式:
沒有先進科學的教學方法,就不可能取得教學的高效益。在教學上,從精講多練入手,優(yōu)化教學過程,積極探索科學高效的新教法,在課堂教學中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1)重視主體參與,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水平,設計多種形式,多種活動,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加課堂語言實踐。如視聽表演、討論、做游戲及講練結合等,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真實的、能接受的和能充分理解的學習環(huán)境。
(2)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通過啟發(fā)和引導方式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然后歸納總結,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培養(yǎng)與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英語課堂教學要體現(xiàn)在“學生主動”上,即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發(fā)揮,這才是目的。在教學方法上,從單純的機械訓練和語法翻譯法向學生交際能力多層次訓練轉變;在教學模式上,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主體轉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地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他們學習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學的任何環(huán)節(jié),教師都要注意把學習方法、學習策略導入教學內(nèi)容,使學法和教法緊密結合。教師“教會”不如“會教”,學生“學會”不如“會學”。
合作學習以研究與利用課堂教學中的人際關系為基點,以目標設計為先導,以師生、生生、師師合作為基本動力,以小組活動為基本教學形式,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有明確責任分工和共同的目標,以團體成績?yōu)樵u價標準,以標準參照評價為基本手段,為了完成共同任務從而大面積地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績、改善班級內(nèi)的社會心理氣氛、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交際技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多組織學生運用pair work、group work和team work等方式進行合作學習。小組內(nèi)同學互相幫助,團結協(xié)作,相互學習。每個人既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任,也要對小組同伴的學習負責。他們共同努力,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項任務,實現(xiàn)小組目標。這樣,小組內(nèi)每個人都成為小組中不可缺少的一員,每個人的努力都能得到認可,由此學生就會有一種被重視、被接受和被尊敬的感覺,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強。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相互交流、資源共享,可以共同增加詞匯量和語言信息量,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積極性,使課堂呈現(xiàn)出生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
調控是指教師針對課堂上學生反饋的信息隨時調整教學進度、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內(nèi)容的深淺程度,教師要善于觀察每個學生在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中的表現(xiàn),為每個學生建立一份學習成長檔案,記錄每個學生的學習行為,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這樣,教師便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對學生的表現(xiàn)及時給與評價、鼓勵、表揚。教師要能通過觀察、提問、巡視等方法隨時對學生掌握教學內(nèi)容的情況進行了解,做出評價,并根據(jù)反饋情況對教學進行調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地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他們學習的好奇心,在任何一個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每一點滴的進步,教師都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同時也滿足了學生受表揚的欲望,渴望得到承認的心理,從而激發(fā)并且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外語學習的首要任務是“學”而不是“教”。作為外語教師,我們知道,英語不同于其他基礎學科,它是一門實踐課,其語言技能是需要通過學生個人的時間才能培養(yǎng)和提高的。因此,他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性。認知理論認為,英語學習的過程也就是新舊語言知識不斷結合的過程,也是語言能力從理論知識轉化為自動應用的過程。而這種結合和轉化都必須通過學生自身活動才能得以實現(xiàn)。總之,真正有效地發(fā)揮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是一項艱巨的工程,需要英語教學工作者不斷的實踐和探索。每位大學英語教師要審時度勢,與時俱進,進行角色的轉換,從而真正實現(xiàn)素質教育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目標,達到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英語語言能力、發(fā)展其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的教育目的。
傅道春(1999).教師不再是課堂主角[N].中國教育報。
桂詩春(1988).應用語言學[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胡春洞(1996).英語教學交際論[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
201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