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倩
(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北京 100024)
人們在對話的時候常常猶豫,停頓,或者重復自己所說的話。有些人傾向于在說話時用不同的方式表達一個相同的意思,所以在對話中有多余冗長的內(nèi)容。而且口語中出現(xiàn)語法錯誤也很常見,因為我們通常認為只要不影響所傳達的信息,口語是否符合語法規(guī)律并不太重要。還有一些情況下,我們只是用面部表情去表達我們的意思或說到一半又改變了初衷,所以句子顯得并不完整。因此,很多人認為口語對話明顯無規(guī)律可循。
然而,本文認為英語口語對話是有結(jié)構(gòu)和規(guī)律的,并旨在證實口語對話的規(guī)律性。本文通過對兩位英語為母語國家的人的自然對話的分析,證實了英語口語對話的一系列規(guī)律都存在于任何一次普通對話中。這些規(guī)律包括:合作性輪流(collaborative turning-taking),鄰接對(adjacencypairs),重疊(duetting),填充語 (fillers),插入性停頓 (filled pauses),寒暄(phatic communion),可預知性靠頭與結(jié)尾(predictable openingsandclosings),打岔(interruptions),口 語 話 語 標記(spoken discourse markers)等等。
本文首先回顧了英語口語特點和規(guī)律的相關(guān)理論;接著分析了兩位以英語為母語者的非正式對話;對此對話的分析將幫助我們探索口語對話的普遍規(guī)律。
Blom和Gumperz(1972)致力于話語風格研究。然而,社會學家 Sacks,Schegloff和 Jefferson(1974)指出對話分析才是對社會交際進行實證研究的第一步。對話的結(jié)構(gòu)特點因此開始被研究者重視。
眾所周知,說話者和聽話人在一段對話中不斷地改變著自己的角色。也就是說,對話中人們總是輪流說話。那么,這種交換角色的過程有沒有規(guī)律可循呢? Sacks(MS)指出對話時往往一次只有一個人說話。當然這并不能涵蓋所有的情況,有時也能聽到語音的重疊,這一點我們一會再討論。Coulthard(1994)同意Sacks(MS)的觀點,當對話參與者發(fā)現(xiàn)有數(shù)人同時在說話時,他們會自動地調(diào)整到只有一個人在說話的狀態(tài)。當大家都沒有說話時,像“eh,mm”這樣的聲音會填補語音空缺。簡言之,Sack et al(1974)把對話視為一個所有參與者都盡力使之能夠順利進行的合作性活動。輪流使得對話成為了一個總體上來說沒有重疊和空缺的連續(xù)過程。Duncan(1972)還指出說話者需要一些基本的管理技能幫助他們順利地進行話語交替。他還很形象地把這種技能比喻為人們能很輕松地在一條擁擠的街上穿行而不擠到其他人。Sacks(MS)發(fā)現(xiàn)對話參與者都能有辦法意識到什么時候輪到自己說話。諸如:凝視,語調(diào),吞吞吐吐,擴大音量,手勢以及參與者對方背景和語法知識的了解都能幫助他們在適當?shù)臅r候進行話語交替。
轉(zhuǎn)換關(guān)聯(lián)位置(Transition-relevance places)的觀念是Sacks et al(1974)引入的,它指對話參與者輪流時的停頓。對話參與者雖然不能準確地判斷什么時候某一位參與者的話語會結(jié)束,但是他們可以通過三個方面來加以預測 (Graddol,Chehsire,Swann 1995)。首先,某種話語的基本構(gòu)架可以幫助他們預測可能的停頓。比如說:課堂話語,有三種典型的結(jié)構(gòu):朗讀型,回應型,合作型(Gutieerrez 1994)。通常情況下,當老師提出問題后,我們可以根據(jù)課堂話語的一般規(guī)律預測老師的話語已經(jīng)結(jié)束,下面應該輪到學生回答老師的問題。第二,鄰接對(adjacency pairs)指的是對話中某一些話語之間比其他話語有著更多的關(guān)聯(lián)。因此,我們也很容易推測他們之間的輪流停頓。兩個鄰接對之間能自然地建立起轉(zhuǎn)換關(guān)聯(lián)。第三,語法結(jié)構(gòu)知識有時也能幫助我們預知說話者的轉(zhuǎn)換。
Sacks(1974)認為:打岔通常發(fā)生于對話參與者錯誤的判斷了前一位說話人的話語結(jié)束。這種觀念符合我們所說的:對話是一種合作性的活動。其他一些研究者持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打岔其實表明了某一些參與者想要成為對話的主導者,因此,有時打岔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實際上,有很多種不同的打岔,我們不該一概而論。比如,有時參與者的打岔是用于鼓勵說話者繼續(xù)。
簡短回應(minimal responses)是指傾聽者對說話者所說的內(nèi)容做出反應,而非想要開始自己說話。Graddol et al(1994)把這看成是對說話者的一種支持,表現(xiàn)了一種積極的人際關(guān)系。
對話中如何顧及參與者的臉面也很重要。Brown和Levinson(1978)研究了語言的禮貌性并指出在禮貌交往中,人們必須盡力維持他人的面子。直接告訴別人怎么做或者批評別人的想法和價值觀都會讓對方感到?jīng)]有面子。
另外,一些研究者也指出:對話雙方可以通過對對方背景的了解來推測說話的內(nèi)容。成功的對話要靠參與者的積極合作。
對話其他的一些特點包括重疊(duetting),也就是兩個人一起說話 (Falk 1980);插入性停頓(filled pauses)使說話者有足夠的時間考慮下面說什么;口語話語標記(spoken discourse markers)使人們能自然地從一個話題轉(zhuǎn)換到另一個話題;寒暄語(phatic communion)在對話一開始讓對話人有互相問好的機會,盡管它并不是人們真正想要討論的問題。
總之,口語話語有很多規(guī)律可以遵循,是有結(jié)構(gòu)的。而且這些規(guī)律存在于任何一次普通非正式對話中。
本文搜集數(shù)據(jù)的主要方法是錄音。在錄音之前,作者征得了兩位對話者的同意。選擇錄音作為研究方法是考慮到:它是對口語的永久性記錄;錄音的時間比較容易控制;錄音結(jié)束后可以找對話者進行信息核對(Graddol 1995)。另外,我寫了一份書面的旁觀記錄作為補充,可以獲得一些除語言以外的交流信息。但是,因為擔心打擾兩位對話者,影響對話的自然真實性,我坐在離他們很遠的地方進行記錄。
當然,錄音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首先,錄音無法記錄面部表情(Graddol 1995);更重要的是,錄音對對話者之間的交流也有一些影響。錄音剛開始時,對話者可能因為緊張不能很自然地對話。當對話進行了一會他們才能放松下來(Pridham 2001)。所以,我在選擇錄音片段時,我剪輯了前三分鐘的內(nèi)容。總之,錄音對本研究來說仍然是一種相對有效的研究方法。
這段對話發(fā)生在巴斯大學教育學研究生課堂的課間休息時間。兩個學生正在討論Delta以及畢業(yè)后的安排。他們都來自英語母語國家。Michelle來自美國,曾在20多個國家教書,其中也包括科威特;Ahmed在英國生于一個雙語家庭,由于父親是科威特人,他在科威特也生活過很長時間。他們對彼此有一定的了解,平時就是交往比較多的好朋友。
轉(zhuǎn)錄符號:
[ 同時說話
[…] 省略
(.) 停頓一下
= 兩者間沒有停頓和沉默
(laugh)笑聲
1.M:Yeah(.)then I have to study for the delta.
2.A:Oh(.)how is that going so far?
3.M:Em(.)yeah(.)horrible.I mean I haven’t even gone near it,the subject,because I don’t want to.I tried actually(laughs)
4.A:(laughs)
5.M:I tried about a week or two ago.I was given a practice exam.
6.A:Yes.
7.M:I opened it up and I just coun’t[...].I mean[...]I showed it to you[and you’re familiar with it,it’s horrible.[yes...sure
8.A:Yes...
9.M:So I did try to do it,because I thought a lot of people tried to help me,so actually take advantage of this and(.)but I couldn’t do it.
10.A:How are you supposed to study for it?You’re just gonna answer and sovle the questions?=
11.M:=yeah...yeah
12.A:Because I mean the structure stays the same,but the content[changes.=
13.M:=yeah...the content...it’s the matter.Because I haven’t been teaching for a while.
14.A:Yes...
15.M:I’ve forgotten a lot of stuffs in teaching obviously.You’re doing the grammar,you’re doing the task for the lesson and so on...
16.A:Yeah...
17.M:I have to refamiliarise myself about that.And so it is to looking through
[grammar books and
[yes...
(.)course books,[looking at(.)you know,
why we are teaching it,what is the
methodology
[Good...
Underlining this.
18.A:Basically you can go to the library to get books.
19.M:That’s what I will do today.
20.A:Yeah...
21.M:Also because I need these course books for the assignments I’m doing as well,it kinda goes hand in hand.
22.A:(.)So can this program help you at all for the delta?Is it going to be beneficial?
23.M:Well,it’s a sort of...yeah...filling in the gapswithin the delta,because the delta is very practical and this is more theretical.They overlap to some extent,but(.)yeah(.)I think in general it[should help.I mean...Yeah,I hope so(.)yeah...so when are you going?
[should
24.A:Well...supposedly in the end of April I think to South America.Supposed to land in San Francisco,and then take a road trip to Bostonand back to San Francisco and meet some old friends there and then head off to Cairo for a while.Hangout on the beach,see the sun.
25.M:Yeah,The sun(laugh)
26.A:Beautiful.
27.M:That would be very nice.(.)
28.A:Yeah,that would be very nice.
29.M:Then are you going to Kuwait?
在該片段中,我們可以看出英語口語對話基本遵循一次只有一個人說話的規(guī)律。在第7輪和17輪,兩個對話者出現(xiàn)了語音的重疊,但是他們立即把對話修正為只有一個人說話的狀態(tài)。這符合Sack的觀點,那就是對話是一種合作性活動,參與者都努力使之順利進行。該對話中也出現(xiàn)很多參與者輪流的典型方式,比如:第2輪和第10輪,Ahmed通過向Michelle提問選擇了下一個說話人。
片段中也有轉(zhuǎn)換關(guān)聯(lián)位置(Transition-relevance places),從第 10 輪到第 13 輪,Ahmed 問道:“How are you supposed to study for it?”這個問題為Michelle提供了一個轉(zhuǎn)換位置,但是她并沒有說話,所以Ahmed又問了一個相關(guān)的問題:“you’re just gonna answer and solve the problem?”這里同樣有一個轉(zhuǎn)換位置。這次,Michelle 回答:“yeah(.)yeah”,把話語權(quán)接了過去。但是似乎她還是不想討論這個話題,所以在簡短的回應之后再次提供了一個轉(zhuǎn)換關(guān)聯(lián)位置讓Ahmed再次把話接過去。另外,在第7輪,當Michelle說:“...I mean...”,或許有一個轉(zhuǎn)換關(guān)聯(lián)位置出現(xiàn),這一點可以通過非語音線索得以證實,但是由于我坐得太遠看得并不清楚。除此以外,我們可以從第2、3輪和第10、11 輪發(fā)現(xiàn)鄰接對(adjacency pairs),他們都會明顯地轉(zhuǎn)換關(guān)聯(lián)位置,而且最終在此確實發(fā)生了說話者的輪流。
在文獻回顧中我也提到,對話中的打岔(interruption)有很多不同的類型。有一些是禮貌的,而另外一些是非禮貌的。在該對話中,由于兩位對話者是好朋友,并沒有非禮貌性打岔出現(xiàn)。禮貌性打岔卻很多。在第12輪和第13輪,Ahmed還沒有說完前面的句子“but the content changes”Michelle以重復他的話的方式打斷了他。這種打岔是很禮貌的。在第7輪和第17輪Ahmed在Michelle說話時插了進去,但是他的介入并不代表他想說話,只是表明他正在認真地聽Michelle說話,并鼓勵她繼續(xù)說下去。
該片段中也有很多簡短回應(minimal responses)的例子。 在第 6、8、14、16、20 輪,Ahmed 知道 Michelle的話還在繼續(xù),所以他不愿意打斷她,但是他還是通過“yeah,yes”來表現(xiàn)自己對對話的積極參與,并鼓勵Michelle繼續(xù)說下去。他們雙方都對交流做出了貢獻,有效合作也因而得以實現(xiàn)。這也表明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非常好。
對話雙方為顧及對方臉面做出的努力在該片段中有三處明顯的體現(xiàn)。在第3輪最后,Michelle笑了;第4輪,Ahmed也笑了笑作為回應。Michelle的笑是她為自己該做而沒有做完的功課而感到尷尬,如果Ahmed保持沉默,這就會增加Michelle的尷尬。而他用笑作為回應是因為他感同身受,并對Michelle表示理解。假如他不那么做的話,Michelle就會認為他對自己的話不感興趣或者說完全不理解。另外一個例子出現(xiàn)在第10輪到第13輪,Michelle有兩次接過對話的機會,第一次她沒有說話,這有兩種可能性:第一,Michelle沒有理解Ahmed的問題。第二,她不想繼續(xù)這個話題,或她需要時間思考該如何回答。第二次機會她接過了Ahmed的話,雖然只是說 “Yeah(.)yeah”,但她的介入是對Ahmed的一種尊重,也使對話能繼續(xù)進行。因為只有Ahmed的臉面得到了保全,他才能繼續(xù)說話。最后一個例子是第23輪,當Michelle說:“It should help”,Ahmed 說:“should”來應和她,表示了絕對肯定。
另外,兩處對話參與者都有著類似的背景。首先,他們都是巴斯大學教育學研究生。其次,他們都在科威特呆了很長時間。比如他們討論Delta考試,只有教育學學生對該考試比較熟悉,從第7輪起,他們圍繞Delta進行了一段對話,而Michelle并沒有對此作出太多解釋,因為她認為Ahmed對此非常了解。另外,在對話最后部分,Michelle問Ahmed是否準備去科威特,因為他們對科威特都有特殊感情。他們所說的只有對方才能完全理解。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口語規(guī)律在該對話中也有體現(xiàn)。 第 12、13輪,出現(xiàn)了重疊(duetting),他們很容易預測對方將要說的話。在第3輪出現(xiàn)了插入性停頓 (filled pauses),Michelle說:Em,yeah來給自己時間思考如何回答Ahmed的問題。第7輪,Michelle說:“I just I just couldn’t”,然后她忽然感到很難解釋自己的說法,于是她用了插入性停頓 (filled pauses):“I mean”來給自己時間思考。她最終沒有解釋,而是說:“I showed it to you”,邀請Ahmed用他們相同的背景知識來回答該問題??谡Z話語標記(spoken discourse markers)也隨處可見,如第 18輪的“Basically”和 23輪的“well”等等。
因為截取的片段是對話的中間部分,所以沒有特別明顯的寒暄(phatic communion)。它常常出現(xiàn)在對話的開頭部分,大家互相問好的時候。
自此,本文對一段隨意選取的英語口語對話進行了分析。事實證明,確實有很多口語對話規(guī)律存在。
輪流(turn-taking), 轉(zhuǎn)換關(guān)聯(lián)位置(transitionrelevance places),鄰接對(adjacency pairs),打岔(interruption),簡短回應(minimal responses)臉面維護(face work),插入性停頓 (filled pauses),口語話語標記(spoken discourse markers), 重疊(duetting)等在這段隨意選取的對話中皆有體現(xiàn)。盡管這樣一段短小對話沒有包含談及所有的口語對話特點,但是它足以說明口語對話的規(guī)律性。而且分析證明,這些規(guī)律和特點對有效的人際交流起著重要作用。今后的研究還應該進一步探索口語對話的其他規(guī)律,相信還有很多口語對話特點有待我們發(fā)現(xiàn)。
Blom,J-P and Gumperz,J J.(1972).Social meaning in linguistic structures:code-swiching in Norway[A].In Gumperz and Hymes.
Coulthard,M.(1994).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Longman.
Duncan,S.(1972).Some signals and rules for taking speaking turns in convers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3).
Falk,J.(1980).The conversational duet[P].In Processings of the 6th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Graddol,C.&Cheshire,J.&Swann,J.(1994).Describing Language[M].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Gutierrez,K,D.(1994).How Talk,Context,and Script Shape Contests for Learning[J].A Cross-Case Comparison of Journal Sharing,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5).
Mccarthy,M.(1991).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riham,F.(2001).The Language of Conversation[M].London:Routledge.
Sacks,H.&Schegloff,E.A.&Jefferson,G.(1974).A simple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ing taking for conversation[J].Language(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