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迎軍,甄程程
(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大連116029)
概念轉喻思維與英語詞匯習得
許迎軍,甄程程
(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大連116029)
轉喻是人類基本的思維和認知方式,其對語言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概念轉喻思維在詞匯詞義理解、詞義擴展及概念轉喻思維模式方面產(chǎn)生了積極效用。轉喻思維有助于學生英語詞匯習得,轉喻理論對詞匯教學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概念轉喻;詞匯;外語教學;認知方式
轉喻作為修辭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一直被認為是隱喻的一種修辭手段,甚至以Aristotle為代表的學者也把其歸屬于隱喻。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興起,語言學家越來越重視轉喻的認知作用。當代語言學認為轉喻基于人的身體體驗,觸發(fā)著人們的聯(lián)想認知,代表著人類初級的思維及認知方式,因此轉喻在本質上是概念性的?;谵D喻的概念本質和認知特征,認知語言學把這一認知現(xiàn)象更確切地稱之為“概念轉喻”[1]。概念轉喻作為重要的認知方式,對人們認識事物、概念的形成和語言的發(fā)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說概念轉喻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認知模式。
國內外學者主要從轉喻的定義、本質與分類標準、轉喻與隱喻的關系與對比、轉喻在語用推理中的作用等方面對概念轉喻進行了理論研究;在應用方面,陳香蘭、張韌等國內學者主要對轉喻與言語行為、回指、語法結構等的關系對概念轉喻進行研究。然而,對概念轉喻思維在教學中的研究卻很匱乏。如何把概念轉喻思維應用到我們日常生活中來幫助我們更好地交流與學習儼然可以成為一個很有實用價值的課題。
概念轉喻的認知方式對語言的發(fā)展影響巨大,而詞匯又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是語言體系中結構和意義的統(tǒng)一體。因此,概念轉喻思維對英語詞匯教學具有指導意義和理論價值。本文的基本思想就是把概念轉喻思維引入詞匯教學活動,拓展學生的詞匯知識,培養(yǎng)其轉喻思維能力。這樣學生就能較輕松地記憶詞匯及用法,更好地感受語言的魅力,進而增強其英語學習興趣,提高語言應用能力。
對轉喻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研究經(jīng)歷了一個從修辭到認知的研究轉向。
傳統(tǒng)語言學對轉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修辭領域。傳統(tǒng)的轉喻觀認為,用一種名稱代替另一種名稱的指代作用是轉喻最重要功能。轉喻通常被限制在人名、地名、動物等名稱。如“小王的老婆是只母老虎”,這句話中轉喻修辭的應用形象生動,道出母老虎的兇猛、霸道以轉指小王老婆的性格特點。
奧格登和理查茲在1923年提出的“符號三角理論”中對概念、詞語和事物的關系研究為后來轉喻的認知研究提供了可能。在這一理論觀點的影響下,對轉喻的研究也逐漸轉向了認知[2]。1980年,Lakoff和 Johnson的經(jīng)典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引起了認知語言學界對隱喻和轉喻的廣泛關注。轉喻不再被當成特殊的修辭手段,而被認為是人類重要的思維方式,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手段,在組織語言、思維和行為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Lakoff指出:“轉喻是認知的基本特征之一,人們常用易于理解和感知的事物的一個方面指代整個事物或事物的另一個方面”,“轉喻的喻體和本體之間的映射產(chǎn)生于同一認知模式中的概念域”[3]。在此研究的基礎上,GunterRadden和Zoltan K?vecses提出了被廣為接受的轉喻概念特征:轉喻是在同一個認知模式里,一個概念實體(源域)向另一個概念實體(目標域)提供心理可及[4]。轉喻是根據(jù)同一認知域內源元素與目標元素之間的相關性,即在同一認知域中用比較容易感知的部分來理解整體或整體的另一部分,它主要是一種指稱手段。簡而言之,隱喻是通過Y來理解X的概念關系,而轉喻是X代表Y的概念關系[5]。在轉喻性詞義的生成和發(fā)展過程中,鄰近性和突顯性起著重要作用。在轉喻的認知過程中,一個概念實體通過轉喻提供了到達同一個理想認知模型中的另一個實體即本體的心理途徑。因此,轉喻在本質上是概念性的。
概念轉喻運行于概念本體。概念本體利用一種形式所表達的載體概念轉喻到另一種所表達的目標概念。例如:family既可以表達家庭,子女的概念,在有些場合還可以表達對家庭的責任的概念。如在“Do you have a family?”中,family就臨時表達one’s duty to a family(對家庭的責任),此時更強調the duty of a parent(為人父母的責任)。就表達形式而言,都是通過family的形式,但卻從“家庭、子女”的概念轉喻到“家庭責任”的概念。
王寅認為:“轉喻主要是基于對各種‘事件域’體驗和認知之上形成的:人們在對事件域中各行為要素和/或事件要素的認識基礎上,形成了知識塊,儲存于大腦之中,知識塊中的各要素相互關聯(lián),交錯牽涉,常常是牽一發(fā)而動其他部位或全身,在思維中不可避免地要產(chǎn)生轉喻現(xiàn)象。”[6](2006:250)Panther和Thornburg在其所提出的場境理論中開始了對概念轉喻思維的研究。他們認為間接言語行為整體事件認知域的前、中、后三部分中任一部分都可以轉喻地激活整體[7]。陳香蘭(2008)對轉喻思維的界定是:(1)兩域間有“部分整體”、“整體部分”關系;(2)二者有語義替代關系,只要符合其中一條就是轉喻思維[8],即概念轉喻思維。人腦與客觀世界在長期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建立起了概念與概念之間相對固定的關聯(lián)模式,在人類認識事物時,大腦對外界信息進行主動加工,將相關聯(lián)、有鄰近性特征的事物彼此取代,逐漸演化為概念轉喻思維。也就是說,概念轉喻思維可以視為轉喻實現(xiàn)過程中大腦的一種思考過程,是一種為了尋找代償而進行的思維活動,或者說是一種替代性思維,這就是概念轉喻思維的本質屬性。
可以看出,概念轉喻在英語詞匯學習過程中,不僅記憶其字面意思,更要掌握詞語的內涵和外延,才能發(fā)揮其概念轉喻思維對詞義理解與詞義擴展的功用。
(一)概念轉喻思維與英語詞匯意義理解
英語中很多派生詞、復合詞和轉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派生詞和復合詞的語義不是原來兩個詞或詞根的語義的簡單相加,而是從中引出新的語義。
1.概念轉喻思維與派生詞詞義理解
詞根是派生詞的基礎,不同的詞綴加在同一個詞根上表示不同的意思及詞類。派生詞的詞義主要是由詞根或者單體詞來體現(xiàn),而詞綴往往只是對派生詞起到限制和說明的功能。我們以superstar為例對概念化轉喻過程加以說明。首先,superstar(超級明星)的詞義主要由單體詞star提供,star就是一個有關“星星”的百科知識通道,借助該詞的呈現(xiàn),可以聯(lián)想到與星星相關的所有知識,如夜晚、閃爍、發(fā)光、明亮、天體等。通過對這些知識的迅速掃描,人腦中形成了有關star的內涵特征,如從位置上講是在高高的天空;從特征來看是發(fā)光能力強,看起來很亮,神秘浪漫;從性質上,是夜空中發(fā)光的天體;從作用來講,是給人們光明等等。有關star的這些基本認識仍然是龐雜和混亂的,為了對這一概念有一個比較清晰和直觀的認識,就必須對這些百科知識進行概念整合,抽象成為一些概念化的東西。如此這般,人腦完成了對star的概念化過程。最后,由于前綴super-的含義是“超,過(more,larger,greater),我們要完整地理解 superstar的含義就必須將前面已經(jīng)整合過的star概念內容和super-進行二次整合,使其概念化為“超級明星”儲存在頭腦中。
2.概念轉喻思維與英語合成詞詞義理解
大部分復合詞詞義也體現(xiàn)了概念轉喻的思維認知機制。以復合詞 newspaper為例,這個詞是由“news”和“paper”兩個實體詞組成。News的意思是新聞,而paper則指紙。newspaper(報紙)這一意義的得來就運用了概念轉喻的認知機制。即將兩個分概念news和paper進行概念整合,由news和paper聯(lián)想到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具有新聞的紙”,該詞以報紙上最主要的內容——新聞,通過部分代替整體,來轉指整體事物,繼而得出了報紙這一概念。
(二)概念轉喻思維與英語詞匯詞義擴展
1.概念轉喻思維與一詞多義
詞匯的多義現(xiàn)象在人類語言中普遍存在。英語中詞匯的重要特點就是一詞多義。認知語言學提出詞義發(fā)展和變化的內涵來源于語言使用者的認知思維。其研究表明,多義現(xiàn)象就是通過人類認知手段尤其是轉喻,使得詞的中心意義或基本意義向其他的意義延伸的過程,是人類認知范疇和概念化的結果。轉喻的指代功能使許多詞產(chǎn)生了新意。以人的手hand這個詞匯為例,在人的認知思維中,傾向于用具體的事物代替抽象的事物。指稱人的手的詞匯是具體的,可以轉喻為手所具有的各種功能,從而產(chǎn)生了其他意義。如:He writes a good hand.(他的書法很好)這句話中 hand是指handwriting,這個例子中把具體的手延伸到手的用途。再如Set my hand on the document.(在文件上簽署我的名字)中hand又通過形式代替內容,轉指了文件,這些概念轉喻的思維方式極其鮮明。
2.概念轉喻與詞類轉換
詞類轉換法使詞從一種詞類轉化為另一種詞類,使該詞具有新的意義和作用。英語中的詞類轉化大多在簡單詞中進行,詞性轉變屬于語法轉喻,它是高層次的命題轉喻。詞類轉換中所包含的轉喻大多以行為場境也就是語用語境為基礎[7]。名詞轉化為動詞,通常在場境中的名詞指施動者和工具等,轉化后的動詞通常指整個行為過程和場境,這里的轉喻大多是目標域包含源域的轉喻[9]。詞性轉換構詞法豐富了語言,使語言變得生動活潑。如Good is rewarded with good,and evil with evil.(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里的 good是常用的形容詞,用作名詞后,語言的寓意更豐富,也更活潑生動。使人們的言語交際更加順暢幽默,也使文章有了活力。在外語詞匯學習過程中,轉喻思維應該運用于理解詞類轉換中,理解與吸收新的語言現(xiàn)象與用法,這樣有助于豐富與擴大詞匯,并提高運用語言的水平。
綜上所述,概念轉喻基于鄰近性或相關性拓展意義,發(fā)揮作用。
概念轉喻思維根植在人們思維活動中,是普遍的思維模式,是詞匯語義的有效認知途徑,而且又是詞匯意義擴展的重要工具。轉喻的認知模式對提高學習者詞匯習得能力和詞匯知識理解能力意義重大。轉喻具有化難為易、增強記憶、生動形象等特點,從而簡化了認知過程?!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將概念轉喻引入詞匯教學,不僅幫助學習者通過概念轉喻擴展了詞匯意義,而且轉喻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拓展了學生的詞匯知識,豐富了其語言表現(xiàn)力。因此,在詞匯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轉喻思維能力,以構建英語語言知識,提高語言的理解和應用能力。轉喻概念思維有助于認知推理、增強記憶和理解詞匯,有效提高學習效率,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敲之效果。可見,概念轉喻理論對詞匯教學具有指導意義。
[1]張明杰.概念轉喻的認知特征及其本質[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版,2010,(5).
[2]何愛晶.名—動轉類的轉喻理據(jù)與詞匯學習[D],重慶:西南大學,2009:37-38.
[3]Lakoff,G.Women,F(xiàn)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288.
[4]Radden G,K?vecses Z.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C]∥Panther KU,Radden G.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 In Publishing Company,1999.
[5]匡芳濤.英語專業(yè)詞匯教學研究——基于范疇化理論的探索[D].重慶: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6]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7]Panther,K U,Thornberg L.A Cognitive Approach to Inferencing in Conversa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8,(12).
[8]陳楊國生,鄒春玲.轉喻思維的內涵外延傳承模式[J].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09,(34).
[9]駱毅,袁揚華.轉喻思維與外語詞匯學習[J].合肥學院學報,2007,(24).
Conceptual Metonymic Thinking and English Vocabulary Acquisition
XU Ying-jun,ZHEN Cheng-cheng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Metonymy,as the basic thinking and cognitive mechanism,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anguage development.Metonymic thinking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words meaning,semantic extension and metonymic thinking model.Metonymic thinking contributes to students'English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nd metonymic theory is of positive guidance in the vocabulary teaching.
conceptual metonymy;vocabulary;English teaching;cognitive mechanism
H319.34
A
1001-7836(2011)07-0175-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7.075
2011-05-30
許迎軍(1955-),女,遼寧大連人,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應用語言學、英語課程與教學研究;甄程程(1986-),女,遼寧沈陽人,碩士研究生,從事語言學與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