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黎
(黑龍江省教育學院,哈爾濱150080)
在我國教育改革、提倡素質(zhì)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在交際英語教學法普遍被應用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同時,交際語言測試也成為語言測試的主流之一。然而,目前在高師院校綜合英語教學中,應用交際語言測試來評估教學效果,還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尤其在高師綜合英語口語教學中,應用傳統(tǒng)的口語測試模式不利于學生口語能力的提高。因此,嘗試在高師綜合英語口語測試中應用交際語言測試則成為一種必然的發(fā)展趨勢。
(一)什么是語言測試理論
現(xiàn)代語言測試是隨著20世紀初教育測量學的獨立與發(fā)展而逐漸發(fā)展、成熟起來的,它是應用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巴克曼認為測試是為了引出某一個體的某一特殊行為的測量手段。與其他測量不同的是測試能引出一種特定的行為,這種行為是測試者認為是他所關心的能力的證明。對于語言測試,則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一般說來,語言測試就是通過讓學生完成設計科學合理的測試項目,評判學生的語言能力。
(二)語言測試理論發(fā)展的主要階段
語言測試理論的發(fā)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前科學語言測試或傳統(tǒng)語言測試階段。語言教學出現(xiàn)后便有了語言測試,目前把20世紀40年代以前的語言測試統(tǒng)稱為前科學語言測試。把語言看做一套知識,是這個時期外語教學和測試體系的語言觀的內(nèi)涵(劉潤清、韓寶成,2000)。測試中對技巧、技能的考查沒有量度依據(jù),測試結果主要根據(jù)教師的主觀判斷,試題常包括短文寫作、翻譯、語法分析。此間,聽力、口語被認為是額外的,絕不是大綱或測試的組成部分(Heaton,1988)。
第二階段:心理測量——結構主義語言測試或現(xiàn)代語言測試階段。20世紀40年代以菲爾德為首的美國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第一次提出語言是一套形式結構,是一套習慣。在語言測試方法上,汲取了心理語言學領域的心理測量學的方法,形成了所謂的心理測量——結構主義語言測試。與第一階段相比,這個階段的語言測試強調(diào)口頭語言。
第三階段:心理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語言測試或后現(xiàn)代語言測試階段。隨著人們對語言的認識逐漸深入,結構主義語言觀受到了挑戰(zhàn)。喬姆斯基在1965年提出了語言能力和語言行為的概念;1972年,海姆斯提出了交際能力的概念,認為使用語言不但要能夠按照語法規(guī)則產(chǎn)出形式合格的句子,而且還應具有在不同的語境中合理使用這些句子的能力,即語言使用涉及社會文化因素。
(一)什么是交際語言測試理論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交際教學法的發(fā)展,交際語言測試愈來愈受重視。交際語言測試的理論基礎是功能語言學與言語行為理論,它把語言作為一套行為來檢測。交際語言測試理論是語言學習觀與語言能力觀的重大改變,揭示出語言學習的真內(nèi)涵,是思想認識上的重大進步。1990年巴克曼提出的交際能力模型是迄今為止最具有影響力的里程碑式的交際語言能力模型,是交際英語測試設計的理論基礎。巴克曼認為交際是語言和環(huán)境動態(tài)交換的過程,交際語言的使用不是簡單地產(chǎn)生或解釋話語,而是以話語及其發(fā)生的環(huán)境的關系為特征的(Bach Man,1990)。
(二)交際語言測試理論發(fā)展的主要階段
隨著20世紀80年代海姆斯提出了交際能力的概念,交際語言測試理論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第一階段是單一能力假說,它認為運用語言需要的是一種單一的能力。第二階段,卡納爾和斯溫認為交際能力是由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交際策略能力組成。第三階段,90年代,巴克曼提出語言交際能力模式,他認為語言交際能力就是把語言知識和語言使用的場景特征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并解釋意義的能力,它由語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機制組成。
(三)交際語言測試的特征和原則
交際語言測試有以下主要特征:(1)重點是意義;(2)語境化;(3)語言活動帶有可接受的目的性:(4)有實際意義的語言;(5)使用真實的語言材料;(6)文本處理有真實性;(7)反應結果不可預見性;(8)以互動為基礎;(9)考生在真實心理狀態(tài)下展示語言能力;(10)根據(jù)實際交際結果判定成績(Weir,1993;武尊民,2002)。交際語言測試是一種行為測試,是在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情景,通過完成實際的交際任務來測量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交際語言測試應體現(xiàn)三個原則,即交際原則、任務原則和意義原則。
(一)高師英語專業(yè)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現(xiàn)狀
一直以來,大部分學生在學校里接受的英語學習都是以應試為主,為了應付各種以筆試為主的英語考試。即便是高等師范院校中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也普遍反映在多年的英語學習過程中,老師教授的更多是詞匯和語法方面的知識,能流暢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的學生人數(shù)并不是很多。邵永真教授1998年在修訂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時所作的調(diào)查認為,近幾年來畢業(yè)的大學生口語能力強或非常強的僅為5%,差的或極差的為37%,能勝任或基本勝任參加國際會議討論的僅為7%,能勝任或基本勝任參加對外業(yè)務談判的僅為14%。
(二)高師英語專業(yè)綜合英語課程教學現(xiàn)狀
綜合英語課程是目前各層次高等師范院校開設的最普遍的一門英語專業(yè)的英語基礎課,它的教學目標就是要全面培養(yǎng)英語的聽、說、讀、寫、譯等各項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實際使用英語進行涉外交際的能力。通過調(diào)研我們發(fā)現(xiàn),目前高師綜合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幾個:(1)重視專業(yè)四、八級考試的通過率,忽視學生口語能力的培養(yǎng);(2)重視語言點的講解與訓練,忽視整體語言的訓練;(3)重視閱讀、翻譯教學,忽視口語教學。
(三)如何在高師綜合英語口語測試中應用交際語言測試
1.改變傳統(tǒng)口語測試形式。傳統(tǒng)的綜合英語課程中的口語測試主要考查學生的語音語調(diào)和表達能力,學生只要準備好規(guī)定方面的內(nèi)容就可以了。這種測試方式缺乏真實性、交際性和互動性。根據(jù)巴克曼的交際語言能力的理論框架,英語口語測試應采用主觀性測試和直接性測試,以便充分體現(xiàn)交際語言測試的基本原則。應用交際語言測試設計的口語測試應該突出如何正確處理知識和能力的關系,即不但要測試語言知識,更要測試學生應用語言知識和技能的能力。除此之外,還要考察口語表達過程中準確和流利的關系、句子水平和語篇水平的關系、領會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關系,從而更有效地考查學生的交際語言應用。要求學生能夠在基本口語表達時做到流利、連貫和語言準確之外,還要能夠完成帶有實際交際意義的語言任務,做到得體恰當,也就是海姆斯提出的“可能、可行、得體、完成”。
2.采用主觀性測試和直接性測試的口語測評方式。根據(jù)現(xiàn)行的交際性語言測試理論,高師綜合英語教學中的口語測試可以采用主觀性測試和直接性測試。主觀性測試能夠使測試者直接了解所要檢測的語言能力。主觀性測試命題相對比較容易而且命題可以直接與教學目標相結合,使測試促進學生學習。直接性測試能夠直接反映考生某一方面的語言能力,要求考官詳細規(guī)定交際任務,向?qū)W生提供近似現(xiàn)實生活場景的樣本。適合我國高師綜合英語課程口語測試的方法有回答問題、情景反應、提問題、信息轉換、角色扮演和控制性訪談等。
3.采用綜合法和分析法相結合的口語測試評分方式。基于交際語言測試理論的綜合英語口語測試評分方式應該采用分析法和綜合法相結合的方式。分析法是把口試表現(xiàn)分解為若干要點,如語法、內(nèi)容、語音語調(diào)、流利程度、準確度、詞匯等,各要點得分總和即為口試的總得分。綜合法是根據(jù)評分員的總體印象打分。
目前交際語言測試已經(jīng)得到我國教育界的廣泛認可。在高師綜合英語口語測試中應用交際語言測試理論是可行的、有必要的。交際語言測試作為一種科學的、理想的語言測試模式理論,必將對高師綜合英語教學產(chǎn)生更加深刻的影響。
[1]劉潤清,韓寶成.語言測試和它的方法(修訂版)[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武尊民.英語測試的理論與實踐[ 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3]Bach Man,L.F.Funda 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4]Heaton,J.B.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 M].Long Man,1988.
[5]Weir,C.J.Understanding and Developing Language Tests[ M].New York:Prentice Hall,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