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惠芬
(南方醫(yī)科大學附屬小欖醫(yī)院,廣東 中山528415)
昆布是海帶科植物海帶(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或翅藻科植物昆布(Ecklonia kurome Okam)的干燥葉狀體,均載入2010版《中國藥典》。昆布首載于《名醫(yī)別錄》,異名海帶、綸布、海昆布、裙帶菜等,具有軟堅散結(jié)、消痰、利水等功效。在廣東,昆布被稱為“黑昆布”,海帶則不作配方用,僅作為日常食用。廣東習用的昆布為石莼科植物孔石莼(Ulva pertusa Kjellm)或石莼(Ulva lactuca L.)的干燥葉狀體,前者稱為“綠昆布”,后者稱為“青昆布”,或統(tǒng)稱“廣昆布”,閩浙一帶和廣西習稱“海白菜”。
從中山地區(qū)醫(yī)藥公司、二甲以上醫(yī)療機構(gòu)、連鎖藥店等取中藥昆布樣品共10個,樣品取樣具體來源見表1。
1.2.1 性狀鑒別
按照《中國藥典》2010版一部昆布[性狀]、[鑒別]項下鑒別。由廣東藥學院藥用植物與生藥學教研室劉基柱教授鑒別。
1.2.2 含量測定
按照《中國藥典》2010版一部昆布[含量測定]項下測定。由中山市中智制藥有限公司檢驗部測定。
除去供應(yīng)商及批號相同樣品,經(jīng)鑒別1號、2號、3號、4號、6號樣品均為石莼科植物石莼,5號樣品為海帶科植物海帶。樣品圖片見圖1。
按照《中國藥典》2010版一部昆布“含量測定”項下規(guī)定,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碘不得少于0.20%,檢驗結(jié)果1號、2號、3號、4號、6號樣品未檢出,不符合規(guī)定,5號樣品含碘量0.20%,符合規(guī)定。
表1 樣品來源
廣東長期習慣使用的同名異物的中藥混亂品種約有百種之多,其道地藥材素有“南藥”之稱,有些道地藥材已收入《中國藥典》2010版,有些與其他地區(qū)使用的藥材同名異物,《藥典》則以不同名稱分別收載,不過,由于種種原因,目前廣東仍有不少長期習慣使用的地方品種,一些常用地方品種因《藥典》未收載而無法規(guī)范。在廣東,石莼科植物孔石莼或石莼長期作為昆布的代用品使用,本文取樣結(jié)果顯示符合廣東地區(qū)昆布的使用現(xiàn)狀,中山地區(qū)醫(yī)藥公司、二甲以上醫(yī)療機構(gòu)、區(qū)域性連鎖藥店均使用石莼作為昆布的代用品,僅一家全國性連鎖藥店使用正品昆布。
朱立俏[1]、曾祥麗[2]、孔立靖[3]等曾分別對昆布的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進行綜述,昆布中含有很多活性成分,如碘,碘是人體合成甲狀腺激素的主要原料,是維持正常甲狀腺功能和形態(tài)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作為昆布的代用品,1號、2號、3號、4號、6號樣品均未檢出碘,5號樣品是唯一正品 昆布,含碘量0.20%,符合規(guī)定。藥典記載昆布性味咸,寒,具有消痰、軟堅散結(jié)、利水消腫的功效,常用于癭瘤、瘰疬、睪丸腫痛、痰飲水腫[4]的治療。《中國海洋藥物辭典》和《中國藥用海洋生物》等現(xiàn)代專著記述石莼味咸性寒,有降低膽固醇和清熱解毒、軟堅散結(jié)、利水降壓的功效。我國民間一直流傳著用石莼與其他藥用植物配伍治療中暑、頸淋巴結(jié)腫、甲狀腺腫、瘡疥、急慢性胃腸炎、高血壓、水腫和小便不利、喉炎及咳嗽等。正品昆布和代用品廣昆布的科屬來源不同,性味功效也不完全相同,尚有待進一步深入比較研究。
圖1 1-6號干濕樣品
[1]朱立俏,何偉,袁萬瑞.昆布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食品與藥品,2006,8(3):9-12.
[2]曾祥麗,丁安偉.昆布的藥理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通報,2007,6(4):63-66.
[3]孫立靖,王彥,臺杰,等.昆布藥理作用研究概述[J].中國藥業(yè),2009,18(2):59-60.
[4]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