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偉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一般決策理論的演進邏輯及其拓展的新空間
張亞偉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一般決策理論主要沿著決策主體和決策信息這一二維結構以及決策主體是否理性、決策信息是否完全這四個面相不斷演進,可以將其稱為二維四面的一般決策分析框架。在此基礎上,一般決策理論根據結果的邏輯、行為的邏輯和適當性邏輯發(fā)展了理性決策理論、行為決策理論和情景決策理論。論文在回顧了這些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一般決策理論拓展的新空間,即決策中介及其主要議題。
一般決策理論;演進邏輯;決策中介
決策是人類至為關鍵的行為。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不過是人類決策結果的展現而已。迄今為止,人類對決策與判斷的思考經久不衰?,F代決策理論發(fā)展至今,已經成為綜合各門科學知識的復合性、交叉性的重要研究領域,并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那么,現代決策理論是如何演進的?其演進的內在邏輯是什么?我們該如何沿著這些邏輯進一步拓展決策理論的發(fā)展空間?論文即試圖對這些問題進行回答。
現代決策理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數學家丹尼爾·伯諾利對“圣彼得堡悖論”的解釋,他提出的邊際效用遞減理論為后來的理性決策理論奠定了基礎[1]。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一方面隨著現代社會的日益復雜化,提高決策的效率和質量以解決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就成為現實的必然需要;另一方面,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迅速發(fā)展,為科學的決策研究提供了智識支持,使其具有了進一步發(fā)展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為現代決策理論的發(fā)展提供了四條演進路徑:第一條路徑沿著理性假設的前提出發(fā),融合了現代經濟學、控制論、概率論、運籌學等知識,發(fā)展出了一系列的決策分析模型和技術手段,開創(chuàng)了決策的定量分析方法;一些學者將這一路徑產生的理論稱為決策的規(guī)范理論。第二條路徑試圖突破完全理性假設的前提,以有限理性假設作為基礎,從微觀的人類身份、心理和決策行為的非理性這些面相出發(fā),融合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社會科學知識,重點探索了決策心理、決策過程、決策藝術等定性研究領域,發(fā)展出了一系列描述性的行為決策理論模型;一些學者將這一路徑產生的決策理論稱為描述理論。第三條路徑試圖突破前兩條路徑以個體和單一問題為基礎的一般決策邏輯,將決策主體拓展為多元決策主體,將單一的決策問題拓展為復雜的多目標、多屬性的決策問題,在這一前提條件下,逐漸形成了群決策理論與方法、多目標多屬性的決策理論與方法以及組織決策理論。第四條路徑從決策問題的性質出發(fā),將決策問題區(qū)分為私人問題和公共問題,以政治領域中更為復雜的重大公共問題為基礎,融合前三條路徑的研究成果,在堅持公共問題中的公共利益這一價值前提下,逐漸形成了公共決策理論。
從現代決策理論的整體發(fā)展來看,以上四條演進路徑基本上涵蓋了決策理論的所有內容。從四種決策理論的相互關系上來看,理性決策理論和行為決策理論是對普遍性的決策問題進行的一般性研究,我們將其稱為一般決策理論;而群決策理論、組織決策理論以及公共決策理論是對特殊性的決策問題進行的特殊性研究,我們將其稱為特殊決策理論。雖然群決策理論和公共決策理論拓展了決策研究的新領域,但是它們仍然是沿著理性決策和行為決策的一般假設演進的。因此,前者是后者的理論基礎。本文所要討論的就是一般決策理論的演進歷程及其內在邏輯。
從決策的過程來看,決策主要包括如下步驟:第一,決策者根據自己的理性思考、感性直覺以及行為習慣等主體性活動搜尋與決策問題相關的信息;第二,根據對信息的搜集、理解和分析,設計備選方案;第三,根據主體的價值判斷、偏好或者情景條件的約束,做出選擇;第四,根據選擇采取行動。從決策的過程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決策應包括兩大要素:第一是決策的主體,主要包括人的理性思考、感性直覺和行為習慣等主體性活動;第二是決策的客體,主要包括與決策問題相關的信息。因此,我們可以將主體和客體作為決策活動的兩個基本維度,在此基礎上討論決策的演進面相。
從決策主體這一維度來看,主要包括兩個基本的面相,即決策主體不僅受理性思考能力的支配,同時也要受到感性直覺、心理因素、潛意識和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影響和支配。這兩個面相可以概括為決策主體的(充分)理性和有限理性。從決策的客體來看,也主要包括兩個基本面相,即決策的信息是否完全或者確定,這兩個面相可以概括為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由此,我們確定了決策分析的兩個維度和四個基本面相,我們將其稱為二維四面的一般決策分析框架?,F代的一般決策理論即是在這一框架下演進的。這一演進路徑大概可以將一般決策理論區(qū)分為三種類型:
(1)如果假設決策主體是完全理性的,決策信息是充分的,那么,就形成了充分理性、充分信息條件下的完全理性決策理論。
(2)如果假設決策主體是完全理性的,但是決策信息是不確定、不完全、不對稱的,那么就形成了不確定型決策、風險決策和博弈決策。這一決策理論堅持了決策主體的理性假設,但是修正了對充分信息的假設,從而形成了理性決策框架下的大量決策模型與方法,成為現代決策理論的主要內容。
(3)如果假設決策主體的理性是不完全的,即為著名決策理論家西蒙所創(chuàng)設的有限理性,那么就形成了有限理性條件下的行為決策理論。這一理論以更為現實的態(tài)度修正了決策主體的理性假設,成為當前決策理論的新領域。
從二維四面的分析框架出發(fā),我們可以清晰地架構出一般決策理論的基本類型和演進歷程(見圖1)。
圖1 一般決策理論的基本類型與演進歷程
從二維四面的分析框架中可以看出,一般決策理論的演進歷程主要是對完全理性決策理論的充分理性假設和充分信息假設進行不斷的修正。這種修正主要體現在不斷擴展主體理性和客體信息的約束條件上。自從西蒙提出有限理性這一概念以來,一般決策過程的約束條件得以不斷拓展。這些約束條件主要包括信息的約束、決策者的心理以及身份、社會規(guī)范等約束。從整體上來看,這些約束因素可以大致區(qū)分為三類:信息的約束,心理的約束和規(guī)則的約束。一般決策理論即是根據這三類約束因素而不斷發(fā)展,從而形成了三種演進邏輯,即結果的邏輯、行為的邏輯和適當性邏輯。
(一)結果的邏輯:信息約束下的理性決策理論
現代決策理論的誕生即是以理性分析為基礎的。早期的理性決策理論假定決策者是完全理性的,決策信息是充分的,認為決策是經過有意的理性計算而產生的。因此,理性決策理論在一開始就是以追求理性的結果為基本邏輯的。由于完全理性決策理論的前提假設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它發(fā)展的一些理論和決策模型在解釋和指導人們決策時往往與現實決策大相徑庭。為了讓理性決策理論更為接近現實,這一理論開始不斷地考慮決策信息條件的變化,逐漸放寬對充分信息的假定,但是依然堅持決策主體充分理性這一假定不變。因此,這一決策理論的發(fā)展主要是考慮決策信息的變化作為約束條件而不斷發(fā)展的。
決策信息的約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大多數情況下,決策信息是不確定的。信息不確定主要指決策信息存在著多樣性、復雜性、多變性等特點。在信息不確定的條件下,決策者無法收集到確定的信息,也無法窮盡所有的決策方案。如果決策信息或者決策后果是未知的,就需要對其進行概率估算和主觀預測。當把風險考慮在內時,決策就可以看做是某一行動的期望值和結果概率分布的風險的聯合函數,這就形成了不確定型決策和風險型決策。近幾十年來,決策理論在這一領域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第二,無論是信息確定還是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它們都認為信息是中立的,多多益善。但是,決策信息并不是完全中立的,博弈決策就是典型代表。在多人之間的博弈中,一個人的決策必須考慮另外一方的利益、信息以及可能的反應。這樣,信息就不再是中立的,而是策略性的。因此,在博弈決策中,充分信息假設再次被修正,信息不再是中立的,也并非越多越好[2]。
無論是確定型決策,還是不確定型決策、風險決策以及博弈決策,它們對決策主體的理性假設前提都沒有根本的變化,變化的只是把決策的信息從“確定性”知識轉變?yōu)椤案怕市浴钡闹R,它們建立的前提和追求的根本目標依然是最大化的理性決策結果,即遵循決策結果的理性化這一邏輯。因此,我們可以把理性決策理論歸結為追求結果的邏輯。
(二)行為的邏輯:心理約束下的行為決策理論
理性決策理論經過不斷的修正和發(fā)展,形成了大量的比較規(guī)范科學的決策模型,這些模型在預測行動者總體行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行為心理學的研究發(fā)現,在不確定條件下,人們在決策行為中使用的經驗估計與理性模式大相徑庭。在現實的決策中,決策主體往往并不是完全理性的,他們的決策行為深受其心理、意志、動機、習慣、潛意識等非理性因素影響,這些有時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由此導致決策結果不僅難以達到最佳的理性化,而且會出現諸多偏差。這一類的決策理論主要分析的是在一般決策過程中決策行為所受到諸多能力和心理因素的影響而導致的偏差。因此,這一類的決策理論可以稱為決策的行為邏輯。
以決策行為的實際過程為邏輯的行為決策理論主要包括兩大類:第一類是以決策主體的能力有限性為出發(fā)點進行的研究。這一研究主要探討的是決策者在獲取信息、加工信息等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因為他們在決策的過程中要受到注意力、記憶力和理解力等方面的約束。在這些能力的約束下,決策者在進行決策時只能選擇滿意化的方案,而不是最優(yōu)化的方案。在此基礎上,該研究路徑形成了注意力分配和信息搜尋機制的相關理論[3]。第二類是以決策主體的心理因素制約為基礎而形成的系統偏差理論。這一研究路徑主要從決策者在識別和發(fā)現問題中所受到的直覺偏差入手,系統分析在決策過程中經常發(fā)生的易得性知覺、代表性直覺、情感性直覺(也稱之為錨定效應)所導致的決策偏差行為。在此基礎上,一些學者提出了后悔理論、前景理論等描述性的決策行為模型,解釋了決策中的一些悖論現象。近年,在這一路徑下,一些決策理論家提出了決策過程中有限理性無法概括的一些有限性,主要包括賽勒提出的有限意志力和有限自利假設、丘奇提出的有限道德和有限意識假設等[4]。
(三)適當性邏輯:規(guī)則約束下的情景決策理論
理性決策理論認為決策者受到理性、偏好、預期和信息等方面的影響;行為決策理論認為決策者受到心理機制,主要包括直覺、動機、情感、聯想、意識、無意識、道德、意志等心理和情感因素的影響。那么,決策是否僅僅受上述兩類因素的約束呢?著名決策理論家馬奇認為,決策還要受到各種規(guī)則的約束。
實際上,人類的決策在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各種各樣的規(guī)則的制約,這些規(guī)則為決策者圍起了決策的“籬笆”,束縛和縮小了決策的選擇余地。從規(guī)則的角度來看,人們的決策要面對三個問題:(1)識別問題:我處于什么樣的決策情景?(2)身份問題:我在這個決策中扮演什么身份?(3)規(guī)則問題:在這樣的規(guī)則下我該怎樣采取行動?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就形成了規(guī)則制約下的決策理論,筆者將其稱為情景決策理論。情景決策理論主要討論的是一般決策過程中決策行為所受到社會規(guī)則約束而導致的決策的實際情形。如果從宏觀到微觀來看,規(guī)則主要包括文化習俗、道德倫理以及各種各樣的制度、法律、經驗、角色、身份等。在這些規(guī)則下,決策者往往不再追求最大化的目標,并壓抑自己的一些心理機制和偏好,也不再對未來結果進行期望,因而不得不按照合乎情理的邏輯去進行決策,如果不這樣,將會受到規(guī)則的懲罰。因此,這一類決策理論被馬奇稱為規(guī)則遵循的適當性邏輯。在適當性邏輯下,情景決策理論主要探討了在身份與角色、經驗與學習、制度與法律、道德與習俗等條件下的決策過程,并進一步研究了決策中的規(guī)則違反以及能力陷阱[5]。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一般決策理論在信息、心理和規(guī)則的約束條件下,其演進主要是沿著結果、行為和適當性邏輯發(fā)展的。從本質上來看,心理因素約束下的決策行為邏輯和規(guī)則約束下的適當性邏輯具有同源性,它們都是從人類決策行為的過程出發(fā),描述主體決策活動的實際情景。因此,這兩者可以整合為一體,稱之為描述性的行為決策理論。
從一般決策理論的演進邏輯中我們可以看到,現代決策理論的發(fā)展基本上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假定的基礎上的:決策是主體對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分析,決策活動是在“決策信息—決策主體”的二元結構下進行的。這一二元的決策結構基本上奠定了一般決策理論的演進路徑和范圍,即圍繞著主體和信息的因素進行不斷的拓展。那么,真實的決策活動是純粹的二元結構嗎?它是否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
二元結構的決策分析,實際上把決策看成是一個封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下,決策結果是決策主體的意志和特質的體現。但是,決策過程并不是在“真空”中進行的,無論是決策信息還是決策主體總要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和干擾。這些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決策信息在進入決策主體之前并不是完全純粹的、原始的,它總是要流經多種社會裝置才能到達決策主體。這些社會裝置不可避免地對信息進行了一定程度上的過濾和加工,這必然影響著決策者對信息的分析和判斷。決策者無論是通過調查、經驗等獲得的一手信息,還是通過查閱資料、借助技術工具或者從他人那里獲得的二手信息,這些信息在到達決策者那里時,實際上都經過了各種制度化的機制進行了過濾。這種過濾機制主要包括文化、制度、傳媒等。經過這些機制的過濾,信息已經不再是完全真實的信息,而是承載了其他主體痕跡的信息。就是通過這樣的機制,決策者和決策信息都被制度化了。實際上,這些機制成為連接決策者和決策信息的中介,形成了“初始信息——中介機制——制度化信息——決策主體——決策”這樣一個決策過程。第二,決策主體在獲取、加工和分析信息的過程中也不是完全孤立的,他總要受到他所嵌入的社會關系網絡的影響。這一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首先,社會關系網絡是決策主體獲取相關決策信息的一個重要途徑,這些信息在通過在社會關系網絡進入決策主體的過程中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加工和過濾,從而影響著決策者的決策;其次,決策主體對信息進行加工、設計方案等決策過程,尤其在面臨重大決策時,總會征求親朋好友的意見,這些關系網絡的意見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甚至主導決策主體的決策結果。因此,決策主體的關系網絡更直接更深地介入了決策的過程之中,也成為連接決策者和決策信息之間的一個重要的中介力量。在這里,筆者將這些影響決策的第三方因素統稱為決策中介,它主要包括信息過濾機制和社會關系網絡。信息過濾機制主要指對決策信息進行過濾的一系列制度體系,主要包括信息審查制度、現代的傳媒制度、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統計制度等,這些制度性的過濾機制在對信息的過濾下,實際上已經潛在地主導著決策者的決策結果。社會關系網絡主要指決策主體所嵌入的人際關系網絡,包括強關系網絡和弱關系網絡。從現實的決策來看,決策中介成為聯系決策信息和決策主體之間的橋梁,它不僅影響著甚至決定著決策的最終結果。決策中介的加入,使一般決策理論的分析框架由二元的“決策信息—決策主體”拓展為三元的“決策信息—決策中介—決策主體”。那么,我們該如何對決策中介展開研究呢?筆者試圖提出一個簡要的分析框架并指出主要的研究議題。
(一)從信息過濾機制這一中介類型來看,應該注重對決策的制度性因素的研究
制度對決策的影響主要包括兩個層面:第一,決策主體總是要在一定的法律、制度和公共政策的框架內進行決策,即對決策主體的制度化,適當性決策理論已經對這方面的研究進行了有效的探索。第二,決策信息的制度化,即決策信息在進入決策主體之前實際上已經被大量的現代社會制度體系進行了過濾和篩選,這些被過濾的信息主導著決策者的決策結果。那么,對信息過濾機制的研究應該包括哪些重要的議題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承載信息過濾功能的社會制度體系的主要類型及它們對信息的不同功能。對這些方面進行研究能夠建立起決策分析與更為宏大的社會制度之間的聯結和對話。比如,現代社會的傳媒機構成為決策者獲取信息進行判斷的一個主要途徑,但是,這些傳媒機構的信息總是經過一定的現代傳媒制度體系的過濾和加工才到達決策者那里的。那么,現代傳媒制度是如何通過對信息的過濾和加工從而影響決策的過程和結果的呢?該怎樣改進這一制度體系以更好地推動信息的真實、自由流動呢?這些問題構成了這一研究領域的核心議題。同時,應該建立對信息審查制度、傳媒制度、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統計制度等這些分支領域與決策分析的介入機制研究。
第二,從社會發(fā)展的宏觀角度研究人們決策行為的趨同性,即在面臨一些相同或者相似的決策問題時,很多決策者選擇了較為一致的決策方案或結果,這就形成了社會發(fā)展的一種趨勢,比如流行、集體行動等。這些較為一致的決策行為必然與社會的信息過濾機制緊密相連。那么,這些趨同性的決策行為為什么會高度一致?它與信息過濾機制有著怎樣的內在聯系?信息是如何在這些決策者中進行流動的?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就構成了該研究的主要議題。
第三,文化決策學研究,即從文化的角度來探討不同群體、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決策特點及其規(guī)律。文化塑造了一個人的價值取向、思維模式和看待問題的基本角度等,這些因素決定了決策者對信息的篩選、理解和判斷。因此,從決策的趨同性來看,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人群和民族的決策模式。那么,中國人的決策模式是什么?東方和西方社會的決策模式有何差異?如何進行決策模式的跨文化比較?對這些問題的研究就構成了文化決策學的核心議題。
(二)從社會關系網絡這一中介類型來看,我們應該在決策研究中與社會學中的社會網絡理論展開積極的對話
在公共政策理論中已經形成了政策網絡這一流派,但是,在一般決策理論的研究中,對決策網絡的研究還極其匱乏。決策網絡研究應該包括以下幾個重要議題:
第一,決策行為與社會關系網絡之間的關聯研究。社會關系網絡在為決策者提供信息和決策建議的同時,也在影響著決策結果,那么,對于既要運用關系網絡所提供的信息便利又要在一定程度上被左右著決策結果的決策者而言,其決策的自由程度有多大?決策結果到底體現了個體理性還是社會理性?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之所以呈現出一定的趨勢,這與社會關系網絡所鋪就的信息通道緊密相關。因此,對這一議題的深入研究,能夠建立起微觀的個體決策行為與中觀的社會群體乃至于宏觀的社會結構之間的內在關聯。
第二,決策行為的趨同性現象。這一趨同現象表現在兩個層面:一個層面表現為處于同一個社會關系網絡中的決策者,他們在面對相同的決策問題時,決策結果往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或者相似性,這是因為同一個決策關系網絡為決策者提供了較為一致的信息流或者決策建議。這種決策行為可以稱為高度社會化決策,最典型的是從眾行為。本議題重在探討高度社會化決策行為的關系網絡發(fā)生機制,從而探討個體決策行為與群體關系網絡的內在發(fā)生機制。另一個層面表現為一個決策者的決策行為在較長的時期內總是呈現出一定的一致性或相似性,這種趨同性除了與個人的特質有關以外,也與他所嵌入的社會關系網絡緊密相關,該議題即是探討決策行為與決策者相對穩(wěn)固的社會關系網絡之間的內在關聯。
第三,決策行為的相異性現象。處于同一個關系網絡中的決策者,由于他們所處的網絡結構位置不同,所處的關系聯結也不一樣,他們所獲得的信息也有很大差別,這就導致了不同的決策者在面臨同一決策問題時,其決策方案和結果總會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這種決策差異性現象可以稱為低度社會化決策。那么這種低度社會化決策行為除了個人特質以外,與他所處的關系網絡的結構位置有著緊密的關聯,不同的網絡結構位置為決策者提供了不同的信息流,這對他們的決策和判斷產生了不同的限制和影響。對這一現象的解釋和研究,能夠更深地揭示關系網絡與決策行為之間的內在機制。
第四,社會關系網絡類型與決策行為之間的影響關系研究。社會關系網絡大致可以分為弱關系網絡和強關系網絡,那么,不同的關系網絡類型對決策行為產生著怎樣的影響?哪一種類型的影響力更大?影響的結果有何不同?如何有效地建立和運用關系網絡從而實現高質量的決策?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就構成了該議題的主要研究內容。
決策中介這一概念的提出,突破了一般決策理論的二元分析框架,使其能夠與更為宏觀的社會關系網絡、社會制度體系和社會結構建立聯系,并與這些領域的相關學科展開對話,這必然為一般決策理論的進一步拓展開辟新的發(fā)展空間。因此,對決策中介的研究,是未來一般決策理論研究的一個新領域。從現有的文獻來看,學界對這個領域的研究基本上還是一塊空白之地。在此,筆者通過對一般決策理論的發(fā)展歷程和演進邏輯進行回顧和梳理,提出了決策中介這一概念,并就其內涵、類型以及其研究的主要議題進行了簡要的分析,以期拋磚引玉,引起學界的關注。
[1]斯科特·普勞斯.決策與判斷[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2]周雪光.組織社會學十講[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3]赫伯特·西蒙.管理行為[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4.
[4]馬克斯·巴澤曼.管理決策中的判斷[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
[5]詹姆斯·馬奇.決策是如何產生的[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姚佐軍
(E-mail:yuid@163.com)
C93
A
1007-905X(2011)02-0155-04
2010-12-01
河南省軟科學重大招標項目(092400420001)
張亞偉(1956— ),男,河南汝州人,河南師范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