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可及性理論及“這”、“那”篇章不對稱研究

      2011-09-24 06:12:02楊玉玲
      河南社會科學(xué) 2011年2期
      關(guān)鍵詞:回指所指指代

      楊玉玲

      (首都師范大學(xué) 國際文化學(xué)院,北京 100089)

      可及性理論及“這”、“那”篇章不對稱研究

      楊玉玲

      (首都師范大學(xué) 國際文化學(xué)院,北京 100089)

      采用實證性研究的方法,在大規(guī)模統(tǒng)計真實語料(1.645億字)①的基礎(chǔ)上,全面系統(tǒng)地分析了“這”、“那”系詞語的篇章不對稱現(xiàn)象。這種篇章不對稱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新舊信息的對立、時空距離遠近的對立、現(xiàn)實與虛擬的對立、定指與不定指的對立、熟悉度高低的對立。運用認知語言學(xué)的可及性理論對這種明顯的不對稱性進行了分析,認為“這”是高可及性指示詞語,“那”是低可及性指示詞語。

      指示代詞;這/那;篇章不對稱;認知;可及性

      一、前言

      “這”、“那”系詞語在語義上呈理想對稱狀態(tài),因而它們的使用頻率應(yīng)大致相當(dāng),出現(xiàn)的環(huán)境也應(yīng)對稱,但據(jù)統(tǒng)計并非如此。首先,從總的使用頻率上看,“這”系詞語遠遠高于“那”系詞語,二者使用頻率之比是5.6∶1;其次,從篇章用法上來看,二者也存在著嚴重的不對稱現(xiàn)象:“這”系詞語主要用于回指,占其全部用例的94.5%,而“那”系詞語主要用于外指,占其全部用例的45%(如表1)。

      表1“這”、“那”系詞語總的篇章用法對照表

      從篇章用法的角度來看,在同一種篇章用法中,“這”、“那”系詞語所占的比例也相差很遠。如27%的外指是用“這”系詞語,73%用“那”系詞語;回指用法更是明顯(如表2)。

      表2 同一篇章用法中“這”、“那”系詞語所占比例對照表

      對此不對稱現(xiàn)象,學(xué)者們做出了不同解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嘗試性地提出另一種解釋,即“這”系詞語的可及性高,而“那”系詞語的可及性低,這決定了它們在篇章中的一系列不對稱。

      二、“這”、“那”系詞語的篇章不對稱

      “這”、“那”系詞語的篇章不對稱主要表現(xiàn)為七個對立。即:新舊信息的對立、空間距離遠近的對立、時間距離遠近的對立、定指和不定指的對立、現(xiàn)實和虛擬的對立、熟悉度高低的對立、心理距離遠近(好惡)的對立。這幾個對立可以用可及性高低來統(tǒng)一說明其延伸關(guān)系。下面我們先分別說明這七個對立,然后再說明其延伸關(guān)系。

      (一)新舊信息的對立

      新舊信息的對立即和上文相關(guān)程度高低的對立。上文提及的對象,和上文的相關(guān)程度很高,表現(xiàn)為舊信息;相反,上文沒提及突然引進篇章的對象和上文的相關(guān)程度很低,表現(xiàn)為新信息。舊信息通常用“這”系詞語來指稱;新信息通常用“那”系詞語來指稱。

      “新舊信息的對立”在篇章中表現(xiàn)最突出,適用面最廣。“這”系詞語主要用于回指上文出現(xiàn)過的舊信息,這種用法占其全部用例的94%強;而“那”系詞語主要用于把一個新信息第一次引入篇章,這種用法占其全部用例的45%強。如:

      (1)我們應(yīng)該把近代史上那種因經(jīng)濟落后而飽受欺凌、備受恥辱以至造成中國人低人一等的意識統(tǒng)統(tǒng)拋掉。

      (2)過去我們因為經(jīng)濟落后而飽受欺凌、備受恥辱,甚至有人認為中國人低人一等,現(xiàn)在我們要把這種觀念徹底改變過來。

      同樣是歷史上的某種意識,時空距離同樣遠,但如是在上文出現(xiàn)過的舊信息,則用“這+名”回指,如是從篇章外直接引進篇章的新信息則用“那+名”。

      (二)空間距離遠近的對立

      表示空間距離的遠近恐怕是語言中指示代詞最基本最原始的意義。傳統(tǒng)的語法研究也一直用空間距離遠近的對立來說明“這”、“那”系詞語的不同。大量語料證明,空間距離遠近的對立確實普遍存在于“這”、“那”系詞語的各對對應(yīng)詞中。如:

      (3)張忠義操著爽脆的“京片子”,爛熟于胸地向我們指指點點:這是生化廠,那是橡膠廠。

      (4)后來筆者同泌沖管理區(qū)的一位干部談起此事,他笑道:“這里這么多工廠,哪里找不到工作?”

      (5)夜幕降臨,現(xiàn)代都市萬家燈火,與銀河星光交相輝映,而飛行跑道旁的燈光是那么微弱。

      (6)“你可能是累了,那你就先在這兒休息一會兒,等休息好了,請你坐到那邊去,好嗎?”

      “這+X”和“那+X”分別與人稱代詞一起構(gòu)成同位復(fù)指時最能體現(xiàn)“空間距離遠近的對立”。徐丹指出:“‘這/那’和前面的人稱代詞構(gòu)成同位關(guān)系,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后只能用‘這’,不能用‘那’,‘這/那’和前面的人稱代詞構(gòu)成同位關(guān)系……第三人稱后能用‘那’也能用‘這’?!盵1]如:

      (7)他這人,給人的印象特怪,有時嚴厲得幾乎不近人情,有時卻……

      徐丹指出的“‘這’往往與動詞‘來’搭配,‘那’往往與動詞‘去’搭配”[1]也是空間距離遠近對立的體現(xiàn)。如:

      (8)其次大邱莊的企業(yè)發(fā)展還有人才上的優(yōu)勢,大邱莊這些年除了從全國各地招聘了一大批專家教授和工程技術(shù)人員來這里工作外……

      (9)她說:“我去過美國的迪斯尼樂園,那兒的纜車非常高也非????!?/p>

      空間距離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容易把近的對象推遠,也不容易把遠的對象拉近,所以空間距離遠近的對立一般不能打破,否則語義就會發(fā)生變化或語法上就會出現(xiàn)問題。

      (三)時間距離遠近的對立

      人類語言都可以從空間領(lǐng)域向其他領(lǐng)域投射,而且最容易投射到時間領(lǐng)域。投射到時間領(lǐng)域后本來指代空間距離近的“這”就用來指代時間距離近的對象,而指代空間距離遠的“那”就用來指代時間距離遠的對象。這在每一對“這/那”系詞語的對立中都有體現(xiàn)。如:

      (10)潘平當(dāng)時心里直嘀咕:這么晚了,會有人在車站接送嗎?

      (11)目前,她已變得骨瘦如柴,那個風(fēng)華正茂、美艷如花的阿惠已經(jīng)徹底消失了。

      時間距離遠近的對立最明顯地體現(xiàn)在“這時(候)”和“那時(候)”的使用上,“這時(候)”用來指現(xiàn)在和“描述”中的過去(即把過去當(dāng)做現(xiàn)在來寫),而“那時(候)”用來指將來和“講述”中的過去(即把過去就當(dāng)做過去來寫)。無論是真正的現(xiàn)在還是用以描寫過去的現(xiàn)在,時間距離都很近,而無論是將來還是真正的過去,時間距離都很遠。如:

      (12)你這時候說這話還有什么用?(現(xiàn)在)

      (13)孩子們無所顧忌,朝著火頭勇?lián)溥^去。這時,驟然刮起一陣邪風(fēng),引燃了欄溝內(nèi)的雜草落葉,火封住了溝口。(“描述”中的過去,時間距離近)

      (14)在未來5年的時間里,如果75%的人愿意捐獻器官,那時再談是否接納“退出機制”也許更適合。(將來)

      (15)我和陳師第一次相識,是1948年的開封,那時我15歲。(“講述”中的過去,時間距離遠)

      時間距離遠近的對立也不能輕易互換。如上例中的“這”都不能換成“那”。

      (四)定指和不定指的對立

      每一個對象都表現(xiàn)出不同的顯著度,所以需要不同的指示詞語來對它進行編碼。用什么指示詞語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是該對象的定指性。定指性成分常用“這”系詞語進行編碼,不定指性成分常用“那”系詞語進行編碼。所謂“定指成分”是指說話人認為聽話人可以明白無誤地判斷出這些名詞所指的對象。所謂“不定指成分”是指聽話人無法根據(jù)任何語言信息或非語言信息把它們與其他同類事物區(qū)別開來,說話人是把它們作為對聽話人來說是陌生的事物引進話語的。雖然單個“這”和“那”都能回指上文名詞性成分,但“這”主要回指定指成分,而“那”主要回指不定指成分。如:

      (16)二是企業(yè)自身的職能和社會職能要劃分開,如社會保障、教育、就業(yè)等,這不是企業(yè)的職能,應(yīng)由社會去管。

      (17)翻閱眾多的材料,記者發(fā)現(xiàn)一個重大秘密,那就是“鋼二班”從1964年6月11日至今的30年間……

      這一對立只是一種傾向性很強的規(guī)律,并不是絕對不可互換。

      (五)現(xiàn)實和虛擬的對立

      現(xiàn)實和虛擬是認知語言學(xué)里的兩個對立的概念,是對事件的現(xiàn)實性的一種認知評價。所謂“現(xiàn)實”,就是表達事實、客觀存在的事物、行為、性狀或變化等;而“虛擬”則相反,表達多半不是事實,而是假設(shè)或主觀愿望的事件、行為、性質(zhì)等。現(xiàn)實和虛擬這兩種對立現(xiàn)象在語言中也有一些反映?,F(xiàn)實中的對象比虛擬中的對象在顯著度或可及性上要高。這最明顯地體現(xiàn)在單個“這”和“那”回指上文陳述時的對立上?!斑@”回指現(xiàn)實性的陳述,而“那”回指虛擬性的陳述。如:

      (18)這些地方電站都不同程度地與國家大電網(wǎng)產(chǎn)生著矛盾和摩擦,這是不可回避的事實。

      (19)如果特區(qū)的理論工作把這一項工作做好了,那就是特區(qū)社科研究對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shè)的一大貢獻……

      現(xiàn)實和虛擬的對立其實仍是空間、時間距離遠近的延伸?,F(xiàn)實的對象即在我們身邊,而虛擬的對象空間、時間距離自然遠。這一對立也不能輕易互換。

      (六)熟悉度高低的對立

      言語交際要說話人和聽話人雙方共同參與方可完成,所以篇章中每引進一個對象,說話人必須把聽話人考慮在內(nèi),必須對該對象的可識別度的高低進行判斷,即必須對聽話人是否熟悉該對象進行判斷。如是陌生的不易識別的對象,其熟悉度就低;相反,如是人所共知的易于識別的對象,其熟悉度就高。對熟悉度低的對象要用“這”系詞語來指稱,而如果熟悉度高的對象被直接從篇章外突然拉進篇章,然后匆匆消失如曇花一現(xiàn),即上文無相關(guān)說明下文也不會被繼續(xù)關(guān)注,和上下文的相關(guān)程度幾乎等于零,對這種對象就要用“那”系詞語來指稱。這一對立在“這么”、“那么”和“這樣”、“那樣”的句內(nèi)回指中表現(xiàn)最為明顯。如:

      (20)在現(xiàn)在這個社會,能做到像張海燕這么敬業(yè)真是不容易。

      (21)極移的范圍很小,雖則只有籃球場那么大,但它對地球經(jīng)緯度的精度卻有不小的影響。

      (22)我的兩個女兒,一個叫愛平,一個叫愛軍,是為感謝鄧小平的好政策,感謝部隊培養(yǎng)出了像鐘部長這樣的好干部。

      (23)即使是對與人類遺傳關(guān)系極近的動物,比如猩猩、猴子等也很少有兄弟一樣的感覺,更不可能像對待兄弟那樣對待它們。

      上述例句中“籃球場的大小”、“對待兄弟的方式”都是人所共知的高熟悉度的對象,所以其屬性可用“那么”或“那樣”直接引進篇章;而上例中的“張海燕”和“鐘部長”都是不易識別的低熟悉度的對象,要在上文交代受話人才能明白,對其屬性的指稱當(dāng)然要用“這么”或“這樣”。

      熟悉度高低的對立在“這+X”和“那+X”的預(yù)指中表現(xiàn)也非常突出。“這+X”預(yù)指的內(nèi)容對受話人來說是全新的、陌生的、熟悉度低的內(nèi)容;而“那+X”預(yù)指的內(nèi)容對受話人來說并不是全新的,以前可能接觸過或在久遠的上文接觸過。如:

      (24)上海一位文友曾對我說過這樣一句話:你變了。

      (25)難道真像有些人說的那樣,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月亮圓嗎?

      例24中“這樣一句話”預(yù)指“你變了”,對受話人來說是完全陌生的,熟悉度很低;而例25中的“那樣”預(yù)指“外國的月亮比中國的月亮圓”,對受話人來說熟悉度比較高。

      (七)心理距離遠近的對立

      討論“這”和“那”系詞語的使用,不能僅以實際的空間、時間和篇章距離為尺度,還必須引入心理距離這一概念。正如呂叔湘所指出的,“近指和遠指的分別,基本上是空間的,但往往只是心理的”[2]。心理距離和實際的時間、空間、篇章距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決定語言使用者在選擇遠近指示詞時所作出的取舍。親近美好的、喜歡的事物或現(xiàn)象,疏遠丑惡的、討厭的事物或現(xiàn)象是人之常情,“親近”、“疏遠”和“親賢臣,遠小人”都是這種心理的表現(xiàn)。對美好事物人們傾向于持肯定的態(tài)度,所以心理距離近;而對丑惡的事物人們傾向于持否定的態(tài)度,所以心理距離遠。心理距離遠近的對立在所有“這”、“那”系詞語的選擇中都有體現(xiàn)。如:

      看你那德行!

      看你那樣子,蓬頭垢面的,還去赴宴!

      句中“你”的形象就在眼前,時空距離自然很近,但說話人討厭“你”的樣子,對此持否定的態(tài)度,即心理距離遠,所以本應(yīng)該用近指的“這”,都用了遠指的“那”。

      (26)在“十年浩劫”中……他寫道:“天運隨元化,砥礪奮精忠。心寬天地闊,腳穩(wěn)眼光明?!本褪沁@樣一種達觀自信的精神,使他度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

      “這樣”和“那樣”雖然都可以用于回指,但“這樣”用于回指說話人所希望實現(xiàn)的情況,而“那樣”用于回指說話人所不希望發(fā)生的情況。希望實現(xiàn)自然心切,心理距離自然近,所以用近指“這樣”;不希望發(fā)生,避而遠之,心理距離遠,所以用遠指的“那樣”。

      (八)七種對立的延伸關(guān)系

      心理學(xué)的研究認為人類的空間經(jīng)驗是個體成長中較早獲得的基本經(jīng)驗,因此空間方位感知能力是一種最基本的能力。人們通常借助于從這類基本經(jīng)驗中得到的基本概念去理解情緒感覺等較為抽象的狀況,這就是所謂的方位隱喻。我們認為空間距離意義上的遠近作為“這”、“那”的根本對立,可作為一個根本出發(fā)點來統(tǒng)一解釋“這”、“那”系詞語的種種對立。即這七種對立中最基本最原始最核心的對立是空間距離遠近的對立。其他幾個對立都是在空間距離遠近對立的基礎(chǔ)上逐步延伸出來的。其延伸關(guān)系可圖示如下:

      我們知道,隱喻過程是在不同認知領(lǐng)域中建立聯(lián)系,而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標(biāo)域(target domain)之間的連接是基于一種相似性。由空間域到時間域等其他幾個抽象領(lǐng)域也存在一種相似性,否則就無法實現(xiàn)投射。這些投射都是在同一源域即空間域的基礎(chǔ)上在可及性高低這一相似性的牽動下完成的。“可及性”是一個心理語言學(xué)概念,指說話人或聽話人從記憶系統(tǒng)中提取一個語言單位或記憶單位的難易程度。不同形式的指稱詞語實際上標(biāo)示了所指實體的心理表征在大腦記憶結(jié)構(gòu)中的可及性??臻g距離近,可及性就高;而空間距離遠,可及性就低。

      時間概念是以空間概念為基礎(chǔ)建構(gòu)起來的,這已經(jīng)成為共識。空間領(lǐng)域投射到時間領(lǐng)域后本來指代空間距離近的“這”就用來指代時間距離近的對象,而指代空間距離遠的“那”就用來指代時間距離遠的對象,表現(xiàn)為“時間距離遠近的對立”。“現(xiàn)實和虛擬的對立”是其進一步抽象的結(jié)果?,F(xiàn)實即在我們身邊,時間距離自然近,而虛擬尚未實現(xiàn),時間距離當(dāng)然遠。故回指現(xiàn)實中的情況用“這”,而回指虛擬中的情況用“那”。連詞“那”是由回指虛擬情況的“那”進一步演化而來。以上三個演化過程是逐步進行的,是有時間先后的,所以呈線性排列。由“空間遠近的對立”到“時間遠近的對立”是方位隱喻,而由“時間距離遠近的對立”到“現(xiàn)實和虛擬的對立”是在時間的牽動下進一步演化,由“現(xiàn)實和虛擬的對立”到“連詞(那)”則是在邏輯關(guān)系的牽動下的進一步演化。

      從“空間距離遠近的對立”到“定指和不定指的對立”、“熟悉度高低的對立”都是在可及性的牽動下進行的。定指對象的顯著度或可及性高,而不定指對象的顯著度或可及性低。故前者用“這”指代,后者用“那”指代。為了讓受話人明白低熟悉度的對象,必須在上下文進行交代,而高熟悉度的對象則可以直接進入篇章。所以對低熟悉度對象的理解只須從短時記憶中提取,而對高熟悉度對象的理解是從百科知識中提取的。這樣,熟悉度低的對象在可及性上反而高,而熟悉度高的對象在可及性上反而低。這在王義娜構(gòu)建的“可及性語境假設(shè)”中也得到了證實:

      語篇語境(臨時記憶)>知識語境(長時記憶)[3]

      即從臨時記憶(語篇語境)提取低熟悉度的對象在可及性上要高于從長時記憶(知識語境)中提取高熟悉度的對象。故前者用可及性高的“這”系詞語,后者用可及性低的“那”系詞語。

      由“空間距離遠近的對立”到“新舊信息的對立”之間的橋梁也是可及性。上文出現(xiàn)過的對象即舊信息在受話人認知領(lǐng)域里可及性高,而從篇章外突然拉進篇章的對象即新信息在受話人的認知領(lǐng)域里可及性低。故本來指空間距離近的“這”系詞語就可用來指上文出現(xiàn)過的舊信息,而本來指空間距離遠的“那”系詞語就可用來指新信息。

      人們總是看重和追求好的一面,摒棄壞的一面,即所謂的“親近”、“疏遠”,有學(xué)者稱之為“樂觀假說”(Pollyanna Hypthesis),故從“空間距離遠近的對立”自然延伸到“心理距離遠近的對立”。易表現(xiàn)‘相關(guān)性’?!盵4]我們說話總是要盡量保持連續(xù)性,而“這”系詞語是我們保持話題連續(xù)性的偏愛手段。所以“這”系詞語的回指頻率極高。大量語料證明這一結(jié)論是正確的。“這”系詞語極高的回指率就決定了“這”系語詞在實際篇章中的出現(xiàn)頻率要遠遠高于“那”系詞語,即回指使用頻率的極大差別是造成“這”、“那”系詞語在篇章中嚴重不對稱的根本原因。雖然“這”、“那”系詞語最根本的對立是空間距離遠近的對立,但在篇章中表現(xiàn)最明顯的是新舊信息的對立。圖示如下:

      三、對“這”、“那”系詞語不對稱的解釋

      大量語料告訴我們,“這”、“那”系詞語在篇章中存在著嚴重的不對稱現(xiàn)象,即前者的使用頻率遠遠高于后者。我們認為,造成“這”、“那”系詞語在篇章中不對稱的原因是語用因素,歸根結(jié)底是認知上的原因。人類的認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這一特點決定了“這”系詞語在認知上的可及性高于“那”系詞語。上文也已證明了“這”要比“那”的可及性高,即從記憶系統(tǒng)中提取“這”系詞語要比“那”系詞語更容易一些。因為可及性高的“這”系詞語的所指在信息處理中容易儲存和提取,其主流用法是回指,人們在篇章中見到“這”系詞語通常只需到短時記憶中去搜索其所指;而可及性較低的“那”系詞語的主流用法是從篇章外拉進一個新信息,人們在篇章中見到“那”系詞語通常要到百科知識中去搜索其所指。相比較而言,前者更容易一些,人們當(dāng)然是避難就易,更多地選擇“這”系詞語來增強篇章的連貫性。

      方梅指出:“‘這’具有較強的言談連貫功能,比‘那’更容

      總之,“這”系詞語是高可及性指示詞語,可激活儲存在短時記憶中剛剛讀過的語篇片段的對象中,使它成為“注意焦點”,或者說把它的所指推到前臺以引起受話人的注意。而“那”系詞語是低可及性指示詞語,可把自己的所指推出“注意焦點”,使之成為當(dāng)前“注意焦點”的背景,從而創(chuàng)造新的焦點,進而為話語的展開服務(wù)?!斑@”系詞語用于所指不僅在記憶中存在,而且存在于短時記憶之中,即表示其所指至少在短時記憶中被激活過;“那”系詞語只用于說話人有理由認為受話人熟悉所指或所指在記憶中存在過的心理表征的情況。

      我們認為指示詞語從本質(zhì)上說是一種工具,是引導(dǎo)受話人注意力的工具,而不僅僅指示所指對象和說話人之間空間距離的遠近。如果說話人急于讓受話人注意某一所指對象,他會選擇高可及性指示詞語,相反,如果說話人并不需要把受話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一對象上來,他則選擇低可及性指示詞語。

      注釋:

      ①清華語料czjs.exe是2002年清華大學(xué)孫茂松先生牽頭整理并開發(fā)的一個開放性語料,共計約1.645億字,主要是報刊語言。本文所引用的例句如無特別說明均源自其中的1994年《中國百家報刊精選》,共計5900萬字,文中不再一一注明。

      [1]徐丹.淺談這/那的不對稱性[J].中學(xué)語文,1988,(2):128—130.

      [2]呂叔湘.近代漢語指代詞[M].北京:學(xué)林出版社,1984.

      [3]王義娜.話語指稱的認知構(gòu)建與心理空間的可及性[J].外國語,2003,(5):35—42.

      [4]方梅.指示詞“這”和“那”在北京話中的語法化[J].中國語文,2002,(4):343—355.

      責(zé)任編輯宋淑芳

      (E-mail:hnskssf@163.com)

      H04

      A

      1007-905X(2011)02-0201-04

      2010-12-10

      楊玉玲(1972— ),女,河南商丘人,首都師范大學(xué)國際文化學(xué)院副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

      猜你喜歡
      回指所指指代
      Let’s Save Food To Fight Hunger
      奧卡姆和布列丹對指代劃分的比較
      漢譯英小說本族語—非本族語譯者人稱回指對比研究
      ——以《紅樓夢》譯本為例
      外文研究(2021年4期)2021-12-16 04:28:40
      遺忘者
      山花(2020年6期)2020-06-19 08:50:32
      論《群音類選》的編選類分及其官腔類所指
      中華戲曲(2018年2期)2018-08-27 10:05:56
      正義概念的所指霸權(quán)和能指反抗
      基于句法位置和主位推進模式的代詞回指偏誤考察
      火柴迷宮
      “不一而足”話討論
      包含復(fù)雜限定語的回指關(guān)系淺議
      南昌县| 东阿县| 株洲市| 阳东县| 大冶市| 余干县| 达州市| 云和县| 景宁| 福鼎市| 兰西县| 嵊州市| 麻城市| 潜山县| 大庆市| 太湖县| 宜兰市| 全南县| 大荔县| 桃源县| 绍兴市| 丹寨县| 花莲县| 南丰县| 金平| 公主岭市| 紫阳县| 莲花县| 建德市| 衡南县| 普兰店市| 科技| 铜山县| 吴江市| 浦城县| 桂平市| 陆丰市| 凌云县| 徐汇区| 合山市| 武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