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仡佬語研究簡述

      2011-10-12 02:19:52陳遵平
      遵義師范學院學報 2011年1期
      關鍵詞:語族仡佬土語

      陳遵平

      (遵義師范學院中文系,貴州遵義563002)

      仡佬語研究簡述

      陳遵平

      (遵義師范學院中文系,貴州遵義563002)

      經(jīng)過國內(nèi)外學者近60年來的不懈努力,仡佬語調查和研究均取得了較大成績。文章從仡佬語調查,仡佬族語言使用情況研究,仡佬語方言研究和仡佬語系屬等四個方面對仡佬語調查研究的成績進行簡要敘述和總結。

      仡佬語;研究;簡述

      仡佬族現(xiàn)有人口約57萬多(2000年人口普查),主要分布在貴州省,滇、桂等省區(qū)也有少量零星分布。仡佬語是古老而獨立的民族語言,但目前仡佬族使用母語的人口已大為減少,其使用范圍日益縮小。仡佬語已成為典型的瀕危語言。賀嘉善認為:“從整個仡佬族使用語言情況看,漢語實際已成為仡佬族的全民共同語和主要交際工具。仡佬語本身反而成為一小部分人掌握的語言?!盵1]P1周濟民也認為:“由于多種原因,本民族語言在仡佬族地區(qū)的覆蓋面卻逐日縮小。”[2]P7據(jù)賀嘉善《仡佬語簡志》一書統(tǒng)計,仡佬語使用人口僅有6000余人。按戴慶廈的分類,仡佬族轉用漢語屬于其所說的“‘主體轉用型’,即一個民族的主體(或大部分)轉用另一種語言”。[3]P13

      國內(nèi)仡佬語研究起步較晚,仡佬語真正的調查和研究始于1956年。之后五十余年,仡佬語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下面從仡佬語調查、仡佬族語言使用情況、仡佬語方言土語劃分、仡佬語的系屬等四個方面簡述仡佬語調查研究概況。

      一、仡佬語調查

      對仡佬語的調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上世紀50年代的普查,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的專題調查以及21世紀初的深入調查。

      1956年政府為了解決我國少數(shù)民族使用文字問題,組織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國內(nèi)少數(shù)民族語言普查。這次少數(shù)民族語言普查工作由中國科學院負責,多個部門參與,建立了七個少數(shù)民族語言調查工作隊。其中第二組負責苗瑤語的調查工作,馬學良和王輔世擔任領導,仡佬語的調查人員是陳書田、陳其光和賀嘉善等人。1958年底,他們對貴州省境內(nèi)仡佬語進行了普查,這標志著仡佬語調查和研究正式啟動。根據(jù)本次調查,以貴州省普定縣窩子寨為代表點,由陳書田和賀嘉善兩人共同起草《仡佬語簡志》。賀嘉善認為該簡志草稿“內(nèi)容比較簡單,沒有方言部分。由于種種原因,工作時斷時續(xù),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也未寫成定稿?!盵1]P1071963年,陳書田和賀嘉善兩位先生又到貴州復查,記錄了貴州省安順縣灣子寨仡佬語。在這次調查的基礎上,以貴州省安順縣灣子寨為代表點,賀嘉善先生執(zhí)筆撰寫《仡佬語簡志》。該書于1983年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是國內(nèi)首部仡佬語研究專著,也是本次大規(guī)模少數(shù)民族語言調查的重要成果之一。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中國政治和社會生活極不正常。與其他所有工作一樣,少數(shù)民族語言調查工作也被迫陷于停頓。1978年后社會秩序恢復,民族識別和恢復部分群眾民族成分的工作提到了日程上來,少數(shù)民族語言調查和研究工作又重新啟動。由于對木佬人和羿人的認定工作,貴州省民族研究所組織力量調查了他們的語言。同時,由于發(fā)現(xiàn)這兩種語言與仡佬語有較親近的淵源關系,貴州省民研所張濟民先生等人對仡佬語進行了專題調查,在黔、桂、滇三省區(qū)幾十個點上獲得了大量的原始語料。本次因民族識別而對仡佬語的專題調查,無論廣度還是深度,都超過了1950年代。在這次調查和研究的基礎上,張濟民先生在《民族語文》和《貴州民族研究》等刊物發(fā)表一系列論文,如《貴州曾定仡佬語副詞》、《仡佬語在民族學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貴州六枝仡佬語的發(fā)語詞》、《貴州木佬語與仡佬語的關系》、《拉基語與仡佬語的關系》、《貴州遵義地區(qū)仡佬語概述》、《遵義縣田壩仡佬語的否定副詞和發(fā)語詞》等,其中《貴州木佬語與仡佬語的關系》曾引起國際漢藏學界高度重視。1993年,張濟民先生撰寫并出版《仡佬語研究》一書。該書542頁440萬字,是迄今為止仡佬語研究空前的巨著。語言學家馬學良在該書序里譽之為仡佬語研究“全面精深的專著”,認為該書“不論是資料,還是理論的探討,都是從實際中得來的,真算得是寫在民族大地上的科學論著”[2]P3。

      進入21世紀,中央民族大學李錦芳先生及其所帶研究生,對貴州、廣西、云南境內(nèi)居都、比貢、三沖、月亮灣等地仡佬語進行了深入調查,并與國外學者艾杰瑞合作,將調查范圍由國內(nèi)延伸至境外,在《民族語文》、《語言研究》上發(fā)表一系列論文,如《比貢仡佬語概況》、《中越紅仡佬語比較》、《紅仡佬語概況》和《居都仡佬語量詞基本語法特征和句法功能》等,挖掘和搶救了一批包括越南紅仡佬語在內(nèi)的珍貴語料。

      經(jīng)過近60年對仡佬語的全面調查,以及國內(nèi)外仡佬語研究專家的深入研究,我們在仡佬語及其方言土語群的分布、仡佬語的結構和特點、仡佬族語言使用情況以及仡佬語的系屬等方面,積累了大量原始語料,有了較為深入的認識。總之,仡佬語調查和研究取得了較大成績。

      二、仡佬族語言使用情況研究

      仡佬語分布范圍小于仡佬族的分布范圍。原因有二。一是經(jīng)1982年民族識別和恢復民族成分工作后,居住在黔北道真、務川等地的仡佬族“返本歸源”,恢復了仡佬族民族成分。據(jù)《仡佬語研究》提供的數(shù)據(jù),仡佬族人口1978年約26000多,1982年約53000多,而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時已達43萬以上,比1982年多出37萬人。排除人口自然增長,多出的仡佬族人口是1982年民族識別和恢復工作后增加的,人數(shù)大約在 30萬左右,占 1990年仡佬族人口的69.8%。重新恢復仡佬族成分的這部分人口早已放棄仡佬語,主要分布在黔北道真、務川、石阡、江口等地。二是近年來操仡佬語的仡佬族也逐漸放棄了仡佬語。據(jù)《遵義民族志》,遵義縣有仡佬族2922人,主要居住在平正仡佬族自治鄉(xiāng)。1988年5月,張濟民曾至平正鄉(xiāng)調查,其時只有極少數(shù)仡佬族老人仍能講仡佬語。張濟民認為:“19世紀初期,各地仡佬族都在廣泛地使用母語。遵義地區(qū)仁懷、遵義等縣仡佬族在日常生產(chǎn)、生活和社會交往中都用民族語言進行交流,還用仡佬語唱歌、講故事。由于與漢、苗等民族長期雜居,成年的仡佬族男女一般都能使用漢語,這也是文化交流和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近代以來,仡佬語逐漸衰落。遵義地區(qū)仡佬族人能說母語的人已經(jīng)極少,有些老年人也只記得少部分常用詞,連詞綴句已相當困難?!盵4]P48其他語點情況與此類似。

      對于仡佬族目前的語言使用情況,張濟民與周國炎等作了大致相同的敘述和描寫。張濟民《仡佬語研究》一書根據(jù)仡佬族語言的掌握和使用情況,將仡佬族語言使用情況分為4種類型:(1)完全會說母語;(2)部分會說母語;(3)只記住少量單詞;(4)只能用第二母語進行交際。周國炎在《仡佬族的語言轉用》一文里將仡佬族語言使用情況分為4種類型:(1)完全轉用漢語的;(2)轉用漢語并兼通一種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仡佬語除外);(3)轉用漢語并兼通兩種或兩種以上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仡佬語除外);(4)轉用別的一種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在對仡佬族語言使用情況進行分析后,周國炎總結道:“綜上所述,占本民族人口總數(shù)95%以上的仡佬族放棄本民族語言之后主要轉用當?shù)貪h語(屬漢語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盵5]P156劉靜也在其碩士論文《隆林仡佬族母語使用類型研究》里,根據(jù)在廣西隆林參與仡佬族語言使用情況調查所得,將隆林仡佬族母語使用類型分為3類:(1)母語基本完好型;(2)母語漸縮型;(3)母語殘留記憶型。

      仡佬語衰落的原因,張濟民在《仡佬語研究》里提出五點:(1)歷史上統(tǒng)治者實行之民族歧視政策;(2)仡佬族因交往尤其是經(jīng)濟交往的需要;(3)與漢族雜居;(4)不同民族間的通婚;(5)受漢語的影響。周國炎《仡佬族的語言轉用》一文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對仡佬族語言轉用進行了分析:(1)從主觀方面來看,主要原因是仡佬族人口少,文化低。(2)從客觀方面看,主要是仡佬族在歷史上受到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壓迫,以及由于異族通婚導致仡佬族家庭結構變化。劉靜認為導致隆林仡佬語瀕臨消亡的因素有八點:(1)民族自我意識;(2)宗教因素;(3)政治因素;(4)經(jīng)濟因素;(5)語言聲望;(6)人口因素;(7)方言差異因素;(8)無文字因素等。[6]P49-54

      三、仡佬語方言研究

      由于歷史上仡佬族不同支系的頻繁遷徙等原因,導致了今天仡佬語分布零散且方言分歧的局面。賀嘉善最早對仡佬語方言進行研究,隨后張濟民和國外學者Weera也各自發(fā)表了關于仡佬語方言分區(qū)的研究成果。韋名應在他的碩士論文里對賀、張和Weera等人的仡佬語方言分區(qū)研究進行了詳細討論。

      賀嘉善認為:“根據(jù)語音和詞匯的差別并參考語法的異同情況,仡佬語可分為四個方言”[1]P61,即稿方言、阿歐方言、哈給方言和多羅方言,并繪制了一幅仡佬語方言分布圖。各方言分布情況如下:

      稿方言:分布在貴州省平壩縣的大狗場、安順縣的灣子寨和黑寨,普定縣的窩子,織金縣的牛洞,六枝縣的隴戛,水城縣的洞口等地。

      阿歐方言:分布在貴州省織金縣的龍家寨,黔西縣的沙窩、濫泥溝和新開田,大方縣的普底等地。

      哈給方言:分布在貴州省遵義縣的青龍,仁懷縣的安良、太陽,清鎮(zhèn)縣的麥巷,鎮(zhèn)定縣的頂營、麻垇和花江鎮(zhèn),普安縣的涼水營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隆林各族自治縣的三沖。

      多羅方言:分布在貴州省織金縣的阿弓,鎮(zhèn)寧縣的頂銀哨,六枝縣的墮腳、巖腳,遵義縣的尖山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隆林各族自治縣的木基。

      《仡佬語簡志》還以安順縣的灣子寨話代表稿方言、織金縣的龍家寨話代表阿歐方言、遵義縣青龍話代表哈給方言、鎮(zhèn)寧縣頂銀哨話代表多羅方言,從語音、詞匯和語法三個方面比較了仡佬語四個方言的差異。韋名應認為:“賀先生實際上是以自稱來劃分方言的。她的分類體系,成了后來國內(nèi)外學者研究仡佬語方言的重要依據(jù)?!盵7]P3

      張濟民認為:“根據(jù)語音、詞匯和語法的異同情況,結合本民族各地不同的自稱以及分布、生活、習俗等方面,可以把仡佬語分為四個方言?!盵2]P7-9即黔中方言、黔中北方言、黔西南方言和黔西方言。該書在仡佬語方言之下還分土語群,各方言土語分布情況如下:

      黔中方言:主要分布在靠近貴陽的安順地區(qū)。畢節(jié)地區(qū)的織金縣也有分布。這個方言又可以分為3個土語。(1)平壩縣大狗場土語。說這種話的人分布在安順縣的彎子、黑寨和平壩大狗場、王寨等地。在安順的自稱5(5仡佬),在平壩的自稱5(5佬)或pw555(5補佬)。(2)普定新寨土語。說這種話的人,主要分布在普定縣的白巖區(qū)的新寨、窩子、長沖、未七等地。他們自稱13(告)。(3)織金縣熊寨土語。說這種話的人主要分布在織金縣龍場區(qū)熊家寨鄉(xiāng)橋上村等一些村寨。黔中方言區(qū)都在貴州省境內(nèi),省外還沒有發(fā)現(xiàn)說這個方言的仡佬語。

      黔中北方言:這個方言分布地區(qū)很廣,北起貴州的仁懷、遵義,南到廣西的隆林。比較集中的是關嶺、晴隆、鎮(zhèn)寧、貞豐4縣毗連的大片地區(qū)。這個方言又可以分為兩個土語。(1)第一土語。這個土語區(qū)地跨黔、桂兩省,涉及七八個縣。這個土語占本方言的絕大部分地區(qū)。北從貴州仁懷縣茅壩區(qū)的亞塘,南到廣西隆林縣的三沖。說這種話的人,自稱(哈給)。(2)第二土語。說這種話的人數(shù)很少,只分布在仁懷茅壩區(qū)板栗彎和遵義平正鄉(xiāng)的一些村寨。他們自稱pu55mu33hen55。說這個土語的人,自稱他們是所謂的“紅仡佬”支系。這個支系,在其他地區(qū)沒有分布。

      黔西南方言:這個方言是仡佬語各方言中地域最大而又最分散的。地跨黔、桂、滇三省、區(qū)。在貴州的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六盤水地區(qū)的六枝和水城。此外,普定縣馬場區(qū)的下關和遵義縣的尖山也有數(shù)量不多的人居住;在廣西的居住在隆林縣大水井一帶;在云南的主要分布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麻栗坡和馬關兩縣的一些村寨。這個方言又可以分為5個土語。(1)六枝牛坡土語。這個土語區(qū)的人數(shù)最多,主要分布在六枝特區(qū)的墮腳、猴子田、郎家壩一帶;普定縣馬場區(qū)營盤鎮(zhèn)的上關、下關和織金縣阿弓區(qū)的一些村寨。說這種話的人自稱to31wlo5(5多洛)。(2)隆林摩基土語。說這種話的人數(shù)很少;集中居住在隆林縣的大水井附近。(3)麻栗坡縣老寨土語。說這種話的人,絕大多數(shù)都住在麻栗坡縣鐵廠區(qū)的老寨和月亮灣一帶。(4)水城打鐵寨土語。說這種話的人主要居住在水城特區(qū)楊梅區(qū)的高石鄉(xiāng)和來籮區(qū)的俄戛鄉(xiāng)一帶。(5)遵義尖山土語。說這種話的人主要居住在遵義縣平正鄉(xiāng)的尖山一帶。

      黔西方言:這個方言全部分布在貴州省境內(nèi)。主要在大方縣的普底、黔西縣的沙井、濫泥溝,清鎮(zhèn)縣的新店區(qū)王莊和衛(wèi)城區(qū)的麥巷和鳳凰村等地。這個方言分為兩個土語。(1)大方縣普底土語。這個土語包括除鎮(zhèn)寧比貢以外的所有地區(qū)。比較集中的是大方普底紅豐村和黔西沙井鄉(xiāng)濫泥溝以及縣內(nèi)大觀區(qū)的少數(shù)村寨。說這個土語的人自稱pu5555(補爾)。(2)鎮(zhèn)寧縣比貢土語。這個土語主要分布在鎮(zhèn)寧縣安西區(qū)新房鄉(xiāng)比貢村和茅草寨一帶,人數(shù)很少。說這種話的人自稱3(5人)。

      《仡佬語研究》以平壩大狗場話代表黔中方言、晴隆山背后村話代表黔中北方言、六枝居都村話代表黔西南方言、大方紅豐村話代表黔西方言,詳細比較了仡佬語四個方言在語音、詞匯和語法方面差異。

      據(jù)韋名應介紹,國外學者Weera也對仡佬語方言進行了研究和分類。Weera根據(jù)歷史語言學的方法將仡佬語劃分為西南、中部和北部三大方言,分別以老寨、灣子和橋上三個語點為代表。韋名應說:“他把仡佬語方言劃分工作分為兩個步驟,并依據(jù)兩條標準進行劃分。第一步,根據(jù)原始仡佬語濁音聲類在現(xiàn)今方言的映射,將西南方言與中部、北部方言劃分出來,西南方言較好地保留了濁音特征。第二步,根據(jù)原始仡佬語的卷舌聲類在現(xiàn)今方言的反映,將北部方言和中部方言區(qū)分出來。原始卷舌聲類在北部方言表現(xiàn)為/z/,顯示了獨特的反映?!盵7]

      在碩士論文《仡佬語方言土語劃分》里,韋名應對賀、張和Weera等三人的仡佬語方言分區(qū)進行了分析和評價,認為他們的研究既有貢獻也有不足。其貢獻在于:第一,積累了較為豐富的語料。第二,搭建了系統(tǒng)的框架。第三,達成了局部共識。第四,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包括:(1)劃分方法。提出共時比較法和歷史比較法兩種劃分方言的方法。(2)劃分標準。提出從語音、詞匯、自稱、通解度、語法、支系來源等方面劃分方言的標準。他們的不足有5點:第一,方法上的不足;第二,操作上的不足;第三,方言命名上的不足;第四,方言選擇上的缺陷;第五,標準上的不足和失誤。在對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韋應明提出了仡佬語方言劃分的三點改進意見:“方法上,必須把歷史比較和共時比較相結合,以歷史比較為主;操作上,必須窮盡性和形式化。標準上,必須選擇盡量少、并能體現(xiàn)歷史蘊含的標準?!盵7]P14

      四、仡佬語的系屬

      學術界在仡佬語系屬問題上存在較大分歧,大致有三種觀點。

      第一,仡佬語系屬未定。持這種觀點的有著名語言學家嚴學宭。在1983年召開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雙語教學研究會第4次學術討論會上,嚴學宭在《為建立中國對比語言學而奮斗》的學術報告中提出仡佬語是系屬未定的語言。倪大白《侗臺語概論》雖然把仡佬語列入該書第五章“一些有關的語言”里,但認為“仡佬語的系屬問題還有必要做進一步的研究”。[8]P196

      第二,仡佬語屬于漢藏語系。國內(nèi)多數(shù)學者持這一觀點,但對仡佬語屬于漢藏語系哪一語族及其語支則看法分歧。(1)屬于苗瑤語族。在1980年第三次全國民族語言科學討論會上,楊正旺在他所作的我國民族語言系屬表上,把仡佬語列入漢藏語系苗瑤語族,但未提語支的歸屬問題。(2)屬于侗泰(壯侗)語族。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有著名語言學家馬學良、仡佬語研究專家賀嘉善等。馬學良在其主編的《語言學概論》(1981)里,把仡佬語列入漢藏語系侗泰語言系屬表上,但指明仡佬語支未定。賀嘉善在《仡佬語簡志》里提出:“我們初步認為仡佬語是壯侗語族中的一種語言,但應是獨立的一支——仡佬語支。”[1]P8(3)屬于百越超語族中與侗臺語族平行的新語族。梁敏《仡央語群的系屬問題》一文從同源詞方面入手進行了對比研究,認為仡佬語跟拉基、普標、布央等語言基本上自成一團,稱之為“仡央語群”。他認為仡央語群跟苗瑤語族的關系比較疏遠,但也“沒有接近到可以歸入侗臺語族的程度”[9]P1,而將仡央語群、侗臺語族以及臺灣高山族語言等看作3個平行語族,共同構成“百越超語族”。李錦芳認為:“這一研究成果使仡佬語以及新發(fā)現(xiàn)的幾個小語種的系屬問題基本明朗化了?!盵10]P34張濟民卻評論道:“作者提出到的‘百越超語族’的問題,目前恐怕難為更多的語言學家所認同?!盵2]P375(4)仡佬語屬于與藏緬、苗瑤、侗臺、漢語等語族平行的語族。張濟民《仡佬語研究》從與仡佬語關系密切的一些語言如木佬語、拉基語、羿人語和普標語等語言入手進行對比研究,然后比較了仡佬語與苗瑤語族的苗語、瑤語,侗臺語族的布衣語的關系,將仡佬語與關系密切的拉基語等歸并為仡拉語族,并將仡拉語族作為與藏緬語族、壯侗語族、苗瑤語族和漢語并列的新語族。在仡拉語族內(nèi)部,他認為可分為仡羿、拉木和普標等三個語支。馬學良在為張濟民《仡佬語研究》所作的序言里說:“對仡佬語系屬問題,國內(nèi)外有各種不同的看法。這次提出應屬漢藏語系一個獨立的語族,即仡拉語族。自可成為一家之言。”[2]P2

      第三,屬于其他語系。這又有兩種觀點。(1)仡佬語屬于南亞語系。研究仡佬族歷史和文化的學者田署嵐從歷史學的角度著眼,認為仡佬族與云南布朗族可能有某種歷史淵源關系,仡佬語屬于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張濟民評論說:“他的這一看法,脫離了語言實際,所以不為語言學界所重視?!盵2]P375(2)仡佬語屬于澳泰語系。美國語言學者白保羅(本尼迪克特)從“底層論”的觀點出發(fā),將仡佬語和越南北部的拉梯等語言同列入卡岱語,并把苗瑤語、壯侗語從漢藏語系中劃出,和卡岱語及印尼語等共同組成新的“澳泰語言”。賀嘉善評論說:“本氏的觀點在國外有一定的影響,現(xiàn)在外國學者如歐德利古爾、馬丁內(nèi)等也都同意本氏的觀點。”[11]P43

      仡佬族系屬問題之所以存在爭論,張濟民認為原因有三點:一是對國內(nèi)外有關仡佬語群的語言還沒有全面深入的調查。二是參與仡佬語研究的人力太少。三是仡佬語本身有不少特點,也比較復雜。

      除上述研究以外,語言學界還對仡佬語與漢語的接觸、仡佬族使用雙語現(xiàn)象、仡佬語瀕?,F(xiàn)象等問題進行了研究。限于篇幅,不再一一介紹。

      [1]賀嘉善.仡佬語簡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

      [2]張濟民.仡佬語研究[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3.

      [3]戴慶廈,王遠新.論我國民族的語言轉用問題[J].語文建設,1987,(4).

      [4]貴州省遵義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遵義地區(qū)志·民族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

      [5]周國炎.仡佬族的語言轉用[J].貴州民族研究,1992,(4).

      [6]劉靜.隆林仡佬族母語使用類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7]韋名應.仡佬語方言土語劃分[D].中央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8]倪大白.侗臺語概論[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0.

      [9]梁敏.仡央語群的系屬問題[J].民族語文,1990,(6),

      [10]李錦芳.80年代以來漢藏語系語言研究的主要收獲及評價[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6).

      [11]賀嘉善.仡佬語的系屬[J].民族語文,1982,(5).

      (責任編輯:徐國紅)

      CHEN Zun-p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After about 60 years'unrelenting efforts,th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achieved great achievements as to the investigation into Gelao language.This paper conducts an overview and summary of the achievements about studies of Gelaolanguagefromthefollowingfouraspects:theinvestigationintoGelaolanguage,thestudiesoftheapplicationofGelao language,the dialect of Gelao language and the language family of Gelao language.

      Gelao language;study;overview

      H271

      A

      1009-3583(2011)-01-0030-04

      2010-12-20

      陳遵平,男,貴州遵義人,遵義師范學校中文系教授,主要從事現(xiàn)代漢語和語言學概論的教學和研究。

      猜你喜歡
      語族仡佬土語
      論巴爾虎土語的特殊詞語特征
      中古時期東北亞植物詞匯語源研究
      蒙古語族語言概述
      論蒙古語元音[i]-基于扎賚特土語
      蒙古語族復數(shù)形式簡析
      仡佬語-n、-?、-i韻尾的發(fā)展演變
      黔桂仡佬語哈給方言比較①
      試論現(xiàn)代維吾爾語和田方言的土語劃分
      語言與翻譯(2015年2期)2015-07-18 11:09:56
      仡佬族語言生態(tài)現(xiàn)狀研究
      ——以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雙坑村為例
      福建沿海考古與南島語族起源探秘
      大眾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50
      巴彦淖尔市| 宁安市| 平陆县| 凤庆县| 延庆县| 邢台市| 平塘县| 井研县| 磐石市| 册亨县| 谢通门县| 丰宁| 通州市| 白水县| 兴国县| 高陵县| 商洛市| 桂阳县| 花垣县| 阿巴嘎旗| 漳平市| 赣榆县| 黑河市| 尉氏县| 灵寿县| 马山县| 水富县| 津南区| 涞源县| 柳林县| 依安县| 齐河县| 禹城市| 仁怀市| 谢通门县| 南溪县| 吐鲁番市| 县级市| 纳雍县| 金沙县| 石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