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南朝文論中的文質觀及其意義

      2011-11-19 20:28:10
      中國文學研究 2011年2期
      關鍵詞:蕭統(tǒng)文質劉勰

      周 悅

      (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81)

      在中國文論史上,南朝論文風氣濃厚,文論發(fā)達。劉勰的《文心雕龍》和鐘嶸的《詩品》作為中國文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論專著在此時出現(xiàn)成為主要標志。它一方面是對既有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理論總結,同時又深深地影響到文學創(chuàng)作的實踐和審美價值取向。而在南朝文論中,“文”與“質”成為廣泛論述的核心概念,劉勰,鐘嶸,沈約,裴子野,蕭統(tǒng),蕭綱,蕭繹,都有關于或崇文或尚質的文質論,特別是劉勰的《文心雕龍》中很多篇章文質對舉,文質并重是他所標榜的核心文學理念??梢哉f,文質兼?zhèn)涑蔀橹T多南朝文論的關注焦點,進而言之,它也是南北文風融合的取法標準,而且昭示了漢唐文學發(fā)展的正確走向。

      “文”和“質”作為相反的概念對舉,其實并不始于文論領域,而是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被用來描述不同的對象,使用于非文論的其他領域。

      以文質評人,文質關乎個體品性。《論語·雍也》云:“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意即一個人如果僅有淳素質樸之態(tài)而少外在的文飾,則猶如鄉(xiāng)野之人;如果外在的文飾妨礙了內質的體現(xiàn),則如書史,有虛華無實之嫌?!百|”可理解為質樸,質實,“文”是指文華,文飾。這里“文”“質”概念是用來描述個體人格的培養(yǎng)與規(guī)范,“文質彬彬”是形容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和修養(yǎng)禮儀,認為只有這樣方可成為“君子”。

      以文質述政,文質則關乎王道政治?!拔摹薄百|”概念亦用于社會政治領域,如《禮記·表記》中記載,孔子曾說:“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币晕馁|的互變來指稱朝代變更,亦以文質的升降暗示人類淳素之漸失與偽飾之漸滋。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則以質文代變來概括政治風尚變更,司馬遷的《史記·高祖本紀》,劉向的《說苑·修文》及班固的《白虎通德論·三正》中都作過質文互變的論說。大體上“質”指質樸淳厚,為政簡易,不太講究禮法;而“文”則指禮樂刑賞,設立人為的禮法制度??傊?漢儒是以質文互變來解說王朝變遷,以“尚質”和“尚文”來評判為政之道。

      王夫之曰:“蓋離于質者非文,而離于文者無質也,惟質則體有可循,惟文則體有可著。惟質則要足以持,惟文則要足以該,故文質彬彬,則體要立矣?!薄?〕他則上升到哲學高度從文質一體相互依存的性質,文質不同的功用特點論述文質。

      “文”“質”概念廣泛的出現(xiàn)于南朝文論中,成為南朝文論關注的焦點。

      它在南朝文論中的具體所指,有的認為是指作品的形式和內容,〔2〕有的認為在“絕大多數場合指作品語言的文華與質樸和以此為基礎的作品整體風貌”〔3〕應該說這些認定各有依據,如劉勰《文心雕龍·情采》中曰:“夫水性虛而淪漪結,木體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⒈獰o文,則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待文也。”“使文不滅質,博不溺心,正采耀乎朱藍,間色屏于紅紫,乃可謂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眲③脑谶@里用“質”比喻情性,“文”比喻文辭,情性是內容,文辭是形式,“質”“文”當然理解為作品的內容與形式。在同一篇中,又曰:“《孝經》垂典,喪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嘗質也。老子疾偽,故稱‘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則非棄美矣?!薄把形丁缎ⅰ贰独稀?則知文質附乎性情?!边@是說君子居喪期間的談吐不需要文采,而平時說話則不必質樸。老子痛恨虛偽才說漂亮的言辭不真實,《道德經》洋洋五千精妙之言,并不棄絕文華。研究體會《孝經》《老子》則知道語言的華美質樸是依附于人們的性情的。顯然,這里的“文”“質”是指語言的文華和質樸。通觀《文心雕龍》各篇,的確更多用“文”“質”指語言的文華和質樸。因為文學作品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漢語言文字的經典精美的組合,自漢代以來,揚雄等就是首先從語言開始認識文學的特質。而事實上,劉勰《文心雕龍》中的文質論相比南朝其他文論中的文質對舉之說,貫穿全篇尤其系統(tǒng)而富于創(chuàng)見,其文質兼?zhèn)涞奈膶W觀念,關乎總體文學風貌;關乎具體作家風格,亦關乎不同的文體特征。

      《文心雕龍·征圣》篇云:“然則圣文之雅麗,固銜華而佩實者也?!敝赋鍪ト说慕洉羌妊徘饮?文華質實兼?zhèn)?。當然是文學作品師法的對象。在《辨騷》篇中,指出詩賦為主的文學作品要依照《詩經》,駕馭楚辭,做到“酌奇而不失其貞,玩華而不墜其實”。也就是說既要酌取楚辭的奇麗文采,又不喪失《詩經》的雅正質實。在《通變》篇中,更是以質文變化來概括文學史的流變:“黃歌“斷竹”,質之至也;唐歌《在昔》,則廣于黃世;虞歌《卿云》,則文于唐時;夏歌“雕墻”,縟于虞代;商周篇什,麗于夏年。……榷而論之,則黃唐淳而質,虞夏質而辨,商周麗而雅,楚漢侈而艷,魏晉淺而綺,宋初訛而新。從質及訛,彌近彌淡。何則?競今疏古,風昧氣衰也?!彼J為文學發(fā)展的總趨勢是由質趨文。其中商周時代的文章“麗而雅”,“麗”就是華美有文采,“雅”則是典雅,可以理解為“質”中的褒義,與“質”中的貶義“俗”和“野”是相對的?!胞惗拧逼鋵嵕褪俏馁|參半文質彬彬的意思,當然最為理想。商周之前的文章偏于質,商周之后的文章則偏于文。從楚辭漢賦夸飾艷麗,到魏晉文章平易而華美,在由質趨文的發(fā)展進程中,劉宋文章竟至于訛而新,這個“訛”即“穿鑿”“詭巧”,“新”即是尖新。遣詞造句求訛追新,實際上是以顛倒文句,生造詞語等手段達到怪奇尖新的效果??梢妱③膶τ诮膶W往“文”的方向走得太遠已經頗有微詞,言語間已經帶有貶抑的感情色彩了。

      的確,就縱向的文學發(fā)展而言,自楚漢直至南朝是文勝于質,到齊梁時期講究語言之文采臻于極端,這種過分追求文采的努力,結果導致文勝質衰。那么如何來糾正這種弊端呢?首先,劉勰在《宗經》中明確提出了為文之宗旨:“風清而不雜”“體約而不蕪”“文麗而不淫”。即風格清新不混雜,體制精煉不繁冗,文辭美麗不浮靡。《通變》中則指出了實現(xiàn)的具體途徑:“故練青濯絳,必歸藍蒨,矯訛翻淺,還宗經誥;斯斟酌乎質文之間,而櫽括乎雅俗之際,可與言通變矣?!奔赐ㄟ^學習經書雅麗而質樸的篇章去做到文質相兼,雅俗相濟。同時,劉勰倡導風骨,因為風骨和質實關聯(lián)。六朝時期風骨本用來品評人物,如《世說新語·賞譽》:“王右軍目陳玄伯,壘塊有正骨。”其注中引《晉安帝紀》說:“羲之風骨清舉也?!本哂匈|實品格之士往往頗有風骨。文如其人,“風骨”運用于文論領域,劉勰提出“風清骨峻”的審美理想,其目的正在于以質救文。故他所謂風骨,是指明朗剛健的文風,“風清骨峻”“文明以健”都是強調質樸剛健的一面。他批評晉宋以來的文章“風昧氣衰”,〔4〕(P272)也就是風骨不振缺乏質樸剛健。認為在風骨和文采之間,“若風骨乏采,則鷙集翰林;采乏風骨,則雉竄文囿?!薄?〕(P266)因而明確標榜理想的文風則是風骨與文采的結合,也就是質與文的結合,最終達到文質兼?zhèn)洹?/p>

      涉及到對具體作家的評價,劉勰也用文質兼?zhèn)涞臉藴省H缢J為在文質之間,曹植王粲“兼善”,左思劉楨“偏美”?!?〕(P62)“墨翟隨巢,意顯而語質……淮南泛采而文麗”〔4〕(P161)“秦始立奏,而法家少文。觀王綰之奏勛德,辭質而義近?!薄?〕(P213)他稱道:“荀況學宗,而象物名賦,文質相稱,固巨儒之情也?!薄?〕(P423)評價司馬相如“洞入夸艷,致名辭宗,”“故揚子以為文麗用寡者長卿,誠哉是言也。”〔4〕(P424)認為司馬相如文辭夸張艷麗,成為辭賦領袖,但是文勝于質,因此認同楊雄對他的文麗用寡的批評。

      針對各類不同文體,他也作出了具體分析,如《明詩》中曰:“文帝陳思,縱轡以騁節(jié),王徐應劉,望路而爭驅?!鞈阎甘?不求纖密之巧,驅辭逐貌,唯取昭晰之能?!狈Q道建安詩歌在抒情述理遣詞描寫方面,文辭不求纖巧繁密只求顯著鮮明。能夠在文質間調適至于恰到好處。而“晉世群才,稍入輕綺。……采縟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宋初文詠,體有因革,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競也。”指出晉宋詩歌流于輕浮綺麗,文辭繁富競至于要求全篇對偶,造句奇突,遣辭尖新,已經有文勝于質的明顯趨向了。他認為不同的文體在文質之間各有偏重,如《頌贊》中云:“馬融之《廣成》《上林》,雅而似賦,何弄文而失質乎?”劉勰認為賦與頌是兩種不同的文體,雖然都需要有所鋪敘,賦“寫物圖貌,蔚似雕畫,”〔4〕(P82)不妨極麗靡之辭,而頌則要求典雅,不應該過分華艷夸張。按照這樣的文體要求,他批評馬融的《廣成》和《上林》類似于賦,竟至于文采過盛而喪失頌要求語言樸質這一文體特點?!稌洝分性诹_列屬于書記類的譜籍簿錄,方術占式,律令法制,符契券疏,關刺解牒,狀列辭諺之后云:“觀此眾條,并書記所總:或事本相通,而文意各異,或全任質素,或雜用文綺,隨事立體,貴乎精要?!闭J為以上二十四類文體有些可以用語質樸,有些可以雜以文采,但都以精煉簡要為貴。

      縱觀《文心雕龍》各篇,不管是在文學總論,還是文體論和創(chuàng)作論,乃至文學評論各個部分都貫徹了文質兼?zhèn)涞膶徝览硐?它成為劉勰《文心雕龍》的核心文學理念。

      劉知幾《史通·自序》:“詞人屬文,其體非一,譬甘辛殊味,丹素異彩。后來祖述,識昧圓通,家有詆訶,人相掎摭,故劉勰《文心》生焉?!钡拇_,中國古代文學歷經漫漫征程,尤其是經過漢魏晉宋這一時段發(fā)展,到了齊梁時期,既往的文學作品需要理性的甄別評述,當下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需要理論的引領指導,文學的理論與創(chuàng)作需要有一個普遍認同的核心文學理念和價值取向,《文心雕龍》的應運而生成為時代的必然產物。與此同時,在時空交匯的歷史坐標上,如果我們把目光從劉勰身上移開,矚目一下他周圍的文論環(huán)境,與他相比,在相同的時代背景下,同時代的其他文論是如何論述文質之道的呢?

      首先要拿來作為參照的是鐘嶸的《詩品》?!段男牡颀垺窊W者考證是誕生在南齊末年,《詩品》出現(xiàn)的時間較之稍晚,在梁代初期。后世多將兩者相提并論,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曰:“《文心》體大而慮周,《詩品》思深而意遠?!彼麄冋撐亩继貏e注重歷史源流,只不過一以文體為綱,一以作者為綱。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九十五小序所云:“勰究文體之源流,而評期工拙;嶸第作者之甲乙,而溯厥師承?!辩妿V以品第的方式論五言詩作家,也是圍繞著“文”與“質”展開,同樣貫徹了文質兼?zhèn)涞脑u判標準。在《詩品序》中縱論各代五言詩作,至于漢代,認為:“自王,揚,枚,馬之徒,詞賦競爽,而吟詠靡聞。……東京二百載中,惟有班固詠史,質木無文。”〔5〕(P1)明顯否定班固的詠史詩質木無文,然后歷數建安各家,稱贊建安詩歌“彬彬之盛,大備于時。”〔5〕(P1)即是肯定其文質兼?zhèn)?。他主張作詩應該:“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采?!薄?〕(P2)要求風骨和文采結合,也就是要文質兼?zhèn)?。具體品評各代詩人時,也體現(xiàn)出文質兼?zhèn)涞脑u價標準。如他特別推崇曹植,評曰:“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薄?〕(P20)認為他深得文質兼?zhèn)渲?。評劉楨:“真骨凌霜,高風跨俗。但氣過其文,雕潤恨少?!薄?〕(P21)認為他風骨極高但是文采不夠,質勝于文。評王粲則是:“文秀而質羸”,〔5〕(P22)文采秀美但風骨柔弱,文勝于質。雖然他們同屬于上品,但以文質兼?zhèn)涞臉藴识?皆不及曹植完美。至于班固《詠史 》詩,“質木無文 ”,〔5〕(P1)曹操詩“古直”,〔5〕(P56)明顯偏向于質者,置于下品。魏文帝詩“洋洋清綺”〔5〕(P32)但“率皆鄙質如偶語”,〔5〕(P31)置于中品。評陶淵明詩:“世嘆其質直,”“風華清靡”,〔5〕(P41)置于中品。張華詩“其體華艷,興讬不奇,巧用文字,務為妍冶?!薄?〕(P33)明顯偏向于文者,置于中品。

      如果說劉勰和鐘嶸皆專以文論著稱于世,首先進入我們的視野,那么,齊梁時期還有引領時代風氣的文壇重要人物,他們的文質觀也是必須關注的。

      沈約歷事宋齊梁三朝,齊梁之世已經是位高權重名揚文壇的顯赫人物了。當位卑人微的劉勰自得于《文心雕龍》的創(chuàng)獲,又苦于默默無聞時,是略施小計而終于博得當世文宗沈約的稱譽。沈約的文論散見于史論,書信以及一些品題獎掖的言論中。最重要的當屬《宋書·謝靈運傳論》。因為《宋書》不列文苑傳,故《謝靈運傳論》就取代了文苑傳論的作用?!赌淆R書·陸厥傳》中載有沈約的《答陸厥書》談論聲律問題也算是他的文論。沈約永明中已貴為文壇領袖,受其身份地位與心態(tài)的影響,就文學史觀而言,明顯厚今薄古,他對當代文學推崇備至。就其文質觀而言,尤可注意的是他在敘述劉宋以前的文學發(fā)展時,論到建安文學云:“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二祖,陳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緯文,以文被質?!薄?〕(P1778)指出其重抒情重文采兩個特點,“以情緯文”,是說根據作者感情來組織文辭,“以文被質”,是說運用華美的辭藻行文。明確指出陳思王曹植無疑是建安文學中的佼佼者。這與劉勰和鐘嶸的評價無異。

      而與劉勰和鐘嶸力圖以文質兼?zhèn)涞臉藴嗜タ陀^地評判作家創(chuàng)作不同的是,沈約的文論中,更為自得于當世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的探究所取得的成就,并且其旨趣明顯偏重于文華藻飾。他評屈原、宋玉、賈誼、相如是“英辭潤金石,高義薄云天,”〔6〕(P1778)王褒、劉向,揚,班,崔,蔡是“清辭麗句,時發(fā)乎篇 ”,〔6〕(P1778)“平子艷發(fā) ”,〔6〕(P1778)二祖,陳王“咸蓄盛藻,甫乃以情緯文,以文被質。”〔6〕(P1778)評潘岳陸機“縟旨星稠,繁文綺合?!薄?〕(P1778)這些評述多關乎文藻無疑。尤其是評價宋代文學:“爰逮宋氏,顏謝騰聲,靈運之興會標舉,延年之體裁明密,并方軌前秀,垂范后昆?!薄?〕(P1779)認為宋代文學的代表顏謝足可以與前代杰出作家并駕齊驅,也為后世作家提供經典示范。

      這顯然與劉勰《文心雕龍》中對宋代文學“訛而新”的貶抑有別。而他對于齊代文學的評論,尤為自得于聲律學說的發(fā)明,認為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永明詩人“妙達此旨,”〔6〕(P1779)而這是“自騷人以來,此秘未暏”〔6〕(P1779)的??梢哉f,沈約這種厚今薄古文論,已經推崇當代文學的貢獻達到極致了,而且,這種推崇是與他尤為崇尚文華的審美取向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為聲律論以及他所倡導的“三易”主張,都是在“文”這一方面不斷地孜孜探求獲得的成果。由于沈約在齊梁文壇的巨大影響力,同道及追隨者眾多,更進一步推動了永明以后齊梁文學重文輕質乃至于崇文棄質的時代風氣,此后這種崇文棄質的風氣甚囂塵上引領潮流。

      裴子野尚質輕文的文論卻是出現(xiàn)在這個時期堪為另類的一種聲音。裴子野作為尚質派的代表人物,其實在梁代文壇有過較大的影響,也許因為他曾撰《宋略》二十卷,后人多以史家名之,反而文名不著?!读簳づ嶙右皞鳌氛f:“子野為文典而速,不尚麗靡之詞。其制作多法古,與今文體異。當時或有詆訶者,及其末皆翕然重之?!闭f他不尚麗靡之詞正可見他的創(chuàng)作實際與其尚質文論一致。他的文論主要是《雕蟲論》,聯(lián)系裴子野的生平經歷可知,他的尚質文論與他的文化理念和生活作風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在其儒學倫理觀和儉樸人生觀的滲透下,裴子野純然立足于文學的社會政教作用論文,他認為文學理應“勸美懲惡”,以王化為本。因而斥責宋齊作者追求“繁華蘊藻”是舍本逐末。文中嚴厲斥責崇尚文華的文風曰:“自是閭閻少年,貴游總角,罔不擯落六藝,吟詠情性。學者以博依為急務,謂章句為專魯、淫文破典,斐爾為功。無被于管弦,非止乎禮義。深心主卉木,遠致極風云。其興浮,其志弱。巧而不要,隱而不深。討其宗途,亦有宋之遺風也?!薄兜裣x論》作于齊末,主要是針對劉宋時期的文風立論,兼及齊代文風。〔7〕在他周圍有著一個主張相近的文人圈子,《梁書·裴子野傳》曰:“子野與沛國劉顯,南陽劉之遴,陳郡殷蕓,陳留阮孝緒,吳郡顧協(xié),京兆韋棱,皆博極群書,深相賞好,顯尤推重之。”這些人士皆學識淵博,裴子野文人集團可謂是博學尚質派。

      在劉勰沈約鐘嶸及后來三蕭文論巨大的影響力掩蓋下,后世學者似乎對尚質的裴子野一派關注相對較少,事實上裴子野盛年后在梁武帝的贊賞與支持下在當世享有盛名,《梁書》本傳載“及其末皆翕然重之”,可見影響力在當世不可低估。蕭綱的《與湘東王書》中將他與謝靈運相提并論,曰:“又時有效謝康樂,裴鴻臚文者,亦頗有惑焉。何者?謝客吐言天拔,出于自然;時有不拘,是其糟粕。裴氏乃是良史之才,了無篇什之美。是為學謝則不屆其精華,但得其冗長;師裴則蔑絕其所長,惟得其所短。謝故巧不可階,裴亦質不宜慕。”他成為后起的蕭綱蕭繹求新競麗一派的對立面,與他們針鋒相對。

      劉勰沈約裴子野文論出現(xiàn)在齊末,鐘嶸文論出現(xiàn)在梁初。到梁武帝天監(jiān)十二年(513年)沈約去世。蕭統(tǒng)編撰《文選》選錄的作品也基本上止于天監(jiān)十二年以前去世的作家。沈約之死標志永明文學時段的結束,而此后梁代三蕭的文論進入我們的視野。

      后世習慣將梁武帝的三個兒子昭明太子蕭統(tǒng),簡文帝蕭綱和梁元帝蕭繹并稱為“三蕭”,乃因皆文才卓異,也因為他們之間有著創(chuàng)作與文論上的切磋與交流,還因為志趣相投和仕宦遇合分別以他們?yōu)橹行男纬闪瞬煌奈膶W集團先后立于梁代文壇。他們所呈現(xiàn)出來的是風格彰顯特征鮮明的創(chuàng)作實踐和理性自覺的文質論主張。概而言之,其文質觀異中有同,同中見異。

      蕭統(tǒng)的文論主要體現(xiàn)在《文選序》和他的《答湘東王求文集及《詩苑英華》書》及《答晉安王書》與《陶淵明集序》中。

      后世學者多目他為折中派,其實他是主張在新變中追求文質兼?zhèn)?。《文選序》曰:“若夫椎輪為大輅之始,大輅寧有椎輪之質?增冰為積水所成,積水曾微增冰之凜。何哉?蓋踵其事而增華,變其本而加厲。物既有之,文亦宜然。隨時變改,難可詳悉。”至于在文質之間如何調適與平衡,蕭統(tǒng)在《答湘東王求文集及 〈詩苑英華 〉書》中說:“夫文典則累野,麗亦傷浮,能麗而不野,文質彬彬,有君子之致,吾嘗欲為之,但恨未逮耳!”這段話表明蕭統(tǒng)的文質觀:典而不野,麗而不浮,文質彬彬。這是蕭統(tǒng)所向往的為文最高境界。

      蕭統(tǒng)身邊還有與他志趣相投的諸多文士?!读簳⑿⒕b傳》:“昭明太子好士愛文,孝綽與陳郡殷蕓,吳郡陸倕,瑯邪王筠,彭城到洽等,同見賓禮?!薄读簳ね躞迋鳌罚骸罢衙魈訍畚膶W士,常與筠及劉孝綽,陸倕,到洽,殷蕓等游宴玄圃,太子獨執(zhí)筠袖撫孝綽肩而言曰:‘所謂“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薄湟娭厝绱?。筠又與殷蕓以方雅見禮焉?!边@些文士都是追隨昭明太子久有時日,自然聲氣相投。蕭統(tǒng)集合這些文士編撰《文選》,有利于這種觀念滲透到文集的具體編輯過程中。蕭統(tǒng)對劉孝綽特別敬重,劉孝綽奉命纂錄《昭明太子集》序言中也提出了與蕭統(tǒng)一致的審美取向:“深乎文者,兼而善之,能使典而不野,遠而不放,麗而不淫,約而不儉,獨善眾美,斯文在斯?!睒伺e典而不野,麗而不淫。

      蕭統(tǒng)這種取向亦與劉勰的理念互相呼應,《梁書·劉勰傳》:“昭明太子好文學,深愛接之?!笔捊y(tǒng)禮遇劉勰,劉勰后來亦成為蕭統(tǒng)文學集團成員。

      蕭統(tǒng)的規(guī)矩折中與他特殊的身份地位及受到的教育和個人性情有關。作為太子,蕭統(tǒng)擁有最優(yōu)質文化資源與純凈的生活環(huán)境:卷帙浩繁的圖書典籍與學問淵博的精英文士。加上個人性情不喜女樂聲色,愛自然山水,好文士雅集。因而他崇尚的是典而麗這種最理性完美的選文標準。

      事實上,蕭梁時期文質兼?zhèn)湟呀洺蔀樵u判作家的標準,如范云稱道何遜,《梁書·何遜傳》:“遜八歲能賦詩,弱冠州舉秀才,南鄉(xiāng)范云見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好。自是一文一詠,云輒嗟賞,謂所親曰:‘頃觀文人,質則過儒,麗則傷俗,其能含清濁,中古今,見之何生矣。’”蕭統(tǒng)贊美蕭綱:蕭綱曾作《玄圃園講頌》贊頌蕭統(tǒng)在玄圃園與學士名僧講經,論說佛法和儒道的融合,蕭統(tǒng)則作《答玄圃園講頌啟令》回贈說:“得書并所制講頌,首尾可觀,殊成佳作。辭典文艷,既溫且雅。豈直斐然有意,可謂卓爾不群?!边@里“典”與“艷”相對,“典”即是“質”中的褒義,可見蕭統(tǒng)正是以文質兼?zhèn)涞臉藴蕘矸Q道蕭綱的作品。

      蕭綱則不同,身邊的文人崇尚麗靡對他深有影響,武帝對他藩王而非太子的期望與定位也影響到其性情趣味。

      作為新變派的代表人物,在《與湘東王書》中,蕭綱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新變主張,他認為文學是不斷發(fā)展的,因而古今文學各異:“但以當世之作,歷方古之才人,遠則揚,馬,曹,王,近則潘,陸,顏,謝,而觀其遣辭用心,了不相似。若以今文為是,則古文為非;若昔賢可稱,則今體宜棄;俱為盍各,則未之敢許?!焙窠癖」拍酥潦墙穹枪诺闹鲝埍砺稛o遺。

      而他所謂“變”,主要就是在文質之間追求文華藻飾,鄙棄質樸無華,將文學的麗靡特質張揚到極致。因而他對前輩裴子野崇尚質樸的創(chuàng)作與理論頗不以為然,態(tài)度鮮明地斥責其“了無篇什之美”“質不宜慕”。

      蕭綱身邊也聚集了不少聲氣相投的文士,他們是徐摛父子,庾肩吾父子,陸杲,劉遵,劉孝儀,劉孝威等人?!读簳も嘴读辏ǜ降芗缥幔﹤鳌罚骸俺?太宗在藩,雅好文章士,時肩吾與東海徐摛,吳郡陸杲,彭城劉遵,劉孝儀,弟孝威,同被賞接。及居東宮,又開文德省,置學士,肩吾子信,摛子陵,吳郡張長公,北地傅弘,東海鮑至等充其選。齊永明中,文士王融,謝朓,沈約文章始用四聲,以為新變;至是轉拘聲韻,彌尚麗靡,復逾于往時。”《周書·庾信傳》:“時肩吾為梁太子中庶子,掌管記。東海徐摛為左衛(wèi)率。摛子陵及信,并為抄撰學士。父子在東宮,出入禁闥,恩禮莫與比隆。既有盛才,文并綺艷,故世號為徐庾體焉。當時后進競相模范,每有一文,京都莫不傳誦。”可見在永明新變文風影響下,為文崇尚麗靡,追求綺艷已經成為蕭綱文學集團成員的共同特征。

      一般學者對蕭統(tǒng)為折中派蕭綱為新變派不存分歧,蕭繹則介乎其間。他與蕭綱為同父異母兄弟,自小兩人關系友善,甚為“相得”。梁大同二年(536年),太子置文德省學士,庾信,徐陵,張長公,傅弘,鮑至等人入選。這時蕭繹更有意趨附蕭綱,在頻繁論文切磋中兩人的主張逐漸趨于一致:主張新變,偏重于追求綺艷華靡。他在《金樓子·立言》中曰:“至于文者,惟須綺榖紛披,宮徵靡曼,唇吻遒會,情靈搖蕩。”認為文學作品需要文采繁富,音韻諧美,情感激蕩。因而《隋書·文學傳序》將他們相提并論曰:“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淪缺,漸乖典則,爭馳新巧。簡文,湘東,啟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揚鑣。其意淺而繁,其文匿而彩,詞尚輕險,情多哀思。”

      其實,蕭繹也主張在文質間兼顧?!秲鹊浔懠中颉分屑刺岢隽宋馁|兼?zhèn)涞挠^點:“夫世代亟改,論文之理非一;時事推移,屬詞之體或異。但繁則傷弱,率則恨省。存華則失體,從實則無味?;蛞码m博,其意猶同;或新意雖奇,無所倚約。或首尾倫帖,事似牽課;或翻復博涉,體制不工。能使艷而不華,質而不野;博而不繁,省而不率;文而有質,約而能潤;事隨意轉,理逐言深,所謂菁華,無以間也。予幼好雕蟲,長而彌篤,游心釋典,寓目詞林?!边@種“艷而不華”“質而不野”的取向則似乎更接近乃兄蕭統(tǒng)的主張。

      總之,蕭綱一派崇文棄質追求新變,倡導綺艷麗靡文風,與蕭統(tǒng)典麗相濟的文質觀,與裴子野崇尚質樸的文質觀迥然有異,是沈約崇尚文華文質觀的延續(xù),更能代表梁中后期文風的潮流和時尚。尤其他們在語言上的趨新求變,標志著對于文學語言技巧的追求達到非常精深的程度。

      南朝文質兼?zhèn)淅砟畹拇_立,成為南北朝后期南北文風融合的取法標準,也昭示出漢唐文學發(fā)展的正確走向。

      自東晉立國江東,南北政權對峙導致文學傳統(tǒng)的分化和文化環(huán)境的改變,文學傳統(tǒng)和文化環(huán)境的南北差異形成,導致南北文學地域差異彰顯,姑且不論文學創(chuàng)作的局面差異與成就高下,僅就取向而言,南方尚文,北方尚質。與此同時南北文學也經歷分化交流融合的復雜進程??疾忑R梁以后南北文學融合的具體情形,可以發(fā)現(xiàn),文學風貌固然南北各異,文學的繁榮落后南北差異明顯,但審美理念卻趨向一致,文質兼?zhèn)浔黄毡檎J同。劉勰的《文心雕龍》中確立的文質兼?zhèn)涞奈膶W理念遂成為關注的焦點。雖然劉勰的《文心雕龍》也受到當世文風影響與刺激,但事實上是《文心雕龍》中所確立的文質兼?zhèn)涞奈膶W理念確實超越了時空的局限,成為南北朝后期文學創(chuàng)作中南北作家共同師法的創(chuàng)作目標,也是南北文風融合的取法標準。這一點已經為后來由南入北和由北入南的作家創(chuàng)作實踐所證明。

      比如蕭梁后期,隨著綺艷麗靡文風的代表人物徐陵和庾信的入北,徐陵出使東魏,庾信入西魏北周,加速推進南風北漸,南方尚文的風氣迅速影響到北方尚質文風的改變。可以說,恰恰是蕭綱一派這種過分崇尚文華的取向,更能突顯出南方文學特色,與北方一直以來形成的質樸文風形成極大的反差。反差越大則融合反而越是明顯,這頗類似于水的流動,落差越大流速越快。一方面,北方本土文人接受南風北漸的熏陶,在重質少文的基礎上學習南方精美圓熟的語言技巧,增加文華藻飾,比如盧思道之清剛實則體現(xiàn)了文質的調和;另一方面,入北文人接受北方文化環(huán)境和北方文風的影響,也在他們固有的華美文風基礎上融入剛健質樸的風骨。比如由南入北的庾信就是將南方的綺麗華美與北方的蒼涼雄壯結合最為完美的典型。它是一種雙向互動,這種相當長時間中的互動,他們反向的變化卻顯示出共同的趨向,其變化的核心乃在于在文質各有偏善的基礎上的文質調劑,互相改觀。在動態(tài)中追求文質之間的調適和平衡,南北各去所短,合其兩長,呈現(xiàn)出一種臻于文質兼?zhèn)?文質彬彬之至美的動態(tài)發(fā)展趨勢。

      正是立足于南朝文質論的基礎上,聯(lián)系南北文風融合的創(chuàng)作成果,唐代人以統(tǒng)括南北的視野進一步推進了有關文質的論述。《隋書·文學傳序》中說:“江左宮商發(fā)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其詞,清綺則文過其意。理深者便于時用,文華者宜于詠歌。此其南北詞人得失之大較也。若能掇彼清音,簡茲累句,各去所短,合其兩長,則文質斌斌,盡善盡美矣。”它最早明確地把南北與文質關聯(lián)起來,將南北文風的融合闡釋為文質的調適與平衡,對南北文學的差異和融合的成果作出總結。由此反觀,南朝文論中文質兼?zhèn)涞奈膶W理念,其實昭示出了自漢至唐文學發(fā)展的正確走向。如果以南朝作為基點上溯下延,我們可以清晰地觀察到,自漢至唐這一段時期的文學,就是在質文互變的發(fā)展歷程中不斷地在質文間求平衡,作調劑,最終走向文質彬彬,盡善盡美。而唐代文學高峰正是在經歷了縱向的文質互變和橫向的文質調適后顯示出來的輝煌成果。

      〔1〕王夫之.尚書引義〔M〕.北京:中華書局,1962:152.

      〔2〕宋曉紅.論劉勰的文質觀〔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 2008年(3).

      〔3〕王運熙.文質論與中國中古文學批評〔J〕.文學遺產,2002(5).

      〔4〕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2004.

      〔5〕陳延杰.詩品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6〕沈約.宋書(卷 67)〔M〕.北京:中華書局,1974.

      〔7〕(日)林田慎之助.裴子野《雕蟲論》考證〔J〕.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六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猜你喜歡
      蕭統(tǒng)文質劉勰
      文質清華——2023年全國高等藝術院?;B畫教師作品展作品選刊
      描寫生動 文質俱佳
      精覽儒釋道
      全國新書目(2022年3期)2022-05-07 17:48:26
      從“文取旨達”到“文章不群”:論陶淵明文學史地位的升格
      人文雜志(2020年7期)2020-07-24 08:54:38
      劉勰《文心雕龍》論“三曹”詩
      劉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體論
      論王充的公文批評思想
      中州學刊(2008年6期)2018-08-19 00:00:00
      文質相合 淡泊自守——張世剛書品小議
      藝品(2017年2期)2017-07-21 14:24:58
      從《文選序》看蕭統(tǒng)的文學觀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10:01
      劉勰《文心雕龍》的辨體理論體系——兼論其辨體觀的開創(chuàng)意義和深遠影響
      學術論壇(2015年6期)2015-12-24 15:55:20
      上思县| 芒康县| 宝山区| 盘锦市| 盈江县| 郓城县| 天长市| 和平县| 苍溪县| 南宫市| 高平市| 福清市| 丹寨县| 保山市| 福泉市| 平昌县| 南涧| 泸定县| 长顺县| 枣阳市| 泊头市| 陈巴尔虎旗| 长岭县| 文昌市| 沙雅县| 吴川市| 疏附县| 沙湾县| 清远市| 惠州市| 安丘市| 杭锦旗| 广东省| 房山区| 靖安县| 凉山| 灵山县| 正定县| 铁岭县| 盐城市| 贡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