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慶余
杜詩在中國詩史上集古大成,開新世界,古代詩家論詩多以杜詩為準,宋代以降注家蜂起,素有“千家注杜”之說。杜詩的批評史,集中體現(xiàn)出中國詩學的主要特征和方法。批評史上有一種批評方法,專注于詩題及詩與題的關系,可稱之為原題批評。諸家杜詩注本中就常見原題批評方法的使用,通常是以詩題為參照的章句分析,評點依題而行,詮注循題而發(fā)。因此,討論杜詩注本中原題批評的實例,有助于我們說明古典詩歌的原題批評法。下面用以討論的幾種注本,是明單復《讀杜愚得》、清金圣嘆《唱經(jīng)堂杜詩解》和仇兆鰲《杜詩詳注》三種。之前的宋元注本,只注詞語典故而不解章析句,之后的清代諸家注本,在原題批評方面都不出所舉三家注本的范圍。
明洪武間剡人單復,撰《讀杜愚得》十八卷,仿朱熹經(jīng)傳例,分段說詩,循文敷衍作者命意。在有關詩題的方面,單復的批評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指出詩中某句或某段寫出題意,通常是首句或首段,二是指出全詩各段與詩題的一一應合。下面各舉數(shù)例以觀。
卷一《對雨書懷走邀許主簿》。單復評曰: “此詩首四句言對雨,第五句書懷,六七八句言走邀主簿,兼結。”
卷一《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溢隄防之患簿領所憂因寄此詩用寬其意》。單復評曰:“此詩首四句言苦雨黃河泛溢,次八句言隄防之患,簿領所憂及書至之事,次八句言燕南濟上徐關碣石之泛溢,應首節(jié),末言吾老,雖同泛梗然想蟠桃而利涉,此水且將倚賴一釣而掣巨鼇,所謂用寬其意者是矣?!雹?/p>
卷五《月夜憶舍弟》。單復評曰:“此詩前四句言月夜,后四句憶舍弟?!?/p>
卷九《送何侍御歸朝》。單復評曰:“起句見題意?!?/p>
卷九《章梓州桔亭餞成都竇少尹》。單復評曰:“前四句見題意?!?/p>
《讀杜愚得》中涉及詩題的批評,其實并不多見,然而,在詩題的實際批評上卻頗見草創(chuàng)之功,足以啟示后來的杜詩注家。首句或首段見題意的提示,就是各種詩話和注本中常說的點題、扼題,這不必多談?!秾τ陼鴳炎哐S主簿》的解說,可謂依題解詩,詩句完點題面,這種方法,仇兆鰲稱之為逐段還題。五律《月夜憶舍弟》分成前四句和后四句,并分別照應題面,這種分析似有后來金圣嘆的律詩前后二解的思想。卷一后一例是長題,長題最講逐段照應題面,后來注家莫不如此。
在杜詩注家中,金圣嘆大概是最為看重詩題的一位,他的很多高妙評論都是圍繞著詩題展開。在其《唱經(jīng)堂杜詩解》的首篇《游龍門奉先寺》中,金圣嘆開宗明義地提出:“看詩氣力全在看題,有氣力看題人,便是有氣力看詩人也?!雹陉P于詩與題的關系,他又在《登兗州城樓》的解說之后,做出這樣的總結:“杜詩題,有以詩補題者,如《游龍門奉先寺》是也;有以題補詩者,如《宇文晁尚書之孫崔彧司業(yè)之甥尚書之子重泛鄭監(jiān)前湖》是也;有詩全非題者,如《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是也;有題全非詩者,此等是也。其法甚多,當即說之,茲未能悉數(shù)。”③
金圣嘆解說詩歌的方法是分解,不僅施用于唐律,也施用于古詩,與分解相配套的是還題,前解寫出題中一部分,后解則收拾余下的部分。杜詩中長篇且長題的作品,尤其適合逐段還題的解說。單復解說過的那首長題詩,金圣嘆的解說更顯精妙:“題先序舍弟書至,次序苦雨河泛,次序領官憂患,次序寄詩慰之。詩則先序苦雨河泛,次序領官憂患,次序舍弟書至,次序寄詩慰之者,蓋文字貴有虛實起伏,不如是,便略無筆勢也?!雹懿粌H是逐段還題,還要講究還題的次序,以及由此造成的所謂筆勢。
關于唐人的長題,前引周敘的評論是: “嘗觀唐人之作,一詩之意具見題中,更無罅隙。”而喬億的評論是: “唐人間作長題,細玩其詩,如題安放,極見章法?!雹菥C合二家意見,是說唐人作長題詩,講究詩與題的極有章法的兩相對應。黃生的觀點更有意思,他在《暇日小園散病將種秋菜督勤耕牛兼書觸目》的解說之后提出: “古人有一題展作數(shù)詩者,有數(shù)題合作一詩者。一題數(shù)詩,貴在意緒各清;數(shù)題一詩,貴在聯(lián)絡無痕。如《何氏山林》、《秦州雜詠》,此一題數(shù)詩也。如《臨邑舍弟書至》、《暇日小園散病》,此數(shù)題一詩也。于此可悟作法?!雹抟活}數(shù)詩就是常見的連章組詩,而數(shù)題一詩是黃生對于長題的奇特理解。金圣嘆逐段還題的解說,實際上也包含數(shù)題一詩的觀念,即將長題拆成若干短題,分別與詩中各段對應。
金圣嘆將層次豐富的長題稱為絡索題,詩能從容寫盡題中所有,在他看來就是下筆不凡。⑦還題,已然成為作詩的任務,完成的質(zhì)量取決于詩人的筆下功夫。這就將古近體詩完全等同于科舉試律,是命題成章,而非觸事興詠。試律的詁題觀念,深刻決定金圣嘆的批評實踐,《杜詩解》通常還只是講長題的還題,而在《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中,無論詩題短長,都要追求精整的還題,如蘇颋《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評曰:“一,是太平公主南莊。二,是初春。三四,是幸。此皆唐初律詩,前解之最精整者。”賈至《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評曰:“前解,通寫早朝大明宮。一,是朝。二,是早。三四,是大明宮。最華整?!薄昂蠼?,專寫兩省僚友?!雹?/p>
金圣嘆的批評,擅長在細微處做文章,有時是好文章,有時卻是故弄玄虛,強作解人。杜詩的制題,都被他說得無比玄妙,只字片言都可能暗藏微言大義。如《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評曰:“每嘆先生作詩,妙于制題。此題有此詩,則奇而尤奇者也。詩八句中從不欲一字顧題,乃一口讀去,若非此題,必不能弁此詩者?!雹嶂鸲芜€題,有一番妙論,此類全不顧題,也有一通道理。又如《秋興八首》,評曰: “后人擬作者,或至汗牛充棟者,亦嘗試于先生制題之妙一尋繹乎?”“題是秋興,詩卻是無興。作詩者滿肚皮無興,而又偏要作《秋興》。故不特詩是的的妙詩,而題亦是的的妙題;不特題是的的妙題,而先生的的妙人也?!雹膺@只能算是批評家熱情過度而刻意索解的驚人之語。
依題說詩的批評方法,大抵都有一個潛在的前提,即制題先于作詩,不過單復和金圣嘆都未明言,而仇兆鰲明確提出,“古詩先有詩而后有題”,而“杜詩先有題而后有詩”。11并且說:“詩家因事立題,便須就題命意。”12在詩與題的先后問題上,強調(diào)古今的對立,本來就是比較簡單粗暴的斷言,具體說到杜詩,就更不堪推敲了。13然而,這一斷言至少還是一個心理的前提,讓依題說詩的批評實踐得以展開。
《杜詩詳注》中,依題說詩最普通的類型,就是指出局部詩句,尤其是首、末段 (句),與詩題的關系,如點題、扼題、敘題、收題之類。這也是其他注本中最普通的類型,不過仇兆鰲更擅于總結,比如他在《贈花卿》之后,這樣總結絕句的各種點題法:“首句點題而下作承轉(zhuǎn),乃絕句正法”,“有在次句點題者”,“有在三句點題者”, “有在四句點題者”,“有一句二句點題者”,“有一句三句點題者”,“有一句四句點題者”,“有二句三句點題者”,“有二句四句點題者”,“有三句四句點題者”,并各舉一詩為例。14他還總結出:“凡排律,多在首聯(lián)扼題?!?5
仇兆鰲依題說詩的另一種類型,是單復和金圣嘆都用過的還題批評,卻是自覺與分段相結合的還題。在明清杜詩注本中,分段雖然已經(jīng)很普遍,但只有《杜詩詳注》追求各段句數(shù)的多寡勻稱,詳略相應,并且各段之后都有提綱絜領的解說。仍以單、金都解說過的那首長題詩為例,仇兆鰲先是分段:“此詩前起后結,各四句,中間二段八句?!苯又赋?“排律詩須見段落分明,看此篇逐段還題之法。”四段之后的解說依次是: “從苦雨泛河敘起?!?“此言隄防之患,簿領所憂?!薄按搜园又菘そ员环阂?。”“末乃寄詩以寬其意?!?6
在詩與題的關系上,以上所談可歸納成兩方面,一是局部詩句與詩題的關系,如點題之類,二是詩篇全體與詩題的關系,即還題。二者之外,另一種詩與題的關系,具有空間方位的隱喻,表現(xiàn)此類關系的用語有題前、題后、本題、題外、入題、背題等。詩題如平面直角坐標系,詩歌如某種類型的幾何曲線,批評家則敏銳地觀察曲線在四個象限中的位置和趨向。且以《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歌》為例。仇兆鰲將此詩分成五段,四句者兩段,八句者兩段,十句者一段,第二段的解說是: “此見畫之貴重,意在題前。”第三段: “此記九馬之用,正寫本題?!钡谖宥?“此從先帝感慨,意在題外。”17金圣嘆的分段較細,基本上是四句一段,只第三段是六句,第一段評曰:“寫曹將軍,卻從天落下一江都王,筆勢矯悍,不可驟降,乃第三、四句,早又著題?!钡谌魏蠖湓u曰: “今當寫韋宅觀畫馬矣,偏不寫,偏再用悍筆折出題外去,橫插二真馬入來?!钡谒亩? “前二句悍筆正在題外,此解看他公然矯矯便折入來?!钡谄叨?“上文不知于題已完,抑未完,但見此解又用悍筆放開去?!钡诎硕? “二解雖用悍筆,又陡寫東巡三萬匹,然末句仍挽到‘皆與此圖’七字,不近不遠,使可結束。先生偏不肯,仍折出去?!?8
以杜詩為例,只是為了論述的方便,以詩題為中心的批評實踐,并不局限于杜詩,原題批評實際上是一種應用普遍的批評方法。杜詩之外,可以先唐的古詩為例。清人張玉穀《古詩賞析》,與金圣嘆一樣,強調(diào)看題的作用。19例如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評曰:“此兩截題格也。前六,先敘石壁之景,游壁之樂,而以‘出谷’二句點清竟日,落到還湖。中六,則敘湖中所見晚景,趨徑偃扉,又透題后。后四,總上兩層,約指其趣,自悟悟人,詠嘆作結。”20謝靈運《從斤竹澗越嶺溪行》,評曰: “此三截題,過澗一截,越嶺一截,溪行一截也。須看其點次錯綜處。”21張玉穀的發(fā)明是截題,先分清詩題的層次,然后再分析詩與題的關系。22
張玉穀的另一發(fā)明,是將原題批評推衍到詩序,在解說陶淵明四言詩時指出:“陶公四言,如《停云》、《時運》之類,止摘首句二字為題,體仿《三百》,而序語仿卜子小序,實則題也。讀者須識其疏序即疏題布置勻、歸宿密處?!?3陶淵明《游斜川并序》,詩與序兩相重疊,張評曰:“首四,直從五日興懷,及時出游冒起?!畾夂汀木?,敘游斜川,寫景處皆應序語。 ‘班坐’二字,已藏鄰曲異同?!挐伞木?,寫望曾丘,亦括序語。后八,點清同游,即搭入飲酒,從酒生情,忽憂忽樂,序中‘悲日月’二句意,插帶得無限曲折?!?4詩題與詩序之間從來沒有明晰的分界,不同作者有不同的使用習慣,文獻傳衍中也時有混淆的情況,與其強分彼此,不如籠統(tǒng)地歸并為文本的附屬要素。因此,原題批評推衍到詩序,完全順理成章。
注釋:
① (清)單復《讀杜愚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4影印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天順元年朱熊梅月軒刻本弘治十四年重刻本。以上諸例依次分見于頁168、173、29、110、30。
② (清)金圣嘆《唱經(jīng)堂杜詩解》卷一,《金圣嘆全集》詩詞曲卷,鳳凰出版社2008年,頁614。
③ (清)金圣嘆《唱經(jīng)堂杜詩解》卷一,同上,頁624。案:卷四《宇文晁尚書之甥崔彧司業(yè)之孫尚書之子重泛鄭監(jiān)前湖》之后,有一段評論,與此差似,但在舉例上似有矛盾:“古人詩,有詩從題出者;有題從詩出者;有詩之所無,題補之者;有題之所無,詩補之者;有題與詩了不相關者;有詩與題融然一片分開不得者。如此律,固詩與題一片者也?!?同上,頁823)
④ (清)金圣嘆《唱經(jīng)堂杜詩解》卷一,同上,頁628。
⑤ (清)喬億《劍谿說詩》卷下,同上,頁1103。
⑥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卷十九引黃生語,中華書局1999年,頁1670-1671。案:語出黃生《杜工部詩說》(清康熙三十五年一木堂刊本)卷二,但文字較略。
⑦ 絡索題,語見《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卷一孫逖《和左司張員外自洛使入京中路先赴長安逢立春日贈韋侍御及諸公》詩后解說。
⑧ (清)金圣嘆《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卷之四上,《金圣嘆全集》詩詞曲卷,同上,頁152、163。
⑨ (清)金圣嘆《唱經(jīng)堂杜詩解》卷二,同上,頁710。
⑩ (清)金圣嘆《唱經(jīng)堂杜詩解》卷三,同上,頁777。
11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卷首《杜詩凡例》,同上,頁22。
12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九《堂成》,同上,頁735。
13 《杜詩詳注》中就有不少自相矛盾的評論,如卷九《野老》評曰:“詩成后,拈首二字為題?!?(同上,頁748)卷十《畏人》評曰:“詩成后,拈畏人二字為題?!?(同上,頁881)
14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卷十,同上,頁847-848。
15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卷八,同上,頁645。
16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一,同上,頁23-26。
17 (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卷十三,同上,頁1153-1155。
18 (清)金圣嘆《唱經(jīng)堂杜詩解》卷三,同上,頁723-725。
19 (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十六謝惠連《搗衣》評曰:“看題勿混?!?(許逸民點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頁372)
20 (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十六,同上,頁369。
21 (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十六,同上,頁370。
22 (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十九任昉《贈郭桐廬出溪口見候予既未至郭仍進村維舟久之郭生乃至》,評曰:“前六,先將題中層次一一敘清?!?同上,頁451)
23 (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十二,同上,頁284。案:疏題,其實也是上文講的還題,而在用語上更接近試律的詁題,即是說,詩有如題的傳疏。
24 (清)張玉穀《古詩賞析》卷十三,同上,頁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