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 星
隨著群眾生活的逐漸富足,他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意識也會不斷增強,高雅藝術的消費比例也會相應不斷攀升。高雅藝術演出要培育出良性市場,尚存在諸多困擾與“瓶頸”制約,需對其具體分析并探索對策。
一是“票價貴”與“看戲難”之間的惡性循環(huán)無法破解。如同其他商品市場一樣,演出市場講求“隨行就市”。受娛樂明星出場費不斷飆高的影響,近年來受群眾歡迎的院團或藝術家的演出報價也逐步上調。誠然,藝術產品要講求經濟效益,這無可厚非。但具體到我國國情,產品價格(票價)高于絕大多數(shù)普通民眾的經濟承受能力,就達不到精神產品普及共賞的目的。同時,劇場經營者習慣于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經營模式,等待、依賴政府的經費補貼或贊助。這樣,在送出大量的贈票后,為了“保底”,只能用高票價作為補充。二是演出營銷策略滯后,缺乏有力的市場運作意識和措施。當下,國內相當部分促進高雅藝術的營銷活動仍停滯與滿足于“本場地門前掛掛海報,放放氣球”的階段,缺乏有影響力的宣傳推介手段,缺乏綜合借助各種媒體進行推廣的能力,更缺乏對各類高雅藝術產品欣賞的引導和真正有力的市場運作行為。三是民眾素質和渴求欣賞高雅藝術的風氣尚未形成。交響樂、歌劇、舞劇、芭蕾舞、戲劇等藝術作品的演出需要觀賞者具有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方能聽得懂,看得下去,從而產生欣賞娛悅的共鳴。在發(fā)達國家與地區(qū),進入劇院的觀眾群體不僅文化修養(yǎng)好,連衣著裝束、禮儀都很得體,遲到了自覺不入場,席間不喧嘩,觀看演出全神貫注。而國內的觀眾觀看演出時接聽手機、大聲喧嘩等不文明舉止眾多紛呈。以上現(xiàn)象的存在直接影響了高雅藝術演藝市場的孕育與發(fā)展。
多年來,我國十分重視保護、弘揚高雅藝術,強調倡導以健康向上的文藝節(jié)目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陶冶人們的思想情操,同時還出臺相關政策大力扶持、鼓勵高雅藝術的普及與提高,這對社會進步和提高人們的素質產生了積極作用。但是,當下做好推廣普及高雅藝術的工作依然十分艱巨,一般號召性的推廣舉措難以推動高雅藝術的普及,必須依靠社會系統(tǒng)工程加以解決與引導。對此,筆者認為要推動高雅藝術消費市場良性發(fā)展,必須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在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培育高雅藝術演藝市場不能依靠政府行為,但還需要政府在專項資金、稅費政策、鼓勵動員(如發(fā)文引導)、提供便利(如街頭廣告)等方面的有力扶持。另外,應當承認演出高票價是個無法一蹴而就的問題,但是根據國情,政府對此應該采取適當?shù)恼{控措施。顯然看演出不像老百姓的柴米油鹽、看病吃藥等方面的物資價格那樣“敏感”和重要,但筆者建議同樣也應考慮到老百姓所需要的精神食糧存在的合理價格問題。其次,要有效做好推廣工作。要倡導聯(lián)合經營,共享市場,京滬江浙蘇皖等地方在這方面都有許多成功的實踐和經驗,國內外商業(yè)領域在這方面的操作模式也十分成熟。聯(lián)合運作多年的“江浙滬演出業(yè)務洽談會”協(xié)作形式,以及上海大劇院等的集團化的運作機制,都為我們提供了演藝業(yè)如何做到“共擔風險、降低成本、互利共贏”的市場運作寶貴經驗,有的已成為全國知名品牌。再次,演出市場與觀眾的培育和積累不可分割。從這個角度進行分析,廣大的演藝業(yè)者要積極參與社會宣傳普及高雅藝術的活動,進學校、圖書館、文化館、少年宮、街道社區(qū),多形式地與受眾零距離接觸,著力于普及審美知識、提高審美情趣的工作,提升群眾欣賞水平,讓民眾了解怎樣欣賞高雅演出,從而有效地造就潛在的觀眾群體。
綜上所述,高雅藝術消費市場的整體繁榮將是社會發(fā)展的大勢所趨。筆者認為,單純的角逐利益、考慮短期效益是不可取的,只有立足于觀眾才會有利于高雅藝術消費市場的整體長遠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