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晚霞
(湖南科技學(xué)院濂溪研究所,湖南永州425100)
周敦頤石刻題名考述
王晚霞
(湖南科技學(xué)院濂溪研究所,湖南永州425100)
理學(xué)鼻祖周敦頤一生到過江西、四川、湖南、廣東任職和生活,他所到之處多游記并留有石刻題名。目前發(fā)現(xiàn)的經(jīng)金石文獻(xiàn)記載并可考的題名共有15處,其中湖南省永州市兩處題刻保存完好。本文對這些石刻題名的具體情況一一考證并簡釋,以期有助于濂溪學(xué)進(jìn)一步研究。
周濂溪;周敦頤;碑刻;理學(xué);永州
周敦頤,道州營道(今湖南省永州市道縣)人,自朱熹以后,周敦頤就被視為理學(xué)鼻祖,在道統(tǒng)斷裂千余年后,周敦頤默契圣賢,使儒學(xué)再次昌明。也因此他的著作雖不多,但后人鉆研的熱情不減。在其生前所到之處多有游記,部分留下了題刻名跡。因此,弄清楚這些題刻的含義,對研究周敦頤生平思想有一定參考價(jià)值。他的題名除在部分金石著作里有所涉及,以及《文物》雜志1997年第2期上吳懌先生的《新見周敦頤題名石刻二則》中提到二則,其余多集中在有關(guān)周敦頤生平的著作里[1]。除清代王昶在《金石萃編》里對其題刻有部分評介外,其余著作所涉題名均是刊載與題名相關(guān)的坐標(biāo)性內(nèi)容。對周敦頤題名進(jìn)行深入系統(tǒng)研究的專業(yè)學(xué)術(shù)論文,尚不多見,本文擬在此方面做些嘗試,以期能推進(jìn)濂溪學(xué)的研究。
周敦頤生于北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五月五日,卒于神宗熙寧六年(1073)六月七日。仕途生涯始于仁宗康定元年(1040)洪州分寧縣(今江西修水縣)主簿一職,不久調(diào)任袁州盧溪鎮(zhèn)代理市征局事務(wù),慶歷四年(1044)后調(diào)南安軍司理參軍,慶歷六年(1046)移任郴州桂陽令,至和元年(1054)知洪州南昌,嘉祐元年(1056)赴任合州合川縣(今四川合川縣)判官,嘉祐六年(1061)任國子監(jiān)博士,通判虔州,即南宋的贛州,英宗治平二年(1065)離開贛州,治平三年(1066)到永州任通判,治平四年(1067)去邵州代理知州,神宗熙寧元年(1068)任廣南東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提點(diǎn)刑獄,熙寧四年(1071)第四次入江西,抵南康,熙寧五年(1072)回到濂溪書堂,熙寧六年(1073)卒于九江,終歲五十有七。
縱觀周敦頤生平,他任職過的地方有江西修水、南昌、贛州、南康、九江,湖南的永州、桂陽、郴州、邵陽,四川的合川。周敦頤的游記并題刻的內(nèi)容有兩種情況:
一是金石資料無考,但據(jù)其他文字記載可基本推測出的周敦頤的題刻。明代萬歷年間永明縣知縣胥從化所刻編《濂溪志》所載度正年譜中,記載了四條文獻(xiàn):
“嘉祐元年丙申,先生年四十。遷太子中舍簽書署合州判官,沂峽至秭歸,聞龍昌洞之勝,與廬陵蔣概、洪崖彭德純游焉。至十一月抵合州視事?!保?]
嘉祐“五年庚子,先生四十四。被臺檄按赤水縣簿書,與其縣令費(fèi)琦游龍多山,有詩刻石。”[3]
嘉祐“七年壬寅,先生年四十六。同趙清獻(xiàn)游馬祖山?!保?]
嘉祐“八年癸卯,先生年四十七。正月七日,行縣至雩都,邀余杭錢建侯拓、四明沈幾圣希顏,游羅崖,題名并有詩刻石?!保?]
清代周敦頤后裔周誥在道光己亥年間所刻《濂溪志》中的《周子遺事》中記載:“周子嘗過新寧邑,至蓮潭,見水深千尺。因鐫‘萬古堤防’四字于石崖?!保?]
這五條未見有資料顯示至今還存在真跡,故難最終確定。但可以看出周敦頤在四川任職時有游記并有可能題刻,只惜今無存。
現(xiàn)存周敦頤的詩歌中也保留了許多這方面的資料。一般為大家所熟悉的周敦頤遺詩有22首,其中游山水中所寫詩12首,在這些游記詩中與題刻相關(guān)的有7首,這些詩歌在現(xiàn)在整理的周敦頤著作中均可見到。
第一首是《書仙臺觀壁》詩。在胥從化編的《濂溪志》、明嘉靖五年呂柟編的《宋四子抄釋》內(nèi)的《周子抄釋》和《四庫全書》中收錄的清代周沈珂編的《周元公集》中,此詩題目均作“游赤水縣龍多山書仙臺觀壁”。同時,清代康熙四十七年張伯行編的《周濂溪先生全集》、清代乾隆二十一年江西分巡吉南贛寧道董榕編的《周子全書》、清代道光二十七年鄧顯鶴編的《周子全書》中,此詩均在題下注云:“先生在合陽,沿外臺檄按臨赤水縣薄書,與將仕郎赤水令費(fèi)琦游龍多,唱和八首?!边@首詩作所記之事與上述所引胥從化年譜中所載文獻(xiàn)第二條應(yīng)該是同一件事。
第二首是《同友人游羅巖》詩。張伯行本、董榕本、鄧顯鶴本題目均作“行縣至雩都邀余杭錢建侯拓四明沈幾圣希顏同游羅巖”,張伯行本、董榕本題下注云:“嘉祐八年正月七日刻石。”此詩印證了胥從化年譜中所載第四條材料。
第三首是《題酆都觀》詩,張伯行本、董榕本題下注云:“三首刻石觀中?!?/p>
第四首是《題大顛壁》詩,張伯行本、董榕本、鄧顯鶴本題目均作“按部至潮州題大顛堂壁”。
還有《題寇順之道院壁》、《題浩然閣》、《題惠州羅浮山》等詩。
以上資料雖無金石印證,對其真實(shí)性很難最終確定,但從周氏的官宦履歷和游歷來看,可能是其題名。
二是有金石資料佐證的周敦頤的題刻。筆者在一一查閱文獻(xiàn)并部分原地考察的基礎(chǔ)上,整理出周敦頤題名15處,其中湖南省永州市8條,廣東省4條,江西省3條。這些題刻中目前保護(hù)完好的,僅有湖南省永州市的兩處,今據(jù)拓片整理成圖片。其他均已無存?,F(xiàn)將各條題刻以周敦頤題名的時間為序,分別陳述并簡解,這也是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
現(xiàn)江西省內(nèi)有周子題名三處,其中兩條在江西修水縣清水巖。
第一條:彭思永季長、邊明晦叔、周惇實(shí)茂叔、慶歷癸未仲夏十日同游此。
第二條:彭思永季長、邊明晦叔、裴造俊升、周惇實(shí)茂叔、蒲孽子西、列正辭信卿、劉湛信升,同游三巖,皇宋慶歷癸未夏季十九日識。
修水兩處題刻吳懌先生也曾撰文[7],這兩處題名均刻在北宋慶歷三年(1043),當(dāng)時周敦頤任洪州分寧(即今江西修水縣)主簿。
修水自古稱“文章奧府”,為“濂溪弦鐸之地,山谷桑梓之鄉(xiāng)”,文化教育比較興盛。宋代黃庭堅(jiān)的曾祖父黃中理曾開辦櫻桃書院和芝臺書院。延引四方學(xué)子,宋郊、宋祁兄弟和黃庭堅(jiān)等都曾就學(xué)于此。周敦頤任分寧主簿時,也曾開辦書院,即濂溪書院。
我們在宋代的文獻(xiàn)中可以找到彭思永、劉湛二人的史跡[8],而邊明晦叔、裴造俊升、蒲孽子西、列正辭信卿等人則事跡不詳。
第三條在九江市東林寺,內(nèi)容為:周敦頤茂叔、余從周元禮、孫儼安禮、王深之長源、沈遁睿達(dá)、樂岳惟獄,嘉祐庚子十月二十日語相會東林寺。
本條題名時間在嘉祐庚子即嘉祐五年(1060)。東林寺位于九江市廬山西麓。據(jù)年譜記載,1056年周敦頤在四川任職,1060年6月19日返回開封,1061年任國子監(jiān)博士,通判虔州,即南宋的贛州。此條題名在1060年10月20日,應(yīng)該是在從開封赴虔州任職途中,經(jīng)過九江東林寺時所題。
以上三條在江西省的題名,周敦頤均未署職官,應(yīng)是與友相會之類。
現(xiàn)湖南省內(nèi)有周子題名八處,都保存在永州市。第四條在永州市朝陽巖。
荊湖南路提點(diǎn)刑獄公事、尚書職方郎中程濬治之,尚書虞部郎中、知軍州事鞠拯道濟(jì),尚書比部員外郎通判軍州事周惇頤茂叔,治平三年十二月十二日同游永州朝陽洞[9]。
舊題宋程濬等朝陽巖題名。碑長82cm,寬40cm,五行,正書,顏體。
此題為周敦頤親筆所書(圖一),現(xiàn)存于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qū)瀟水西岸,在零陵區(qū)朝陽公園內(nèi),毗鄰筆者工作單位。治平三年(1066)二月到治平四年(1067年)六月,周敦頤任永州通判,以下幾條在永州市的題名多在此時期。
圖(一) 周敦頤在永州市朝陽巖的題名
《湘僑聞見偶記》云:“周子題名在朝陽洞下西壁,在巖屋中,不慮風(fēng)雨。特乞人多棲其側(cè),爨煙熏灼,石色漸變,恐久將裂損耳。”朝陽巖又稱“西巖”,唐永泰二年(766)道州刺史元結(jié)至零陵,以其巖口向東,故取名朝陽巖。[10]
程濬、鞠拯二人都有文獻(xiàn)資料可尋其人其事。[11]朝陽巖另有鞠拯等題名二處,一款在治平丁未,一題在熙寧改元。
在永州市零陵區(qū)的澹巖題名有3條(第五——第八條)。
在《金石萃編》卷133“澹山巖題名六十段”中,周敦頤題名有三處,此數(shù)量目前尚有異議,題名具體如下:
第五條時間在1066年:
尚書都官郎中、知軍州事陳藻君章,尚書虞部員外郎、通判軍州事周敦頤茂叔、郡從事項(xiàng)隨持正,零陵令梁宏、巨卿,同游。治平三年四月六日題。
碑橫廣四尺六寸,高三尺四寸,八行,行七字,正書。[12]
梁宏在英宗治平年間,錢塘人楊巨卿在神宗熙寧年間,分別任過零陵縣知縣。
第六條在1067年:
比部員外郎通判永州軍州事周敦頤茂叔,治平四年二月一日,沿牒歸舂陵鄉(xiāng)里展墓,三月十三日回至澹山巖,將家人輩偕游。侄至,男燾,侄孫蕃侍。
碑高二尺五寸,廣二尺二寸,七行,行八字,正書。[13]
第七條在1067年:
尚書比部郎中知軍州事鞠拯道濟(jì),尚書比部員外郎通判軍州事周惇頤茂叔,軍事推官項(xiàng)隨、前錄事參軍劉璞、零陵縣令梁宏、司法參軍李茂宗、縣尉周均。治平四年三月十四日同游永州澹山巖[14]。
在“澹山巖題名六十段”的末尾,王昶記載:“此題凡三見,前治平三年題尚書虞部員外郎通判軍州事,后治平四年二次題比部員外郎通判永州軍州事,皆傳所不載。……惟《東都事略》載其南安司理之后有通判永州一語,較史稍詳?!?/p>
澹巖,又名澹山巖,在永州市零陵區(qū)南十三公里處的富家橋鎮(zhèn)澹山腳下。位于今湖南省建華機(jī)械廠內(nèi)。1955年被列為湖南省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巖內(nèi)原有宋至清代石刻200余方,其中宋刻180余方,1966年石刻大部分被毀,現(xiàn)僅存30余方,周子此處三條題名無存。
第八條在永州市華嚴(yán)巖,時間在1067年:
荊湖南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沈紳公儀,尚書虞部郎中知軍州事鞠拯道濟(jì),尚書比部員外郎通判軍州事周惇頤茂叔,治平四年正月九日,同游永州華嚴(yán)巖。[15]
《八瓊室金石補(bǔ)正》題為:“沈紳等題名”,高二尺五寸,廣一尺二寸,五行,行十三字,字徑一寸五分,正書。華嚴(yán)巖:在城東山、郡學(xué)后,石上多鐫名人題識。蔣本厚《山水紀(jì)》云:亂石群涌,巖隱于中,游人以其近且平也而忽之。據(jù)永州市學(xué)者呂國康先生考證,此石應(yīng)在永州市衛(wèi)校與制藥廠交界處,現(xiàn)已被毀[16]。
第九條在永州市含暉巖?!栋谁偸医鹗a(bǔ)正》卷103“含暉洞題刻六段”,其第一條即為“周子題名”,時間在1067年:
周敦頤區(qū)□鄰陳賡、蔣瓘、歐陽麗,治平四年三月六日同游道州含暉洞。
該題刻“高一尺二寸五分,廣一尺五寸,六行,行五字,字徑一寸六分,正書?!保?7]陸增祥本“區(qū)□鄰”字跡不清,據(jù)北京圖書館藏《元公周先生濂溪集》校,此人應(yīng)該為“區(qū)有鄰”。含暉巖瀕臨瀟水,在永州市道縣上關(guān)鄉(xiāng)白石巖村。名為“含暉”,取詩家“山水含清暉”之意。
第十條在永州市含暉巖,時間在1067年:
周敦頤攜二子壽、燾歸舂陵展墓,三月六日與鄉(xiāng)人蔣瓘、區(qū)有鄰、歐陽麗、理掾陳賡同游含暉洞。
此題南宋本作“澹山巖扃留題”,有注云:“后蔣瓘仕至朝議大夫,區(qū)有鄰仕至大理寺丞?!?/p>
含暉巖在今永州市道縣以南四里,“洞如屋,東西兩門內(nèi)有泉甚洌,多唐宋時題刻,唐劉禹錫有記。治平乙未周元公通判永州,歸展親墓,□(案:原文如此)鄰人并其兒子同游,刻名巖石”(據(jù)《道州新志》)。對此,《八瓊室金石補(bǔ)正》作者陸增祥以加按語的形式引用《湖南通志》存疑道:“治平無乙未二年,乙巳四年丁未,此乙字當(dāng)是丁字之誤,今州不載此刻,云周敦頤同鄰人某某治平四年三月六日同游,凡二十八字,今磨滅,與舊志所載微異。”
第十一條在永州市東安縣九龍巖。在《八瓊室金石補(bǔ)正》卷一百的九龍巖題刻41段中,“周子題名”列第六條,在治平四年(1067),內(nèi)容為:
治平四年五月七日自永倅往權(quán)邵守,同家屬游舂陵。周敦頤記。
該碑刻“高一尺四寸有余,廣三寸,兩行,行十二十三字,字徑一寸,正書。”[18]
九龍巖在東安縣城以北一百里地,唐宋名賢到此游者很多,據(jù)《湖南通志·東安縣志吳志》載,“治平四年元公自永州往邵刻石以志”。
此題為周敦頤親筆所書,現(xiàn)保存完好,如圖(二)。
圖(二) 周子在永州市東安縣九龍巖題名
《金石審》云:“右刻在陶羽詩之左,正書,二行。蓋行次促迫留題,不似諸巖之謹(jǐn)嚴(yán)也?!?/p>
倅,副。當(dāng)時周敦頤任職永州通判,為知州之副,故稱永倅。權(quán)邵守,權(quán)發(fā)遣邵州事。周敦頤于嘉祐八年英宗登極,遷尚書虞部員外郎,由通判虔州移通判永州。治平二年遷比部員外郎,治平四年神宗登極,遷朝奉郎、尚書駕部員外郎。度正《年表》:“治平四年五月七日,往權(quán)邵守,同家屬,去永州百里,過洪陵寺,游九龍巖,題名刻石?!敝祆洹妒聽睢吩?“通判虔州事,改永州,權(quán)發(fā)遣邵州事?!奔创?。
以上周子在永州市的八處題名中,有五處署銜,基本上與宋史對其官職的記載相對應(yīng)。
唯治平四年三月十四日澹山巖題刻中“尚書比部員外郎通判永州軍州事”一職,錢大昕在《潛研堂金石文跋尾續(xù)》中考證:“《宋史·道學(xué)傳》敘元公歷官頗詳,獨(dú)不及通判永州,讀此可以補(bǔ)史之缺?!边@也是題刻價(jià)值的一個重要方面。
另有三條未署銜,一條是與生活中的朋友出游,兩條是與家人出游??梢姰?dāng)時與工作上的朋友出游有時也許也是一種工作需要,是溝通交流的良機(jī),此種情況一般都會署銜。在與家人及無工作上來往的朋友出游時一般不署銜。
周敦頤在廣東省的題名有四條,其中第十二條在連州城西大云巖。時間在熙寧元年(1068),內(nèi)容為:
轉(zhuǎn)運(yùn)判官尚書駕部員外郎周敦頤茂叔、尚書屯田郎中知軍州事何延世懋之,熙寧元年十二月十六日同游。
大云巖又名秀巖,位于連州市連州鎮(zhèn)河西三公里處,因洞外原有大云古寺而得名。1068至1070年,周敦頤任廣南東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提點(diǎn)廣南東路刑獄,此條記載就在此期間。
第十三條在陽春巖,在高要城(今肇慶市高要縣)北八十里銅石巖。在《八瓊室金石補(bǔ)正》卷九八陽春巖題刻四段中“周子題名”列第二條,時間是熙寧二年(1069)。內(nèi)容為:
轉(zhuǎn)運(yùn)判官周敦頤茂叔,熙寧二年正月一日游。
碑刻“高一尺余,廣一尺四寸,四行,行五字,字徑一寸五,分刻石,人名兩行,字徑七分,均正書?!保?9]
此次題刻“登仕郎行縣事梁鄰命工刊,主持監(jiān)院僧瑞云監(jiān)?!薄遁途帯份d周子題記在七星巖,比陸增祥本晚六天。
銅石巖又名通真巖,在廣東省陽春市北40公里銅石山。由于宋真宗趙恒詔賜“通真巖”而得名[20]。建于隋代,原為銅石巖、德惠寺。觀巖壁上保存北宋理學(xué)家周敦頤等摩巖石刻20題。
第十四條在廣東肇慶七星巖。時間在1069年,內(nèi)容為:
轉(zhuǎn)運(yùn)判官周敦頤茂叔,熙寧二年正月七日游。
七星巖又名星湖,在廣東肇慶市北郊,由七座陡峭的石灰?guī)r組成,布列似北斗七星,故名。
第十五條在廣東德慶三洲巖。時間在熙寧二年(1069),內(nèi)容為:
濂溪周敦頤茂叔,熙寧二年季冬二十六日游。
三洲巖在廣東德慶縣九市鎮(zhèn),處西江岸邊,高約50米,巖洞幽勝,取蓬萊第三洲之義得名。[21]
在廣東的四處題名,有三處是與工作中的朋友出游,有署銜。另一條署名為“濂溪周敦頤”。此條題于熙寧二年(1069),果然到熙寧五年(1072),56歲的周敦頤便離開官署,回到他在廬山之麓修筑的濂溪書堂,開始了退隱生活。
度正年譜里記澹山巖、朝陽巖、華嚴(yán)巖、含暉巖、九龍巖石刻,皆署年月,似親見者。南宋本《濂溪集》卷六附至和二年蔣概《巴東龍昌洞行記》有周子同游。同時,周敦頤作品中,《愛蓮說》在虔州上石,《拙賦》在永州上石。
周敦頤的題名不多,但都很珍貴,對研究周敦頤的思想生平和當(dāng)時人們的題刻習(xí)慣等,均有研究價(jià)值。我們期待有新的周敦頤題刻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出現(xiàn)。
[1]參見梁紹輝:《周敦頤評傳》,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4年版。
[2][3][4][5](明)胥從化:《中國歷史名人別傳錄——周濂溪先生實(shí)錄》第一冊《濂溪志》,學(xué)苑出版社,2008年版。
[6]周誥:《濂溪志》,愛蓮堂藏版,道光己亥鐫。
[7]吳懌:《新見周敦頤題名石刻二則》,《文獻(xiàn)》1997年第2期。
[8][11]昌彼得、王德毅、程元敏、侯俊德:《宋人傳記資料索引》,中華書局,1998年版。
[9][15][17][18][19][清]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bǔ)正》,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
[10]國家文物事業(yè)管理局:《名勝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版。
[12][13][14]王昶:《金石萃編》,陜西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0年版。
[16]呂國康:尋訪華嚴(yán)巖,柳宗元專題網(wǎng)站 http:// lib.huse.cn/lzy/news_view.asp?newsid=402。
[20][21]國家文物事業(yè)管理局:《中國名勝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版。
A Textual Research of Stone Inscriptions by Zhou Dunyi
Wang Wanxia
(Lian Xi Institute,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nan,Yongzhou 425100,China)
Zhou Dunyi,Originator of School Li once lived and worked in Jiangxi,Sichuan,Hunan,and Guangdong,where he left behind many travel notes and stone inscriptions.From the literature on inscriptions on ancient bronzes and stone tablets discovered till now and available for a textual research,there are 15 ones by Zhou Dunyi,especially the two intact stone inscriptions in Yongzhou,Hunan.In this paper,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these stone inscriptions are to be studied and annotated one by one,in order to further contribute to the study of Lian Xi.
G256.2
A
1004-342(2011)04-22-05
2010-11-08
湖南省社科基金規(guī)劃項(xiàng)目(項(xiàng)目編號:09YBB174)、2009年湖南科技學(xué)院校級重點(diǎn)課題(項(xiàng)目編號:09XKYTA006)部分成果,并獲湖南科技學(xué)院重點(diǎn)建設(shè)學(xué)科中國古代文學(xué)專業(yè)資助。
王晚霞(1977-),女,湖南科技學(xué)院濂溪研究所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