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燕南
隨著課程標準的頒布與實施,近年來我們的小學音樂課堂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呈現(xiàn)出一派生動活潑的景象。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fā)展、提倡學科綜合等教學理念在音樂課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教師們盡力把自己所理解的新課程理念滲透進音樂課堂教學中,這是可喜的一面。但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到,一些課堂中的熱鬧場景大多游離了音樂,有時一個開開心心的游戲音樂只是一種背景,學生的歡愉來自于游戲本身而不是來自于對音樂的審美體驗。由于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理解有偏差以及對教學過程的音樂性關注不夠,對作品分析不透造成了上述現(xiàn)象的種種。由于過多地熱衷學科綜合,導致學生關注非音樂的元素過多,課堂中學生很少得到一些音樂知識或技能的有效訓練,沒有這些技能的支撐,學生就會喪失敏銳的聽覺和細膩的音樂感受能力,那么,這樣的興趣能維持多久?這樣的音樂教學怎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嗎?一位專家曾經(jīng)說過:教師要守住自己的領地?!兑魳氛n程標準》也告訴我們,音樂課堂應該遵循音樂教學規(guī)律,堅持音樂本位原則,創(chuàng)建和諧的音樂教學氛圍。筆者認為,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系統(tǒng)的知識和技能體系。學習必要的知識與技能也是為今后能更好地繼續(xù)學習打基礎。因此,音樂課有必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與技能。新課程理念下的音樂課堂,應該以音樂為本,適度地綜合其他學科,避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一、目標得當 理清脈絡
新課程理念下的音樂課對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非常關注。要設計出一堂好的音樂課,教師首先要關注教學內(nèi)容的新與舊、深與淺、難點與重點的合理搭配等。其中教學內(nèi)容搭配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教學目標能否順利實現(xiàn)。有一位教師在教學《春天》一單元時是這樣設計的:第一環(huán)節(jié),教師用漂亮的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展示春天的景色。第二環(huán)節(jié),教師播放《嘀哩嘀哩》,并說:“同學們,讓我們隨著歌聲去尋找春天吧!”第三環(huán)節(jié),教師說:“聽,這是什么鳥在叫?”導出歌曲《小杜鵑》,教師先引導學生學一學小杜鵑的叫聲,然后帶著大家學唱歌曲。第四環(huán)節(jié),教師說:“春天這么美好,誰能用最美的語言來贊美一下春天?”第五環(huán)節(jié),教師說:“當你用語言和歌聲都無法表達對春天的贊美之情時,你會用什么形式來表現(xiàn)呢?”“讓我們用畫筆描繪出最美好的春天吧!”分析以上教學設計,我覺得此課的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師對教學內(nèi)容的新與舊、深與淺、難點與重點都沒有關注。因為,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嘀哩嘀哩》難于《小杜鵑》,這兩首歌曲都是新歌,用《嘀哩嘀哩》導入并沒有起到鋪墊的作用。其次,這兩個作品的旋律也沒有很明顯的可比性;再次,用畫筆畫春天變成了美術(shù)課,與音樂教學目標沒有直接關系。我們認為,教師在組合教學內(nèi)容時應該考慮以音樂為基礎,教學內(nèi)容的安排不能只關注人文線索,而忽視挖掘音樂的內(nèi)涵,尋找音樂知識的線索。不同環(huán)節(jié)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不是盲目綜合。以上的教學設計,學生得不到與音樂有直接關系的知識與技能。
我們提倡學科綜合,但應該適量地選擇與音樂知識、技能有直接關系的內(nèi)容。許多教師時常都會設計一條人文線索。同一主題的內(nèi)容會安排三四首同一主題的作品,而這些作品常常是同一種情緒、同一種風格的作品,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的收獲不是很大。新課標提醒我們: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內(nèi)容要有機地滲透在音樂活動之中。怎樣才能有機地滲透在音樂活動中呢?我的經(jīng)驗是科學安排教學內(nèi)容——以音樂為基礎。我認為應把人文線索作為外顯的線索,把知識線作為內(nèi)蘊的線索。例如,設計《童心是小鳥》一課時,為了能更好地演唱這首歌曲,清楚地比較出這首歌曲的特點,可以作這樣的安排:首先用《嘀哩,嘀哩》作為復習內(nèi)容,并導入新授;然后新授《童心是小鳥》;最后拓展欣賞《田野的春天》。以上三首歌曲雖然都是歌唱春天的歌曲,但三首歌曲的情緒、拍號、風格都完全不同。實踐證明,通過對比教學,學生很容易找到以上歌曲的不同點,學生的收獲很大。他們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嘀哩,嘀哩》最有活潑、跳躍感,2/4拍,旋律特點可以用點來表現(xiàn)?!锻氖切▲B》具有抒情的特點,3/4拍子,音樂像起伏的波浪;《田野的春天》活潑中帶有進行曲的風格特點等。以上教學設計,我就是以音樂為基礎,依據(jù)教學目標而確定教學內(nèi)容的。
二、抓住主線 展開過程
《音樂學科教育學》一書告訴我們:在貫徹音樂本位原則時,音樂教學過程應是“情感——體驗”的過程,而不是“認知——邏輯”的過程。歌唱教學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如,《小白菜》是很多版本的教科書都用到的一首歌曲,我們經(jīng)常設計這樣兩種教學過程:第一種是先講故事后學歌曲。第二種是直接學唱,先唱歌譜再唱詞。這兩種教學過程都是依據(jù)知識性學科的認知——邏輯的過程進行教學的。音樂是最具情感的藝術(shù)?!皼]有什么比音樂更深刻了!”那么音樂的首度感知必定在于聽。嘗試改用以“聆聽——體驗”為線索,設計這樣的教學過程:先讓學生完整聆聽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緒——悲傷感,然后帶領學生模唱感受到悲傷的樂句,反復演唱的過程中調(diào)動情緒,凝練聲音的表現(xiàn)力,最后才來分析旋律特點:為什么能給人悲傷的情緒傳達?——每一句的每一個音都在構(gòu)成旋律的下行,研究一下那幾個音,唱一唱樂譜,驗證這種說法是否成立,最后再引導學生用略帶哭泣的傷感的聲音進行演唱,內(nèi)化了情緒體驗。分析以往的教學過程,首先學生最關注的是故事情節(jié)。其次,強化并機械了樂譜的教學,不利于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與關注。音樂知識應該滲透在音樂藝術(shù)的審美體驗之中。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這種情感體驗是準確而深刻的。
在遵循音樂教學規(guī)律的同時,還要考慮中國音樂民歌教學的特殊性。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的音樂有著不同的傳承方式,即中西方音樂語言的傳承方式是不同的,歐洲較早出現(xiàn)五線譜并嚴格按照十二平均律記譜,而我國則在音樂的律法和用譜上完全不同,在一些民歌的教學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錄音與樂譜有差別。有些教師認為一定要按教材上的樂譜演唱,不能按錄音中的新版本演唱,教材中的版本才是最正確的。真的如此嗎?翻閱中國的音樂文化百科資料記載后發(fā)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音樂注重口傳心授,音樂語言的操作方式近于口頭語,盡管有記譜法的存在,但記譜的目的只是為了建立信息載體,而不是“藝術(shù)作品”或“音樂作品”。中國音樂的演奏、創(chuàng)作、接受都較注重心理感受方面,西方音樂則注重于書面的客體邏輯方面。由此可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音樂語言的感知方式上,不同地區(qū)的歌曲就要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教學。中國的音樂教師在教學生學唱具有中國民歌風格的歌曲時,就應該讓學生多聆聽錄音或教師范唱。除此以外,還要多聆聽原生態(tài)的歌聲,讓學生學會用心靈感受音樂,用心歌唱來自遙遠的天籟之音。這種用聽唱的方式學唱民歌,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聽覺,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表現(xiàn)力。他們在口頭傳承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創(chuàng)新,形成了百花齊放的藝術(shù)寶庫。這種獨特的傳授方式正體現(xiàn)了音樂靠聲音傳播的魅力。
三、了解學生 精選教法
音樂欣賞教學是滿足與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喚起學生對音樂的激情,走進音樂世界的重要途徑。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因其水平差異而有欣賞層次的差別。有的能直接感知音響運動的變化,能產(chǎn)生生理、心理上的快感,但還缺乏分辨美的能力;有的能用心靈感知作品的情感內(nèi)涵,與作品共鳴,能初步地鑒別美。那么,音樂教師,如何引導全體學生走進真正的音樂世界呢?
首先,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否到達愉悅的境地。以往,一些教師在欣賞教學中為了拓寬學生思維,經(jīng)常步入誤區(qū),無論給學生欣賞怎樣的音樂,都是先拋開題目,任憑學生自由想象。學生根據(jù)音樂漫無邊際地展開想象,如在欣賞《黃河船夫曲》時,學生把描繪黃河的音樂說成是“暴風雨來了、恐龍來了”。以上案例中,教師選擇的體驗性音樂欣賞法在操作過程中走入了盲區(qū),以至于聽賞效率降低。我認為,在欣賞標題性音樂時,教師不妨先告訴學生題目,然后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欣賞,有范圍地想象。如果不給學生一定的想象范圍,加上音樂本身具有不確定性,學生會很快游離音樂,欣賞的效率會受影響,無法與作品產(chǎn)生共鳴。如此“放風箏”似的教學是達不到高效教學目的的。
其次,小學生年齡都在7~12歲之間,這一階段的孩子注意時間為20分鐘。音樂教學的心理效應“首因——近因”效應告訴我們:學生對首先出現(xiàn)的那些刺激反應效果最好。那么,就應利用高效時段來開展音樂性活動,如導入環(huán)節(jié)就是首次的刺激。這是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非常有效的策略。我們設計導入是為新授內(nèi)容服務的。有些教師在設計導入時過于花俏,內(nèi)容常常是非音樂性的。曾看過這樣一節(jié)課,為了體現(xiàn)“學科綜合”、“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等教學理念,教師設計了一個長達十多分鐘的導入環(huán)節(jié):首先,提出圣誕節(jié)話題,請每個學生講一句新年祝賀語,再欣賞《鈴兒響叮當》,教師帶領學生在音樂聲中模仿滑雪,在教室內(nèi)歡快地奔跑,最后氣喘吁吁地回到座位,進入冬天下雪的主題……我在聽課時發(fā)現(xiàn):這樣的導入設計給學生帶來了許多的疲勞感,最后學生是在疲勞狀態(tài)下進入新課學習的,所以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不僅浪費了教學的最好時段,而且還影響到新授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效率。我認為,教師在設計導入時,安排的內(nèi)容要直入主題,不要兜圈子浪費時間,高效時段要高效利用。
提倡音樂本位,并不意味著要追求以往的有專業(yè)音樂學科體系特性的、枯燥刻板的音樂教學,音樂教學完全可以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的適度的結(jié)合,但在實施中,應該以音樂為本體,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gòu)建起與其他藝術(shù)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音樂藝術(shù)并不是孤島,它與人文、社會、自然等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正確運用所學的音樂知識,還要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結(jié)合所學的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知識,加深對音樂作品的多方位理解。教學中既不能過于強化技能,又不能拋棄技能,應正確處理好“知識目標”在音樂學科中的位置。在音樂教學的實踐中,我們要堅持“音樂本位”的原則,借音樂的神奇魅力,真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責編 婷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