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浙江省第九屆小學語文青年教師課堂教學評比活動,有三個非常可喜的印象。首先,普遍重視語言文字,“心中所念皆語文”,那種心中只有內容、事理的教學基本沒有看到;其次,普遍重視課內的書面訓練。語文一直以來是動口不動手,而這次11節(jié)課,還有《雷雨》展示課,都讓學生動手,100%有書面作業(yè):聽寫、默寫、寫字、填空、摘錄、填表、批注、作文練筆等等……三是普遍重視言語交際,熟讀朗讀、背誦積累,特別是看到有些教師明顯有這樣的理念,“書未熟讀不開講”,這是應該提倡的。
對參賽的11節(jié)課,我都寫了兩句話,算是“口水詩”吧。這是一時一事韻感受,經不起推敲,不作定論。
衢州毛芳芳《這片土地是神圣的》:問讀品用過程順,準暢靈異求創(chuàng)新。讓學生提問,教師順勢梳理,舉一反三,突出語言特點的品悟)
紹興吳淼峰《草蟲的村落》:現(xiàn)實想象兩相看,草叢群像逐分解。(以現(xiàn)實世界的讀者視角,聚焦申蟲們的情趣生趣,感嘆微觀世界的奇異)
嘉興祝貴耀《青山不老》:步步為營層層進,聲氣相隨王崧舟。(抓兩條線,即環(huán)境和人物,一步步解讀;教學語言頗有藝術感染力)
金華王宇燕《母雞》:用詞褒貶說對比,例子特點明中心。(體會用詞的褒貶特點,扣住“母愛”主旨,品讀母雞行為)
溫州鮑丹丹《我要的是葫蘆》:言字畫態(tài)才情現(xiàn),認寫讀說實效成。(教師素養(yǎng)豐厚,才氣情感尤佳,學生實踐多通道)
遂昌鮑宗武《伯牙絕弦》:呈現(xiàn)原型讀斷句,尋找特征識古文。(用未加句讀的古文原型施教,提高古文現(xiàn)文的“落差”,加大認識的刺激力度)
臺州王樂芬《古詩三首》:兩詩共讀辨同異,三境合解思鄉(xiāng)情。(以“思戀家鄉(xiāng)”為主線,將《泊船瓜洲》《秋思》對比教學,從“處境、環(huán)境、心境”三個維度解讀詩歌意蘊)
舟山賀海紅《伯牙絕弦》:設疑逆讀山河志,峨洋哉兮明古文。(由“破琴絕弦”之果逆讀“高山流水”之因,由兩個語氣詞兩個疊音詞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寧波王或釗《我的舞臺》:層層剝筍聚一點,學生忙碌教師閑。(教師是主持人,評論員,恰到好處評點,學生在課堂上忙忙碌碌,這是語文教學特別需要做到的一點,不能“教師忙碌學生閑”)
湖州有飛《古詩三首》:標畫景物解詩意,旁征博引悟“綠”心。(標位線,添景物,明確地理位置,并以畫為據,理解思鄉(xiāng)情由;多詩引進,體悟“綠”之妙境,“綠”之匠心)
杭州汪珗《窮人》:作業(yè)開場理故事,聚焦“忐忑”讀心聲。(課一開場就做作業(yè),這樣的課還是很少見到的,通過作業(yè)目標來梳理課文內容,圍繞“忐忑”來讀懂桑娜的心聲)
通過這11節(jié)課,也引發(fā)了我的一些思考:
一、解讀無涯。教學有界
教師要提高自身語文素養(yǎng),“解讀文本”是很好的利用機會。每次解讀,如果帶著探究眼光去看,你都會發(fā)現(xiàn)在內容主旨、情感趣味、語言表達等方面的新意。像祝貴耀老師扣住標題《青山不老》,解讀出“不老”的三重含義:業(yè)績不老——表現(xiàn)老人造林業(yè)績的一組數字;青山不老——青山綠洲林濤波光,楊樹柳樹如臂如股;精神不老——老人的精神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
解讀要到位,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從這次賽課可以看出,在文本解讀方面,執(zhí)教教師本人及背后的備課團隊,都很認真、深入地研究文本,發(fā)現(xiàn)了執(zhí)教文本獨有的價值。但是解讀無涯,從“到位”的要求看,有的課還可以打磨。
如《伯牙絕弦》,仿照原文句式代之以“清風徐徐、楊柳依依、芳草萋萋、明月皎皎、白雪皚皚”來作拓展,如果只是作為一種構詞形式的訓練自無不可;但如果在原文的背景中延伸,說是子期聽出來“徐徐兮清風,依依兮楊柳……”,那就值得商榷。伯牙作為宮廷樂師,在宮里或許有應景之作,而在子期面前,他就不是柳永那樣的花柳詞人,不會去彈“楊柳岸,曉風殘月”,古道西風或許有,小橋流水絕對無;子期也不是一般的音樂發(fā)燒友——“真好聽?。 甭牭萌缱砣绨V。他們是高人雅士,心胸博廣,志趣相投。欣賞審美誰都會,讀懂志向有幾人?文中的“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之說,就不僅是“想”,還應該含“志向”之義。
又如《泊船瓜洲》和《秋思》兩首詩,看是思鄉(xiāng),卻有區(qū)別。前者是剛剛離鄉(xiāng)戀家鄉(xiāng)一自此一別,何日重返?后者是身處異鄉(xiāng)思故鄉(xiāng)——又見秋風,家人可安?對小學生而言,并不一定非得了解背景,但也不能下定論:兩首詩“都是在思鄉(xiāng),都是一樣的”。至于古詩教學中的練筆,一般也需要扣住詩的主旨進行,而不能游離詩意。如《秋思》的練筆,讓學生寫“家書”,就應該扣住“秋風”“秋思”?!扒镲L”至少有三重意蘊:落葉飄零,漂泊在外凄苦情;天氣轉涼,家人寒衣可加身;秋風又起,何日返鄉(xiāng)見至親。真是——落葉飄零嘆身世,了無生趣凄苦情;又是一年秋風起,年年望鄉(xiāng)夢不成。
再如《母雞》一課,那是老舍先生語言藝術的很好表現(xiàn)。如果直寫母雞如何可愛,顯得太平板,因此前面就寫母雞的非常“討厭”“可惡”,后面則“不敢再討厭”。這是“先抑后揚”,前面的“抑”,是為了后面的“揚”。解讀還不能止于此。母雞還是那只母雞,它不會前面非常令人討厭,后面改正錯誤,重新做“人”。仔細解讀前面的,會發(fā)現(xiàn)那些貶語竟也對應地藏著“辛苦、慈愛、勇敢、負責”這四個褒詞,這就是“寓揚于抑”。如果教學時能用后面“揚”的方法來改寫前面“抑”的部分,那該多好。
解讀無涯,但教學是有界的。我們不能為了“解讀出新”而滑出教學的邊界。小學語文是教育課程,小學,語文,教育,是三條界線,不能越過。如《狼牙山五壯士》本是革命傳統(tǒng)教育課文,后面就不應該拓展“五壯士跳崖后日本鬼子脫帽敬禮”的情節(jié),否則小學生就會迷惑,就會思維混亂:這也是“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嗎?悲壯事件被娛樂化,實際是矮化了英雄。又如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學生感受到“村居”的和諧安樂,就沒有必要把辛棄疾的生平引進,說他這首詞其實是“假喜真悲”,他是有“滿腔忠憤”的,試圖把辛棄疾拔高。解讀文本,矮化不對,高化也不對。盡管這次賽課沒有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但公開課為求異,可能會有這樣的偏向。
二、精讀為例。略談為本
教材是例子,略讀是出路。此處“略”是雄才大略的“略”,是戰(zhàn)略的“略”,既指語文教學處理的粗略,方法的簡略,更指閱讀要有戰(zhàn)略性。如今的課堂,往往教師太強,想法太多,精讀不精,略讀不略。精讀中也要體現(xiàn)略讀,有時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如《窮人》一課,汪烍老師做到長文短教,聚焦“忐忑”;有時重視一點,略帶其余,如王宇燕老師教略讀課文《母雞》,將重點放在“褒”的部分,前面“貶”的部分只在“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略有所及;有時舉一反三,如毛芳芳老師的《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突出語言特點的學習。在“朗讀品悟”課文的語言表達方式之后,安排了兩處仿照練說。一處是“排比”句式的,一處是“演講稿”文體的填空式練筆。吳淼峰老師教《草蟲的村落》,讓學生用橫線畫出“讓你感到意外”的句子,緊扣了這篇課文顯著的一個特色——極度的夸張,將微小的東西用顯微鏡無限放大。如果教師能夠從甲蟲群像“游俠、情侶、小圓蟲、音樂家、村民、測氣候者、工程師”中選取一例,來品味這一特色,也就夠了。課文已經體現(xiàn)了“選擇”:前面幾種都寫得比較具體,“測氣候者、工程師”則一筆帶過。
“例子”說,應該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原則。古往今來,文筆精粹酌作家,文質兼美的文章多如牛毛,只有極少一部分選入語文教材:一篇文章,詞句段篇標,人事景物情,盡管美言遍布,佳句紛呈,也只能擇而施教,不必擔心“遺珠之恨”。而綜觀這兩天的賽課,太滿、太全的現(xiàn)象還是存在,需要去“忍痛割愛”。
三、精心預設。順學而教
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教學行為,備課要全,上課要選。預設是基礎,是戰(zhàn)略。課堂的生成是手段,是戰(zhàn)術。教育目標、課程目標、教科書、教學目標本身就已經預設了,教學方案的預設顯然不能跳出這些規(guī)定性的前提。王或釗老師執(zhí)教《我的舞臺》,看起來教師是“主持人,評論員”,學生真的成了“運動員”——圈畫、批注、填表、交流、修改、角色朗讀……而背后其實是教師的精心預設:文本的解讀(以“舞臺”為線索的內容梳理;以“輕松幽默平實”為特色的表達欣賞),材料的鏈接(查找、選擇、作用、呈現(xiàn)方式),環(huán)節(jié)的安排(內容梳理一語言感受一批注賞析一寫法拓展),作業(yè)的設置與呈現(xiàn)(速讀、填表、批注、交流),師生教學行為的對接(時機、話語、張弛、順勢、換位)……但課堂上見到的卻是“層層剝筍聚一點,學生忙碌教師閑”。這次教學評比有個可喜的現(xiàn)象,很多課堂都有學生質疑問難的環(huán)節(jié)。
精心預設,更需順學而教。如毛芳芳老師的《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開始讓學生提問,“重復出現(xiàn)的語句、為何把土地送人、難句的理解、課題的作用”,學生提的問題都是教師本來就預設的,現(xiàn)在信手拈來,稍加梳理,就成了課堂的主要教學內容。鮑丹丹老師的《我要的是葫蘆》,盡管已經有充分的預設,但在課內還是盡力營造信手拈來的課境,無論是隨讀識字寫字,還是隨問板畫貼畫,或是詞卡擺序說理,都是順學而教,顯得自然和諧。鮑宗武老師的《伯牙絕弦》,課始對學生就很有>FpnOFDd93D6MjtL+C7L8YQ==中擊力:以古文原型呈現(xiàn),沒有標點,讓學生放聲朗讀明句讀;不用提示,讓學生自己感覺“讀到哪個字覺得這是文言文”。
預設需要借機發(fā)揮。如《泊船瓜洲》讀好六個多音字,這是可以預設的。當學生提到“京口瓜洲一水間“中“間”的讀音時,教師如果把握機遇,順勢解決六個多音字,就是一個很好的切入。當然,有時也會有預設之外的事情發(fā)生,那就需要教師用平時的積累和課堂教學機智進行處理了。
預設的“精心”并不是“精細”,不是步步預期,層層鋪設,反映在教案上應該是粗略的塊狀設計,即安排幾個大塊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某一塊教學在課堂上如何進行,不宜安排成流水線。教案中的“環(huán)sPIQpSct1zWNfj5FQGIRdA==節(jié)導語”要著眼于語言文字。翻閱這次賽課的11份教案,指向、內容的有5份,指向語文的有6份。建議老師們回去能看看此次賽課教案大標題的表述指向,編寫教案最好多指向語言文字,少指向內容情感,這樣,課堂教學會更加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和交際性。
學生作業(yè)與練習的預設非常重要。本次11節(jié)課都有書面作業(yè),形式也較多樣。但路還很長,還要去研究。首先是作業(yè)練習如何呈現(xiàn)?應該提倡低碳的方式。王或釗老師的問題呈現(xiàn)就非常簡潔。他將學生的提問梳理成3個,直接用“?”標在板書“我的舞臺”上,這就是低碳呈現(xiàn)。而有的課為學生自讀課文而布置的那兩三道自學題還要“屏幕顯示”,無非就是讀準字音,讀通課文,內容歸納之類,口頭呈現(xiàn)就可以了:況且,培養(yǎng)“聽”的能力,也是語文教學的應有之義。其次是作業(yè)練習的形式要活潑多樣。抄寫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形式,但不要老是讓學生去抄。應該多形式培養(yǎng)語感。我以為,一段話的“填字組詞”。對培養(yǎng)或檢測語感很有效果,可以經常使用。第三是效果要實在。要重視朗讀訓練和寫字訓練?,F(xiàn)在學生的朗讀大多沒有過關,“讀字——念,一字一拍”“讀書——讀,拿腔作調”“讀劇——演,夸張激情”的,是極大部分,“讀話——說,自然生活”的,不會超過一成。寫字不過關的形勢也相當嚴峻?!皯K不忍睹”是經常聽到的評語??上驳氖?,我們在有飛老師《泊船瓜洲》的課上,看到有的學生的作業(yè)簡直就是一幅書法作品,字非常漂亮。估計這個班平時比較注重練字。
最后想說的是,第九屆賽課讓我們看到了九九歸一——重視突出語言文字,第十屆賽課我們期待有更多驚喜,能夠十全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