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新利 高志剛
(新疆塔城市人民醫(yī)院,834700)
慢性膽囊炎屬中醫(yī)“脅痛”、“痞滿”范疇。其中肝膽濕熱型占多數(shù)。筆者運用清利肝膽濕熱法治療慢性膽囊炎48例,取得較好療效,現(xiàn)總結(jié)如下。
本組病例為2005年1月~2011年3月我科門診及住院病人,共48例,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72歲;排除有急腹癥指征,嚴重心肝腎、造血系統(tǒng)及精神、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癥。
方藥組成:龍膽草(酒炒)12g,黃芩(炒)9g,梔子(酒炒)9g,柴胡6g,枳殼10g,郁金12g,川楝子10g,大黃10g,芒硝10g,雞內(nèi)金(沖)10g,白芍12g,甘草6g。上藥水煎服,每日2次,口服。
療效標準:治愈:癥狀和體征消失。顯效:癥狀和體征明顯減輕。無效:癥狀和體征稍有減輕或無變化。
治療結(jié)果:治愈14例,顯效32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8%。
患者,男性,69歲。因進食油膩食物后出現(xiàn)右上腹陣發(fā)性脹痛、惡心、嘔吐入院。入院后查B超提示:膽囊炎。血、尿淀粉酶(-)。查體:右上腹壓痛,莫菲征(+),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辨證為脅痛,肝膽濕熱型。以上方口服,3天后癥狀減輕,又連服上藥15天后癥狀緩解。
慢性膽囊炎臨床以右上腹疼痛及脘腹痞滿、飽脹不適為主要癥狀,屬中醫(yī)“脅痛”、“痞滿”范疇,或由肝氣郁結(jié),郁而化熱,橫逆犯胃,或由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濕食中阻,致使中焦氣機失暢,胃腑不行運化,濕熱內(nèi)生。方中龍膽草、黃芩、梔子清利肝膽濕熱;柴胡、枳殼、郁金、川楝子疏肝理氣;大黃、芒硝通腑泄熱;白芍、甘草緩急止痛。上藥合用,共奏清利肝膽濕熱、疏肝理氣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