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書林
(淮安市洪澤縣共和中心小學,江蘇 淮安 223100)
《少年王冕》一課,以時間為線索,記敘了王冕七歲父親去世,靠母親做針線活維持家用,家境貧寒,十歲替人放牛,卻不忘讀書學習,十三、四歲邊放牛邊學畫,十七、八歲終成畫荷花的高手,離開秦家,仍不忘孝敬母親的故事。回顧2009~2011年間兩次教學《少年王冕》,頗有幾分感觸,于是,筆者欣然提筆,記錄下教學《少年王冕》一課的行與思。
多年的教學生涯讓我養(yǎng)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那就是無論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只要我上課,都得認真鉆研教材,做好教學設(shè)計,坦然走進課堂,開始那短暫而充滿生機的課堂教學。
2009年的一天,我第一次教學《少年王冕》一課,像往常一樣,在認真閱讀教材、教參,基本上讀懂、讀透教參中每一句話的基礎(chǔ)上,把重點定格在閱讀課文重點詞句,體會少年王冕勤奮學習、孝敬母親這一主旨上。課上得得心應(yīng)手,令人滿意??涩F(xiàn)在回想起來,卻有些不盡人意。
那堂課,我從課題入手,導(dǎo)入新課,進而直插重點段“放牛”和“學畫”,精心品讀,體會王冕的精神、品質(zhì)。例如:
(1)一天,母親把他叫到面前,說:“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誤你。這幾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針線活兒掙的這點錢,實在供不起你讀書,如今只好讓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不是”“只靠”“實在”“只好”說明家境貧寒,被生活所逼,不得不讓王冕去人家放牛——從中體會母親的通情達理和無可奈何。
(2)王冕說:“娘,我在學堂里也悶得慌,不如幫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這樣可以貼補些家用,還能帶幾本書去讀呢?!薄獜闹畜w會王冕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3)“遇到秦家煮些腌魚臘肉,他總舍不得吃,用荷葉包了回家孝敬母親。每天給的點心錢,他也舍不得花,積攢一兩個月,便偷空來到村學堂,從書販子那里買幾本舊書。”教學時,讓學生對“王冕舍不得什么、舍得什么”進行思考,從而體會他為了孝敬母親,為了買書讀,寧可自己挨餓、受苦……
教學反思:這節(jié)課的教學,我深感對教材的把握準確,對教材鉆研透徹,課堂上學生學得扎實,在品讀詞句中深刻認識了少年王冕勤奮好學和孝敬母親的良好品質(zhì),從中受到了感染,實現(xiàn)了思想性和工具性的統(tǒng)一。欣喜之余,我不禁感到一些遺憾:“教材把握準確”源于我忠實地執(zhí)行教參對教材的解讀,教學過程幾乎是教師通過問題引導(dǎo)學生逐漸向教參中答案靠攏的過程;預(yù)設(shè)目標達成度看似較高,但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基本上處于被壓抑的狀態(tài),課堂上聽不到學生的質(zhì)疑聲;在對母親所說的話上糾纏過多,導(dǎo)致對王冕所說的話上花時較少;王冕的勤奮好學與孝敬母親挖掘和拓展不夠,有點本末倒置;只注重了詞句的品讀,忽視了篇章結(jié)構(gòu)的教學指導(dǎo)。
2011年,我第二次遇到了《少年王冕》。這一次,我回避了教參,獨自一人在《少年王冕》中踱步,從閱讀教學的本質(zhì)出發(fā),精心設(shè)計《少年王冕》一課教學思路。
出示:墨梅
我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生讀古詩)
師:這首詩的作者是——
生:這首詩是王冕寫的。
師:誰了解王冕,請說一說。
生:王冕是宋朝著名的詩人、畫家,他的荷花畫尤為著名。
師:成年時的王冕有如此突出的成就,那么少年時期的王冕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4課《少年王冕》。(板書課題)
(生讀課題)
師:從課題你能看出什么問題?
生:從課題上看,《少年王冕》是一篇寫人的文章,我想問課文寫了少年王冕的什么事?
生:少年王冕是個什么樣的人?
生:課文是怎樣寫的?
師:這些問題問得好,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讀課文。
教后反思:這一板塊,采用古詩導(dǎo)入、學生自我誦讀古詩了解作者的策略,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性,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zhì)疑、樂于探究的精神。學生根據(jù)課題,自主提出問題,教師肯定問題的價值,再利用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導(dǎo)學生深入探究文本,這就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后續(xù)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文本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師:閱讀課文思考:(投影出示)
(1)《少年王冕》一課寫了少年王冕哪幾個年齡段的什么事?
(2)少年王冕是個什么樣的人?
(學生閱讀課文)
師:《少年王冕》一課寫了少年王冕哪幾個年齡段的什么事?
生:課文寫了《少年王冕》四個年齡段的事。
(師結(jié)合學生回答板書)
一是七歲時父親去世;二是十歲時替秦家放牛;三是十三、四歲時學畫;四是十七、八歲在家繪畫。
七歲時 父親去世 (略)
十歲時 放牛讀書 (詳) 孝敬母親
十三、四歲 學畫荷花 (詳) 勤奮好學
十七、八歲 小有成就 (略)
生:我覺得少年王冕是個孝敬母親的好孩子。
生:王冕是個勤奮好學、孝敬母親的好孩子。
師:那么課文是通過哪兩個年齡段的事集中表現(xiàn)少年王冕孝敬母親、勤奮好學的呢?
生:課文是通過“王冕十歲時替人放?!焙汀笆?、四歲時學畫荷花”來表現(xiàn)他的勤奮好學、孝敬母親的。
師:是呀!這兩部分內(nèi)容是課文的重點,集中表現(xiàn)了他勤奮好學、孝敬母親的良好品質(zhì),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讓我們一起閱讀課文并劃出相關(guān)語句,寫出自己的讀書感受。
教后反思:學生在積極主動的精神狀態(tài)下,懷揣著一顆好奇之心,帶著問題,迫不及待地走進了文本,進行了認真細致地閱讀、思索,快速而準確地弄清了課文所寫少年王冕四個年齡段的事及他勤奮好學、孝敬母親的良好品質(zhì)這一主旨。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充分啟發(fā)學生的想象,讓學生通過想象理解課文內(nèi)容,揣摩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領(lǐng)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能力和思維能力。
例如:教學“天下哪有學不會的事?我何不自己畫幾筆”時,對“天下哪有學不會的事”我先后四次啟發(fā)學生想象:第一次是初讀王冕的心理,感受王冕有畫荷花的想法;第二次是看著王冕那“精神、形態(tài)、顏色沒有一處不像真的”畫,看到了什么?學生眾說紛紜,但總體說的是王冕不辭辛苦,冒著烈日,頂著大風,專心致志,持之以恒,邊放牛邊學畫,由不像到形象逼真的過程;第三次是王冕終于成功了,他為什么會獲得成功?引讀因為他在遇到困難時,心里想的是……;第四次是讓學生真誠地告訴同學們:天下哪有學不會的事?這一讀,讀出了同學的心聲,讀出了同學們對文本的理解——天下任何事都能學會。
教后反思:教師通過“天下哪有學不會的事”的四次出現(xiàn),激發(fā)了學生的主體性,啟發(fā)了學生的想象,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想象中走進了王冕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了王冕學畫荷花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他為了實現(xiàn)目標持之以恒、勤學苦練的品質(zhì),感知了王冕的形象,提高了認識。
《少年王冕》是一篇寫人的文章,但文章卻詳細地描寫了雨后的美景,這是為什么?這個問題對學生來說難以理解。對此我先讓學生細讀描寫景色的句子:“一陣大雨過后,天空中黑云邊上鑲著白云。陽光透出來了,照得湖水通紅。山上霧氣繚繞,巖石掩映;山下樹木蔥蘢,青翠欲滴。樹枝像水洗過一般,綠得尤其可愛。湖里有十來枝荷花,花苞上雨水點點,荷葉上水珠晶瑩剔透?!睂W生經(jīng)過閱讀思索后,感悟到它美在顏色的綠,美在水珠的晶瑩剔透,美在湖水通紅,霧氣繚繞,巖石掩映。進而教師轉(zhuǎn)述:看著這么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想法?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將學生帶進了那一池美麗的荷花之中,萌發(fā)了“我想把它畫下來”的念頭,使得學生對為什么要詳細地描寫這一美景有了一個粗淺的認識。于是有學生說:王冕在放牛時,遇到一陣大雨,大雨過后,一池的荷花顯得異常的美麗,看著異常美麗的荷花,他想把它畫出來;就是這美麗的荷花,才使王冕有了畫荷花的想法,他才去學畫荷花的;是那“一池美麗的荷花”改變了他的命運,使他不再替人家放牛,并成了畫荷花的高手……看時機已到,我接過話茬說:“是的,課文為了突出表現(xiàn)王冕勤奮好學和孝敬母親的良好品質(zhì),把“放牛讀書”和“學畫荷花”這兩部分作為重點,寫得十分詳細,同時又詳細描寫了那“一池美麗的荷花”,是因為那“一池美麗的荷花”是——
(1)王冕學畫的契機,所以要詳寫。
(2)王冕人生的轉(zhuǎn)折點,所以要詳寫。
(3)王冕人生的寫照,所以要詳寫。
接著讓學生去閱讀全文,品味、感受景色描寫的重要和精妙。
教后反思:用景色描寫與人物描寫的關(guān)系為切入點,激起學生的求知欲,進而引導(dǎo)學生細讀品味景色之美,既有利于學生記憶,又有利于學生了解寫王冕學畫為什么要寫雨后美景這一問題,為學生日后習作做了鋪墊。
回顧兩次執(zhí)教《少年王冕》一課的歷程,我深深感悟到:在教育的世界里,課程就好比是地圖,課標是指南針,教師是看地圖、用指南針的人。從忠實執(zhí)行者,到開拓創(chuàng)生者,我切身感受到把握課標、行走于課程的艱辛不易,但只要我們勤于學習,肯于鉆研,善于思索,勇于實踐,定能幫助學生在課程中找出一條他們認為有意義、有興趣、有啟發(fā)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