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莉
(天津市環(huán)湖醫(yī)院,天津 300060)
動脈血氣分析在臨床上已廣泛應用,尤其是危重癥病人,正確的血氣分析檢驗結(jié)果,是提供臨床醫(yī)生對危重病人的診斷和治療的依據(jù)〔1〕,而標本的正確采集、保存及送檢是獲得準確的血氣分析指標及PH值的關鍵。因此,標本的采集成為護士的重要任務,本文就國內(nèi)臨床上動脈血標本的采集綜述如下。
臨床上常用的動脈采血部位有橈動脈、肱動脈、股動脈、足背動脈。
1.1 橈動脈 橈動脈位于前臂橈側(cè)。橈動脈穿刺點位于掌橫紋上方1~2 cm處。此處血管表淺,皮下脂肪少,易觸摸搏動,利于壓迫和觀察,不易出現(xiàn)血腫〔2〕。橈動脈穿刺,容易穿刺到骨膜,而骨膜上有較豐富的血管神經(jīng),因此,患者的疼痛敏感性高。長期反復穿刺容易造成瘢痕組織增生及形成血腫。
1.2 肱動脈 位于肱二頭肌肌腱內(nèi)側(cè)。穿刺點在肘窩向上2 cm臂內(nèi)側(cè)。肱動脈穿刺部位較股動脈淺而較橈動脈深,易形成血腫。長期反復穿刺,血管內(nèi)壁易致瘢痕組織增生,影響血流通過,從而影響整個前臂的血液循環(huán)〔3〕。
1.3 股動脈 股動脈是股三角的中心結(jié)構(gòu),內(nèi)側(cè)是股靜脈,外側(cè)是神經(jīng)。股動脈穿刺點位于腹股溝韌帶下1.5~2.0 cm處。因其血管較粗,血流豐富,疼痛較輕且易定位,取血快速等優(yōu)勢,特別是對年紀幼小的患兒及循環(huán)衰竭的危重患者做為動脈采血的首要部位。但也有其弊端:穿刺部位較深,穿刺后不易壓迫止血;出血不易立即發(fā)現(xiàn),形成血腫;加壓止血后易導致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皮下瘀血發(fā)生率較高;離會陰部近,易感染;暴露患者隱私部位對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影響;易誤穿股靜脈。長期反復穿刺,血管內(nèi)壁易致瘢痕組織增生,影響血流通過,從而影響整個下肢的血液循環(huán)〔4〕。
1.4 足背動脈 足背動脈在踝關節(jié)前方。足背動脈穿刺點在內(nèi)、外踝連線中點處。足背動脈位置表淺,皮下脂肪分布少,周圍軟組織少,活動度差,血管彈性較好,穿刺成功率也高,失敗后不易形成血腫,可形成皮下瘀血。反復穿刺對其下級動脈、組織血液循環(huán)影響較小〔4〕。
動脈采血可選用普通玻璃注射器、一次性無菌注射器、動脈血氣針。
2.1 普通玻璃注射器 一般使用5 mL干燥的玻璃注射器和7號注射針頭,需提前消毒備用。配備1250 U/mL肝素生理鹽水、橡皮塞子;采血前需先將注射器肝素化,即用注射器抽取1250 U/mL肝素生理鹽水0.5 mL,濕潤內(nèi)壁后推盡,然后穿刺抽血。采血拔針后立即將針頭刺入橡膠塞,搖勻送檢,局部壓迫止血〔5〕。
普通玻璃注射器內(nèi)壁摩擦力小,刺入動脈后血液自行頂入注射器內(nèi),達到所需血量后拔出既可,無需抽取;而刺入靜脈,血不會自動頂入注射器內(nèi),需抽取,因此,這也是鑒別是否抽取動脈血的一種方法。有些玻璃注射器乳頭與針頭銜接不緊密,取血過程中會帶進一些氣泡〔6〕,影響結(jié)果準確性。針頭為普通注射器針頭,針頭不夠銳利,一進針即引起病人疼痛,情緒緊張,造成血管收縮,易致穿刺失敗〔5〕。玻璃注射器易破損且需消毒,但可反復使用。
2.2 一次性無菌注射器 可選用1 mL、2 mL或5 mL注射器,使用一次性無菌注射器內(nèi)配備的針頭,仍需準備1250 U/mL肝素鹽水和橡膠塞。一次性無菌注射器使用方法與普通玻璃注射器相同,肝素化后穿刺,拔出后刺入橡膠塞,搖勻送檢〔5,7〕。
一次性無菌注射器由于其內(nèi)壁接觸面摩擦力較大,即使針頭在動脈內(nèi),動脈血也不易自行進入注射器內(nèi),需稍加抽吸方可完成標本采集。一次性無菌注射器,針尖更銳利,減輕疼痛感〔8〕。
2.3 動脈血氣針 國內(nèi)常見一次性預設型動脈血氣針每套包含有:注射器、針頭、凝膠針帽。使用前需先預設采血量,將針栓拉到預設位置,一般預設采血量為1.6 mL,然后消毒穿刺,針尖一旦進入動脈,血自然涌出,血液液面達到針栓位置,血液自動停止進入針內(nèi),拔出采血針后針頭直接刺人備好的凝膠針帽,搖勻送檢,局部壓迫〔9〕。
動脈血氣針通過工業(yè)化生產(chǎn),對注射器的肝素化處理標準更統(tǒng)一,避免了因肝素化不足或過量導致的凝血或溶血〔9〕。其專業(yè)的設計,使其在一次穿刺成功率、混入氣泡率、凝血發(fā)生率均優(yōu)于一次性無菌注射器和普通玻璃注射器〔10〕。
2.4 動脈留置套管針 近年來隨著靜脈留置針的普及,臨床上開始使用動脈留置套管針,用于危重病人的有創(chuàng)動脈血壓監(jiān)測。需反復采血者為減少穿刺部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可使用動脈留置套管針。使用常規(guī)動脈穿刺采血法和動脈留置針采血作血氣分析檢測,結(jié)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只需先抽棄動脈測壓管中肝素液(約2 mL),再抽血取樣,結(jié)果既準確,又可避免浪費病人的血液〔11〕。上述各動脈均可留置套管針。
3.1 根據(jù)采血的不同部位,病人選擇不同體位 橈動脈采血,病人任意體位,腕部伸直,掌心向上或手自然放松,研究顯示〔12〕,病人手掌背曲呈反弓狀在一次穿刺成功率、護士耗時均優(yōu)于病人手掌自然平放;肱動脈采血,病人取平臥位,上臂伸直,掌心向上,手自然放松;股動脈采血,病人平臥位,穿刺側(cè)大腿稍外展,充分暴露股三角區(qū);足背動脈采血,病人兩腿自然伸直放平,暴露一側(cè)足背部即可〔2〕。
3.2 動脈固定方法
3.2.1 垂直固定法 穿刺者左手食指指尖觸摸動脈搏動最明顯處,以指腹為中點輕輕旋轉(zhuǎn)90°,左手中指與食指并攏,兩指尖連線與血管走向垂直,分別按壓于所選動脈的兩側(cè)〔12〕。
3.2.2 平行固定法 穿刺者左手食指和中指觸及患者動脈搏動明顯處,中指沿動脈走向向心移動與食指分開1 cm,中指、食指輕按壓動脈,以兩指中心為穿刺點〔12〕。
3.3 動脈采血穿刺方法
3.3.1 垂直進針 穿刺者右手持針于搏動最明顯處垂直快速刺入動脈,穿刺進針角度與皮膚成 90°角〔13,14〕。
3.3.2 斜刺進針 穿刺者一手持針,針尖斜面朝上,針干與皮膚呈30~45°角刺入動脈。在置管時,以小于30°角進針,動脈穿刺置管成功率將明顯提高〔15,16〕。
動脈采血后使用局部壓迫止血,護士一人壓迫穿刺點5~10 min,防止皮下血腫的發(fā)生。郭光霞〔17〕采用膠布交叉固定穿刺點消毒棉簽的方法,壓迫橈動脈穿刺點止血,達到理想效果。樸海燕〔18〕采用彈力繃帶纏繞手腕部或足踝1周,對于橈動脈和足背動脈穿刺點的消毒棉球壓迫5~10 min即可達到止血的目的。蔣冬芳〔19〕采用自制重量不同的砂袋,根據(jù)病人的體型,選擇適宜重量的砂袋,外套1個布袋,一人一換,壓迫覆蓋在穿刺點的無菌紗布5 min即可。上述各種方法,能有效壓迫止血,不影響血液循環(huán),護士操作方便,同時減少皮下血腫的發(fā)生。
在臨床工作中,常遇到動脈采血失敗的情況,而年齡、性別、肥胖、心衰因素都會影響穿刺的成功率,其中心衰因素影響最大,這可能與心衰患者動脈充盈差,搏動弱,難確定采血部位等有關;而護士操作技術熟練是提高采血成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20〕。
動脈采血已經(jīng)成為護士必須熟練掌握的臨床護理技術。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是橈動脈留置套管針,便于護士觀察和護理;大多數(shù)護士習慣采用平行固定動脈,斜刺進針的方法,這就要求固定動脈的手按壓力度合適,力量過大阻斷血流,過小不能起到固定動脈的作用,而垂直固定動脈法更適合新掌握此項技術的護士。反復多次穿刺,患者恐懼、疼痛、情緒緊張過度而屏氣等因素都可影響血氣分析檢測結(jié)果〔21〕,護士在整個護理操作過程中,除了有專門的醫(yī)學、護理知識和精湛的技術外,還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消除外界因素(如:患者身份、環(huán)境因素、情緒等)對護士的影響〔22〕,才能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采集到合格的血標本,為醫(yī)生的診斷和治療提供可靠的依據(jù)。
〔1〕龔海燕.動脈血氣分析采集方法及影響因素[J].醫(yī)學信息(中旬刊),2010,5(7):1779-1780
〔2〕宋小寧,邵俊慧,王秀香.不同部位動脈采血穿刺方法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0,7(3):116-117
〔3〕崔玉芹,李智生.動脈采血的小體會[J].工企醫(yī)刊,2008,21(4):49
〔4〕李娟,曾桂珍,高珠英.896次不同部位動脈采血的效果比較分析[J].現(xiàn)代醫(yī)院,2008,8(7):102-103
〔5〕鄭瓊,楊建榮.BD血氣采血與普通玻璃注射器抽取動脈血結(jié)果比較[J].臨床醫(yī)學,2008,28(6):86-87
〔6〕潘玉娥,謝運娥,黃玉娥.BD預設型動脈采血器與普通注射器抽取動脈血的臨床效果比較[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5):1-3
〔7〕彭德珍,劉雪群.兩種動脈血氣采血針的臨床應用效果比較[J].護理研究,2009,25(3):497
〔8〕廖春紅.采集動脈血標本使用不同型號注射器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5):74-75
〔9〕王愛麗.介紹一種預設型動脈采血器[J].齊魯護理雜志,2009,15(3):42
〔10〕夏柳勤.動脈血氣分析測定失敗原因分析與解決對策[J].天津護理,2010,18(5):277
〔11〕王俊娥,韓云.動脈測壓管采血血氣分析的研究[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8,35(12):2321
〔12〕夏雪云.三種動脈采血方式[J].臨床護理雜志,2009,8(5):78-79
〔13〕王建蕓.垂直快速進針法在橈動脈采血中的應用[J].齊魯醫(yī)學雜志,2010,25(2):167-168
〔14〕韓俊英.198例老年患者動脈取血體會[J].天津護理,2008,16(2):105
〔15〕高艷,郭輝.橈動脈采血時兩種角度進針方法的比較[J].中國誤診雜志,2008,8(11):2582-2583
〔16〕黃建平.伏針法提高橈動脈穿刺置管成功率的探討[J].實用醫(yī)學雜志,2009,25(3):497
〔17〕郭光霞,李志平.老年患者橈動脈采血后按壓針口新方法的觀察[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0,8(10):140
〔18〕樸海燕,許麗.自制彈力繃帶在橈動脈、足背動脈采血后壓迫止血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5):414
〔19〕蔣冬芳,謝玲芝.自制砂袋在重癥監(jiān)護室病人穿刺采血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0,24(5):1309
〔20〕呂立珍,蕭曉霞,郭美珊,等.影響股動脈采血的相關因素[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0,29(7):1109-1111
〔21〕楊金娜,冷啟娜.血氣分析動脈采血前后的護理[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09,18(2):130
〔22〕丁小芬.護士心理素質(zhì)對動脈采血的影響[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11):2609-2610